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课题
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学科
生物
年级
七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1)概述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重点
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难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树立爱护眼睛的意识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温故知新
(1)人体通过呼吸系统排出的废物是什么?
(2)原尿同血浆的最大区别在于什么?
(3)当尿中发现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时,肾脏发生病变的部位是?
2.导入新课
路上有障碍,我们就会让开;沙尘袭来,我们会自觉的闭上眼睛;巨声响起,我们会捂住耳朵……这些都是我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人对外界环境有哪些感知方式?分别靠什么来完成的?
今天我们先来探究:视觉感知。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复习旧知,准备新知。
倾听,思考。
检测上节课的重点问题,温故而知新。
引出主题,吸引学生思考。
讲授新课
一.明确目标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
3.说出近视和导致耳聋的成因及预防方法。
二.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眼和视觉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
2.出示眼的结构示意图,结合教材分析如下问题:
(1)分析人眼球结构和照相机结构的关系。
教师总结。
(2)请列举眼球的附属结构。
教师总结:
结膜(内眼皮):能分泌粘液,润滑眼球,减少结膜与角膜的磨擦。
泪器(泪腺、泪点、鼻泪管):分泌泪水(含溶菌酶),杀菌、湿润和保护眼球。
(3)请简述眼球壁的结构:
教师总结:外膜:角膜(无色透明,对光线感觉灵敏)和巩膜(白色坚韧,有保护作用)。
中膜:虹膜(有色素,含平滑肌,能调节瞳孔的大小)、睫状体(含平滑肌,能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和脉络膜(棕黑色,能吸收眼内散射的光线,同时避免外界光线由瞳孔外进入眼内,还有营养作用)。
内膜:视网膜(分布大量的感光细胞、辨色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分辩颜色,是成像的部分。正对瞳孔处的黄斑,视觉最清晰。视神经通过的盲点,引不起视觉)。
(4)请简述眼球内容物。
教师总结:
晶状体:位于虹膜后方,是双凸的有弹性的透明物质,象一块双凸透镜,是调节折光力的主要结构。晶状体是由悬韧带附着在睫状体上。
(5)教师总结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3.测测你的观察力。
思考:(1)观察小组成员的眼睛,人们常说的黑眼球和白眼球分别相当于眼睛的哪两个结构?
(2)你在眼睛中找到瞳孔的位置了吗?你知道瞳孔在黑暗处和光亮处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
4.观察思考:
(1)比较两组图片,猫分别是在什么环境中?
(2)进一步探究:人的瞳孔大小能改变吗?
教师总结:
5.教师出示视觉的形成示意图,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分析以下问题:
(1)请你根据观察上图描述成像的过程。
(2)形成物像的部位在哪里?
教师总结:
瞳孔控制进入眼球的光线的多少。
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倒像——光线组成的实像)→产生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导神经冲动→大脑的视觉中枢兴奋→产生视觉。
(3)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就能形成视觉了吗?
教师总结如下:
6.动动脑:
有个失明者,经检查眼球的结构完整无损,但是他看不见周围的物体。想一想,可能是哪部分结构发生了病变?
教师总结:视觉形成的三个条件:
眼球的结构完好;视神经无损伤;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正常。
目标导学二:近视及其预防
1.出示正常眼和近视示意图,结合教材分析以下问题:
(1)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常常会造成近视。我们班的同学近视情况如何呢?请同学们调查一下。
(2)我们为什么会近视呢?
教师总结:近视: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晶状体的曲度过大,物体成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近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假性近视,也叫调节性近视;另一种叫真性近视,也叫轴性近视。
纠正方法:配戴凹透镜加以纠正。
形成近视眼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
预防:要做到“三要”和“四不看”。
2.出示远视图片,结合教材分析以下问题:
(1)老年人常患远视。试分析其原因,并说明远视成像的情况和矫正办法。
教师总结:矫正的方法是佩戴适合的凸透镜,使光线正好成像于视网膜上。
(2)怎样保护眼睛?
教师总结如下:
学生齐读并理解学习目标。
学生朗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本目的知识,初步勾画知识点。
学生分析,并根据教材图示概括总结。
学生列举如:眼肌:使眼球能自由转动。
眼睑(眼皮):阻挡强光等,保护眼球。
睫毛:阻挡风沙,保护眼球。
学生介绍如:玻璃体:位于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是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
房水:存在于虹膜内外,是透明物质,有营养作用。
学生分析如:白眼球:巩膜,黑眼球:虹膜
学生观察并回答如:瞳孔在弱光时——扩大;在强光时——缩小。
学生读图,结合教材回答如:眼的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眼的折光系统。晶状体是主要的折光装置。
视网膜
学生总结:不能。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将物像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脑的视觉中枢,人才能产生视觉。
学生分析:可能是视神经或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发生了病变。
学生读图,结合教材回答如: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学生读图,回答如:有的人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角膜与晶状体的凸度过小,致使光线到达视网膜时,没有聚成焦点,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因此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这叫做远视。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设计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使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本目主要内容,便于下面的教学与学。
通过人口图表的出示,使学生直观形象的明确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从而推测原因,引出我国人口的政策及目的。
通过图片,展示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使学生深刻的领悟当今所面对的环境问题,利于学生积极探究和分析问题。
通过提问:作为公民,有何作为,引导学生从自身说起,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对受伤野鸟的救治喂养,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同情心,即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通过课后实践探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通过眼球图示的展示,使学生形象的感知眼的结构,同时引出眼球壁及眼球内容物等的组成相关知识,使知识易于理解和识记。
此环节通过图示,对眼球的结构进行总结,归纳重点,使学生更容易把握重点知识。
通过猫眼的对比示意图,使学生形象的感知眼睛瞳孔的大小改变,使深奥的知识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和识记。
通过图示,使学生形象的感知眼睛成像的过程,进而总结视觉的形成过程,突破难点。
通过动脑筋环节,设置材料分析,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通过正常眼和近视眼的对比,使学生明确近视眼形成的原因及预防的方法,使知识形象生动。
通过远视和正常眼的对比,使学生理解远视的形成及预防。
保护眼睛的方法展示,教育学生正确用眼。
复习巩固
1.你认为眼球中的( )相当于相机中的胶卷。
A. 视网膜 B. 晶状体C. 角膜 D. 以上都不是
2.视网膜的功能是( )
A.光线进入眼球的通道
B.保护眼球的内部结构
C.接受并折射光线
D.感受光刺激
3.关爱眼睛,远离近视.下面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是光线进入眼睛的通路
B. 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
C. 为了节约时间,可以边走路边看书
D. 脉络膜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线的刺激
4.人体形成视觉的部位在( )
A.视觉中枢B视网膜C视神经D.晶状体
5.正常人能够看清楚较近或较远的物体,主要是因为( )
A.视网膜可以前后调节
B.晶状体的凸度可以调节
C.玻璃体的大小可以调节
D.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
以组为单位,分析思考问题,并在全班交流汇报,共同完成检测练习。
通过复习巩固环节,检测本节课的教学与内的内容,检查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知道人体通过眼等器官获得外界环境的信息,知道了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预防方法,我们要自觉保护视图注意用眼卫生。
学生谈收获和体会。
总结升华。
板 书
知识导图的方式,呈现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耳的结构,听觉的形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7页。
2020-2021学年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年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