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3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3教案第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3教案第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3教案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历史4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4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土地制度的演变,“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教材必修二第4课,既是对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进一步深化,又与近现代经济、政治史有重要联系。本课在经济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2)初步掌握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探讨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
    (3)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讨论评价“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体察农民生活的艰辛。
    (2)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产生的背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评价“重农抑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3)以史为鉴,在国家独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最终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富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难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
    通过回忆前三课内容导入新课。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1)含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诗经》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井田制形成于商代;鼎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井田制与分封制密切相关。夏、商、周时期,国君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君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井田”(又称公田)里集体劳作。
    井田制的实质就是王田制,即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君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是少数人利益,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2)瓦解: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
    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标志:鲁国实行“初税亩”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1)形成:
    ①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2)分类: 按土地占有形态分类,一般认为封建社会有三种土地所有制:
    ①国有土地:如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用,作为征收赋税、增加国家收入或壮大军队、维护统治的依据。
    ②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其特点是个人所有,土地可以买卖。由此,土地兼并成为封建社会不可避免也无法根除的现象。
    ③小农土地私有制:广大农民占有很少土地。其中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材料: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反映出一个什么社会问题?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措施: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①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②明朝“鱼鳞图册”
    二、“重农抑商”
    1、原因: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维护封建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即自然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3、演变: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措施:①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为末业;
    ②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③国家控制山泽之利,实行盐铁专卖。
    ▲作用:保护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强秦国的国力,维护和巩固了秦国的封建制度。同时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西汉汉武帝大规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措施: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
    ▲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促进西汉国力的强盛。
    (3)明清继续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内容:①明太祖和雍正帝沿袭“重本轻末”治国理财思想;
    ②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
    ③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政党经营。
    ▲影响: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重农抑商”政策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4、评价:
    积极作用:重农,能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际生活中也发挥过巨大作用,比如商鞅变法时期秦发展最为强大,汉武帝时国力强盛,都与此项政策有关。
    消极作用: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商业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从政府行为与经济自身规律来看,抑商政策过多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封建社会晚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束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封建社会不同时期,作用各有侧重。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为主。
    三、“海禁”和“闭关锁国”:
    1、明代的“海禁”:
    (1)原因:倭患
    日本武士流为浪人,他们与走私商人勾结,在中国沿海进行走私、抢劫。倭寇与东南沿海当地土豪、奸商、海盗勾结,构成倭患,危及到明朝统治。因此,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
    (2)内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实质:闭关锁国。
    2、清初厉行“海禁”:
    (1)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2)内容:①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②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3、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②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③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2)内容: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但并不是禁绝海外贸易。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时只开广州一处通商,并设立政府特许的贸易机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3)后果:
    ①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③“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教师可以设置问题:17-18世纪中国显露出哪些危机?
    随堂检测:
    1.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C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图片的“祭先农坛”四字,判断当时的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体现了农本思想,选C。A无法反映祭祀行为的主题故排除。B项君主权威至上和D项国家统一在材料中并无充分体现,因此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和特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政策
    2.某人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作出下列四项分析,你认为其中合理的是( )
    A.非农业税激增是抑商的体现,但也反映工商业发展
    B.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
    C.赋税的不断增加使得北宋政府消除了财政危机
    D.北宋政府推行了重商抑农政策
    教学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单元古代经济制度的特点,以及17-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明清(鸦片战争前),随着中国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在自然经济的母体内,产生出一种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新的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的萌芽。这种萌芽显露出向近代工业文明演进的曙光,体现了中国近代前夜的发展。但是,由于封建王朝的重农抑商、禁海闭关政策的压制阻碍,这种新的经济因素只能迂回曲折地缓慢发展,未能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洪流。最终,中国在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中衰落。
    中 国
    西 方
    政治
    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开始资产阶级革命
    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居主导,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18世纪中后期开始工业革命
    对外关系
    “海禁”、“闭关锁国”;闭目塞听,盲目自大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思想文化
    文化专制;钳制思想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思想解放
    农业税
    非农业税
    997年
    2408.1
    1567.7
    1021年
    2641.2
    3874.0
    1077年
    2021.3
    5117.2

    相关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4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4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海禁”与“闭关锁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3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3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4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4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组织教学,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引起下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