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必修2经济史学案全册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 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 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及答案,共7页。
知识点一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原始农业
(1)兴起:距今一万年左右出现,距今七八千年时已相当发达。
(2)主要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南稻北粟)的国家。
(3)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后来出现耒耜。
(4)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5)影响: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
(1)概况
(2)影响
①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②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中国的原始农业
知识点二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生产工具
(1)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
(3)东汉:耦犁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
(4)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耕作技术
(1)春秋战国:已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2)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4.耕作制度
(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5.灌溉技术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知识点三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
2.原因
(1)农业的耕作方式的转变,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2)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3)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特点
(1)组织形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2)生产结构: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生产目的:自给自足,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自给自足≠富足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产品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农民的赋税、徭役负担沉重,生活非常艰苦。
4.评价
(1)地位: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2)进步性: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3)局限性:受到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古代农业经济
史料一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无锡道中赋水车①》
[解读] ①处信息说明史料一描述的是灌溉工具——龙骨水车(翻车)的工作情形。
[思考] 史料一中描述的工具有什么作用?
【提示】 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史料二 铁器②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③。
——《国史概要》
[解读] ②说明了新的生产工具出现,③说明上述工具的重大影响。
[思考] 史料二反映了古代农业生产领域的什么新现象?有什么历史作用?
【提示】 新现象:铁犁牛耕逐渐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作用:推动了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
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史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①。……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②,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③。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解读] ①②③处说明古代农民劳作的辛苦,赋税的沉重,生活的艰难。
[思考] 根据史料一,指出影响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稳定性的因素。
【提示】 赋税沉重;自然灾害;生活负担重;高利贷盘剥。
史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馀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④。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⑤。
——摘编自白居易《朱陈村》
[解读] ④说明中国古代农业分工简单,耕与织结合;⑤说明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
[思考] 根据史料二,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提示】 特点:中国古代农业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分工简单,男耕女织;具有较强的保守性。
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3)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
(4)保守性: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5)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6)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2.影响因素
(1)有利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一定的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高。
③封建政府采取重农政策。
(2)不利
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
全方位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经济结构: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
2.生产力: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土地所有制:实行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5.国家干预: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课堂小结]
1.下列属于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是( )
A.玉米 B.番薯
C.辣椒 D.水稻
D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故选D项。]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了改变,最明显的是( )
A.使用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
B.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C.开始刀耕火种
D.出现了曲辕犁
B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3.曲辕犁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农具改进的一大突破。曲辕犁最早出现在(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C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
4.如图所示,我国古代灌溉工具不断创新。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显著特点是( )
A.刀耕火种 B.精耕细作
C.自给自足 D.封闭落后
B [对农田进行灌溉,这是精耕细作的表现之一,故B项正确。其他选项明显与题干信息不符。]
5.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政府政策的引导
B.国家统一的完成
C.生产工具的进步
D.家庭手工业的出现
C [题干体现的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劳动工具,故本题选C项。]
6.《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这句话强调了( )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B [材料含义:一夫不耕,天下就有人挨饿;一女不织,天下就有人受寒。因此,神农和他的妻子都要亲自耕织。这是强调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材料二 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
(1)材料一中从图一到图四表明中国古代耕犁在制作材料和动力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图四所示耕犁的诞生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什么,有何特点。
[解析] 第(1)问,从图片信息可以看出制作材料从石制到铁制,动力从人力到畜力;图四是曲辕犁,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的信息进行归纳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等方面归纳作答。
[答案] (1)变化:制作耕犁的材料由石制到铁制;动力由人力到畜力。
影响: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脆弱性、封闭性、保守性;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课 程 标 准
素 养 解 读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时空观念角度把握古代中国从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发展历程。
2.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分析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及推动其发展的因素。
3.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古代中国农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耕作工具
出现青铜农具,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耕作技术
人们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和治虫灭害
农作物
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时 空 坐 标
答 题 术 语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2.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推动了小农经济模式的形成。
3.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模式,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 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共7页。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3 古代商业的发展导学案及答案,共6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2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学案,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