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28942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28942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28942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必修2经济史学案全册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 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 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共7页。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课 程 标 准素 养 解 读1.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1.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把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分析土地兼并的原因和抑制兼并的措施。2.从历史解释角度把握“重农抑商”概念,并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剖析该政策。3.从唯物史观角度评价“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对比分析明清时期东西方政策的差异。知识点一 土地制度的演变1.概况(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3)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4)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2.抑制土地兼并(1)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两极分化。(2)措施: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国有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广泛而分散地存在,但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知识点二 “重农抑商”1.含义: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2.原因:商人积聚大量财富,势力越来越大、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4.表现(1)战国: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2)西汉: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3)明清:政府沿袭“重本抑末”的治国理财思想,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5.影响: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但并非在任何时期都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知识点三 “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海禁”(1)原因: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2)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2.清朝“闭关锁国”(1)原因: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2)表现: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3)危害: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重农抑商”与“海禁”“闭关锁国”的关系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史料一 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命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①。重租税以困辱之②。……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解读] ①②③处说明西汉政府分别在生活上、经济上和政治上压制商人。[思考] 根据史料一,指出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提示】 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对其生活方式进行限制,提高其所交税额,限制其政治地位,不许为官等。史料二 清雍正帝说:“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④。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解读] ④处说明雍正帝认为农业是最重要的。[思考] 根据史料二,简要说明雍正帝的经济主张是什么?根本目的何在?这种经济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严重影响?【提示】 经济主张:重农抑商。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严重影响: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1)根本原因:巩固封建统治。(2)客观原因: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3)直接原因:保证封建赋税征收和徭役的征发。2.措施(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强化本末意识。(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大量农民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4)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如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利用税收制度抑制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乘车等都有严格规定。3.影响(1)积极作用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2)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严重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 “海禁”政策的表现与影响史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①,且“每诱岛倭入掠”。朱元璋……“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②。——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解读] ①②处分别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阐述了明代为何要实行“海禁”。[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提示】 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史料二 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③”[解读] ③处说明海禁政策有严重的负面影响。[思考]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在材料二中黄遵宪为什么说“此事实大错”。此“大错”对我们有何启示?【提示】 原因:自我封闭阻碍了中国先进生产方式的成长,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伍。启示:“闭关锁国”妨碍了自身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发展进步。 “海禁”与“闭关锁国” 原因表现影响明朝“海禁”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清朝“闭关锁国”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清政府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封建统治者日益故步自封;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比较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实施时期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目的相同点维护封建统治不同点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和敌对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相同点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同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相同点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同点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课堂小结]时 空 坐 标答 题 术 语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2.“重农抑商”政策,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3.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1.从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这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C [材料“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国有土地制度的典型特征。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故选C项。]2.据史料记载,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这反映了当时( )A.农耕经济衰退B.坊市制度崩溃C.土地兼并严重D.经济重心南移C [租种别人土地是因为自己失去了土地,其根源在于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故选C项。]3.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A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基本政策,因为商人主要从事商品的贩运和买卖,所以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大都认为商人不从事工农业生产,不创造产品,对社会的发展没有贡献,于是就贬低商人地位,使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故选A项。]4.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加以重视有合理一面B.把农业和工商业对立起来,压制工商业,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C.这一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始终起消极作用D.其结果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C [“重农抑商”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始终起消极作用的,在开始时期起了积极作用,故选C项。]5.1784年,刚刚获得独立的美国为打破英国组织的经济封锁,派遣商船不远万里来华开展贸易。此商船在中国停靠的港口应该是( )A.宁波 B.上海C.厦门 D.广州D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6.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有( )①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避免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④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D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与民族工业没有关系,而且并未使中国免遭侵略,故选D项。]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敕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劳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偿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明太祖高皇帝实录》(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解析] 第(1)问,从材料的两部分内容中可以看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材料的上半部分主要强调要保护商人的合法权利,材料的下半部分主要强调要利用商人为军事和民生服务。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回答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延续了前代的一贯做法,即以农业为本,但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即注重利用商人为其统治服务。[答案] (1)态度:扶持商人;保护商人;利用商人。(2)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重视农业,防止弃本逐末;一定程度上保护商人,为特殊需要利用商人,保证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妨碍商业的正常发展。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3 古代商业的发展导学案及答案,共6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2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学案,共7页。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 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及答案,共7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