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展开【教学内容】
(人教2003课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2(必修)》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二教材的第一课,也是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的第一课。本课内容与学生已学内容,必修一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所联系,也为学生学习必修二的第一单元以及后续内容,如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做出铺垫。本课内容包含三个子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
【学情分析】
5班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政治史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对历史时空和历史常识的把握,并具有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但学生对于史料的解读以及运用还不够成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史料,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探究,提高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运用能力,努力做到以生为主,把思考探索交给学生,辅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因素,探讨它与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基本特征,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农民生活带来的双重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和影音材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鼓励学生们大胆回答问题,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提供给学生展示自我,增强自信的平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掌握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劳动者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
【重点难点】
1、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判断依据: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有助于学生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源。
学习方法:通过影音资料,历史图片,历史资料,运用对比的方法,展示不同时期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变化,直观地让学生理解推动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进步。穿插问题,巧设悬念,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2、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判断依据:本环节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对于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以及基本特征等问题的学习,需要建立在掌握古代农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学习方法: 展示历史材料,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发挥集体的智慧,探索难点问题。
【教学过程】(45分钟)
【教学反思】:
1.第一目: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内容简单,课程进度上可以再紧凑些。
2.第二目: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是本课的重点内容的重要部分。此部分内容信息量很大,新的历史事物很多。在实际上课过程中,上课进程稍快。相应的图片展示,解释说明节奏稍快。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应该将上课进程放慢些。
3.第三目: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在第一课的课文内容中,所占比例很少,但理论性很强,是本节课难点内容。在设疑启发,分组讨论过程中,对学生的语言引导应该更清晰,明了些。
教学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视频导入(约3分钟)
【导入】:幻灯片展示悯农诗二,提出问题:
①诗句描写的是我国古代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种植生活,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远古先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种植农作物呢?最早种植的农作物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纪录短片,回到远古时代去探索这个问题吧!
播放从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集《农业起源》中截取的2分多钟视频短片,请学生思考古代农业起源的时间,农作物。
带着问题 观看视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答案。
插入视频,巧设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0分钟)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原始农业(原始社会时期)
视频播放完后,请学生回答我国古代农业起源时间,农作物。在学生作答基础上,利用幻灯片展示考古发现的农作物,进一步佐证学生答案。
1.农业起源时间;距今七八千年前已经相当发达
2.农作物:南稻北粟
请学生阅读课本,找出原始社会时期的农业的生产工具及耕作方法。
3.生产工具:石刀、石斧、耒耜
4.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通过幻灯片,直观展示石刀、石犁、耒耜的图片以及刀耕火种的过程。请学生总结早期农业的特点。
回答问题,阅读课本,提取信息。
培养学生阅读以及汲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0分钟)
(二)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1.发展概况
生产工具
耕作方法
农作物
原始社会
石刀、石斧、耒耜
刀耕火种
稻、粟为主
商周时期
少量青铜农具
开、除、沤、治
黍、稷、麦、桑、麻
请学生根据表格,阅读课本第一目内容,填写表格。
提问:商周时期生产工具,耕作方法,农作物的进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2. 影响: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观看图片,理解刀耕火种的内容,阅读课本,汲取信息。
运用表格,对比识新。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约15分钟)
【过渡】:耕作农具,技术,农作物品种的提高,生产不断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中国进入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阶段,即“铁犁牛耕”时期。
请学生阅读课本,自主总结春秋战过后生产工具的演变
1.生产工具的演变——铁犁牛耕技术
(1)出现:春秋战国时,铁农具与牛耕出现并逐
渐推广。
(2)发展:西汉时赵过的耦犁(二牛三人);犁
壁出现;后期二牛一人;东汉时推广
到珠江流域。
(3)完善:隋唐时江东地区曲辕犁。
(曲辕犁又名“江东犁”)
展示偶犁,犁壁,耧车,曲辕犁的相关图片,
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生产力的进步。
2.耕作技术的进步
(1)春秋时期: 垄作法
(2)西汉时: 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
北方旱地的 耕耙耱技术
南方水田也采用 耕耙技术
展示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术的内涵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生产技术的进步。
阅读课本,
汲取信息,
回答问题,观看图片,感受生产力的进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材料以及汲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约15分钟)
3、耕作制度的发展
(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
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
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1)水利工程:
战国——都江堰、郑国渠
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翻车
唐朝——筒车
宋朝——高转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
在水利工程中,需向学生着重说明的,也是选择题常考的是战国时期的都江堰。灌溉工具则通过展示形象的图片,使学生体会到灌溉技术的进步,人力的逐渐解放。
阅读课本,
汲取信息,
回答问题,观看图片,感受生产力的进步。
本目内容中,学生需要学习的历史信息非常多,通过展示图片,能够高效快速地使学生掌握新的历史知识。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约15分钟)
请学生阅读材料,分组讨论,探究小农经济的特点:
材料一: :黄梅戏《天仙配》中歌词唱道: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 唐代白居易诗作《朱陈村》中有云: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1、特点:
(1)以家庭为单位
(2)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自给自足
(4)精耕细作
(5)脆弱性?
请学生阅读材料,自主探究小农经济产生的时间,条件。
阅读材料,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本目内容是本课的难点,理论性较强。通过引入材料,设疑,小组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约15分钟)
请学生阅读材料,自主探究小农经济产生的时间,条件。
材料三: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生产力。土地私有化打破了以往那种集体生产的农耕传统,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形态过渡。与倡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春秋战国开始,手工业也日益小家庭化。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这种男耕女织,以织促耕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耕经济的主体。
——朱绍侯、齐涛《中国古代史》上册
2、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3、原因:
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
生产力提高,私田被开垦,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展示材料,请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小农经济的进步性,局限性。
提问:董永和七仙女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吗?据此分析小农经济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材料二: 唐代白居易诗作《朱陈村》中有云: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四: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汉代晁错《论贵粟疏》
4小农经济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进步性:
(1)、农民拥有一定生产资料,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
(2)、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局限性:
①分散性②封闭性③落后性④脆弱性
阅读材料,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本目内容是本课的难点,理论性较强。通过引入材料,设疑,小组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本课小结(约1分钟)
(1)农业起源:起源早,领先世界;独立发展, 自成体系;
(2)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
(4)基本模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引导学生思考,请学生自主回答。
自主总结
检验学生当堂学习效果
课后思考
留下课后思考,锻炼学生思维:
古代农业的发展特点,对今天的三农问题有何启示?
课后思考,探究深入。
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时间
农作物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水利灌溉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原始农业
水稻、粟
石刀、石斧、耒耜
刀耕火种
商周时期
粟、稻、黍、稷、麦、桑、
麻等
耒耜、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
排水、除草培土、沤肥、治虫等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春秋战国
铁农具、牛耕
垄作法
都江堰
两汉
耦犁、犁壁、耧车
代田法、一年一熟
漕渠、白渠、龙首渠
魏晋南北朝
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
翻车
隋唐
曲辕犁、犁评
筒车
宋朝
高转筒车
明清
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风力水车
课后整理零碎知识点
本课内容繁多,此表格方便学生课下梳理知识点。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4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4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海禁”与“闭关锁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共2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学设计与案例,问题解答,资料与注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4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4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组织教学,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引起下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