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晋中新一双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晋中新一双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2021届山西省晋中市新一双语学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新一双语学校高三语文模拟卷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一双语学校高三语文模拟卷答案1.D A项文章的中心观点应该是“营造适合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成长环境,离不开中学与大学的共同努力”;B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已经取得了突出成果”于文无据;C项“激励学生并为学生抱负的实现提供支持”是“对抱负的激励”而非“支持”。2.D “大量引用专业术语,而且以事实说话,说理较少”错,文章并没有大量引用专业术语,而且说理论证也较多。3.B “促使学生对基础学科进行接触和了解的中学阶段是最佳启蒙期”有误,原文第3段明确说了“有赖于从中学甚至更早阶段就开始对基础学科进行接触和了解”,说明基础学科教育启蒙还可以更早,文章也没有说中学阶段是最佳启蒙期,属于于文无据。4.C A项,表述绝对;B项,“明确三星堆文化的源头”,分析错误,考古发掘只是找到了“和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的因素”,“三星堆文化的源头”并未确定。D项,颠倒了先后顺序。5. D D项是用来支撑第三个维度的。6. ①善于打破思维定势。不拘泥于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探寻新的解读角度。②勇于创新。创新性提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对世界文明研究做出理论贡献。③使命担当。中国考古工作者肩负重大使命,进行中华文明探源,增强民族自信。④态度严谨。尊重考古发现事实,参考文献典籍,解读三星堆文明。(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7. A(“力量”解释错误,它是阻止群众前进的力量,是反面的力量)8. ①结构上,为下文写敌人岔口村惨败的情节做铺垫。②人物形象上,描写了敌军的残忍、军心涣散的狼狈形象和草木皆兵的恐惧心理,反衬人民解放军的高昂士气和英勇善战形象。③情感上,表现出对敌军的无情嘲弄,洋溢着胜利的自豪感。(6分,每点2分)9. ①敌军祸害百姓,不得民心,注定灭亡。②人民解放军热爱人民,有厚实的群众基础,终获胜利。③人民军队的强大力量来自于人民群众,军民团结的鱼水情谊,是延安保卫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6分,每点2分)10. A11. B B项,“给予褒扬的称号”错误。应是“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12. B “以伏兵打败其军”错误。结合“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分析,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城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以伏兵”属无中生有。。
13.(1)这时,交趾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郡县”,意动用法,把……作为郡县,以……为郡县;“益”,更加;“震”,惊恐,恐惧;“日”, 名词作状语,一日日,日渐。)
(2)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将命”,意思是奉命,传命;“莫”,代词,没有谁;“盛称”,意思是极口称赞;“夸”,夸耀。)【参考译文】郑和,云南人,就是世人所说的三保太监。起初在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在燕王府侍奉他,跟随燕王起兵夺权有功。多次提拔到太监。明成祖怀疑明惠帝(朱允炆)逃亡到海外,打算追踪探访他的下落,而且想向外国炫耀大明朝的武力,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 明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慑服。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使者跟随郑和来朝见明成祖。明成祖非常高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封赏、赐爵。旧港,就是从前的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这里的酋长陈祖义抢掠过往的商客。郑和派人宣谕招抚他,陈祖义佯装投降,却暗地策划拦路抢劫。郑和打败了他们,生擒了陈祖义。永乐六年九月,郑和再次出使锡兰山(今斯里兰卡)。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引诱郑和到都城内,索要金银财物,并发兵劫持郑和的船。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城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抢劫郑和船的敌人听说后,回来救援,郑和的官军又大败了他们。永乐九年六月把俘虏献给朝廷。这时,交趾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永乐十年十一月,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剌国。该国的前伪王子苏干剌,怨恨郑和不赏赐自己,率兵截击郑和的官军。郑和奋力作战,抓住了苏干剌,并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女,在永乐十三年七月回国。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的奖赏了将士们。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今马六甲)、古里(今印度西南部)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廷进贡,各国使者回去的时候,明成祖又派郑和等人和他们一同前往,赏赐各国的君主、酋长。永乐十七年七月回国。永乐十九年春又出使,第二年八月回来。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旧港的酋长施济孙请求继承宣慰使的官职,郑和带着文书和官印前去颁发给他。回来的时候,明成祖已经驾崩了。洪熙(明仁宗年号)元年二月,明仁宗派郑和守备南京。宣德(明宣宗年号)五年六月,皇帝认为登上帝位时间很长了,而离中国远的外国依然没有来朝拜进贡,于是郑和又奉命出使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然后回朝。郑和历事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从宣德年间以来,远方各国不时也有来中原的,但终究也不能与永乐时期相比。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 B “痛惜亡友生前未受到重用”“担忧自身也难免继亡友之后遭受迫害”理解都不正确。两句是将亡友与自己的关系比喻为弓箭和唇齿的关系,强调两人友情的深厚。15.①诗中具体描绘了诗人自己痛哭亡友的情形(“今日哭君”“泪满白髭须”),突出了朋友去世给诗人带来的巨大悲伤;②诗中多角度表现了诗人与亡友关系的亲密和友情的深厚(“吾道孤”“箭折弓何用”“唇亡齿亦枯”),使哀悼亡友之情更为真挚感人;③诗中多处表现了自身的衰老将亡(“落景挂桑榆”“夜台暮齿期非远”),将痛悼亡友与感伤自身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更能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6分,每点2分。)(1)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2)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二虫又何知17. A “风起云涌”:形容雄浑磅礴之势,也比喻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暗潮涌动”:暗处的潮水涌动,指暗中发展的事态十分严重和迅猛。“民不聊生”:偏重于人民无以为生,活不下去。“生灵涂炭”:偏重于指人民遭受灾难,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语义较重。“愤怒”:着重于“怒”,生气、不满。“愤慨”着重于气愤不平,多指重大事件。“煜煜生辉”:煜煜,明亮、炽盛,形容实物的表象,多表环境。“熠熠生辉”:熠熠,光耀、鲜明。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也可形容虚物,比如形象,多表示神采。18. D 语病一:语序不当,应先呈述历史,再展现国家大势。语病二:搭配不当,历史视野可“开阔”,而历史事实应是“还原”或“再现”。19. B A.引出下文,B.总结上文,C.提示下文,D.解释说明。20. ① 到四川大凉山 ②福建与宁夏 ③生活的巨变(每点2分)21. 示例一:对口支援,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全面合作,助力民族地区发展。示例二:全国齐努力,谱写脱贫边塞曲;东西共协作,唱响发展民族风(内容3分,对偶句2分) 审题思路:这五句话中的第一、二、四句,强调不要过于在乎一己的名利;第三、五句话是在说青年人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奋斗,建功立业;再结合演讲的主题“青春与美名”,则要强调青春应该追求美名(写“不求名”属于偏题);如何追求呢,比如求“有知能”(追求知识、真理、能力、智慧);“不予自身求利益”就是要超越一己得失,为社会、为祖国做贡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成都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模拟演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7页。
这是一份2023山西省三晋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顶尖计划联考试题语文含答案,共13页。
这是一份2021杭州富阳二中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