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测试参考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298189/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三历史测试参考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298189/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三历史测试试卷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29818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三历史测试试卷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29818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益阳箴言中学高三第十一次模拟考试(高考考前演练)试题(6月)历史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0益阳箴言中学高三第十一次模拟考试(高考考前演练)试题(6月)历史含答案,文件包含高三历史测试参考答案doc、高三历史测试试卷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三历史测试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3456789101112BDBBBDDABCAD24. 孔子治学主张“博学”,即”多闻”“多见”,掌握广博的知识,成为多才多艺的人。他说:“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较;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据此可知,孔子倡导“博学”的重要目的是A.増长人的才艺 B.树德立人 C.培育政治人才 D.改造社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不好学会导致“愚……荡……贼……较……乱……狂”,说明其认为好学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道德素养的提升,即立德树人,B正确;题干中不好学的结果与才艺、政治、社会无关,由此可以推断好学目的不是增长才艺、培养政治人才、改造社会,排除A、C、D。 25. 南朝刘宋时期,谢灵运的“田园别墅”一改汉代“千树橘”的单一经营,变成粮食、桑麻、蔬菜、水果等多种经营格局,“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这反映出“田园别墅”A.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B.使世家大族生活日益腐化C.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具有鲜明的自然经济特色【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田园别墅”“变成粮食、桑麻、蔬菜、水果等多种经营格局”,说明“田园别墅”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具有鲜明的自然经济特色,故选D;材料没有反映农产品的商品化,A错误;经济中心的南移开始于“田园别墅”出现之前,C错误;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6. 26. 宋太宗时规定,科举及第者的吏部考试要试判三道,合格者方能释褐授官。宋神宗后又规定进士、诸科等试律令大义或断案,才能授官。哲宗元祐时苏辙曾说:“天下官吏皆争诵律令”。上述信息反映出当时( )A.行政能力是重要的选官标准 B.儒家正统思想受到佛道重大挑战C.官制改革兼顾了效率和公平 D.时务策成为科举考试的规定内容【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唐宋元变革(26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据材料“宋太宗时规定,科举及第者的吏部考试要试判三道,合格者方能释褐授官。宋神宗后又规定进士、诸科等试律令大义或断案,才能授官。哲宗元祐时苏辙曾说:‘天下官吏皆争诵律令’”,可知宋朝科举考试非常注重个人行政能力,故选A项;儒家正统思想受到佛道的挑战主要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材料提到的是选官制度,并不是官制改革,排除C项;唐朝时时务策已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排除D项。【答案】A 27.由下表内容可知,我国古代科学家朝代科学家活动记载结论唐朝张志和让人背向太阳喷洒小水珠,看到类似虹霓情景彩虹是因阳光通过空中的水滴形成北宋沈括把磁针搁在碗沿上;以针横贯灯心草浮于水面;用独根茧丝将蜡少许粘着于针腰,在无风处悬挂只有“缕悬法”才能使指南针真正“指南”元朝赵友钦将一个黑漆球挂在屋檐下,该球半个亮半个暗,犹如月球反射太阳光。不同角度看黑球,其反光部分的形状各异,有月牙形、半月形等解释月亮的盈亏现象A.重视科学技术的实用性 B.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著述C.运用实验说明天人感应 D.以科学理论挑战封建思想【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据材料信息可知,表中的三位科学家都重视通过实验得出符合科学的结论,蕴含了近代科学精神,故B项正确;A项的实用性与材料实验内容不符;C项天人感应从材料信息中无法得出;材料并不能体现是要挑战封建思想,排除D项。 28. 1912年《申报》首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到1919年年底,“中华民族”一词在《中报》共可检索到30条,平均每年不到4条,1920年—1924年共68条,1925年猛增到81条,1928年进一步增加到183条,1939年更达到372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A. 近代以来外旗入侵加剧 B. 西方民族主义观念扩败C. 五四运动促进民众觉醒 D. 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答案】A【解析】 “中华民族”词条的逐渐增多意味着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增强,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和外来侵略的加剧有关,故选A项;“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西方民族主义观念的扩散无关,排除B;1912五四运动尚未爆发,排除C项;民族意识的增强主要是由于外来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结果,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 29. 下表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毛纺织厂创建时的资本来源状况(单位:万两)据此可知( ) 兰州织呢厂 日辉织呢厂 溥利织呢厂 湖北毡呢厂 预定资本 20 50 100 60 实收资本 20 26 60 30 官府出资 20 35 16.7 官僚商绅出资 26 25 13.3 A.清政府改变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B.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被政府实际控制C.资金不足是民族工业最大困境 D.政府为实现自救积极创办近代工业【答案】D 【解析】兰州织呢厂初创阶段的全部资本都来自于官府拨付;溥利织呢厂实收的60万两资本中,来自官府的有35万两,已经超过了实收资本的一半;湖北毡呢厂实收的30万元资本中,官府投资有16.7万元,占实收资本的55. 67%,故选D项;1903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这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排除A项;兰州织呢厂、湖北毡呢厂是洋务官办民用工业,溥利织呢厂是官商合办,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毛纺织厂创建时的资本来源状况,而不是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排除C项。 30.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革命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李大钊发表系列文章指出,“在经济落后且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故当估量革命动力时,不能不注意到农民是其重要的成分。”这说明李大钊A.忽视无产阶级领导作用 B.积极筹建农民政党组织C.纠正了马克思主义失误 D.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李大钊提出中国革命的动力应该关注农民,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体现出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的探索,故选D;A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说明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探索,不是纠正马克思主义失误,C错误。 31. 如图是1952年张文新创作的宣传画,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作品A.促进了公共卫生观念的普及 B.开创了独特的群众动员方式C.体现了现代主义美术的风格 D.反映了美国孤立政策的破产【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952年创作的这幅宣传画主要内容是宣传“防疫”知识,有利于民众提高和普及卫生观念,故A项正确;题干不能说明群众动员方式在1952年开创,排除B项;该作品没有体现现代主义变形、夸张、怪诞等特点,排除C项;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标志着美国孤立政策的破产,排除D项。故选A。 32. 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由此可知,罗马法A.强调法律至上 B.蕴涵人文主义 C.维护公民平等 D.追求司法公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罗马法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即充分重视每一个合法公民的价值和权利,体现了较为浓郁的人文主义情怀,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律的地位,而是强调罗马法蕴涵人文主义的精神,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维护公民平等,而是强调罗马法蕴涵人文主义的精神,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追求司法公平,而是强调罗马法蕴涵人文主义的精神,排除D。 33. 18世纪法国的咖啡馆里,在浓郁的咖啡刺激下,启蒙时代的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在此相遇、交流、互补.逐渐形成了一股股潮流。由此可知,当时的法国A.启蒙思想垄断了文化领域 B.浪漫主义文化气息较浓郁C.思想传播呈现大众化趋势 D.启蒙运动达到了高潮阶段【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即使在咖啡馆里,也有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体现出了思想传播更加大众化,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文化的垄断,排除A项;启蒙思想体现的是理性,而不是浪漫主义,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达到高潮,排除D项。 34. 19世纪中期以后,开始出现专门性、技术性的国际组织,如1865年的国际电报联盟、1874年的万国邮政联盟、1899年的海牙常设仲裁法院;20世纪以后,全球性国际组织如国际联盟、联合国、WTO产生。国际组织的发展,反映出A.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 B.新的世界经济秩序已建立C.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D.国际间的矛盾冲突在减少【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趋势。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世界市场体系逐渐建立,于是国际组织开始出现,20世纪以后,随着世界各国之间联系的加强,各类大大小小的国际组织应运而生,故A项正确;其他选项中的“已建立”“已形成”“在减少”的表述都与史实和题意都不相符。 35. 苏联作家皮利亚尼克的长篇小说《荒年》用丰富多样的视觉,强调该书所呈现的世界总图景的破碎性,不仅情节失去传统中的组织作用,并且叙述的片断也是万花筒式的,更替似乎毫无逻辑。该小说的艺术风格是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答案】D【解析】材料“不仅情节失去传统中的组织作用,并且叙述的片断也是万花筒式的,更替似乎毫无逻辑”反映出该作品的风格是怪诞、反传统,这与现代主义的特点相吻合,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材料体现的风格,排除。 41.【答案】(1)特点:民法与刑法不分;受习惯法支配;以公法调整私法关系。(答对二点得3分,答对三点5分)影响:不利于社会关系的自我调节;易导致民众与政府矛盾的激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6分)(2)变化:民法与刑法分开;民法走向法典化。(4分)原因:西学东渐、西方法律制度的影响;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国内有识之士要求的推动;清末改革的促进。(答对三点得6分)影响:适应了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4分)【解析】(1)特点:根据“民事规范”“刑法性后果”得出民法与刑法不分;根据“长期以来听任习惯法支配”得出受习惯法支配;根据“私法关系的调整却采取了公法的制裁手段”得出以公法调整私法关系。影响:可从不利于社会关系的自我调节、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角度分析总结。(2)变化:根据“打破了中华法系‘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旧体例”得出民法与刑法分开;根据“法典化的体例”得出民法走向法典化。(3)原因:根据“参考各国成法”得出西方法律制度的影响;根据“1907年”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得出清末改革的促进;还可从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国内有识之士要求的推动等方面分析总结。影响:根据“是中国近代民法法典化运动的真正开端”得出促进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结合中国民法变化的原因,还可从适应了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分析总结。 42.【答案】(12分)看法:这些口号反映了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的两大主题。(2分)说明: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国人开始救亡探索。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口号,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救国;19世纪末面对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民族资产阶级以“变法自强、实业救国”、“民主共和”等的口号,创办实业并掀起变法及革命浪潮,以图挽救民族危亡。同时,这些口号也打破了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传播了新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的解放,启迪了国人救国、救民的探索。(8分)因此这一时期的口号反映了国人挽救民族危亡与解放人民思想的两大主题。(2分) 45.【答案】(1)原因:清末新政的开展;营口地区爆发鼠疫、列强施加外交压力;西方医疗卫生制度的传入。(9分)(2)影响:有利于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近代化;改善了营口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但辐射范围有限。(6分) 46.【答案】(1)特点:国家支持组建;隐蔽性强;破坏伦理、灭绝人性。(6分)(2)原因:细菌战研究的隐秘性导致鲜为人知;战争结束时日军大肆焚毁研究证据;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进行干预;战犯利用美苏之间冷战逃脱罪行等。(9分) 47.【答案】(1)成就:著有《伤寒杂病论》,成为临床医学的理论经典;提出很多有益的中医学思想和理论;为后世治疗伤寒及抵御其它疾病提供了方法借鉴。(3分)原因:继承古代医学成就并发展创新;东汉末年战乱灾荒不断,防治瘟疫流行的客观需要;张仲景品德高尚抵制不良风气;仁心仁术的责任担当意识;对精湛医术的执着追求。(4分)(2)思想:天人相应(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阴阳五行,辨证施治,整体治疗,养生保健。(4分)如何发展;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医者传承与发展;政府重视与推广;不断吸收现代西医学新知识新方法;营造珍惜、热爱、发展中医药的社会氛围;与旅游、养老、互联网等产业进行协作,形成特色的市场服务,以引导和满足相关市场需求等。(4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0益阳箴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1月)历史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益阳箴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学考科目)历史含答案,文件包含学考科目历史试卷doc、学考科目历史答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遂宁射洪中学高三6月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