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锦州辽西育明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299336/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锦州辽西育明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299336/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锦州辽西育明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299336/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锦州辽西育明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29933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锦州辽西育明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29933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锦州辽西育明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展开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答案
1.C。强加因果,于文无据,材料三只是涉及这两个方面,并没有强调它们之间的关系。
2.B。选项表述的是苏轼的诗词风格,而不是“成就及影响”,“后期作品更趋成熟”也不合文意,材料二的表述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3.C。《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所表达的“孤高心境”主要是孤独高傲,但不是旷达,所以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的核心观点。
4 从整体上看,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
从论证过程看,主要采用并列式结构,依次从词调、用韵、词意三方面举例论述。
(每点2分)
- (1)青少年时期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
(2)父亲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大有裨益;
(3)家庭环境和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4)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题材广泛,风格独特;
(5)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极致。
(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1.C.“因而……”表述不当,属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三第二自然段可知,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但它与“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构不成因果关系,属强加因果。故选C。
2.B.“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表述的是苏轼的诗词风格,而不是“成就及影响”,本选项属答非所问。故选B。
3C.作答此题首先要确定材料二的核心观点: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A、B、D三项体现的都是苏轼乐观旷达的心境。C.《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所表达的“孤高心境”主要是孤独高傲,但并不是旷达,所以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故选C。
4.材料三在第一自然段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第二自然段段首总结“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第三段段首这样说“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再看第四段:“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由此可知,材料三从整体上看,采用的是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具体论证过程中,通过第二三四段段首话语“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可知论证过程中主要采用并列式结构进行论证,依次从词调、用韵、词意三方面举例论述,论述有理有据,有条不紊。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基本能力。此题的题干是分析苏轼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
材料一说“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说明苏轼青少年时期就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使之受益匪浅;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说明父亲苏洵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影响很大;
“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说明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浓厚的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说明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风格独特,题材广泛;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说明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超然旷达的境界,营造出独特意境。
6.D “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错误。
7.B “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错误。
8.①外貌描写:细致地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突出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的形象
②语言描写:陈秉正对年轻人语重心长的教育,刚拿到手套时感慨“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最后表示自己“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③心理描写:看到新运来的桑杈第一时间想到集体的事情,手套第一次丢了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体现了他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特点。
④侧面衬托:副组长王新春对陈秉正辛勤劳作的介绍和年轻人劳动时的抱怨和不理解,突出表现了陈老汉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以及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9.①设置悬念。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情节一波三折。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两次戴手套,两次丢手套的零散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
③伏笔照应。文章开篇交代陈秉正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最后交代他的手都是自己从小的劳作,塑造了一位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形象。
④结尾突转。陈秉正老人最后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
(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错误。小说通过对陈秉正一双手的描写,赞扬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并没有批判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选项属于过度解读。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错误。从材料二“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来看,老舍同志并没有拿本文与《老农陈秉正传》比较的意思;同时《老农陈秉正传》是老舍假设的作品,并不真实存在。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的能力。
由“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看,运用外貌描写,细致地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展现出他作为劳动人民勤劳的一面。
由“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看,运用语言描写,通过陈秉正对年轻人语重心长的教育以及刚拿到手套时感慨,表现了为了方便劳动而顾不上自己的手,体现他的劳动的热爱,质朴、爽利。
由“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看,运用心理描写,他看到新运来的桑杈第一时间想到集体的事情,手套第一次丢了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体现了他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特点。
由“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看,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副组长王新春对陈秉正辛勤劳作的介绍以及年轻人劳动时的抱怨和不理解,突出表现了陈老汉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以及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谋篇布局的能力。
从读者层面来看,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令人产生好奇心,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情节的发展来看,小说的情节一波三折,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先是家人为保护他的手而买手套给他,然后他为了干活而忘戴手套,接着因为戴了手套而丢了手套,最后回家后归还手套。“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
从手法上来看,小说运用了伏笔照应的手法,文章一开篇就交代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最后交代他的手都是自己从小的劳作,塑造了一位勤劳的劳动人民形象。
从结尾的设置来看,小说的结局突转。陈秉正老人“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他最后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
10.C【试题分析】人物传记作为记叙性语段,动词及动词短语是断句的关键,也是读懂句子的关键。
原文:时有针加,权为之惨戚,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夜不能寐。
11.C【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给出的是常见的传统文化现象和在具体语境下的实词的理解。C项《陈情表》中“祖母刘悯臣孤弱”中的“孤”有“年幼丧父”之意,与文本中关羽的“势单力薄”不同。
12.C【试题分析】本题是对阅读材料中所体现的吕蒙的勇、谋、智、德四个方面的分析。C项是对吕蒙智取南郡前后行为的分析,入据南郡后,“抚慰将士”不合文意。原文相关文字是“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吕蒙抚慰的是关羽及其将士的家属。
13.(1)黄祖听说陈就被杀,弃城逃走,东吴兵士追击活捉了他。
关键词:委、走、禽,各1分;句意1分。)
(2)于是(吕蒙)假装病重,孙权就公开发布文书召吕蒙回(建业),暗中与(他)密商计策。
(关键词:病笃,露檄,阴,各1分;句意1分。)
14.(1)约令士兵不得骚扰百姓。(2)同乡违令,严格执行军法。
(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照抄原文扣1分。)
参考译文:
吕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县人。他少年时南渡长江,依附姐夫邓当。几年后,邓当去世,张昭举荐吕蒙接替邓当领兵,被任命为别部司马。(吕蒙)跟随(孙权)征讨黄祖,黄祖命令都督陈就率领水军迎战孙权。吕蒙率领先锋部队,亲手斩下陈就的头,全军将士乘胜进击攻城。黄祖听说陈就被杀,弃城逃走,东吴兵士追击活捉了他。孙权说:“这次战事的成功,起因于先击败了陈就。”于是任命吕蒙为横野中郎将。及至吕蒙接手鲁肃,初到陆口,表面上倍加修好,恩赠厚重,与关羽交好。后来关羽征讨樊城,留下部分兵力驻守公安、南郡。吕蒙上疏指出:“关羽征讨樊城而多留防守的部队,必定是担心我谋取他的后方。我时常患病,请分派一部分兵力回建业,以我治病为名。关羽听到这一消息后,必定撤走留守后方的部队,尽数开往襄阳。那时我们大部队从水路昼夜逆流而上,袭击蜀军空虚所在,则南郡可得,而关羽也就可以擒获了。”于是(吕蒙)假装病重,孙权就公开发布文书召吕蒙回(建业),暗中与(他)密商计策。关羽果然信以为真,逐渐撤走南郡的留守部队开赴樊城。孙权听说,先遣吕蒙在前出军。吕蒙军至寻阳,将精兵全部埋伏在大船之中,让人穿着平民衣服作百姓的模样摇橹,船中坐着的人都打扮成商人的模样,昼夜兼程,来到关羽设在江边的哨所,将哨兵们全部俘虏,所以关羽没有听到东吴进军的消息。吴军抵达南郡,士仁、糜芳都投降吕蒙。吕蒙进据城中,尽得关羽和其他将士的家眷,对他们进行安抚劝慰,约定吴军不得干扰百姓,不能索要任何东西。吕蒙帐下有一个兵士,是汝南人,拿了百姓家一个斗笠,用来遮盖铠甲,铠甲虽是公家物品,但吕蒙仍然认为他违犯军令,不能以同乡的关系而废除法令,于是流着泪杀了这个兵。于是全军震惊,做到路不拾遗。吕蒙日日派出亲近的将士去慰问抚恤老年人,询问他们缺少什么,有病者给他派医送药,饥寒者给他送粮送衣。正逢孙权大军紧接着赶到,关羽自知势孤力穷,于是逃往麦城,西行到漳乡,兵士们都离开关羽投降孙权,荆州平定。孙权任命吕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吕蒙坚决不接受黄金和钱,孙权不答应。封爵令尚未颁发,适逢吕蒙发病,当时孙权在公安,把吕蒙接来安置在自己的内殿。有时医者用针扎刺吕蒙,孙权为吕蒙的疼痛而痛苦难过,想常去探望他的病情如何,又怕他过于劳累,常在壁上凿洞观望吕蒙,见吕蒙能稍稍吃点东西就高兴,对身边的人有说有笑,否则叹息不止,夜不能寐。吕蒙病情有所好转,他就下令大赦,群臣全都上前庆贺。后来吕蒙病情加重,孙权亲自到病榻前探望,命令道士在星辰下为吕蒙祈求延寿。吕蒙四十二岁时死在孙权内殿。蒙生前,所得的金银财宝和各种赏赐都交到府库中收藏。他命令主管人员待其死后把这些全部还给朝廷,丧事务求俭约。
- D “表达了诗人与友人浓浓的惜别之情,透露出悲伤之感”错误。这首诗和一般的送行诗不同,它没有惜别的感情,没有悲伤的的情感,写了知交耿晦之的雅量高致,表达了作者的高尚情操。
16.(1)热爱自然,情趣高雅。颔联中景色描写衬托出他热爱自然的情趣,从容不迫的气度。 (2)关心百姓,受百姓爱戴。颈联写津吏击鼓告诉百姓官船来了,渔民们还是唱着歌划着船向官船驶去,从侧面衬托出耿晦之是一位接近百姓,关心百姓,美名在外的官员。
(3)才华横溢,政绩卓著。尾联用典,无论是吴兴还是岘山,贤臣难得,均为胜事。耿晦之做湖州太守,会和西晋名臣羊祜一样,泽及生民,卓有政绩,名传千古。
颔联“鵁鶄菰叶翠相乱,锦石游鳞清可怜”,这一联上句写舟行所见的水上之景:鸟在嬉游,叶在摇曳。下句写水中之景。由于秋水澄清,水流中各色卵石清晰可见,卵石斑驳的花纹灿烂如锦,水中的游鱼历历可数。这一联不仅写了舟行所见的东西,而且描绘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生趣。耿晦他出守湖州,并未感到自己做地方行政长官的显赫,没有傲视一切之态,也没有因担负重任而愁眉苦脸。这一联的描写衬托出他情趣上的热爱自然,风度上的从容不迫。
颈联“邮渚频挝津吏鼓,渔歌唱近使君船”,此联写耿赴任途中接触的人。津吏击鼓,一是通知人们官船出发,二是表示对长官的尊敬。渔人听到津吏击鼓,明明知道官船来了,却仍然唱着歌划着小船向官船边驶去。可能他们早已听到即将到来的州郡长官,是一个能够接近人民与民同乐的好官。“渔歌唱近使君船”的确是佳句,它表现出耿晦之这个新任太守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的。这里的描写,从侧面衬托出耿晦之是一位接近百姓,关心百姓,美名在外的官员。
尾联“吴兴岘山足胜事,汉水襄阳空昔贤”,是对耿晦之出守湖州的评价与赞叹。上句以西晋名臣羊祜比耿晦之,意思是耿晦之做湖州太守,会和晋代羊祜镇襄阳一样,泽及生民,名留千古,足可称为盛事。下句的意思是湖州得耿晦之为守,是现实当中的好事,而汉水之畔的襄阳,只不过空有昔日贤臣的遗迹罢了,这就是说,贤臣难得,千百年乃一遇之。称赞耿晦才华横溢,政绩卓著。
17 (1)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2)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3)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18. A 括号后的内容“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菱形等等”,是在列举窗子的类型,而且都是对称图形,据此括号内后半句应说窗子的造型特点是对称的,排除CD;联系括号前的句子“在中国,有多少工匠”,能与之衔接的是A,B的重点是“装饰图案”,与话题不一致。故选A。
19. C A.“戎马”是借代手法,代指战争;B.“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喻,将“愁”比作一江春水;C.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拟人手法;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用典和反问。
20. “随着岁月的流逝,使它们成为最富有美学表现力的中国建筑的因素”一句共有两处语病。一是“随着……使……”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可删除“使”(也可删除"随着”,但删除“使”更契合上下文意。);二是语序不当,“中国建筑的”属于领属性质定语,应放到“最富有”前面,同时将“的”改成“中”。
改后的句子: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成为中国建筑中最富有美学表现力的因素。
- ①室内摆放有毒多肉植物会毒害心脏吗
②是远远不够的
③如果非要在室内摆放(每处2分)
- ①室内摆放有毒多肉植物不会毒害心脏。
(2分,没答出"室内摆放""有毒"这两个信息的扣1分,不用否定句或超出字数限制的0 分)
②室内放置驱蚊植物不能有效驱蚊。
(2分,没答出"室内放置""有效"这两个信息的扣1分,不用否定句或超出字数限制的0分)
③室内放置驱蚊植物不可随意。
(2分,答"不能放"或"不能长久放"的扣1分,不用否定句或超出字数限制的0分)
23.【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首先,考生要明确题目提供的材料的主要内容。材料第一段列举了几位优秀的“后浪”的事迹。他们有能力,有担当,勤奉献,能撑起祖国的未来。材料第二段以孔子和某著名企业家的话表明这道作文题对“后浪”的情感态度。其中,企业家的话提示我们,应辩证地认识“后浪”。其次,考生要明确题目给出的驱动任务。从文体看,题目要求考生写--封致本校同学的公开信。据此,考生要明确书信的格式、公开信的“接收”对象。从公开信的内容看,题目要求考生在正文中谈论对“后浪”的认识,对同学们的成长、发展提出建议。
写作建议:(1)考生在谈论对“后浪”的认识时,最好能体现出辩证性,既分析“后浪”存在的问题,也分析“后浪”的优点,以分析优点为主。“后浪”存在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如依赖网络、不爱运动、比较自我等。“后浪”也有很多优点,如个性鲜明、思想前卫、关键时刻有担当、积极追求自我发展等。(2)考生在谈论对“后浪”的认识时,应适当使用事例,增强公开信的生动性和说服力。(3)考生对同学们的成长、发展提建议时,最好能结合身边事例。
(1)提升自我修养,关注身边之事,关爱身边之人;
(2)明确时代使命,珍惜光阴,努力提升自我能力;
(3)不做自私者,做乐于奉献的人;
(4)树立远大理想,心怀为民报国之志。
【素材】
(1)青年强则国强,需要青年勇于直面挫折,迎接挑战。五四爱国运动时期,李大钊,义无反顾地加入爱国组织,就注定了李大钊的坎坷命运,奠定了其爱国主义英雄形象。李大钊进入爱国组织成为地下党,时刻面临着被敌人发现的危险,无数的困难摆在他眼前,他从不曾低头。在他执行秘密任务时多么危险的情况,他都沉着冷静的面对,对于执行途中的障碍,他搜索机智破解扫除。正印证了他曾说过的一句话,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 。正是因为像李大钊这样的无数青年,在五四爱国运动中勇于直面挫折,迎接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爱国主义才获得成功。因为五四爱国运动中,青年参与和做出的贡献占绝大的部分,所以从此以后的每年5月4日被定为五四青年节。(精彩片段)
(2)青年强则国强,需要青年勇于承担,自立自强,不断完善自我。曼瑟尔曾说过,青年时期是要做一点什么事情,即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的一种机遇。身为青年的我们,要有祖国应对外敌时的气势与豪迈心态。对于成长的道路,我们应该把握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把握机遇期,全面应对挑战,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勇于承担重职,强化自己,把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俗话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都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既然总有人成为英雄,为什么不能是你呢?我们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职责和责任,不能逃避,不能躲藏,要在历练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自立自强,把自己的实力历练强大。人生不是如砥的道路,喜乐悲欢在人生的舞台上从未曾独幕。我们都不要活成,生而为青年我很遗憾的模样。(精彩片段)
(3)青春是最富有创造力的人生阶段。科学研究表明,人在20岁左右体力和创造力渐至顶峰,35岁之后就逐渐走下坡路了。古往今来,多少人在青春岁月咬住青春不放,勤奋学习,努力奋斗,创造了辉煌业绩。孔夫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创立儒学,光照千秋;诸葛亮20岁起辅佐刘备,指点江山,纵横天下;比尔盖茨二十多岁创微软公司,成了世界首富,饮誉天下;莱蒙托夫27岁英年早逝,却为俄国文坛留下传奇的《当代英雄》,流芳千古……青春多美好,青春多灿烂。青春有为,青春无悔。(精彩片段)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