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扬州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
展开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12月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2020.12
1. B A项,原文中是“近乎成为这个时代的传统戏曲”;C项,原文表述是“逗笑人的方式并非源于内容本身”;D项,原文表述是“尽管在今天脱口秀舞台上较为受人欢迎的演员仍然是一群有态度、立场和特定价值观的演员,但更被强化的是段子手特质”。
2. C 文章引用陶喆歌词的例子主要说明“网络化时代的笑点与传统笑点最大的不同”。
3. B 根据原文中“今天被综艺化的脱口秀在本质上成为一个庞大的造‘梗’运动的有效推手。这种创造不仅意味着它自身直接造‘梗’,更包含着对已流行的‘梗’文化的再度创造”可知B项错误。
4. D 文中的小男孩和林德顺都是不幸者,也都是小说主人公。作者通过写蹦蹦跳跳的小男孩来表现瘫痪的林德顺内心深处无法言说的苦痛。
5. ①外貌描写:“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表现了他的疲惫与憔悴;②动作描写:“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等,表现了他对孩子和妻子的疼惜与关爱,他有责任有担当;③语言描写:通过他和林德顺、妻子的对话,表现了他对孩子和妻子的爱,以及生活上的拮据;④细节描写:“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为了给孩子治病,他节俭质朴。(每点1分)
6. ①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震撼读者的心灵,引发读者的思考;②符合林德顺的叙述视角,详略得当,使故事更加真实;③与前文男孩的活泼、可爱形成鲜明对比,凸显生命脆弱、珍重生命的主题。(每点 2 分)
7. C “又给传统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错,原文材料二最后一段说“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扩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给传统文学注入新活力”可见,给传统文学注入新活力的是网络文学,而不是新媒介。
8.A B“不再关注”“而是注重”错,原文材料二第5段说“网络文学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已经从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朝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内里更为纵深地开掘。”可见,表层要关注,内里更应该注重,二者是递进关系,不是并列关系。C项“将不会”错,太绝对。D项“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来解决文学创作中的走偏问题”错,从材料三最后一段“但我们也应看到”可知,前后内容应该是转折关系,也就是说文学创作中的走偏问题是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时出现的值得警惕的反面现象,并不是说“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9.①让民族文化精髓成为这些作品的价值基因(让民族文化中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融为文学的“精神血脉”)。②模仿经典或戏仿名作,通过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经典,接受经典的引领。③还原和再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境,表现出对民族审美传统和优秀传统美德的认同和追慕。④不仅关注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更注重对内涵和精神内里的纵深开掘。⑤植根于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以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⑥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警惕创作中出现的文化糟粕并及时纠偏。(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满分)
10.B
11.C 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是要上交原来的三分之二。
12.(1)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浑涵光芒”1分,“雄视百代”1分,“鲜”1分,句子通顺1分)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用地下的泉水,(这是它)用心专一(的缘故。)(定语从句1分,“爪牙”1分,词类活用1分,“用心一也”1分)
13.D (“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有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是眼前之景,并非回忆之景。)
14.①该评论“虎啸龙吟”中有“和缓”,意思是指词人豪放大气的词风中有温婉细腻的情感抒发。(2分)②“千古浪”“三更月”“万里雪”等意象的选取豪迈大气,营造了气势恢宏的意境,体现出”虎啸龙吟”的豪放之风。(2分)③“不堪离别”“儿女泪”“须相忆”又深情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细腻而真实的感受,对朋友浓浓的牵挂关切之意表达了词人“和缓”的温情。(2分)
15.(1)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2)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3)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4)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16. 华家的故事 夏家的故事(只要分别点出“华家”“夏家”即可)
17.①空间:熟人社会(面对面的社群)中,直接接触比文字更能传情达意。②时间:乡土社会中人的生活是定型的,语言足够传递世代经验,根本用不着文字帮助记忆。
18.“礼”本质是“仁”(2分);如无发自内心的真诚仁爱,徒有奢华形式,“礼”就失去意义。(2分)
19. B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0. A 例句和A选项均是“宾语前置”,B选项是“定语后置”,C选项是“状语后置”,D选项是“主谓倒装”。
21. B 例句的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耻”;A.舞、泣:动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起舞”“使……哭泣”;B.侣、友: 名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侣”“以……为友”;C.水:名作动,译为“游泳”;D 东:名作动,译为“向东进军”。
22. C 第一处,“猝然”是突然、出乎意料的意思;“顿时”是立刻的意思。语境是消息刚出,选“顿时”。第二处“深思熟虑”是深入反复考虑的意思。“谋深计远”是宏观战略全局,计谋周密而又长远。语境“如何避免‘卡脖子’?怎能化危为机”长远考虑,选“谋深计远”。第三处,“万事亨通”是万事顺利的意思;“万事大吉”指什么事都很圆满顺利,也指一切事情都已办好。语境“鸿蒙一开,并不等于……”,强调一切顺利,习惯上用“万事大吉”。第四处,“切记”是牢记,务必要记住的意思;“谨记”是敬词,表示把对方的话一定认真记住。语境“……中华当有为”,强调一定记住,选“切记”。故选C。
23. B 划横线句子中关联词使用不恰当,不应为递进关系,应为“无论……还是”的条件关系。划横线句子还存在结构混乱的问题,“深刻隐喻”和“历史使命”与下文无法建立联系,应该是二者让人看到“华为的抱负,华为的隐忍和坚守”。A项,未能修改关联词。C项,虽然修改了关联词和句式上的问题,但没能安排好语序,文本旨在评论鸿蒙系统推出一事,先交代名字及名字中隐含的抱负更恰当。D项,加上了“从中”二字,这样可以解决句式问题,但其递进关系中语序不当。故选B。
24. D 因有“面对‘群狼’环伺”,所以陈述对象为“我们”。因有“更何况”,所以应突出递进关系。故最恰当的应为“我们要实现突围,更需百倍努力,不断超越”。故选D。
25. ①相变现象很普遍;②《自然》发表了相变成核现象的研究成果;③这项研究对理论和实践应用均有重要价值。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 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苏轼)调到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任知州。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滥于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于是,将逃出城外的富人们又赶回城里。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说:“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士兵头目说:“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雨日夜不停,城墙仅有三版没有淹没到洪水里。苏轼在城墙上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做杭州知州时,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
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去世,享年66岁。
苏轼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学习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
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以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论,正直无畏的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2024扬州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扬州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扬州高邮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扬州高邮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语文: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语文,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2, 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