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单元研习任务背景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单元研习任务背景图ppt课件,文件包含《单元研习任务》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教学统编新版pptx、《单元研习任务》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教学统编新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单元研习任务》教学设计(本教学设计参考了网络媒体等不少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活动目的 1.了解诸子文章的风格特点、诸子思想的现实意义。2.归纳整理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活动内容1.梳理本单元各篇课文所讲的立身处世的道理,并思考它们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小组内讨论。2.小组分工合作,找出上面列举的虚词在本单元课文中的用例,以卡片或表格的形式,整理、归纳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活动时间安排 适时穿插于第二单元课文学习之中。教学过程活动一: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一、导入古人讲究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本单元课文大都是谈论立身处世之道的,比如《论语〉十二章》,或论述经典在规范言行方面的价值,或阐述持身以道、以礼、以仁、以恕、以义的道理,或警示贪图小利之弊,或辨析君子、小人,都富于启发性。梳理本单元各篇课文所讲的立身处世的道理,并思考它们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小组内讨论。二、示范探究1.《论语〉十二章》:“朝闻道,夕死可矣。”明确:在孔子看来,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都离不开悟道。懂得道,才能看到人生的光明;如果不懂道,就不知道世界的真理,不懂做人的根本道理。孔子这句话启示我们:追求真理、追求精神价值的生活,是最值得过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2.《〈老子〉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确:“知人者智”,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智慧,要看他是否识人凡盛世伟业,其开国之君无不在“知人善用”上下足功夫。汉唐盛世,刘邦和李世民均是识人和用人的高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所以,团队乃至企业领导者,要知人善任。“自知者明”,就是说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知道自己的长处,也知道自己的短板,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韩信能建不世之功,却无“自知之明”,狂妄自负,最终落得个名败身死的下场!所以,人要有自知之明。三、自主探究1.从本单元学过的文章中任选一个小话题,谈一谈你对诸子思想的某个方面的理解。2.展示探究成果。示例1《论语〉十二章》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以道义为标准对待天下的人和事,能否行其义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义”本指公正的、合理的、应当做的。君子做事以道义为基础,依礼仪来实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善于自省的人富有人格魅力,善于自省的民族受到世人敬重。我们的先贤在修身养性、练达自身等方面,都十分重视自省的力量。现实生活中,唯有自省,人才会变得克己谨慎,不断反思审视自身的过失,真正去纠正错误、解决问题,避免小过失发展成大错误。很多人回首来路、盘点人生得失而感慨,正是自省精神让自己从歧途走向正路,从缺陷走向完善。在某们种意义上说,自省精神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是让自己减少失误错误、实现自我净化提高的有力武器。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实现目标任重而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曾子认为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施行仁道为己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要担负这样的使命,没有坚毅宏大的品格是不行的。要想承担对国家、社会与家庭的责任,必须要“弘毅”。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④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认为,“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里,孔子其实提出了作为君子的三种“达德”:仁、智、勇。有了这三种“达德”,便可以对人豁达、见事不惑、临危不惧。智慧、勇气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仁义,会成为人格中最危险的因素;只有在仁义控制下的智慧和勇气,三者和谐, 才能到达修养的最高境界。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我们不能把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强加给别人,也不能把自己喜欢、信仰和追求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能够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多为对方着想能够推己及人;能够既成己之得之利,亦成人之得之利。示例2.《大学之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既指明了行远自迩、登高自卑的修习次第,也包含着身国同构、家国同构的文化观念。个人修身的意义在于,由身家而家国,由家国而天下,不仅是现实空间疆域的不断扩大,也是人生精神境界的不断升华。因此,“家国天下”理念所建构的文明共同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不单纯是指向个人,也不单纯是指向家庭、国家、社会,而是既关注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致力于每个人通过普遍联合形成真正的“共同体”,不论是个人还是共同体,都期于达到“止于至善”的理想境地。示例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为“端”。我们需要发扬这种善端,促其成长。这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善行天下,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环境如何复杂,善良必然是社会的底色。示例4.《〈老子〉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生活是需要耐心的,成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伟大是由耐心积累而成的。耐心意味着要经得起眼前的诱惑,意味着要道法自然,意味着无为而无不为。耐心不是压抑,而是修行。不要采摘没有成熟的果实,否则,你的生活一定是苦涩的。成熟是自觉自悟。唯有成熟的心态,方能品尝到成熟的味道。示例5.《五石之瓠》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认为大葫芦太大,装水举不起来,而把它击破了;庄子认为可以把这个大葫芦做成大的腰舟,自由自在地浮游于江湖。惠子与庄子的区别在于看待事物的眼光不同,惠子是俗世的视角,庄子是超越现实的视角。世上很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其实是有用的,只是我们看待事物的视野过于狭隘,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判断力。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概念,有的人不适合做技术工作,但是擅长做市场营销,你能说他无用吗?庄子与惠子关于“五石之瓠”的对话,启发我们大有大用,小有小用,不要囿于成见。 活动二:归纳总结 解决虚词一、导入古代汉语的虚词系统,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之”“乎”“者”“也”“而”“以”“其”“于”等常见虚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广泛,有着丰富的意义和用法。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常见虚词,有助于我们培养文言语感,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小组分工合作,找出上面列举的虚词在本单元课文中的用例,以卡片或表格的形式,整理、归纳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示范归纳虚词义项例句之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她(们)它(们)。有时 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结构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十二章》)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老子〉四章》)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不译。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十二章》)乎助词,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十二章》)助词,表反问语气。译为“吗”“呢”。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兼爱》)助词,表感叹或祈使语气。译为“啊”“呀”。子曰:“其‘恕’乎!”(《《论语〉十二章》)助词,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译为“……的样子”“地”。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比”“对”“对于”等。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五石之瓠》)三、自主归纳【参考示例】虚词义项例句者代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或不译。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四章》)定语后置的标志,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兼爱》)用在句中表示判断,常与“也”呼应,一般不必译出。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兼爱》)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提顿或判断,不必译出。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语气助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可译为“的”或不译。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兼爱》)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十二章》)句末语气词,表陈述或解释。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五石之瓠》)句末语气词,表感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五石之瓠》)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反诘。是何也?皆起不相爱。(《兼爱》)句中语气词,表停顿,不译。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可是”“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四章》)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谓语,译为“着、地”或不译。尝独立,鲤趋而过庭。(《论语》,课外)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而假使”。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十二章》)。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而且”“又”“和”或不译。任重而道远。(《论语〉十二章》)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而且”“并且”“就”或不译。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大学之道》)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因此”。吾为其无用而掊之。(《五石之瓠》)复音虚词【而已】在句末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兼爱》)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译为“拿”“用”“ 把”。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介词,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表示凭借)。译为“凭,靠;凭着、凭借”。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五石之瓠》)介词,表示论事的标准或行为的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用(凭)…的身份”“按(以)……(论)”等。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课外)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而”“来”“用来”等。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五石之瓠》)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而”或不译。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四章》)固定结构,【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是”“把……当作(看作)”。埏埴以为器。(《老子〉四章》)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固定结构,【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四章》)固定结构,【无以】【有以】译为“没有……的办法”“有…的办法”。不学《诗》,无以言。(《论语》,课外)固定结构,【所以】译为“用来……的”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其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们)、它(们)“他(们)的、它(们)的”。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兼爱》)指示代词,多表示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表近指时译为“这(些)”]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五石之瓠》)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所自,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或结果。译为“向、给、到、从、自”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老子〉四章》)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为“在”。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大学之道》)介词,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作补语,表示补充说明。译为“向、对、对于、由于”,或不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二章》) (撰稿: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杨华当工作室 戴振华)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单元研习任务集体备课课件ppt,共1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单元研习任务优质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单元研习任务集体备课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基础导入,单元核心素养,一文言虚词,分组讨论,如何概括寓言的寓意,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