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授课ppt课件
展开1.通过学习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分化、国家的出现等内 容,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的观点。2.通过学习石器时代古人类的时空分布、早期国家的出现,了解原始人类、早期国家的发展 演变历程,知道我国原始人类空间分布的特点。3.通过对原始人类考古史料、夏商周史实史料的分析,掌握史料分类、分析、运用的一般能 力,感受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认识阶级、国家出现的历史必然性。4.通过学习新旧石器时代、部落、国家、青铜时代等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正确认识中华文 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一般规律,客观定位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5.认识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发展脉络,知道中华文明是世界人类文明起源 的重要中心之一,培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形成对祖国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 使命感。
重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遗存。难点:感受中华文明的多源性,认识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 中原核心”的发展脉络。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二、从部落到国家三、商和西周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距今300万年至1万年左右。(1)特征:以打制石器作为生产工具。(2)代表:元谋人、北京人。 ①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②北京人:距今约70万一20万年。(3)生活状况: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群居生活。元谋人、 北京人已 经学会使用火。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及特点
种植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
特点:打磨结合方法制造石器,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等;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的方向发展
精美玉器,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2.新石器时代(1)时间:距今约1万年。(2)特点:使用打磨结合的石器,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 逐渐稳定。 (3)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
打磨结合制作石器(新石器时代)
原始农业、畜牧业产生并发展
母系氏族公社平等、无私产
父系氏族公社私有制、阶级、国家出现
工具改进(打制到磨制)
生产方式变化(原始农业产生并发展)
生活方式变化(迁徙到定居)社会关系变化(母系到父系)
3.原始社会(1)原始人群: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由于生产力低下,成员共同劳动,成果 共享。(3)父系氏族社会: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开始出现, 私有制产生,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部落中的权贵 阶层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 的门槛。(4)氏族是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共同体。
二、从部落到国家1.三皇时代: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重。2.五帝时代:炎黄二帝大约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联盟首领。 黄帝联合炎帝结 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3.尧舜传说: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这一时期采取各部落 首领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即“禅让制”。4.“万邦时代”: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 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
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1.建立者:2.时间:3.政治:4.文化:5.灭亡:
禹公元前2070年①实行王位世袭制②夏王是最高统治者。③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④夏朝对除夏部族生活的地区之外的地方实行间接统治。
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发兵讨夏桀,夏朝灭亡。
考证历史之法——二重证据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文献资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考古资料)……我辈固得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国学大师、历史学家——王国维
问题: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遗存吗?
一说,存在。夏的核心区域就在豫西和晋东南部。首先,在文献资料方面,《尚书》《诗经》和《夏本纪》里均有记载。与此同时,在考古成果方面,河南二里头遗址也很有可能被证明是夏文化遗存。一说,根本不存在。至今尚未发现像商周那样用甲骨文、金文来记录当时史实的材料。
1.早期奴隶制国——商朝
①国家机构完善,商王/以下
内服: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东到大海,西及陇西,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甲骨文(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2.早期奴隶制国——西周
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
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青铜铸造)生产工具:木石骨蚌土地制度:井田制
(1)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2)内容: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晋/燕/卫/鲁) ②还分封异姓诸侯国(功臣/姻亲先代贵族)
分制封的目的、内容以及影响
消极: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的割据混战埋下了隐患。
④推动了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大宗和小宗的关系。(2)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血缘纽带+政治关系。(3)根据血缘亲疏,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严格等级秩序。(4) 族权与政权结合,家国同构。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对当世:(1)弘扬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2)有利于促进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回乡建设家乡经济, 促进家乡的繁荣富足。(3)重修家谱、祠堂有利于维护和延续中国传统姓氏文化。
对当时:(1)保障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2)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上的矛盾(3)凝聚了宗族,强化了王权,维系国家统一
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三者关系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的关系: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 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它是一种权力认同制度。
3.商和西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①地位:是主要生产部门。 ②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基本实行井田制。 ③灌溉:有沟渠灌溉。 ④农具: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2)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 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同构) 3.最高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一、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1)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2)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 城郭门数、道路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 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 的采邑,各有定制。
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制度,集体耕作;进入青铜时代;工商食官
呈现出较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统治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民本思想。
甲骨文、金文,青铜文化灿烂
三、早期国家制度的特点
(一)按表现形式又可以分为四类:
史料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按表现形式,二是按史料价值。
1.文献资料: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①以纸张为载体的。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 书籍、报刊、杂志、信件等。 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如:电子邮件、BBS跟帖等。
2.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 土文物等。
3.口述资料: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如:神话传说、史诗、俗谚、遗训, 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
4.音像资料:是音像手段与历史资料的有机融合,反映历史活动的声像记录。
(一)按史料价值又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材料两大类:
1.第一手史料:原始资料。
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 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
2.第二手材料:间接资料。
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
1.考古界把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这段时期称为石器时代,又把石器时代细 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主要依 据是( )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 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D.建筑技术的掌握与改进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说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说课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判断文明的要素,文字的出现,铜器的使用,城市的出现,国家的产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图片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图片ppt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何为文明,何为国家,如何证实,实物史料,文献史料,阅读第一子目,本课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课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黄帝轩辕黄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