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课时练习
展开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测试卷
考试范围:第一章;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8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
1. 小华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某物体长度,三次测量值分別是L1=6.80cm、L2=6.81cm和L3=6.79cm。取其平均值6.80cm作为测量结果。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L1=6.80cm的测量结果没有误差
B. L1=6.80cm也可以记录成L1=6.8cm
C. L2=6.81cm中0.01cm是准确值
D. 物体长度可能略大于L=6.80cm
2. 下列有关测量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同一把刻度尺按正确方法多次测量一物体长度,目的是减小误差
B. 刻度尺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尺面刻度线
C. 误差是由于测量时不遵守仪器的操作规则而引起的
D. 用皮卷尺测量跳远比赛成绩时,若皮卷尺拉得太紧,测量值会偏小
3. 两辆列车如图所示,复兴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下列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是( )
A. 复兴号静止,和谐号向东行驶 B. 和谐号静止,复兴号向西行驶
C. 两车都向西行驶,复兴号行驶得较快 D. 两车都向东行驶,和谐号行驶得较慢
4. 2021年7月东京奥运会,苏炳添被称为“亚洲第一飞人”。看电视转播的百米赛跑时,我们常常感觉到苏炳添跑得飞快,但实际上他始终处在屏幕内,我们感觉到他跑得飞快,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苏炳添自己 B. 跑道 C. 电视机屏幕 D. 电视机旁的我
5. 甲、乙两车在某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象(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 错误的是( )
A. 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 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C. 若以乙为参照物,甲往东运动 D. 经过4s,甲乙相距8m
6. 甲、乙两人多次进行百米赛跑,但每次总是甲比乙提前10m到达终点.如果甲由起点向后退10m,乙仍在百米起点上,两人再进行比赛,则( )
A. 甲、乙同时到达终点 B. 甲先到达终点
C. 乙先到达终点 D. 无法确定谁先到达终点
7. 如图所示,小海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过程的上半程、下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实验,则下列说法 不 正 确的是 ( )
A. 小车下滑过程在做变速运动
B. 测量下半程平均速度时要让小车从中点处静止滑下
C. 为了延长小车在斜面运动时间,可以减小倾斜程度
D. 实验时小车过了中点才停止计时,将会导致上半段平均速度偏小
8. 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某次测量过程中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对应的时刻,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图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的平均速度是0.40m/s
B. 小车沿斜面下滑过程中,从甲位置到乙位置的平均速度等于从甲位置到丙位置的平均速度
C. 小组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实验时斜面的倾斜度不宜太大,这样可以延长小车下滑的时间,便于准确测量
D. 在某次实验中,小组同学们发现小车从乙到丙的平均速度大于从甲到乙的平均速度,因此得出平均速度与斜面倾斜度有关
9. 小军用下列四种方法测定小球沿桌面滚动时的平均速度,其中你认为最好的是( )
A. 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B. 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C. 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D. 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10. 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 )
A. 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
B. 甲、乙两车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C. 甲、乙两车都以10m/s匀速运动
D. 甲、乙两车经过5s通过的路程都是10m
11. 如图所示,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 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①.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
②.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
③.从第3s开始,vA>vB ,5s末A、B相遇
④.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
A. 只有①④正确 B. 只有②③正确 C. 只有①③正确 D. 只有②④正确
12. 小明骑着自行车沿着公路向学校运动,他看到两旁的高楼都向西运动,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则小明的运动方向是( )
A. 向东 B. 向西 C. 向南 D. 向北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13. 我国古书《套买曜》上记载有:“人在舟中闭牖(门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这是运动的相对性的生动描述,其中“舟行”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的,“人不觉”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的.
14. 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mm,被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cm。
15. 我国高铁总路程居世界第一,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暑假小红和父母外出旅游,她们乘坐的高铁动车正以300km/h的速度向南行驶,旁边平行铁轨一列普通列车以120km/h的速度也向南行驶,小红发现自己超过普通列车用的时间为4s,以普通列车为参照物,小红向______(选填“南”或“北”)行驶,以小红为参照物。普通列车向______(选填“南”或“北”)行驶,普通列车的长度为______m。
16. 如图所示的图象是某物体在40s内沿直线运动的s−t图象.分析图象信息,前3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_____m;在这40s内,该物体的平均速度为_____m/s.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7. 如图,A图是一物体运动的v−t图象,请在B图中作出其对应的s−t图象
18. 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量程是10cm,分度值是5mm的刻度尺,尺面上的刻度没有完成,请你帮他补充完成。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2.0分)
19. 小明注意家里摆钟(图甲)的钟摆在有规律地摆动,经认真观察,发现钟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刚好是1s,就想:是不是所有的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都是1s呢?于是,他请教了物理老师,知道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叫作周期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设计出如图乙所示的单摆(即细绳下系一小钢球)进行探究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摆长l/m
0.30
0.40
0.50
0.60
0.70
0.80
0.90
1.00
周期T/s
1.1
1.3
1.4
1.5
1.7
1.8
1.9
2.0
周期平方T2/s2
1.2
1.7
2.0
2.3
2.9
3.2
3.6
4.0
(1)从表中数据可知,单摆的摆长l越长,周期T越________(选填“长”或“短”).
(2)请根据表中数据作出单摆周期的平方T2与摆长l的关系图像.
(3)分析T2−l关系图像,可知实验中单摆的T2与l成________关系.
(4)由表中实验记录可知,单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比较短,直接测量摆动一次的时间误差比较大你认为小明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应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活中若摆钟走慢了,应如何调整钟摆的长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下图甲所示的是等大的圆形纸被剪去的扇形大小不等的剩余部分。再将它们做成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准备研究纸锥下落的快慢。
(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此时应该拿至图乙的______(填“A”或“B”)所示的位置释放,同时记录下落至地面的______,或测出纸锥下落相同时间运动的______,就可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2)小华猜想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可能与纸锥的锥角和纸锥的轻重有关,并打算研究纸锥下落快慢与纸锥的锥角的关系,发现参照图示方法做成的两个纸锥的轻重不同,为了使纸锥的轻重相同,只有剪刀、圆形纸和胶水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3)小华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拍下的照片如图丙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______(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cm,则此过程中,纸锥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五、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2.0分)
21. 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紧急停车要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假设汽车在反应过程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过程做变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若汽车以20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紧急停车时,在反应过程,汽车的牵引力为3000N,行驶了14m,汽车在制动过程中(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完全停止)通过的总距离为30m,所用的时间为2.3s。求:
(1)汽车司机在反应过程所用的时间;
(2)若不计空气阻力,在反应过程中汽车所受地面的摩擦力;
(3)新交通法规定,严禁酒驾。醉酒后该司机的反应时间增加为原来的两倍,若汽车还是以20m/s的速度行驶,假如前方40m处突然有行人,行人有危险吗?(通过计算加以说明)
22. 小明每天沿同一路线出行,查询信息如图甲,三种方式都是匀速直线运动。
(1)图乙是三种出行方式大致的s−t图象,与乘坐地铁对应的是图线 ______(填序号)。
(2)第一天,他乘坐地铁,测出车速如图丙,用时与图甲所示信息相同,求此过程中地铁行驶的路程。
(3)第二、三天,他打车出行,第二天用时与图甲所示信息相同,第三天用时3min。请通过分析,比较这两天车速的大小。
(4)第四天,他试着步行,果然需要24min,在图丁中画出v−t图象(步行速度v=3.5km/h)。
23. 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6s,刹车前以90km/h的速度在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了35m。
(1)汽车减速过程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2)司机若饮酒后驾车,反应时间会变长,此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了70m,饮酒后反应时间是多少?
24.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当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 ______.
(2)实验中为了便于操作,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______(选填“大”或“小”),以减小测量 ______的误差.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4)请你设计实验表格并填写和处理实验数据,得到小车全程、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
A、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所以L1=6.80cm的测量结果也有误差,故A错误;
B、在6.80cm中“0”是估计值,“8”是准确值,在6.8cm中“8”是估计值,所以L1=6.80cm不能记录成L1=6.8cm,故B错误;
C、第二次测量值L2=6.81cm中6.8cm是准确值,0.01cm是估计值,故C错误;
D、通过多次测量求得的平均值为6.80cm,所以物体长度可能略小于6.80cm,也可能略大于6.80cm,故D正确。
故选:D。
对于刻度尺测量结果的记录我们一般要求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对于一个完整的测量结果而言,我们也可以从数据上判断其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了减小误差,我们还常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并且保留到与原测量值相同的位数,因此,明确了这些要求,可以帮助我们判断选项中内容的正确性。
在处理长度测量结果时应注意:①最后有且只有一位估计值;②取多次测量平均值时,最终结果采用四舍五入,保留与原测量值相同的位数。
2.【答案】C
【解析】在测量过程中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目的是减小误差,故A正确;
刻度尺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尺面刻度线,故B正确;
错误是由于测量时不遵守仪器的操作规则而引起的,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由测量工具、测量人、测量环境引起的,是不能避免的,故C错误;
用被拉紧了的皮卷尺测量跳远比赛成绩时,所测的真实值不变,被拉紧了的皮卷尺每相邻刻度线之间的真实长度变长,但分度值没有变化,会造成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故D正确。
故选C
3.【答案】D
【解析】解:
A、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若复兴号静止,和谐号向东行驶,则复兴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故A不符合题意;
B、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若和谐号静止,复兴号向西行驶,则复兴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故B不符合题意;
C、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若两车都向西行驶,复兴号行驶得较快,则复兴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故C不符合题意;
D、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若两车都向东行驶,和谐号行驶得较慢,则复兴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西行驶,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选择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一定是相对参照物而言,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会不一样。
4.【答案】B
【解析】解:运动员相对于跑道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说运动员相对于跑道是运动的,并且运动速度很快,而苏炳添相对于苏炳添自己、电视机屏幕、电视机旁的我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说运动员相对于苏炳添自己、电视机屏幕、电视机旁的我都是静止的,故所选择的参照物是跑道。
故选:B。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5.【答案】C
【解析】
【分析】
这是一道图象题,由物体的s−t图象,我们可以求:①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的路程,②物体通过一定路程所用时间,③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④求物体的运动速度。
(1)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是定值,即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由此根据甲乙s−t图象分析它们的运动状态;
(2)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越大物体的速度越快,由此判断甲和乙的速度关系;
(3)由图象可知两小车在4s内的路程,由此可判断两小车的位置关系。
【解答】
A.由图象知,甲和乙的s−t图线都是正比例图线,它们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图知,相同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所以乙的速度大于甲,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两车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知,4s时间甲车路程为s甲=4m,乙车路程为s乙=12m,甲车在乙车的后方s=s甲−s乙=12m−4m=8m处,所以以乙为参照物,甲向西运动,故C错误,符合题意,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B
【解析】 方法一 正常比赛时,相同时间内,甲跑完100m,即s甲=100m,而乙只跑了s乙=90m,则由公式s=vt可知v甲v乙=s甲s乙=10090=109.
若甲由起点向后退10 m,相同时间内,甲所跑的路程为s甲′=110m,乙所跑的路程为s乙′,同理,有s甲′s乙′=v甲v乙=s甲s乙=109.
解得s乙′=910s甲′=910×110m=99m.
即甲仍比乙提前1m到达终点.由此可知,本题只有选项B是正确的.
上述解法是采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甲、乙所跑路程.
下面的方法是利用时间关系进行比较.
方法二 设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由题意可知,s甲s乙=v甲v乙=10090=109.
设甲跑完s甲′=110m所用时间为t甲,乙跑完s乙′=100m所用时间为t乙,
即t甲=s甲′v甲,t乙=s乙′v乙,s甲′s乙′=110100=1110,
则t甲t乙=s甲′v甲s乙′v乙=s甲′s乙′⋅v乙v甲=1110×910=99100.
故t甲
7.【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测量平均速度,考查对误差的分析、正确的操作过程及对平均速度定义的理解,难度中等。
(1)根据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特点分析解答;
(2)明确测平均速度的正确操作,根据后半段路程起始速度不为0进行分析;
(3)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样小车滑下的速度较小,时间较长,便于测量;
(4)如果让小车过了中点才停止计时,使所计时间偏大,由速度计算公式判断速度的大小变化。
【解答】
A.车在斜面上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小车下滑过程在做变速运动,故A正确;
B.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过程中,小车通过中点时的速度不为0,所以小车从中点处静止滑下到底端的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则不能用该方法测量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故B错误;
C.若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了延长小车在斜面运动时间,使计时方便,应减小斜面的倾斜程度,故C正确;
D.如果让小车过了中点才停止计时,则所计时间偏大;由公式v=st可知,测得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偏小,故D正确。
故选B。
8.【答案】C
【解析】解:A、由图中知s乙丙=100.0cm−30.0cm=70.0cm,t乙丙=8s−6s=2s,平均速度v2=s乙丙t乙丙=70.0cm2s=35cm/s=0.35m/s,故A错误;
B、从甲位置到乙位置的平均速度v1=s甲乙t甲乙=30.0cm−9.0cm2s=10.5cm/s;
从甲位置到丙位置的平均速度v3=s甲丙t甲丙=100.0cm−9.0cm4s=22.75cm/s。
比较可知,从甲位置到乙位置的平均速度不等于从甲位置到丙位置的平均速度。故B错误;
C、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的倾斜度应较小,不宜太大。故C正确;
D、小车从斜面上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大,故小车从乙到丙的平均速度大于从甲到乙的平均速度,不能得出平均速度与斜面倾斜度有关。故D错误。
故选:C。
(1)根据图中刻度尺上的刻度,停表上的时间,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的距离和所用时间,然后利用速度公式求得速度。
(2)求出从甲位置到乙位置的平均速度和从甲位置到丙位置的平均速度,然后比较;
(3)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样小车滑下的速度较小,时间较长,便于测量。
(4)小车从斜面上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大。
“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st算出平均速度,计算过程中注意路程和时间的统一。
9.【答案】A
【解析】解:先选定时间,再让小球在选定的时间内运动,操作难度大;选定较长的路程,时间的测量误差相对较小。
10.【答案】D
【解析】解:A、由图可知,甲车的速度v甲=s甲t甲=10m5s=2m/s,乙车的速度v乙=2m/s,所以甲车速度等于乙车速度;故A错误;
B、因v甲=2m/s,甲车初速度不为0,不是由静止开始运动,乙车开始计时的速度为2m/s,也不是从静止开始运动。故B错误;
C、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故C错误;
D、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经过5s通过的路程s=vt=2m/s×5s=10m。故D正确。
故选:D。
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
11.【答案】B
【解析】
【分析】
①由图象可知两个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是从距离O点5m处出发的;
②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
③从第3s开始,vA>vB,5s末A、B相遇;
④5s内,A、B运动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v=st可知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
此题为路程与时间图象分析题,这样的题注意时间段的分析。
【解答】
①由图象可知两个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是从距离O点5m处出发的;
②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
③从第3s开始,vA>vB,5s末A、B相遇;
④5s内,A、B运动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v=st可知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故只有②③正确。
故选B。
12.【答案】A
【解析】解:小明骑着自行车沿着公路向学校运动,他看到两旁的高楼都向西运动,说明小明向东行走;因此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则小明的运动方向是向东。
故选A。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则物体为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物体为静止的。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
13.【答案】河岸;人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要先选取一个标准作为参照物,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
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其中“舟行”,被研究的物体是舟,舟行,说明舟在运动的,舟和河岸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选择河岸为参照物;“人不觉”,被研究的物体仍是舟,人没有感觉到舟在运动,说明舟是静止的,舟与人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没有改变,所以选择人作为参照物。
故答案为:河岸;人。
14.【答案】1;2.80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和读数,在物理实验和实际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
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3.00cm对齐,右侧与5.8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5.80cm−3.00cm=2.80cm。
15.【答案】南;北;200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关键是正确理解两车的相对速度。
(1)比较高铁和普通列车的速度大小,然后根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分析解答;
(2)求出高铁与普通列车的速度之差,利用速度公式计算普通列车的长度。
【解答】
解:
(1)由题知,高铁和普通列车都向南运动,且高铁的速度大于普通列车的速度,
所以,以普通列车为参照物,小红向南运动;以小红为参照物,普通列车向北行驶。
(2)高铁和普通列车都向南运动,高铁和普通列车的相对速度:
v=300km/h−120km/h=180km/h=50m/s,
根据v=st可得,普通列车的长度为:s=vt=50m/s×4s=200m。
故答案为:南;北;200。
16.【答案】30;5
【解析】解:(1)在s−t图象中,物体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由图象读出前10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100m,
其速度v=st=100m10s=10m/s,
由v=st可得,前3内通过的路程s′=vt′=10m/s×3s=30m。
(2)由图象读出物体在40s内通过的路程为s″=200m,
40s内该物体的平均速度。
故答案为:30;5。
(1)在s−t图象中,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可求前3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
(2)读出总路程和总时间,根据v=st求出平均速度。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读懂图象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7.【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根据速度图象作s−t图象,能根据图像判断物体运动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由图A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知速度大小,由s=vt可知s−t图象为过原点的直线,求出时间为8s时通过的路程,在图B中找出对应的点,连接原点和这个点即可。
【解答】
由图A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5m/s,
由s=vt可知,s−t图象为过原点的直线,
当时间为8s时,通过的路程为:s=vt=5m/s×8s=40m,
在图B中找出对应的点,连接原点和这个点,如下图OA所示:
18.【答案】答:将0cm到10cm中间的线段平均分成20等份,每一份为5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如图所示:
【解析】知道0cm和最大值10cm的刻度线,将其中的线段平均分成20等份,则一等份就是5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
明确此题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9.【答案】(1)长
(2)如图所示
(3)正比
(4)可测出单摆来回摆动多次(如20次)的时间,再计算出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
(5)将钟摆的长度调短些
【解析】略
20.【答案】(1)A;时间;距离;
(2)被剪去的扇形用胶水沾在纸锥内侧;
(3)先变大后不变;0.16。
【解析】解:(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题中要求: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图乙A中两纸锥的下端高度相同,而图乙B中两纸锥的上端高度相同,故应选图乙A的位置释放,就可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实验中即可记录下落至地面的时间,也可测出纸锥下落相同时间运动的距离;
(2)根据纸锥一开始的制作方法,可将每只纸锥先前剪去的部分再用胶水沾在纸锥的内侧,便可保证纸锥的轻重是相同的,这样也就符合了控制变量法研究的要求;
(3)从图中可以看出,同样在间隔时间为0.2s时,纸锥下落的距离先小后大,最后保持不变,根据v=st,则其速度的变化应该是先变大后不变的;
从图中A位置到B位置,照相机共曝光2次,时间为:0.2s×2=0.4s,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cm,故其速度:v=st=0.064m0.4s=0.16m/s。
本题结合生活实际考查控制变量法的运用、比较速度的两种方法、数据分析和速度的计算等知识。
(1)根据题目要求结合图乙分析说明;
比较快慢时,即可采用相同时间比距离,也可采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
(2)制作纸锥时,从同样大小的纸上剪去了大小不等的一部分,可从这一角度考虑,再加上各自剪去的部分,便可使纸锥的轻重相同;
(3)从图丙可知,在相同时间间隔内分析纸锥照片间隔距离变化,根据速度公式得出速度变化规律;
再根据AB间的距离和时间,利用公式v=st可求出纸锥下落的速度。
21.【答案】解:
(1)由v=st可得,汽车在反应过程所用的时间(反应时间):
t1=s1v1=14m20m/s=0.7s。
(2)在反应过程中汽车匀速行驶,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汽车所受地面的摩擦力f=F牵=3000N;
(3)由题意可知,紧急停车减速过程中汽车通过的路程:s0=30m−14m=16m;
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增加为原来的两倍,即:t2=2t1=2×0.7s=1.4s,
则醉酒后的反应距离:s2=vt2=20m/s×1.4s=28m,
醉酒后汽车在减速过程中通过的路程仍然为16m,
则醉酒后汽车在制动过程中通过的总路程为s总′=s2+s0=28m+16m=44m>40m,
所以,汽车以原来的速度行驶,前方40m处的行人有危险。
答:(1)汽车在反应过程所用的时间为0.7s;
(2)在反应过程中汽车所受地面的摩擦力为3000N;
(3)计算可知行人有危险。
【解析】(1)在反应时间内汽车做匀速运动,反应时间可以利用反应距离除以初速度求得;
(2)在反应过程中汽车匀速行驶,由二力平衡条件求出汽车所受地面的摩擦力;
(3)紧急停车减速过程汽车通过的路程为制动过程中通过的总距离与反应距离之差,根据v=st的变形公式计算醉酒后司机的反应距离,进一步计算醉酒后汽车在制动过程中通过的总距离,与40m进行比较即可判断有无危险。
此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要理解汽车的运动过程。同时,此题还告诉我们一定不能酒后驾车,因为酒后的反应时间要加长,容易发生危险。
22.【答案】①
【解析】解:(1)由图甲可知,猎德到潭村的路程一定,地铁所用时间最短;由图乙可知,当路程相同时,图线①所用时间最短,因此与乘坐地铁对应的是图线①;
(2)由图丙可知地铁的速度为v地=28km/h,地铁运行的时间t地=0.05h,
由v=st可知此过程中地铁行驶的路程为:s地=v地t地=28km/h×0.05h=1.4km;
(3)由题可知,第二天用时5min,第三天用时3min,即第三天用时小于第二天,由v=st可知第三天的车速大于第二天的车速;
(4)在图丁中画出v−t图象如下所示:
故答案为:(1)①;(2)此过程中地铁行驶的路程为1.4km;(3)第三天的车速大于第二天的车速;(4)在图丁中画出v−t图象如上图所示。
(1)由图甲可知猎德到潭村所用的时间最短,再由图乙分析当路程相同时,哪个图线所对应的时间最短;
(2)由图可知地铁的速度和运行时间,利用v=st可求出此过程中地铁行驶的路程;
(3)由题可知打车第二天、第三天所用的时间,再根据v=st分析速度即可;
(4)已知步行速度不变,由此画出v−t图象。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理解运动图象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23.【答案】解:(1)由v=st可得,汽车反应距离:
s=vt=90×13.6m/s×0.6s=25m/s×0.6s=15m;
汽车减速行驶的路程:s减=s总−s=35m−15m=20m;
(2)汽机若饮酒后驾车,反应时间会变长,此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了70m,饮酒后反应距离:
s′=s总′−s减=70m−20m=50m,
由v=st可得,饮酒后反应时间:
t′=s′v=50m25m/s=2s。
答:(1)汽车减速过程行驶的路程是20m;(2)饮酒后反应时间是2s。
【解析】(1)根据v=st求出减速过程行驶的路程;
(2)由制动距离减去减速过程行驶的路程等于车行驶的反应路程,根据v=st求出饮酒后反应时间。
本题考查速度、路程等的计算,关键要知道司机有反应时间,汽车有制动时间,可很好的防止车祸的发生,再就是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
24.【答案】v=st 小 时间 偏大
【解析】解:(1)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
(2)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样增加了测量时间,方便计时,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测时间偏小,由v=st可知,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大;
(4)表格中包括小车在全程、上半段路程通过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以及计算出的平均速度,如下表所示:
路程s/m
时间t/s
速度v/(m/s)
全程
上半段路程
故答案为:(1)v=st;(2)小;时间;(3)偏大;(4)如上表所示。
(1)测平均速度需要用到刻度尺与秒表分别来测量路程与时间,利用v=st计算平均速度;
(2)斜面倾角越小,物体速度变化越慢,物体运动时间越长,越便于时间的测量;
(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使所计时间偏小,据此进行解答;
(4)根据有关物理量设计表格。
本题考查了“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涉及到实验的原理和实验的注意事项、平均速度的计算、表格设计等,会分析实验过程中的测量误差是关键。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标准难度)(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标准难度)(含答案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第一章 声现象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练习: 这是一份物理第一章 声现象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练习,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标准难度)(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标准难度)(含答案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