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PPT课件全套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示范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示范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渔家傲秋思,新课导入,学海拾贝夯实基础,诵读诗词感受韵律,品评诗词揣摩情感,体悟作者,识人以入词,诵读以入境,品读以入味,品读以入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诗宋词永远是中华史上永不凋谢的奇葩,今天,我们梦回唐宋,泛舟诗词汇聚的文化瀚海,一同走进远在边塞的孤城,和范仲淹做一次心灵的对话。
课前要求每个小组派代表查找有关范仲淹的文学常识、词的风格以及创作背景,下面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 以天下为己任。
范仲淹在1040—1043年担任陕西延州的知州,镇守西北边疆。延州就在今天的延安,在当时属边塞地区。自宋建立以来,采取重内轻外政策,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西部边疆地区长期放松警戒,武备松弛。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再败。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抵御西夏的进攻。他立志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治军颇有成效,当地民谣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一个生于江南的文人,此时此地有何感想呢?让咱们一步步走近作者。
塞下 sài 嶂 zhàng浊酒 zhuó燕然未勒 yān lè羌管 qiāng 寐 mèi
1.教师配乐示范朗读诗词。要求学生听读音、听节奏、听情感。 2.学生听读。 3.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读正确,读熟练,初步体会作者感情。4.两位学生朗诵诗歌,其他同学评价。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内容、主旨、修辞、炼字、情感、描写等角度赏析这首词,可以赏析一句,也可以几句。
1.作者运用长烟、落日、孤城三个意象,写出了孤单小城的紧锁,充满了荒凉、萧条的气氛。2.浊酒一杯家万里这一句,借酒浇愁愁更愁,两个数词用得很有意味。一杯万里呈现鲜明的反差。杯杯浊酒家万里。原本想借酒舒解思乡念家之情,然而曲曲一怀怎抵得过千里万里的浓重乡愁。浓得化也化不开。
《后汉书·窦宪传》: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之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燕然未勒就表现出作者希望建功,不甘心无功而返的心理。
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这就是诗词文化的魅力。
你从词里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范仲淹?
北宋名臣,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1043年,痛心于朝政时弊,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不久,因保守派阻挠被贬,于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师:范仲淹喜好弹琴,工于诗词散文,志趣高雅,很有才学也正因为如此,宋代理学家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认识一个人,这个人年少读书时是:“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后却是:“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但他面对不堪的命运,却高唱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曾说过:“诗词如果不加以朗读吟诵,那么,它的生命就没有完成。”这告诉词是一定要读的。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诗词。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右擎苍( ) 锦帽貂裘( ) 鬓微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老夫聊发少年狂(姑且、暂且)(2)千骑卷平冈(一人一马称一骑)(3)会挽雕弓如满月(定将)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结合文下注释,读准字音、初步理解词意,同时把你理解障碍的词句圈出来。
请同学们说说哪个字最既直接又集中地体现了本首词的豪放风格? “狂”
为什么是“狂”字而不是别的字?哪些词句体现了“狂”,谈谈你们的理解。 狂在装备齐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何等威武! 阵容庞大,随从众多,:“干骑卷平冈”。一个“卷”体现出恢弘的气势。 狂在随从众多,何等雄壮! 狂自比孙郎,豪气冲天:“亲射虎,看孙郎”。
在上阕中,词人给我们展示的其实是一幅气势磅礴的出猎图的加上适当的想象,用现代文将你认为最有特色的画面描摹出来。
老夫为何会放浪形骸(意气风发、气势磅礴)地在这次出猎中作一回少年英雄呢?让他有这狂举狂态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胸怀还很宽阔,胆气还很豪壮,尽管“老夫”老了,鬓发斑白,但又有什么关系!词人因老当益壮而狂!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勾画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豪气十足,誓死为国的英雄形象。坚决抵抗外族侵略,保卫国家,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
词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用典使表达委婉含蓄。
“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用典使表达委婉含蓄。
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好经历了由杭州通判被贬官为密州太守的人生转折。这句话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淡淡的悲哀。但这句话中更多的情感是渴望建功立业的紧迫感。这其实就是中国古代文人典型的壮志难酬的无奈。
苏轼这位天纵大才,一生凄凉,历典八州,颠沛流离于大半个中国。但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对理想、抱负的追求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柱。燃烧于苏轼慷慨激昂的诗词中的,正是他那颗豪迈旷达的心灵。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不断地在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一位中国古代优秀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品行与操守。
学了本词,从苏东坡的坎坷人生中得到一点什么有益的启示?请以“苏轼,我想对你说……”的句式说说你对他的理解。
课堂小结: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生活总有许多磕磕绊绊,坎坎坷坷,我们应该学习苏轼以乐观的心态,豁达的胸怀勇敢地面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同学们还记得陈子昂吗?他因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喊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旷古的苍凉与寂寞。报国无门,是中国古典诗词一个常见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就是一首这样主题的悲壮诗篇。
1、品思题目 《破阵子》选自 《稼轩词编年笺注》。陈同甫是陈亮的字。史称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在政治上始终坚持抗战;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挚友,多所唱和。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对抗金军旅生活和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向往,以激励陈亮,表现了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热情。“壮词”意思是壮怀激烈之词。
《破阵子》,本为唐教坊曲名,又名《破阵乐》,后用作词牌。在唐代为舞曲,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帜,威武壮观,有军队“破阵”之意。本以七言绝句入乐,后因旧曲另度新声。双调六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平韵。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壮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计划全部落空。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读是学习诗歌的最好途径,读也能反映读者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歌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诵读:注意把握好语速、语调、节奏。 2.文意理解。 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在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作者为什么要“醉”?为何要在梦中回到连营? 闲居在家,没机会去战场,只能在梦中回到连营。表现出诗人时刻不忘杀敌报国。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几句写了什么内容? 这几句写的是将士们的军营生活场面,壮观,豪迈。将士们竟然吃“八百里駮”这样的名牛肉——只要是杀敌卫国,这又算得了什么?体现了将士的豪迈之情。 “沙场秋点兵”,其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暗示了战斗即将开始。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中出现了哪些事物?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内容?描绘一下你从这两句诗中看到的场景。 对仗。出现了“马”和“弓”,这是战场上使用的东西,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马飞快,追杀之速;弓如霹雳,杀敌之猛。让我们仿佛看到敌人狼狈溃逃,瞬间成为残兵败将,辛弃疾身先士卒,奋勇追杀,敌人纷纷落马,宋军大获全胜。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不是说作者杀敌只是为了自己的“名”? 不是。在作者看来,“君王天下事”就是收复中原,与自己的抗金思想是一致的。而通过自己的奋勇拼杀,能“了却”君王收复中原的大事,正是自己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赢得生前身后名”不过是“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已,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名。
“可怜白发生。”诗意在这里发生突然的急转。前九句和这一句是什么关系? 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梦中的往事消失,回到现实,感情一落千丈,从豪情壮志跌落为深沉痛苦的悲叹。前九句实际上是为了衬托最后一句。 运用强烈的对比,更突出地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令人不能不为作者的不幸而悲愤,而叹息。
主题:追忆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词的惯例是上阕写景或叙事,下阕抒情言志。比较阅读:《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这三首词上阕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
《渔家傲》:塞下景色;特点:寒冷、荒凉、戒备森严。《江城子》:打猎;特点:雄壮、开阔。《破阵子》:回忆军旅生活;特点: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下阕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
《渔家傲》: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江城子》: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破阵子》: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满江红》来感悟女词人的壮志豪情。
1、知作者。 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自号鉴湖女侠,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秋瑾不幸生于一个封建家庭,自幼就由父亲将她许配给湘潭富家公子王廷均为妻,两人志趣不合,婚后情同冰炭。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发生冲突,她不愿在贵夫人的脂粉堆里虚度一生,正如词中所说:“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是她们夫妻之间的矛盾,以致后来发展到使她终于写下这首《满江红》词而远走高飞,踏上人生征途,
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请同学们再读该词,结合背景和下面的注解试着自己理解诗意,完成解决评价单,然后小组内对学。学生可以将自己独学和对学中难以解决的诗句写在黑板上。
①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徒思浙:应为“徒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⑤烈:刚烈。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开头这几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时间和地点,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和词句来描写明丽的秋色,反衬了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
“四面歌残终破楚”引用了哪个典故?有何作用? 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同时更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写照,暗指当时的国事,当时列强进逼,中国前途危殆,情况与当年项羽“四面楚歌”的情况相似,秋瑾以此作典,表明她正在担忧国家的危难。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 这四句透射着词人不甘于现状的慷慨激情,更是词人力图冲破闺阁束缚誓超男子的真实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谐音但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
《 满江红》这首诗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 在词里,首先表示了词人对祖国前途的担 忧,接着又唱出了一个女英雄“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高亢壮歌,抒发了她决心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最后,又讲述了因自己的情怀和理想不为丈夫和其他庸人所理解而生的苦恼和悲愤。
孙中山和宋庆龄先生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请结合今天所学的《满江红》谈一谈你对秋瑾的理解或评价。
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中山说:“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
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1979年8月宋庆龄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优质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学习目标,作者简介,背景链接,文学常识,朗读节奏,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找出点明主旨的句子,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三单元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授课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新课导入,新课导入囊萤映雪,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意梳理,词牌名,点明地域,点名季节,文章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授课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羌管悠悠霜满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