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4)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31523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4)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31523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eq \(\s\up7(),\s\d5(整体设计))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新教材按照科学探究的要素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直接提出问题,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思考,意在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在学生通过讨论获得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声音产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一些物体发声的活动,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教材的“想想做做”实验,将物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实验能力和交流能力。教材对于唱片、磁带是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记录、保存、重现声音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及学习物理的意义。
声音的传播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材安排了探究活动,在进行探究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探究活动。由于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由师生共同完成。xkb1.cm新 |课 |标| 第 |一| 网
意识在探究活动中应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物理学的美,本设计就是让学生在猜想、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一些探究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体验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1.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2.声音的传播要靠介质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演示实验器材:塑料尺、乒乓球、音叉、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探究实验器材:橡皮筋、塑料尺、梳子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教师事先录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例如:潺潺的流水、清脆的鸟鸣、悠扬的琴声、羊的咩咩声声、汽车的喇叭声、飞机的轰鸣声等。
提出问题: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吗?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
我们听到的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x
.cm
教学新授
一、声音的产生
实验探究: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参考器材:橡皮筋、梳子、刻度尺等。
实验要求:两人一组,机会均等地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并要记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从中概括出共同特征。
实验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结一下:自己小组做了哪几个实验,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方案1:让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2)当橡皮筋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橡皮筋在振动时才发出声音。
方案2:让学生用刻度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
思考问题:(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2)当尺子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橡皮筋、尺子振动时,能发出声音;橡皮筋、尺子不振动时,不能发出声音。
设计意图:对于橡皮筋、尺子的振动,学生能直接看见,它们发出的声音学生能直接听见,在此处让学生自己实验,通过观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
方案3::将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如图所示。
设计意图:学生虽然没有直接看到音叉的振动,但可以从球是否被弹起判断发声的音叉是否在振动。
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问题:橡皮筋、尺子、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
归纳橡皮筋、尺子、音叉等物体发声时具有的共同特征,验证自己当初的猜想,同时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生活中有关的现象和体验。
归纳总结得到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二、声音的传播
情景创设:花样游泳运动员,当她们的耳朵在水中时还要靠音乐的节奏,才能使自己的动作和其他队员保持协调一致,声音是如何传到耳朵的?宇航员在太空中近在咫尺为什么还要靠无线电波而不直接交谈呢?
思考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体传播到远处人的耳朵里的,是否需要什么媒介?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可以听到声音吗?太空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
猜想与假设:声音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实验探究: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
实验1:气体传声实验(演示)
列举事例: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说明此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
实验探究: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你听到的电铃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为什么要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
现象一: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电铃的声音明显变小;
现象二: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电铃的声音;
现象三: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
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2:液体传声实验
将能发声的物体(如音乐卡、手机、闹铃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也可以在水槽里装水,然后在水里敲打石头,耳朵贴在容器壁上听。
水中的鱼儿可以被声音吓跑等,如图所示。
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3:固体传声实验
课本29页“想想做做”用一张桌子做实验。一个同学轻敲桌子(不要使附近的同学听到敲击声),另一个同学吧耳朵贴在桌面上。由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隔墙有耳”)
新$课$标$第$一$网
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声音能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
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
2、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三、声速
情景引入:雷雨天,我们都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这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
1.声速:我们把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思考问题:既然固、液、气都能传声,为什么游击队员为了听远处的火车声,将耳朵贴在铁轨上?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
多媒体展示:声速表。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1)
小结:(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1。
(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问题: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抢答并说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
2.回声:
问题:如果对着山崖大喊一声,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由此引入回声的概念: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的现象。如图所示
问题:如果对着教室的墙大喊一声,有回声产生吗?
学生讨论:听到回声的条件。
学生总结:(1)回声到达人耳应比原声晚0.1 s以上。
(2)如果相差不到0.1 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思考:利用回声可以测海底的深度,判断海中物体的存在,请想一想利用回声测海底的深度 需要先知道什么?然后怎样计算?
答: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v,从发出声音到接收回声所用的时间t。海水深度S的计算公式为
练 习m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
(2)声音必须靠( )传播,它在( )不能传播。
(3)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 )
(4)铁路工人为了听见远处的火车,将耳朵贴在铁轨上,这是因为 ( )
(5)某人对着山谷对面的山峰喊了一声,1.5秒后听到了回声,人与山峰之间的距离( )m。
小结
1.声的产生。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
3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4回声的相关知识
信息窗
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怎样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的呢?
与水波相似,音叉振动使得它周围的空气也象水似的,产生波动,并向四周传播。
科学世界: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人耳是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前庭、耳蜗及听觉神经构成,如图所示。
外界传来的声波引起鼓膜振动,这就像鼓槌击鼓使鼓面振动一样。鼓膜振动通过前庭及其他组织传到听觉神经,听觉神经信号传给大脑产生听觉。其过程如下:
eq \(\s\up7(),\s\d5(板书设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实验的物体
发声时现象
无声时现象
结论
橡皮筋
振动
不振动
橡皮筋振动时产生声音
尺子
振动
不振动
尺子的振动产生声音
音叉
振动
不振动
音叉的振动产生声音
空气(15 ℃)
340
海水(25 ℃)
1 531
空气(25 ℃)
346
铜(棒)
3 750
软木(25 ℃)
500
大理石
3 810
煤油(25 ℃)
1 324
铝(棒)
5 000
水(常温)
1 500
铁(棒)
5 200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鲁教版 (五四制)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步骤,自主学习案,课堂导学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二章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活动导入,新课推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