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1)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31523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共3页。
《2.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激趣导入 → 实验探究一 → 教师演示一 → 实验探究二 → 教师演示二 → 知识小结
↓ ↓ ↓ ↓ ↓
观看幻灯 教师指导进行 深化学生实验 学生互助完成 深化学生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②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③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真空不能传声。2.探究能力目标: 尝试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3.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师生双边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在学生活动中不断强化与同学(他人)的协作意识,通过录像片断,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启发式科学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
观看几幅幻灯片,从图像中获知自然界“公鸡打鸣”,生活中“电话声”的情形;从而导入声音可以让我们获知信息,并进一步提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
二、开展科学探究,实施新课教学 1.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师:在我们的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它们可以让我们获取相关的信息,那么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声音的产生。
提出问题:用一张纸、一根橡皮筋,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随堂实验一:仪器:一把刻度尺或一张16K的测验纸、一条橡皮筋。组织形式:每二位同学一组。
(说明: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生活中的经验,可以提出多种多样的方法,在这里因为提供了橡皮筋,有学生就把橡皮筋拉成弓弦状去弹纸张使其发声,这也是一种方法。由此可见,在课堂上,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也会有所限制,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更多的向学生开放实验条件,培养其思维能力。)
实验后思考:上述实验中,纸张在不同发声方式中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说明:在这边,只要引导学生,发现其共同点——纸张发声时在“动”就可以了,不必深究。)
教师演示一:仪器:钹、音叉(及共鸣箱)、铁架台、乒乓球(细线)、一杯水。1.演示钹发声时在振动:让钹发声,然后让一些学生触摸钹的边缘,体会其振动。 2.演示音叉发声时在振动:①把乒乓球系在细线上,并让其悬挂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适当的高度,先让不发声的音叉去靠近乒乓球,再让发声的音叉用同样的方式去靠近乒乓球,比较二次实验可发现,发声的音叉可弹开乒乓球。②让发声的音叉靠近水面激起水花。 3.学生观看图片:①发声的吉它的弦在振动;②蛙鸣时青蛙的肚皮在振动;③飞行中的蚊子靠翅膀的振动发声。 4.学生体验,感受人讲话时声带在振动:用食指轻轻按住喉咙处感知声带在振动。 得出结论: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说明:通过众多的实例及感受,从而得出发声体在振动的结论,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在这些实验中,采用了一种很普遍的分析方法——比较法,实验条件的对比,实验结果的对比,都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得出规律,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加以体会。)
(关于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实验说明:因为处处可见发声体,所以要观察到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的实例是容易找到的。这里主要设计了:①发声的钹在振动,因为这种乐器本地的学生经常看到,由它入手比用手触摸音叉更具说服力,也有亲切感,其振动使手发麻的感觉也较音叉强;②振动的音叉弹开乒乓球的实验,是课本中的实验,也是个很精彩的实验,在本实验中,用黄色乒乓球代替课本中的轻质泡沫小球可以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而且乒乓球被弹开后还会像用球拍打球一样连续跳动,产生了一定的趣味性;③振动的音叉弹开水花的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也有力的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而且现场的学生可以较为清晰的看到水花溅出的现象。)
(实验创新设计:本课还可以把实验如此改进,让音叉发声,拿一张扑克牌或其他较硬的纸片,轻轻的用二个手指压住扑克牌的一端的中部,让另一端轻轻的靠向音叉——可观察到扑克牌的明显跳动;当有学生质疑是手在抖动时,可以让他自己上台一试……上课时,发现这个实验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如果学校有条件不如六七个人分组体验一下,这样还能听到扑克牌跳动的声音,和扑克牌与音叉摩擦的声音。)
2、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
师: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那么它又是如何使我们听到的?
生: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使我们听到声音。
师:对,我们是靠耳朵听到声音的,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耳朵的简单构造。
教师出示幻灯并讲解耳朵听声的简单过程:发声体→介质→耳朵。
师:通过上图,我们知道了听到声音的条件,其实发声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传到耳朵中引起鼓膜的振动,最终引起听觉。让么老师刚刚说的介质,其实是指可以传播声音的物质,下面我们就用实验的方式来探究一下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及其传播情况。
随堂实验一:轻趴在桌上,让一只耳朵紧贴在桌面上,一只手捂住另一只耳朵,一只手用笔杆轻敲桌面,试试看,你听到了声音了吗?
随堂实验二:仪器:一个空矿泉水瓶、一条棉线(1米左右)。组织形式:2人1组。实验方法:①先将细绳的中部绕在矿泉水瓶瓶口处,并用瓶盖将绳子拧紧。②一位同学用笔杆轻敲几下矿泉水瓶,另一位同学端坐一边用食指堵住双耳,仔细听,看能不能听到声音?③端坐着的同学把细绳二端在食指上绕几圈,然后用食指堵住双耳,另一位同学拿住矿泉水瓶,拉紧细线,用与第二步相同的力度轻敲矿泉水瓶,感受一下,这时听到声音了吗?
教师演示三:①让学生观看往水里扔石块的视频短片,激起的水波并听到石块落水后,从水中传出的响声。②例举生活中在水中能听到水外声音的各种实例,说明水能传声。
(说明:通过以上的实验及例子有利的说明了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如果没有介质它能不能传播哩?提出这个问题后,让学生思考,然后教师演示真空中的传声情况的实验。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展示课前学生自己完成的土电话,并表扬做得较好的同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演示四:①让学生观看真空不能传声的视频短片
(说明:本实验,因为抽气机的声响可能会掩盖音乐声所以,采取了抽气前后声音对比的方式,来总结结论,并且因为无法达到完全意义上的真空,所以用对比方式,辅以逻辑推理,更具科学性。)
(创新实验构想:取一个音量较大的手机,悬挂于真空罩内,用抽气机给罩内抽气后,关闭抽气盘阀门,用另一手机给罩内手机发信号,看到指示灯亮却几乎听不到声音,然后打开抽气盘阀门,又能听到手机声音,借以说明真空中不能传声,但无线电波和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3、关于声速的教学
让学生看幻灯上显示的几组常温下不同物质的声速数据,讨论并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单位:m/s空气(150C)340水1500松木3320花岗岩3800玻璃5000钢铁5200 引导学生获取下面的知识点: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 传播速度不同;空气中的声速较小;固体液体的声 速较大。4、关于回声的教学让学生感知回声的污染和产生的条件。
三、小结,结束教学。
四、作业布置、拓展探究。
让学生在课后的时候,继续换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土电话,以此来研究不同材料的的传声情况,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此中体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让学生去查阅有关书籍,了解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知,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师生互动,理解新知,尝试练习,掌握新知,课堂小结,梳理新知,深化练习,巩固新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二章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活动导入,新课推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