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试讲课ppt课件
展开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⑴夏商: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⑵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敬天保民】“敬天保民”是西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其内涵认为“上天”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
从理论上为“武王伐纣,以周代商”提出合理解释
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叔向反对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
实质:维护奴隶主贵族特权
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的实质
1、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2、春秋战国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
人性善,主张德治。孔子“为政以德”“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人性恶,主张法治。商鞅在秦国颁行法令改革;韩非“法术势”、“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孔子“仁”与孟子“仁政”的区别(1)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爱人”。(2)孟子从孔子的“仁”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以德治国”的继承与发展。
材料二: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zǔn)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
问题:法家和儒家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形势?为什么?
不同: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治理国家,儒家认为礼可以治理国家。思想:法家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形势。原因: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难以落到实处;而法家思想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带来富国强兵的实际利益,满足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群禁。”——李斯
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材料一:董仲舒《决狱》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宋)李昉编纂:《太平御览》第六卷
材料二: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
思考: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判案的依据。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汉代法律实践有何特点?
依据: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称“引经决狱”。
特点:法律儒家化的开始(外儒内法,礼法结合)
引经决狱——律令儒家化开始
材料:《晋律》首先确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定罪量刑原则,把“五服”制度与法律相结合,凡亲属之间犯罪,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在民事方面,如财产转让时违反法律,则关系越亲,处罚越轻。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
思考:“准五服以制罪”的量刑原则是什么?目的是什么?魏晋法律实践呈现出的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1)特点: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之一
②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目的是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
以经注律——律令进一步儒家化
礼法合一——律令儒家化完成
(1)法律:编纂《唐律疏议》
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础,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国法律和仿照这种法律而制定的东亚、东南亚等封建国家法律的总称。 中华法系是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并列的五大法系之一。 --《选择性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
影响: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唐律梳议》特点:礼法结合的典范
(2)教化:颁行《大唐开元礼》
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其中吉礼的内容主要是祭祀,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军礼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嘉礼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等嘉庆仪式,凶礼主要内容则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等。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①时间:732年②内容:分吉、宾、军、嘉、凶五礼③特点: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之作。
在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一、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宋刑统》、《天圣令》
对唐宋法律整体弃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重视“例”,重修《问刑条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
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
思考1.宋元至明清法律修撰有何相似之处?
思考2.明清时期法律修撰有何新发展?
重视“例”,律例合编。
二、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
1、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⑴背景:理学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 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⑵传播方式:
社会层面:通过教育与科举,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乡里层面:乡约、族规、家训成为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家庭层面: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创立: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发展: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延续:清朝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合作探究】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与积极作用
材料一: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 ——宋代《吕氏乡约》材料二: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明太祖“六谕”材料三: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诚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威,解仇忿以重身命。 ——康熙帝“圣谕十六条
宋代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乡约从民间自发到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完美版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完美版ppt课件,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1夏商西周时期,知识拓展,2第二次德法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情境由你来断案,礼法对立,秦汉律令并行,汉代法律已开始儒家化,引经决狱案件,礼法结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优秀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优秀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新视角课件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pptx、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设计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docx、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课后精练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评优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评优课ppt课件,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