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展开2022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化学试卷
一、第一部分选择题(本部分共15道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其中1~10小题每小题1分,11~15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1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的本意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火上浇油 B.绳锯木断 C.刻舟求剑 D.披荆斩棘
2.(1分)小丽同学用紫甘蓝叶片自制酸碱指示剂,并用于检验白醋的酸碱性,部分操作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
A.研磨叶片 B.浸取色素
C.过滤汁液 D.滴加滤液
3.(1分)人体内一些液体的正常pH范围如下,其中一定呈酸性的是( )
A.唾液6.6~7.1 B.胃液0.9~1.5
C.乳汁6.6~7.6 D.胆汁7.1~7.3
4.(1分)存放下列物质的试剂瓶打开瓶塞后,会观察到瓶口有白雾现象的是( )
A.氢氧化钠 B.浓盐酸 C.生石灰 D.浓硫酸
5.(1分)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质一定为固体
B.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6.(1分)下列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紫红色 B.导热性 C.延展性 D.易锈蚀
7.(1分)为确保安全,面粉加工厂、加油站等处通常要在明显位置张贴的标识是( )
A. B.
C. D.
8.(1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气体受热体积变大—分子体积变大
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电解水实验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D.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溶液中存在可自由移动的离子
9.(1分)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应关注营养与健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常喝牛奶可以补充钙元素
B.霉变大米洗净、煮熟后可以食用
C.合理摄入油脂有益身体健康
D.人体日常所需维生素多来自蔬菜、水果
10.(1分)疫情防控期间,人们日常消毒杀菌常用免洗手消毒凝胶。某品牌消毒凝胶的成分中含有正丙醇(C3H8O)。下列有关正丙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氧化物
B.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1
C.相对分子质量为60g
D.每个分子含12个原子
11.(2分)化学学科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与安全:为了方便学习,可将实验室剩余的药品带回家做实验
B.化学与社会发展:使用乙醇汽油可以节约石油资源
C.化学与材料:合金属于合成材料
D.化学与环境:将废弃塑料集中焚烧,以减少“白色污染”
12.(2分)下列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最高的是( )
A.HNO3 B.NO2 C.NaNO2 D.N2
13.(2分)模型认知是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法。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O2NO+H2O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17:32
D.生成的丙、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3
14.(2分)下列各组离子,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一组是( )
A.K+、Fe3+、NO3﹣ B.H+、NO3﹣、SO42﹣
C.Na+、Ba2+、Cl﹣ D.NH4+、K+、SO42﹣
15.(2分)下列选项中对实验方案的评价及分析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评价及分析
A
除去CuO粉末中的C粉
加足量的稀H2SO4过滤
正确:CuO和H2SO4反应生成溶于水的CuSO4,而C不溶于水,可过滤除去
B
蒸发NaCl溶液
获得NaCl固体
一直加热至溶液完全蒸干
错误:完全蒸干溶液会造成固体迸溅
C
除去KCl溶液中的K2SO4
加适量的Ba(NO3)2溶液,过滤
正确:因为K2SO4和Ba(NO3)2反应生成BaSO4不溶于水,可过滤除去
D
除去CO2气体中的HCl气体
将气体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干燥
正确:HCl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可与NaOH反应被除去
A.A B.B C.C D.D
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本部分共11道小题,除化学方程式的书写2分外,其余每空1分,共60分)
16.(4分)请用化学用语回答:
(1)两个氢原子 ;
(2)改良酸性土壤的碱 ;
(3)硝酸银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 ;
(4)体温计中的金属 。
17.(6分)如图1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图2为几种粒子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氩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硫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2)X元素名称 ;
(3)图2中与硫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
(4)图2所示粒子共表示 种元素,其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
18.(5分)请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生活、生产中的问题:
(1)铁制品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中,用于炼铁的磁铁矿的主要成分是 ;
(2)人类为了维持生命和健康,必须摄取食物。牛肉、蛋清中富含的营养素是 ;
(3)燃气使用后,一定要关闭燃气总阀门。从灭火原理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 ;
(4)医疗上常常需要用到纯氧。工业上大量制取氧气可用的方法是 ;
(5)每年3月22日为“世界水日”。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 。
19.(5分)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许多有关物质溶解度的信息。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t3℃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最多的是 ;
(2)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提纯甲物质的步骤是:加水溶解、加热浓缩、 、过滤、洗涤、 ;
(3)保持温度不变,将甲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4)将t1℃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
20.(4分)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A实验 (填“能”或“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B实验现象说明: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 (“高”或“低”);
(3)C实验中小灯泡发亮,说明石墨具有 性;
(4)D实验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其中气球的作用是 。
21.(5分)阅读下列短文,根据短文内容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可多措并举,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或将其转化、再利用等。
二氧化碳经过聚合可以变成性能与聚乙烯相似的塑料,由这种塑料制成的薄膜埋在土壤里几天后就会被细菌吞噬掉。如果用这种材料制作一次性快餐盒的话,不但解决了二氧化碳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解决了白色污染问题。
树叶是大自然的杰作,它只用二氧化碳、水和阳光就能制造出有机物和氧气。人造树叶的原理很简单,由一块普通的硅太阳能电池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在催化剂与电流的共同作用下,像真正的树叶那样使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糖类并释放出氧气。
为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科学家采取新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
(1)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可能带来的后果有 (任写一条即可);
(2)用二氧化碳聚合成的塑料制作一次性快餐盒的优点是 ;
(3)人造树叶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 ;
(4)文中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乙烯的化学方程式是 。
22.(5分)已知A﹣G为初中化学常见的七种物质。其中A、B、C、D、E属于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A是最常用的溶剂、B是胃酸的主要成分,E和G反应会产生蓝色沉淀。各种物质间的反应和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请分析后回答:
(1)物质G的化学式是 ;
(2)A→E的过程中会 (“吸收”或“放出”)热量;
(3)物质D所属类别是 ;
(4)写出F→B的化学方程式 。
23.(8分)正确选择实验装置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如图所示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 ;
(2)实验室用一种固体药品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并用于铁丝燃烧实验。请从A~E中选择制取和收集氧气的装置 (填字母序号);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通常选择的药品是 (填名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用B装置制取气体时,使用仪器a的优点是 ;
(5)若要用F装置收集CO2,CO2应从 (填“b”或“c”)端通入,检验收集满CO2的方法是 (方法、现象、结论)。
24.(9分)同学们为进一步认知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你来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甲试管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当观察到甲试管中溶液由 恰好变为无色时,说明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3)乙试管中两种溶液不能发生反应,理由是 ;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乙、丙两支试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小烧杯中,静置片刻,观察到白色沉淀明显增多。大家对得到的上层溶液的成分产生了兴趣,于是又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小烧杯中上层溶液的溶质成分有哪些?
【做出猜想】猜想一:NaCl、NaOH、Na2CO3
猜想二:NaCl、NaOH
猜想三: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①
猜想一不成立
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②
③
猜想三成立
【反思拓展】
(5)小烧杯中的白色沉淀成分是 (写化学式)。
25.(6分)某工厂产生的工业废料中主要含氧化铜和氧化铁,如果不处理,任意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经过处理后可回收铜和硫酸亚铁(不考虑其它杂质对流程的影响),过程①、过程③所加试剂相同。根据如图所示流程回答问题:
【已知:Fe+Fe2(SO4)3=3FeSO4】
(1)写出过程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任写其中一个即可);
(2)过程②的实验步骤是 ;
(3)固体B成分是 ;
(4)过程③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有 ;
(5)废料处理除了可以防止环境污染,还能起到 的作用。
26.(3分)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取Na2SO4和MgSO4的固体混合物40g放入烧杯中,加入113.6g水使其完全溶解,再逐步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SO4+2NaOH═Mg(OH)2↓+Na2SO4,反应过程中滴加NaOH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
(1)m的值为 ;
(2)当滴加NaOH溶液质量为 g时,恰好完全反应;
(3)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2022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第一部分选择题(本部分共15道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其中1~10小题每小题1分,11~15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1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的本意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火上浇油 B.绳锯木断 C.刻舟求剑 D.披荆斩棘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火上浇油,油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绳锯木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刻舟求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披荆斩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判断,明确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2.(1分)小丽同学用紫甘蓝叶片自制酸碱指示剂,并用于检验白醋的酸碱性,部分操作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
A.研磨叶片 B.浸取色素
C.过滤汁液 D.滴加滤液
【分析】A、根据研磨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溶解操作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D、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将叶片放入研钵中,用杵研碎,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1分)人体内一些液体的正常pH范围如下,其中一定呈酸性的是( )
A.唾液6.6~7.1 B.胃液0.9~1.5
C.乳汁6.6~7.6 D.胆汁7.1~7.3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唾液的pH为6.6~7.1,小于7,可能显酸性、中性或碱性,故选项错误。
B、胃液的pH为0.9~1.5,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正确。
C、乳汁的pH为6.6~7.6,小于7,可能显酸性、中性或碱性,故选项错误。
D、胆汁的pH为7.1~7.3,大于7,显碱性,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1分)存放下列物质的试剂瓶打开瓶塞后,会观察到瓶口有白雾现象的是( )
A.氢氧化钠 B.浓盐酸 C.生石灰 D.浓硫酸
【分析】根据试剂瓶打开瓶塞后,会观察到瓶口有白雾现象,药品应具有挥发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氢氧化钠不具有挥发性,打开瓶塞后,不会观察到瓶口有白雾现象,故选项错误。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装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塞,从浓盐酸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瓶口上方有白雾产生,故选项正确。
C、生石灰不具有挥发性,打开瓶塞后,不会观察到瓶口有白雾现象,故选项错误。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不具有挥发性,打开瓶塞后,不会观察到瓶口有白雾现象,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常见酸和碱的物理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1分)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质一定为固体
B.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分析】A、根据溶质的状态,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饱和溶液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溶液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D、浓稀溶液是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
【解答】解:A、溶质不一定为固体,也可能是液体或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饱和溶液还再溶解其它的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D、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饱和溶液的特征、溶液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1分)下列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紫红色 B.导热性 C.延展性 D.易锈蚀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等。
【解答】解:A、紫红色描述的是颜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导热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延展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易锈蚀,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是看这条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7.(1分)为确保安全,面粉加工厂、加油站等处通常要在明显位置张贴的标识是( )
A. B.
C. D.
【分析】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面粉加工厂、加油站等的空气中混有可燃的煤粉粉尘、汽油蒸汽,要防止引燃混合粉尘、混合气体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节约用水标志,故选项错误。
B、图中所示标志是剧毒品标志,故选项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故选项正确。
D、图中所示标志是塑料制品回收标志,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常见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1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气体受热体积变大—分子体积变大
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电解水实验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D.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溶液中存在可自由移动的离子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会形成能自由移动的离子,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气体受热体积变大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并不是分子体积变大,说法错误;
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说法正确;
C、电解水实验生成氢气和氧气,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氢气是氢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说法正确;
D、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可自由移动的离子,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1分)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应关注营养与健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常喝牛奶可以补充钙元素
B.霉变大米洗净、煮熟后可以食用
C.合理摄入油脂有益身体健康
D.人体日常所需维生素多来自蔬菜、水果
【分析】A、牛奶中富含钙元素;
B、霉变的大米含有有毒黄曲霉素等物质;
C、油脂中富含脂肪,是人体必须的营养素之一,合理摄入油脂有益身体健康;
D、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
【解答】解:A、牛奶中富含钙元素,常喝牛奶可以补充钙元素,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霉变的大米含有有毒黄曲霉素等物质,有害身体健康,煮熟后也不可以食用,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油脂中富含脂肪,是人体必须的营养素之一,合理摄入油脂有益身体健康,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人体日常所需维生素多来自蔬菜、水果,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基础性比较强,应该好好把握.要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保证身体健康。
10.(1分)疫情防控期间,人们日常消毒杀菌常用免洗手消毒凝胶。某品牌消毒凝胶的成分中含有正丙醇(C3H8O)。下列有关正丙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氧化物
B.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1
C.相对分子质量为60g
D.每个分子含12个原子
【分析】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C、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来分析;
D、根据化学式的微观意义来分析。
【解答】解:A、正丙醇(C3H8O)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
B、正丙醇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8):(16×1)=9:2:4,故错误;
C、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通常省略不写,故错误;
D、由正丙醇(C3H8O)的化学式可知,1个正丙醇分子是由3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每个分子含12个原子,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式的意义,会运用意义解决具体问题,本题比较简单.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应加强训练.
11.(2分)化学学科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与安全:为了方便学习,可将实验室剩余的药品带回家做实验
B.化学与社会发展:使用乙醇汽油可以节约石油资源
C.化学与材料:合金属于合成材料
D.化学与环境:将废弃塑料集中焚烧,以减少“白色污染”
【分析】A、根据实验室剩余药品的处理原则(三不一要),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使用乙醇汽油的优点,进行分析判断。
C、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防治白色污染的措施,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对化学实验中的剩余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可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不能将实验室剩余的药品带回家做实验,故选项说法错误。
B、乙醇汽油中的乙醇是可再生资源,使用乙醇汽油可以节省石油资源;乙醇的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能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故选项说法正确。
C、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说法错误。
D、将废弃塑料集中焚烧,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防治白色污染的措施、金属材料、使用乙醇汽油的优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2分)下列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最高的是( )
A.HNO3 B.NO2 C.NaNO2 D.N2
【分析】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各选项中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解:A、在化合物中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一般显﹣2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z,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3=0,则x=+5价。
B、氧元素显﹣2价,设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y+(﹣2)×2=0,则y=+4价。
C、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z,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z+(﹣2)×2=0,则z=+3价。
D、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N2属于单质,故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
故氮元素化合价最高的是A。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3.(2分)模型认知是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法。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O2NO+H2O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17:32
D.生成的丙、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3
【分析】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的信息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根据各选项内容来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氨气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
A.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故错误;
B.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错误;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17×4):(32×5)≠17:32,故错误;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丙、丁的分子个数比为4:6=2:3,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反应中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明确每个模型表示的含义,这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
14.(2分)下列各组离子,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一组是( )
A.K+、Fe3+、NO3﹣ B.H+、NO3﹣、SO42﹣
C.Na+、Ba2+、Cl﹣ D.NH4+、K+、SO42﹣
【分析】碱性溶液中存在大量的OH﹣,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或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本题还要注意溶液呈无色,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解答】解:碱性溶液中存在大量的OH﹣。
A、Fe3+与碱性溶液中的OH﹣能结合成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H+与碱性溶液中的OH﹣能结合成水,不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D、NH4+与碱性溶液中的OH﹣能结合成水和氨气,不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是在碱性溶液中共存及特定离子的颜色。
15.(2分)下列选项中对实验方案的评价及分析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评价及分析
A
除去CuO粉末中的C粉
加足量的稀H2SO4过滤
正确:CuO和H2SO4反应生成溶于水的CuSO4,而C不溶于水,可过滤除去
B
蒸发NaCl溶液
获得NaCl固体
一直加热至溶液完全蒸干
错误:完全蒸干溶液会造成固体迸溅
C
除去KCl溶液中的K2SO4
加适量的Ba(NO3)2溶液,过滤
正确:因为K2SO4和Ba(NO3)2反应生成BaSO4不溶于水,可过滤除去
D
除去CO2气体中的HCl气体
将气体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干燥
正确:HCl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可与NaOH反应被除去
A.A B.B C.C D.D
【分析】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根据蒸发操作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CuO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C粉不与稀硫酸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说法错误。
B、蒸发时,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干;不能一直加热至溶液完全蒸干,完全蒸干溶液会造成固体迸溅,故选项说法正确。
C、K2SO4能与适量的Ba(NO3)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钾,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钾,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说法错误。
D、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本部分共11道小题,除化学方程式的书写2分外,其余每空1分,共60分)
16.(4分)请用化学用语回答:
(1)两个氢原子 2H ;
(2)改良酸性土壤的碱 Ca(OH)2 ;
(3)硝酸银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 Ag+ ;
(4)体温计中的金属 Hg 。
【分析】(1)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氢氧化钙属于碱,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3)硝酸银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是银离子,进行分析解答。
(4)体温计中的金属是汞,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两个氢原子表示为2H。
(2)氢氧化钙属于碱,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其化学式为Ca(OH)2。
(3)硝酸银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是银离子,其离子符号为Ag+。
(4)体温计中的金属是汞,其化学式为Hg。
故答案为:
(1)2H;
(2)Ca(OH)2;
(3)Ag+;
(4)Hg。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7.(6分)如图1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图2为几种粒子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氩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35.95 ,硫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6 ;
(2)X元素名称 氯 ;
(3)图2中与硫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A (填字母序号,下同);
(4)图2所示粒子共表示 3 种元素,其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D 。
【分析】(1)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分析解答。
(4)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氩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95;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硫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6。
(2)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X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为氯元素。
(3)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题干中提供的结构示意图可知,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与其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也应为6,A符合要求。
(4)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AB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图中共表示3种元素。D质子数=电子数,且最外层电子数为8,故其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D。
故答案为:
(1)35.95;16;
(2)氯;
(3)A;
(4)3;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粒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5分)请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生活、生产中的问题:
(1)铁制品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中,用于炼铁的磁铁矿的主要成分是 四氧化三铁 ;
(2)人类为了维持生命和健康,必须摄取食物。牛肉、蛋清中富含的营养素是 蛋白质 ;
(3)燃气使用后,一定要关闭燃气总阀门。从灭火原理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 清除可燃物 ;
(4)医疗上常常需要用到纯氧。工业上大量制取氧气可用的方法是 分离液态空气法 ;
(5)每年3月22日为“世界水日”。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 水体污染 。
【分析】(1)根据不同铁矿石的主要成分分析;
(2)根据各种食品中富含的营养素来分析;
(3)根据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分析;
(4)根据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分析;
(5)根据爱护水资源的方法分析。
【解答】解:(1)磁铁矿的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铁,其化学式为:Fe3O4;
(2)牛肉、蛋清中富含的营养素是蛋白质;
(3)燃气使用后关闭燃气总阀门,可燃物消失,所以从灭火原理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清除可燃物;
(4)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21%,所以工业上大量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法;
(5)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
故答案为:
(1)四氧化三铁;
(2)蛋白质;
(3)清除可燃物;
(4)分离液态空气法;
(5)水体污染。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点,难度不大,熟练掌握所学内容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9.(5分)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许多有关物质溶解度的信息。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t3℃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最多的是 丙 ;
(2)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提纯甲物质的步骤是:加水溶解、加热浓缩、 降温结晶 、过滤、洗涤、 烘干 ;
(3)保持温度不变,将甲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增加溶质甲(或恒温蒸发溶剂) ;
(4)将t1℃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乙>甲>丙 。
【分析】(1)t3℃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4)将t1℃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甲、乙的溶解度增大,但溶液的组成没有发生改变;丙的溶解度减小,有丙物质析出,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t3℃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t3℃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丙所需水的质量多,所得溶液质量最多的是丙。
(2)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提纯甲物质的步骤是:加水溶解、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洗涤、烘干。
(3)保持温度不变,将甲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增加溶质甲(或恒温蒸发溶剂)。
(4)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乙,t1℃时甲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于乙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将t1℃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甲、乙的溶解度增大,但溶液的组成没有发生改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丙的溶解度减小,有丙物质析出,但t2℃时丙的溶解度小于t1℃时甲的溶解度,故t2℃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于t1℃时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三种溶液的溶质分数由大到小关系是乙>甲>丙。
故答案为:
(1)丙;
(2)降温结晶;烘干;
(3)增加溶质甲(或恒温蒸发溶剂);
(4)乙>甲>丙。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点、线、面和交点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0.(4分)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A实验 不能 (填“能”或“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B实验现象说明: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 高 (“高”或“低”);
(3)C实验中小灯泡发亮,说明石墨具有 导电 性;
(4)D实验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其中气球的作用是 密封容器,缓冲气压 。
【分析】(1)根据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来分析;
(2)根据氧气的性质以及检验方法来分析;
(3)根据石墨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4)根据装置的特点以及气球的作用来分析。
【解答】解:(1)木炭燃烧虽然会消耗氧气的,但会生成等体积的二氧化碳,装置内的压强不变,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答案为:不能;
(2)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内,观察到伸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伸入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熄灭,由此可知,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高;故答案为:高;
(3)C实验中小灯泡发亮,说明石墨具有导电性;故答案为:导电;
(4)在这个实验中气球的作用是密封容器,缓冲气压;故答案为:密封容器,缓冲气压。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呼出气体的成分与空气成分的区别、质量守恒定律、石墨的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1.(5分)阅读下列短文,根据短文内容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可多措并举,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或将其转化、再利用等。
二氧化碳经过聚合可以变成性能与聚乙烯相似的塑料,由这种塑料制成的薄膜埋在土壤里几天后就会被细菌吞噬掉。如果用这种材料制作一次性快餐盒的话,不但解决了二氧化碳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解决了白色污染问题。
树叶是大自然的杰作,它只用二氧化碳、水和阳光就能制造出有机物和氧气。人造树叶的原理很简单,由一块普通的硅太阳能电池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在催化剂与电流的共同作用下,像真正的树叶那样使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糖类并释放出氧气。
为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科学家采取新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
(1)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可能带来的后果有 全球气候变暖(合理即可) (任写一条即可);
(2)用二氧化碳聚合成的塑料制作一次性快餐盒的优点是 既解决了二氧化碳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解决了白色污染问题 ;
(3)人造树叶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 糖类和氧气 ;
(4)文中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乙烯的化学方程式是 2CO2+6H2C2H4+4H2O 。
【分析】(1)根据温室效应的危害来分析;
(2)根据可降解塑料的优点来分析;
(3)根据题干信息来分析;
(4)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解答】解:(1)温室效应会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以及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故答案为:全球气候变暖(合理即可);
(2)用二氧化碳聚合成的塑料制作一次性快餐盒的优点是既解决了二氧化碳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解决了白色污染问题;故答案为:既解决了二氧化碳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解决了白色污染问题;
(3)人造树叶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糖类并释放出氧气;故答案为:糖类和氧气;
(4)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CO2+6H2C2H4+4H2O;故答案为:2CO2+6H2C2H4+4H2O。
【点评】本题考查了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形成以及消耗的途径,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2.(5分)已知A﹣G为初中化学常见的七种物质。其中A、B、C、D、E属于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A是最常用的溶剂、B是胃酸的主要成分,E和G反应会产生蓝色沉淀。各种物质间的反应和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请分析后回答:
(1)物质G的化学式是 CuCl2 ;
(2)A→E的过程中会 放出 (“吸收”或“放出”)热量;
(3)物质D所属类别是 盐 ;
(4)写出F→B的化学方程式 H2SO4+BaCl2=BaSO4↓+2HCl 。
【分析】A是最常用的溶剂、B是胃酸的主要成分,则A为水,B为盐酸,E和G反应产生蓝色沉淀,常见蓝色沉淀为氢氧化铜,所以E和G中有一种物质含有铜元素,而铜单质无法与酸反应,或者有盐酸制得,因此E和G不属于单质,而氢氧化铜是由铜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组成,因此E和G中含有一种碱,则另外一种为含有铜元素的盐,含有铜元素的盐无法与水相互反应,所以E为碱,而G为含有铜元素的盐,由盐酸制得,则G为氯化铜,而C可与氯化铜反应,又能与酸反应,则C为金属单质或者盐,D能生成水,又能与酸反应,则D为碳酸盐,所以C为金属单质,且金属活动性排在氢之前,F能生成B盐酸,又能与金属单质反应,符合酸的特点,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硫酸又可与活泼金属反应,也可以与碳酸盐反应,符合上述逻辑关系,据此分析回答此题。
【解答】解:(1)根据题目信息中,A为常用溶剂,可知A为水,B是胃酸的主要成分,可知B为盐酸,A和B属于氧化物和酸,因此C、D、E从单质、碱和盐中选择,和G反应产生蓝色沉淀,常见蓝色沉淀为氢氧化铜,所以E和G中有一种物质含有铜元素,而铜单质无法与酸反应,或者有盐酸制得,因此E和G不属于单质,而氢氧化铜是由铜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组成,因此E和G中含有一种碱,则另外一种为含有铜元素的盐,含有铜元素的盐无法与水相互反应,所以E为碱,而G为含有铜元素的盐,由盐酸制得,则G为氯化铜,而C可与氯化铜反应,又能与酸反应,则C为金属单质或者盐,D能生成水,又能与酸反应,则D为碳酸盐,所以C为金属单质,且金属活动性排在氢之前,F能生成B盐酸,又能与金属单质反应,符合酸的特点,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硫酸又可与活泼金属反应,也可以与碳酸盐反应,所可知A为水,B为盐酸,C为活泼金属单质,D为碳酸盐,E为碱,F硫酸,G氯化铜;
故答案为:CuCl2。
(2)A水转化B碱,通过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碱,属于放热反应;
故答案为:放出。
(3)D为碳酸盐,属于盐类;
故答案为:盐。
(4)F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和沉淀符号,所以化学方程式为H2SO4+BaCl2=BaSO4↓+2HCl;
故答案为:H2SO4+BaCl2=BaSO4↓+2HCl。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23.(8分)正确选择实验装置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如图所示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 长颈漏斗 ;
(2)实验室用一种固体药品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并用于铁丝燃烧实验。请从A~E中选择制取和收集氧气的装置 AC (填字母序号);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通常选择的药品是 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填名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4)用B装置制取气体时,使用仪器a的优点是 可随时添加药品 ;
(5)若要用F装置收集CO2,CO2应从 b (填“b”或“c”)端通入,检验收集满CO2的方法是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c口,若木条熄灭,则证明CO2已经收集满 (方法、现象、结论)。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分析;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及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及特殊要求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3)根据化学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
(4)长颈漏斗可在反应过程中随时添加药品;
(5)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解答】解:(1)仪器a名称是长颈漏斗;
(2)用一种固体药品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则是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加热分解产生氧气,其属于“固体加热“型反应装置,故反应装置选A,因为要制取较纯净的氧气,而氧气又不易溶于水,故应该选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且收集过程中集气瓶可留少量水,避免铁丝燃烧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故收集装置选C,制取和收集氧气的装置AC;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通常选择的药品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石灰石、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4)仪器a即长颈漏斗,其优点是长颈漏斗可在反应过程中随时添加药品;
(5)因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故应该从b口通入二氧化碳;检验收集满CO2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c口,若木条熄灭,则证明CO2已经收集满。
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
(2)AC;
(3)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CaCO3+2HCl=CaCl2+H2O+CO2↑;
(4)可随时添加药品;
(5)b;将燃着的木条放在c口,若木条熄灭,则证明CO2已经收集满。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4.(9分)同学们为进一步认知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你来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甲试管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Cl+NaOH=NaCl+H2O ;
(2)当观察到甲试管中溶液由 红色 恰好变为无色时,说明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3)乙试管中两种溶液不能发生反应,理由是 氯化钠与氯化钡相互交换成分后没有沉淀、气体或者水的生成 ;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乙、丙两支试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小烧杯中,静置片刻,观察到白色沉淀明显增多。大家对得到的上层溶液的成分产生了兴趣,于是又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小烧杯中上层溶液的溶质成分有哪些?
【做出猜想】猜想一:NaCl、NaOH、Na2CO3
猜想二:NaCl、NaOH
猜想三: NaCl、BaCl2、NaOH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① 无明显现象
猜想一不成立
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② 碳酸钠或硫酸钠(合理即可)
③ 出现白色沉淀
猜想三成立
【反思拓展】
(5)小烧杯中的白色沉淀成分是 CaCO3、BaCO3 (写化学式)。
【分析】(1)是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2)酚酞遇到碱性溶液变红,中性溶液不变色;
(3)根据复分解反应条件分析;
(4)【做出猜想】根据乙试管不反应,丙试管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发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混合后一定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白色沉淀明显增多,说明丙试管中碳酸钠过量,混合时为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钡分析;
【设计实验】①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②③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或者碳酸根离子的可溶性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
(5)由[做出猜想]的分析可知,沉淀为碳酸钙和碳酸钡。
【解答】解:(1)甲试管中是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其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2)由于甲试管中装有酚酞和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溶液呈碱性,因此一开始溶液显红色,随着稀盐酸加入,当试管中溶液由红色恰好变为无色时,说明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3)由于氯化钠与氯化钡相互交换成分后没有沉淀、气体或者水的生成,因此两者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4)【做出猜想】乙试管不反应,丙试管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发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混合后一定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白色沉淀明显增多,说明丙试管中碳酸钠过量,混合时为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钡,上层清液还可能含有氯化钡或碳酸钠,沉淀为碳酸钙和碳酸钡,结合猜想一和二,可知猜想三为NaCl、BaCl2、NaOH;
【设计实验】①由实验结论可知猜想不成立,说明溶液中不含碳酸钠,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因此滴加过量稀盐酸后无明显现象;
②由实验结论可知猜想三成立,欲证明猜想三成立,只需证明溶液中含有氯化钡,即含有钡离子,因此可以加入含有硫酸根离子或者碳酸根离子的可溶性盐,如碳酸钠或硫酸钠等,加入后出现白色沉淀,则说明溶液中含有氯化钡;
③由②分析可知,出现白色沉淀;
(5)由[做出猜想]的分析可知,沉淀为碳酸钙和碳酸钡。
故答案为:
(1)HCl+NaOH=NaCl+H2O;
(2)红色;
(3)氯化钠与氯化钡相互交换成分后没有沉淀、气体或者水的生成
(4)【做出猜想】NaCl、BaCl2、NaOH;
【设计实验】①无明显现象;②碳酸钠或硫酸钠(合理即可);③白色沉淀;
(5)CaCO3、BaCO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5.(6分)某工厂产生的工业废料中主要含氧化铜和氧化铁,如果不处理,任意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经过处理后可回收铜和硫酸亚铁(不考虑其它杂质对流程的影响),过程①、过程③所加试剂相同。根据如图所示流程回答问题:
【已知:Fe+Fe2(SO4)3=3FeSO4】
(1)写出过程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O+H2SO4═CuSO4+H2O(或Fe2O3+3H2SO4═Fe2(SO4)3+3H2O) (任写其中一个即可);
(2)过程②的实验步骤是 加入过量的铁粉,并且过滤 ;
(3)固体B成分是 铜、铁(或Cu、Fe) ;
(4)过程③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有 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
(5)废料处理除了可以防止环境污染,还能起到 节约资源 的作用。
【分析】根据工业废料中主要含氧化铜和氧化铁,经过处理后可回收铜和硫酸亚铁,过程①、过程③所加试剂相同,分析整个流程可知过程①中加入的是稀硫酸,硫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为了得到固体铜且不引入新杂质,因此过程②为加入过量的铁,并且过滤,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由题目中的信息,Fe+Fe2(SO4)3=3FeSO4,故过滤后,固体B中含有铜和过量的铁,过程③在铜和铁的混合物中加入硫酸,铜与硫酸不反应,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据此分析。
【解答】解:工业废料中主要含氧化铜和氧化铁,经过处理后可回收铜和硫酸亚铁,过程①、过程③所加试剂相同,分析整个流程可知过程①中加入的是稀硫酸,硫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为了得到固体铜且不引入新杂质,因此过程②为加入过量的铁粉,并且过滤,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由题目中的信息,Fe+Fe2(SO4)3=3FeSO4,故过滤后,固体B中含有铜和过量的铁,过程③在铜和铁的混合物中加入硫酸,铜与硫酸不反应,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据此分析;
(1)根据以上分析,过程①中发生反应有硫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化学方程式CuO+H2SO4═CuSO4+H2O,氧化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Fe2O3+3H2SO4═Fe2(SO4)3+3H2O;故答案为:CuO+H2SO4═CuSO4+H2O(或Fe2O3+3H2SO4═Fe2(SO4)3+3H2O);
(2)过程②的实验步骤是加入过量的铁粉,并且过滤;故答案为:加入过量的铁粉,并且过滤;
(3)固体B中含有铜和过量的铁,故答案为:铜、铁(或Cu、Fe);
(4)过程③是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有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故答案为: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5)废料处理除了可以防止环境污染,还能起到节约资源的作用;故答案为:节约资源。
【点评】此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不但要求学生具备有关物质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有方程式的书写,反应类型的判断的能力。
26.(3分)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取Na2SO4和MgSO4的固体混合物40g放入烧杯中,加入113.6g水使其完全溶解,再逐步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SO4+2NaOH═Mg(OH)2↓+Na2SO4,反应过程中滴加NaOH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
(1)m的值为 5.8 ;
(2)当滴加NaOH溶液质量为 80 g时,恰好完全反应;
(3)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0% 。
【分析】(1)根据图示数据分析;
(2)观察图示得知,当滴加NaOH溶液质量为80g,时,恰好完全反应;
(3)根据沉淀质量计算硫酸钠和硫酸镁的质量,及一步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通过题干和图示得知,因为该体系中仅有一个反应就是硫酸镁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且所滴加NaOH溶液的质量是依次以20g进行增加的,故产生沉淀的质量也应该以2.9进行递增,所以m=2.9+2.9=5.8;
(2)观察图示得知,在滴加NaOH溶液的质量为80g时,产生沉淀的质量达到最大值11.6g,之后再滴加NaOH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也不增加,所以当滴加NaOH溶液质量为80g时,恰好完全反应;
(3)设反应整个过程中参与反应的硫酸镁的质量为x,设反应整个过程中生成的硫酸钠质量为y。
MgSO4+2NaOH═Mg(OH)2↓+Na2SO4
120 58 142
x 11.6g y
x=24g
y=28.4g
固体混合物中硫酸钠的质量为:40g﹣24g=16g,
根据质量守恒得知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113.6g+40g+80g﹣11.6g=222g,
则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0%。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故答案为:(1)5.8;
(2)80;
(3)2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解析,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docx、精品解析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化学真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精品解析:辽宁省营口市2020年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精品解析:辽宁省营口市2020年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回答第二部分时,必须用0,本试卷共6页,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装运浓硫酸的箱子应贴的标志是,夏天防雷电,远离金属, 3N2 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