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高 二 生 物
一、选择题
1. 下列化学物质中,不属于植物激素的是
A. α-萘乙酸 B. 乙烯
C. 脱落酸 D. 赤霉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详解】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吲哚乙酸)、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α-萘乙酸不属于植物激素,它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生长素类似物的一种。
故选A。
2. 某种群现阶段年幼个体比较多,年老个体很少,此种群正处于哪个年龄结构类型
A. 增长型 B. 稳定型 C. 衰退型 D. 不能判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1、年龄组成的类型:
(1)A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2)B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保持稳定;
(3)C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小。
2、意义: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详解】某一种群现阶段年幼个体较多,而年老的个体很少,则该种群中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大,所以此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属于增长型。即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3. 下图是“中心法则”的图解,属于逆转录过程的是( )
A. b
B. c
C. d
D. e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中心法则图解,其中a为DNA分子复制过程,b为转录过程,c为翻译过程,d为逆转录过程,e为RNA分子复制过程。其中逆转录过程和RNA分子复制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详解】A、b为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A错误;
B、c过程为翻译,需要tRNA、mRNA和rRNA的参与,B错误;
C、d过程为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的参与,C正确;
D、e过程为RNA的复制,D错误。
故选C。
4. DNA分子双链之间的碱基连接靠的是( )
A. 氢键 B. 磷酸二酯键 C. 共价键 D. 离子键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特点: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由上述分析可知,DNA双链中,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T、G—C的配对原则,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 下图表示用云母片(具不透水性)插入燕麦胚芽鞘的尖端部分,给予图示方向的光照,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A. 甲向右弯,乙向左弯
B. 甲向左弯,乙向右弯
C. 甲向左弯,乙不弯曲
D. 甲不弯曲,乙不弯曲
【答案】D
【解析】
【分析】燕麦胚芽鞘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单侧光能使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云母片能阻断生长素的运输,尖端下面一段有生长素且分布均匀就表现为直立生长,尖端下面一段有生长素且分布不均匀就表现为弯向分布少的一侧生长,尖端下面一段无生长素就表现为不生长。
【详解】甲图云母片阻断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两侧生长素浓度相同,所以甲直立生长不弯曲;乙图云母片阻断了生长素的向下运输,所以乙不生长不弯曲;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甲不弯曲、乙不生长不弯曲。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6. 某人接种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体内出现了相应的抗体,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A. 吞噬细胞 B. 效应T细胞 C. 浆细胞 D. 记忆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疫苗是指人工灭活或减毒的抗原.接种疫苗抗原引起机体的体液免疫过程,使机体最终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消灭抗原。
【详解】A、吞噬细胞的作用是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A错误;
B、效应T细胞是细胞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效应细胞,功能是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B错误;
C、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并分泌的,C正确;
D、记忆细胞主要在二次免疫过程中接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D错误。
故选C。
7.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
A. 具有新的生理功能
B. 出现新的形态结构
C. 出现地理隔离
D. 形成生殖隔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是对新物种形成标志的考查,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详解】A、具有新的生理功能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错误;
B、出现新的形态结构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错误;
C、地理隔离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但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错误;
D、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正确。
故选D。
8.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珍稀动植物
B.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方式
C. 生物多样性价值中的旅游观赏价值属于间接价值
D.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禁止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包括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人为原因包括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利用、环境污染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详解】A、保护生物多样性分为三个方面: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
B、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策略,B正确;
C、旅游观赏价值属于直接价值,C错误;
D、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禁止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只是需要合理开发利用,D错误。
故选B。
9. 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虫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内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存外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之间的关系属于( )
A. 互利共生 B. 竞争 C. 寄生 D. 捕食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群落,考查对群落中种间关系的理解。明确题干中虫与真菌间的营养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虫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真菌从虫体内获得营养物质,二者之间构成寄生关系。
故选C。
10. 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
A. 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 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 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 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类对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于渔业资源,应该规定禁捕期、禁渔区以及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等。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只能对捕捞的鱼的大小进行选择,而不能对鱼的性别进行选择,不会改变其性别比例。
【详解】A、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会使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使得种群的年龄结构处于增长型,故A正确;
B、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减少了捕获个体的数量,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使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故B正确;
C、种群的年龄结构处于增长型,则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故C正确;
D、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只能对捕捞的鱼的大小进行选择,而不能对鱼的性别进行选择,不会改变其性别比例,故D错误。
故选D。
11.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B. 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 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 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A、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A项正确;
B、围湖造田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项正确;
C、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不同地带生物种类分布的差异,不是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差异,C项错误;
D、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D项正确。
故选C。
12. 如图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B. 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 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 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
【答案】D
【解析】
【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题图分析,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详解】A、为了获得持续的经济效益,一般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K/2时,即c点,因为此时的种群增长率最大,A错误;
B、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所以“S”型曲线的环境阻力出现在c点之后,B错误;
C、防治蝗虫数量应在种群数量及增长率较低时,所以应在b点之前进行,C错误;
D、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故增长率为0,D正确。
故选D。
【点睛】
13. 生物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自然演替一般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 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C. 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D.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A、自然演替一般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A正确;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显著变化,B错误;
C、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含有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所以火灾过后森林上发生的是次生演替,C正确;
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故选B。
【点睛】
14. 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预测,墨西哥等国家的人口翻一番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的主要依据是( )
A. 种群数量和密度 B. 种群的年龄组成
C. 种群的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这些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详解】A、种群数量和密度只能说明人口基数,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A错误;
B、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B正确;
C、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C错误;
D、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D错误。
故选B。
15.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生活在同一个蜂巢中的所有蜜蜂是一个
A. 家系 B. 生态系统 C. 生物群落 D. 种群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地域的同种生物的总和,生活在同一个蜂巢中的所有蜜蜂是同种生物,构成一个种群,D正确。
故选D。
【点睛】
16.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 S 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K/2 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 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 种群数量最大
C. 种群增长量最大 D. 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K/2之前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
【详解】A、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因此种群数量将会增加,A错误;
B、种群数量最大值是K值,而不是K/2,B错误;
C、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种群增长量最大,此时捕捞能使种群较快恢复到K值,维持可持续生产,C正确;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值为K值,D错误。
故选C。
17. 大豆植株的根部常有一些根瘤,其中的根瘤菌可为大豆植株提供氮素,而大豆植株可为根瘤菌提供有机营养。大豆植株和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属于
A. 捕食 B. 竞争
C. 互利共生 D. 寄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瘤菌能为大豆植株提供氮素,大豆则可以为根瘤菌提供有机营养,二者之间是互相依存,彼此有利的关系,属于互利共生,C正确,
故选C。
18. 在棉花的种植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棉农会适时摘除棉花植株的顶芽,其目的是( )
A. 抑制侧芽生长 B. 解除向光性
C 解除顶端优势 D. 抑制细胞分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摘除顶芽,能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量减少,侧芽生长素浓度不至于过高,起到促进侧芽生长的作用。其目的是为了解除顶端优势,即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9. 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 )
A. 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B. 抑制神经中枢的兴奋
C. 阻断了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 D. 抑制效应器的活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痛觉是由于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形成的。拔牙时注射的局部麻醉药可阻断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从而使神经冲动无法到达大脑皮层,也就无法形成痛觉。,故选A.
20. 下图是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变化示意图。据图可判断,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可产生( )
A. 神经反射 B. 神经递质 C. 静息电位 D. 局部电流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神经细胞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有关。而在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故选D。
21. 人体的活动受神经中枢的指挥,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神经中枢位于( )
A. 脊髓 B. 下丘脑
C. 小脑 D. 大脑皮层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躯体运动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D正确。
故选D。
【点睛】
22. 女子体操运动员在参加平衡木项目比赛时,展现了出色的身体平衡能力,其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位于
A. 脊髓 B. 下丘脑 C. 脑干 D. 小脑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小脑具有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的功能,所以运动员在参加平衡木项目比赛时,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位于小脑,D项正确;脊髓内具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A项错误;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B项错误;脑干中有呼吸中枢等维持生命的中枢,C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3.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治疗此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是给患者注射( )
A. 胰岛素 B. 胰高血糖素
C. 生长激素 D. 甲状腺激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糖尿病的成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A、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高,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因此注射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A正确;
B、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能升高血糖,因此可治疗低血糖,B错误;
C、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特别是促进骨的生长和蛋白质的合成,因此可治疗侏儒症,C错误;
D、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一是促进幼年动物个体的发育;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三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可治疗呆小症,D错误。
故选A。
【点睛】
24. 下图表示甲状腺活动调节的示意图。对这一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与乙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
B. a与b物质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 乙结构的活动只受甲结构释放激素的调节
D. 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甲为下丘脑,乙为垂体,丙为甲状腺。a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
【详解】A、由图示可知,甲为下丘脑,乙为垂体,丙为甲状腺,A正确;
B、a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B正确;
C、乙结构(垂体)的活动,除了受甲结构(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外,还受到丙结构(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C错误;
D、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由此可见,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D正确。
故选C。
25. 下列关于多细胞动物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B. 内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是一成不变的
C.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D. 内环境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C、内环境是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C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B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体内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B
【点睛】
26. 下列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太阳能来源于地球之外,所以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 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 蚯蚓是需氧型生物,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D. 病毒是异养型生物,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太阳能虽然来源于地球之外,但也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A错误;
B、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正确;
C、蚯蚓是需氧型生物,营腐生生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C错误;
D、病毒是异养型生物,营寄生生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D错误。
故选B
【点睛】
27.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 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 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 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食物网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其中戊为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图中共有六条食物链:戊→甲→丁→丙、戊→丁→丙、戊→庚→丁→丙、戊→庚→乙→丙、戊→己→庚→丁→丙、戊→己→庚→乙→丙。
【详解】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三个不同的营养级,即第二、三、四营养级,A错误;
B、戊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错误;
C、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丙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最高获得的能量最少,所以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C正确;
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很有可能会对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物种构成威胁,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故选C。
【点睛】
28. 关于艾滋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艾滋病是一种遗传病
B. 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
C. 艾滋病主要通过体液传播
D. 艾滋病可以使机体丧失大部分免疫功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详解】A、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不是遗传病,A错误;
B、病毒是专性寄生物,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B正确;
C、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主要通过体液传播,C正确;
D、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最终可以使机体丧失大部分免疫功能,D正确。
故选A。
【点睛】
29. 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婚配的医学依据是
A. 近亲婚配其后代必患遗传病
B. 近亲婚配其后代必然有伴性遗传病
C. 近亲婚配其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增多
D. 人类的疾病都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近亲婚配其后代不一定患遗传病,只是近亲婚配增加后代的患病几率,A错误;
B、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子代的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近亲婚配其后代不一定有伴性遗传病,也可能后代患常染色体遗传病,B错误;
C、亲缘关系越近,其相同的基因就越多.隐性性状只有在其基因纯合时才表现出来.近亲结婚使所生后代隐性基因纯合的机会大大增加,因而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增多,C正确;
D、人类的疾病有的由隐性基因控制,有的由显性基因控制,有的是传染病,有的是染色体变异引起的,D错误。
故选C
【点睛】
30. 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如下,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该病的遗传方式是隐性遗传
B. 由图可知,该遗传病的发病率是20%
C. 个体3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2/3或1/2
D. 若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则3与4生育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8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据图分析,正常的双亲生有患病的儿子,为隐性遗传病,可能在X或常染色体上,A正确;
B、根据图示不能得到该病的发病率,B错误;
C、若在常染色体上,3号是携带者的概率是2/3,若在X染色体上,3号是携带者的概率是1/2,C正确;
D、若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则3为1/2携带者,与4生育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1/4=1/8,D正确。
故选B。
【点睛】
二、填空题
31. 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____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法。
(2)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 ____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___等资源的能力。
【答案】(1) ①. 样方 ②. 标志重捕
(2) ①. 垂直 ②. 阳光
【解析】
【分析】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2、群落的结构特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小问1详解】
根据调查的方法可知,活动能力低的生物,调查方法一般选择样方法;活动能力高的生物,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故调查该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小问2详解】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有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草本植物等;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的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32. 下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
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______,其中A代表______,B代表______,C代表淋巴。
【答案】 ①. 内环境 ②. 血浆 ③. 组织液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分析可知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D是消化系统,E是泌尿系统。
【详解】虚线框内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三者共同构成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内环境。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33. 动植物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与调节过程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下丘脑中相邻神经元之间通过_______结构完成兴奋的传递,兴奋通过该结构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夏季吃辣味火锅时人们会大汗淋漓同时面部发红,原因是在下丘脑参与下汗腺分泌加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此时人们常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吹低温空调和喝大量冷饮,在低温刺激下人体产生的___________(激素)增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大量饮水,导致_______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
【答案】(1) ①. 突触 ②. 电信号 ③. 化学信号 ④. 电信号
(2) ①. 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②. 抗利尿
【解析】
【分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且在突触间隙中需借助神经递质(化学信号)进行传递,其过程为: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下丘脑中相邻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完成兴奋的传递,兴奋通过突触时,且在突触间隙中需借助神经递质(化学信号)进行传递,故兴奋通过该结构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小问2详解】
寒冷时,机体的产热量增加,因此在低温刺激下人体产生的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增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大量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以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旨在考查学生掌握相关内容及应用相关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的能力。
34. 下图表示利用某种农作物①和②两种品种分别培育出④⑤⑥三种品种。
根据上述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用①和②培育⑤所采用的方法Ⅰ称为_________,方法Ⅱ称为_________。
(2)用③培育出④的常用方法Ⅲ是花药离体培养 ,由④培育成⑤的过程中用化学药剂_________处理④的幼苗,方法Ⅲ和Ⅴ合称为单倍体育种,其优点是明显缩短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杂交 ②. 自交
(2) ①. 秋水仙素处理 ②. 育种年限。
【解析】
【分析】1.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分离、自由组合或连锁交换,分离出优良性状或使各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2.单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与优点: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优点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原因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3.多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最常用的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如八倍体小黑麦的获得和无籽西瓜的培育成功都是多倍体育种取得的成就。.
题图分析:图中所涉及的育种方式有杂交育种(Ⅰ→Ⅱ)、单倍体育种(Ⅰ→Ⅲ→Ⅴ)和多倍体育种(Ⅰ→Ⅳ),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和染色体变异。
【小问1详解】
①和②培育⑤经过了亲本杂交而后获得的子一代自交的过程,该育种方法为杂交育种,该育种方法的原理是将两个亲本的性状集中一个个体上,该过程中的方法Ⅰ称为杂交,方法Ⅱ自交。
【小问2详解】
用③培育出④单倍体植株的常用方法Ⅲ是花药离体培养,该过程的原理是利用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由④培育成⑤的过程中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从而获得纯种植株进而获得纯种,其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加倍;方法Ⅲ和Ⅴ合称为单倍体育种,其明显的优势为缩短育种年限。
【点睛】熟知各种育种方法的原理和操作要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辨析图示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掌握各种育种方法的应用实例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35. 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此渠道进行的.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图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成分中,草属于_____,猫头鹰属于_________。
(2)该食物网的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____。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_____,其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
(3)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CO2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生产者通过____作用使碳元素进入到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通过_____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
【答案】(1) ①. 生产者 ②. 消费者
(2) ①. 草 ②. 光能 ③.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 ①. 光合 ②. 呼吸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草是生产者,图中共同两条食物链,即草→兔→猫头鹰、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除草外其余均为消费者,猫头鹰属于第三、四营养级。
【小问1详解】
该生态系统中草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属于生产者;猫头鹰以兔和食虫鸟为食,属于消费者。
【小问2详解】
流经草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草)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故含有能量最多的是草;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光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小问3详解】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生产者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消费者、分解者产生的二氧化碳利用产生有机物,各种生物通过呼吸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
【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梳理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碳循环等相关知识,据此,从题意和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三(上)第一次诊断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三(上)第一次诊断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