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浙江高考语文名著阅读模拟专项训练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浙江高考语文名著阅读模拟专项训练第1页
    浙江高考语文名著阅读模拟专项训练第2页
    浙江高考语文名著阅读模拟专项训练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浙江高考语文名著阅读模拟专项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高考语文名著阅读模拟专项训练,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子曰,子张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材料一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
    材料二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论语·子张》
    材料三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
    1.材料一中,孔子对“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
    2.材料二子张认为“士”要“见危致命”,而材料三孔子却认为,“士”要“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请谈谈两者观点是否矛盾。
    根据《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
    3.(1)材料一中,“割鸡焉用牛刀”比喻 ;(2)材料二颜渊说“约我以礼”,请用“颜渊问仁”章的原句回答孔子如何以礼约之。
    4.从上述材料可见,孔子将礼作为治国之本和日常行为的准则。但当时违礼现象普遍存在,孔子极为担忧。请举例分析。
    根据《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①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孟子·离娄下》)
    【注】①由:同“犹”。
    5.颜回之“乐”指的是_______________,“乡人”可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
    6.“人不堪其忧”的“忧”与“所忧则有之”的“忧”有何区别?请简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论语·公冶长》)
    子贡方人①,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论语·宪问》)
    注:①方人,指讥评别人。
    7.材料一中,孔子既肯定学生在______方面的博学,也指出他们在______方面的缺失。
    8.针对子贡“方人”的行为,孔子是如何“裁之”的?
    根据《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
    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刘宝楠《论语正义》)
    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史记·孔子世家》)
    9.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子贡所言“文犹质也”中的“文”是指 ,“小人有过则谢以文”中的“文” 是指 。
    (2)关于“过”,孔子留下了许多名言,试写出一则。
    10.根据材料,简析君子应如何面对过错。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
    子曰:“盖有不知①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
    当是时,作者备矣,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朱熹《论语集注》)
    【注】①知:知道,懂得。
    11.孔子强调自己要“多闻”,其实在谈交友之道时他也说要“友直,__________,友多闻”。“折衷”一词意为“__________”。
    12.后人因对孔子评价的不同,对“述而不作”的理解也会不同。杨伯峻便认为,此处的“作”可解为“不知而作”,这与朱熹的看法有何差异?
    根据《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13.请分别概括第一、二则材料中孔子察人的方法。
    14.有人认为第三则材料中的察人观与前两则材料中的察人观相悖,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
    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①也。”
    (《论语·里仁》)
    [注]①可知:指可以被别人了解的学识、本领。
    15.(1)第一则材料中,“仁”“智”“勇”是孔子所推崇的道德品质,他却说“我无能焉”。这表现了孔子对人的勉励,更可以看出其的________品格。
    (2)第二则材料中,孔子从所忧角度阐述了“忧道不忧贫”的主张。另举一个孔子或其弟子“忧道不忧贫”的例子。
    16.第三则材料中孔子是否在患得患失?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
    1.追求正道,执守道德,依据仁爱,游习六艺。
    2.不矛盾。①子张主张“见危致命”,认为士应该在危急关头,为了正义事业敢于挺身而出,体现了士的担当精神。②孔子主张“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认为时代环境允许,就出来兼济天下;社会动荡,则保全性命,等待机会,反映出了士的进退取舍之道。③两者的观点都表现出贤士匡济天下、积极出仕的胸怀,同时,体现了儒家通权达变的态度。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并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材料一的意思是:立志要高远,要从人德起步,依傍于内心,注重内心修养,个人知识学问要渊博。
    “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至于是否做得到,是另一回事。正如大家年轻时刚出社会做事,都立志取得功名富贵。孔子说,作学问要把目标放得高远。
    “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一种追求和坚守,“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
    “依于仁”,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表现于外用的则是爱人爱物,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
    “游于艺”,“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
    这一章讲述的是孔子教导弟子进德修业的秩序和方法,层次分明,像一个教学大纲。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道为方向,以德为立脚点,以仁为根本,以六艺为涵养之境,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并比较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二《子张》篇“见危致命”是说在危急关头,为了正义事业敢于挺身而出,就算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也毫不顾惜,这里说的是一种能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孔子虽然主张“见危授命”“仁者有勇”,但并不提倡毫无原则地以身涉险。所谓见危,即到了危机时刻,比如国家危亡、民族危亡,他人生命受到威胁等紧急关头,此时,士人可以或应该选择杀身成仁。见危致命一语,让我们看到了子张的勇气,看到了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勇于担当的精神。
    材料三中,孔子首先强调时代环境允许,就出来兼济天下;社会动荡,则保全性命,等待机会,此所谓君子不处危邦。这段话,很好地反映出了我国儒士的进退取舍之道。儒家富有政治智慧,特别讲究出来做官的环境和时机。环境的选择原则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所谓“危邦”,是指隐含着极大政治风险的国家或地区,这个国家或地区当时不一定是动乱的。 而“乱邦”则是指已经陷入动乱的国家或地区,这样的环境,不要说施展才能建功立业,而且想保全性命都不容易,所以应避而远之。
    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就应积极地入世,为民众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倘若没有这样做,那就说明缺乏责任感和仁爱之心,而且德行才能都不够。因此而处于贫困低贱之中,那是非常可耻的。在国家无道、政治混乱的时候,趁乱谋取富贵,也是可耻的行为。 本章中所阐明的入世态度,为人们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时,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是极为高明人生智慧。可见两则材料的观点并不矛盾,而是灵活变通的处世态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材料二:
    子张说:“士人看见危险肯献出生命,看见有所得就想想是否合于义,祭祀时想到恭敬,服丧时想到悲痛,这也就可以了。”
    材料三:
    孔子说:“坚定地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学习它,誓死守卫保全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从政;天下无道,就隐居不仕。国家有道,而自己贫穷鄙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有显贵,也是耻辱。”
    3.(1)治理武城这样的小地方用不着礼乐大道。(2)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答案示例1:季氏享用周天子的八佾舞,孔子深恶痛绝,认为这是对周礼僭越和破坏,这必然带来鲁国政治的无序。
    答案示例2:宰我提出把三年的丧期改成一年,孔子非常气愤,认为服丧三年是对养育之恩的回报,是天下的通行的礼,必须要遵守。
    【解析】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1)“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杀只鸡怎能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从语段来看,这是孔子在武城听到管弦和歌唱的声音时所作的评论,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对此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弦歌不辍,孔子把治理武城比作“杀鸡”,把“礼乐”比作“牛刀”,显然认为治理这样的小地方不必用礼乐。
    (2)“约我以礼”意思是用礼来约束我们的行为,这是颜渊对孔子用礼教育弟子的评价,由此想到“颜渊问仁”中颜渊询问孔子“仁”的具体准则,孔子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名著观点以及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孔子“礼”的大概内涵。
    如孔子要求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在既定的位置上以礼的标准正确地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如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友要信,为臣要忠,为君要善,要爱民;如孔子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然后举出当时违礼的现象,并进行分析。
    如“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是说季氏的僭越行为,西周时期,贵族享用乐舞的等级,有着明确的规定,即天子礼乐用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不得擅自越级,而季氏身为鲁国大夫,本应使用四佾,却享用周天子的八佾舞。
    如宰我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太长了,建议“期可已矣”,对此孔子非常生气,“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认为为人子者,自出生到三岁都没有离开过父母的怀抱,父母生我们、养我们那种恩德是无量无边,服丧三年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必须遵守。
    参考译文:
    孔子到了武城,听到管弦和歌唱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就容易使唤。’”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是同他开玩笑罢了。”
    颜渊感叹地说:“我的老师啊,他的学问道德,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了。老师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用礼来约束我们的行为,我们想要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自己的才力,似乎有一个高高的东西立在我的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找不到可循的路径。”
    5. 乐:追求道(仁、礼等儒家思想)的快乐: 乡人:乡民(引申为“普通人”“平庸者”等也可)。
    6.前者是物质层面的忧,眼前之忧:后者是精神层面的忧,是长远之忧。或:前者是外部环境所加的忧,客观条件导致;后者是自身内部所加的忧,主观追求所致。
    【解析】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1)从文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可知,用一个竹筐盛饭,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颜回却能照样快活。颜回的“乐”与物质生活无关,这种“乐”应该在精神方面,而联系孔子所提倡的“道”与“仁”的观点,颜回的“乐”应是追求道(仁、礼等儒家思想)的快乐。
    (2)在文中,“乡人”与“舜”所代表的“圣人”是一对相对的概念,由此可以推断,“乡人”在此是“普通人”的意思,即普通的“乡民”。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其内涵的能力。
    在第一则语录中,“人不堪其忧”中所忧内容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就是对饮食和居住条件简陋的担忧,这些都是物质上的忧,是对眼前事物的忧虑,是客观条件导致的外部环境所施加的忧患。
    而在第二则语录中,所忧的对象为“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也就是说舜已经成为天下的楷模,而我却还是一个普通的乡下人,这是一种“见贤思齐”式的忧,是内心对自己与贤人之间差距的忧虑,所以,这是精神层面的忧,是长远之忧。
    参考译文:
    孔子说:“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用一个竹筐盛饭,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能照样快活。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
    (《论语·雍也》)
    因此,君子有长期的忧虑,但却没有短时的后患。这样的忧虑是有的:大舜是人,我也是人。大舜为天下作了榜样,名传后代,而我还不免是个普通的乡下人,这才值得忧虑。
    (《孟子·离娄下》)
    7. 文(知识) 礼(德行)
    8.①指出子贡自身就存在不足,要反思自我;②以自己的做法暗示学者当以自治为先。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语段的理解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准确理解句子含义。“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指出了其家乡弟子的特点,那就是志向远大而行为粗疏,文采虽然很可观,但他们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由此可判断,第一空,孔子肯定了他们“斐然成章”,就是文章或知识方面的博学。第二空,也指出“不知所以裁之”,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是礼仪或德行方面的缺失。据此得出两空答案。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经典名著中语段含义和思想内涵的能力。
    依据第一则材料理解“裁之”,就是在礼仪或德行方面匡正自己。子贡“方人”,评论别人的短处,此行为是礼仪德行的不足之处,因此孔子首先说“赐也贤乎哉?”,反问他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指出了他的不足。然后表述“夫我则不暇”,意思是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通过自己的做法暗示学者当以自治为先,以此告诫子贡应如何做。
    9.(1)文采,花言巧语(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0.君子面对错误绝不狡辩,会用实际行动来道歉。
    【解析】
    【分析】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及识记名言名句的能力。
    (1)“文犹质也”的意思是:文采如同本质。文,文采。
    “小人有过则谢以文”的意思是:小人有了过错则用花言巧语来道歉。文,花言巧语。
    (2)略。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的意思是:君子有了过错就用实际行动来道歉,小人有了过错则用花言巧语来道歉。可见,君子面对错误绝不狡辩,而是真心认错,并且会用实际行动来道歉。
    参考译文:
    棘子成说:“君子有好本质就行啦,要文采做什么呢?”子贡说:“可惜呀!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采,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假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有文采的皮毛,那这两样皮革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论语·颜渊》)
    “质”是内在的品德,“礼”没有“内在品德”就无法立身;没有修饰就不能表现。既能立身又能表现,这才是中庸。
    (刘宝楠《论语正义》)
    君子有了过错就用实际行动来道歉,小人有了过错则用花言巧语来道歉。
    (《史记·孔子世家》)
    11. 友谅 调和(整合/协调)
    12.杨伯峻认为“述而不作”不是完全不作,而是述中有作,孔子只是不会无知而妄作。这种观点强调孔子学说中的创造性。朱熹认为孔子是“集群圣之大成”,是在传述,但这种“述”的成就比作还要高。这种观点更强调“述”的成就。
    【解析】
    【分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篇名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孔子讲交友之道,在《论语·季氏篇》,原文是“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意思是,夫子集合众多圣人的大成就而能够调和他们。“折衷”,调和(整合/协调)。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
    “述而不作”,源自《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将古人的智慧心得加以陈述并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妄作的人,我没有这种毛病。可见,“述而不作”不是完全不作,而是述中有作,孔子只是不会无知而妄作。杨伯峻的观点强调孔子学说中的创造性。
    “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意思是,夫子集合众多圣人的大成就而能够调和他们。(夫子)做的事虽然是传述,但功劳是创作的数倍。认为孔子是“集群圣之大成”,是在传述,但这种“述”的成就比作还要高。朱熹这种观点更强调“述”的成就。
    参考译文:
    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论语·述而》)
    孔子说:“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妄作的人,我没有这种毛病。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记在心里。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论语·述而》)
    这个时候,自创新说的人比较齐备,夫子集合众多圣人的大成就而能够调和他们。(夫子)做的事虽然是传述,但功劳是创作的数倍,对于这点(后人)不能不知道啊。(朱熹《论语集注》)
    13.①第一则:从他入计价的角度来察人;②第二则:从言行一致的角度来察人。
    14.示例:并不相悖。两者角度不同,前两则是从个人的品德角度来察人,第三则是从社会贡献的角度来察人。孔子否定管仲知礼而肯定他为仁,即当小节小信和大节大信产生矛盾时,孔子更看重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
    【解析】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第一则孔子认为“乡人皆好之”“乡人皆恶之”不足以体现一个人的好或坏,需要“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才可以,“乡人之善者”“其不善者”强调的是察人者的品行,由此可以得出第一点;
    第二则孔子说自己一开始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而现在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里强调的是言行一致,由此概括出第二点。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不同材料内涵并加以比较的能力。
    首先分析三则材料的察人方法分别是:①从评价者品行的角度来察人;②从言行一致的角度来察人;③从社会贡献的角度来察人。其实三个察人观属于不同角度和侧面,实质并不矛盾,也不相悖。第一则强调品行,第二则强调言行一致,这里的言行中必然体现一个人的品行,所以殊途同归,只不过看的是外在表现,第一则侧重内在品性。而第三则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强调贡献,如果没有美好的品质谈不上对社会的贡献,有了爱心才能贡献于社会国家,只有爱心不去做也不行,光说不做更谈不上美德和品性,即第一则的品行,换句话说第三则包含了前两则的内涵。
    如察人要关注他的品行,这启发我们在现实中观察一个人要重在品行,如察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启发我们在现实中观察一个人不仅要听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如察人要关注他的社会贡献,这启发我们观察一个人不能仅仅从他做事中的表现,还要观察他对我们这个社会的贡献;明确态度之后就要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1)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论语·子路》)
    (2)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对宰予这个人,不值得责备呀!”孔子又说:“以前,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我是因宰予的表现而改变了对人的态度的。”(《论语·公冶长》)
    (3)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一切,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难道他要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论语·宪问》)
    15.(1)谦虚
    (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6.孔子不是在患得患失。患得患失,是指在未得到的时候,生怕得不到,得到以后又怕失掉。患得患失之人,孔子对其持强烈否定态度,视其为“鄙夫”。第三则材料中,孔子不担心没有职位、没有人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立身处世的修养和真才实学不足。这种担心,体现的是孔子对于“君子之道”的执着追求。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1)根据子贡说的话“夫子自道也”,即这只是老师对自己的描述,而在别人眼里看来,他并非做不到这三点的人。故而这体现出他为人的谦虚。
    (2)“忧道不忧贫”,即忧虑自己没有足够的品德修养、学问知识和改正缺点的能力,而并不忧虑自己生活贫困。孔子安贫乐道的例子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粗茶淡饭即可满足,不追求不义之财;孔子的弟子颜回也是一位安贫乐道的人,孔子曾赞叹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面对简陋的饮食和住处,颜回仍旧能够“不改其乐”,正是因为他心中追求的是“道”,而不是财富。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要理解患得患失的意思,指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去。后指对于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但孔子这句话并非是害怕得不到,得到了担心失去,而是根本不担心得不到职位和没有人理解自己,而只担心自己没有立身的修养,以及自己可以被别人了解的学识、本领不够。这体现出孔子对“道”的追求一以贯之,始终追求修养、学问。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所循的三个方面,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子贡说道:“是老师对自己的描述。”
    孔子说:“不去培养品德,不去讲习学问,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去追随,有缺点而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孔子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足以胜任职务的本领。不愁没人知道自己,应该追求能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

    相关试卷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专项训练: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名著阅读专项训练,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专项训练: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名著阅读专项训练,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乡土中国》,完成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高考语文名著阅读专项训练:

    这是一份北京高考语文名著阅读专项训练,共4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要求,回答问题,阅读《论语》三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