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天津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天津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01
    天津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02
    天津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03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天津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天津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古代诗歌阅读
    1.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七月十五夜著甚,看月达晓①
    [清]黄遵宪
    空庭树静悄无鸦,太白光芒北斗斜。破碎山河犹照影,广寒宫阙定谁家?
    光残银烛谈偷药,热逼金瓯②看剖瓜。满酌清尊聊一醉,漫愁秋尽落黄花③。
    [注]①此诗作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这一年慈禧太后先是利用义和团,随即大肆镇压,以讨好八国联军,帝国主义列强趁机实现瓜分中国的梦想。②金瓯:金瓯指金制的小盆。比喻疆土的完整、国家的巩固。③“黄花”暗用北齐后主穆皇后之典。《隋书·五行志》:“武平末,童谣曰:“‘黄花势欲落,清樽但满酌。’时穆后母子淫僻,干预朝政,时人悲之。穆后小字黄花,寻逢齐亡,‘欲落’之应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在七月十五看月到天明,既有“夜暑甚”的表层原因,也有深层原因。
    B.“太白”即金星,“北斗”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这一句呼应了标题。
    C.“破碎”句意谓现在月中还剩有一些破碎山河的影子。“广寒宫阙”指月宫,神话传说为嫦娥所居。
    D.“偷药”是指嫦娥偷吃不死之药的神话传说。“剖瓜”是说一家人围坐,边赏月,边分瓜食的团圆美满的场景。
    (2)“空庭树静悄无鸦,太白光芒北斗斜”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概括诗歌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做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2.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更无一点尘”尽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C.“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冷,却是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尽管词人只看到了农家社稷的鼓箫乐奏,但却久久不愿离去。
    3.“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细读全诗,思考作者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5.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水调歌头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1)下列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胭脂”两句,自然发问,以此明写愁怀,可谓推陈出新之笔。
    B.“放眼”三句,“暮”字呼应“斜日”,离愁万斛、征鸿浓笔重写心中愁绪。
    C.“天在”两句,写出了词人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承上片离愁,启下片矛盾。
    D.过片三句,用千万里、南北、西东,极言地域之广,表达词人客游他乡,漂泊不定。
    (2)首句“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在词中的作用。
    (3)整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6.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远游①
    杜甫
    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
    尘沙连越巂②,风雨暗荆蛮。
    雁矫衔芦③内,猿啼失木间。
    弊裘苏季子④,历国未知还。
    [注]①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②越巂,古郡名,治所在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入侵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③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④弊裘苏季子,原指苏秦游说秦王未果、敝裘而归的事,这里指人奔波劳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开篇先写江水后写高山,由近而远,由高到低,描绘了诗人旅途中所见壮阔之景。
    B.诗的颔联将眼前的气象与时局联系起来,表达诗人对当时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
    C.诗的颈联写雁与猿,颇具暗示性,独猿失木,暗指诗人此时的情境。
    D.诗的尾联写苏秦奔波劳碌狼狈返乡的故事,实指自己飘零无依,离国无家可归的现状。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7.阅读下面两首诗词作品,按要求作答。
    蝶恋花①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②《长杨赋》西汉辞赋家杨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纵胡客大校猎而作。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蝶恋花》中“黯黯长安路”句长安路虚实结合,实写当时西北军事重镇长安已被金人占领,虚写南宋京城临安,隐含着作者对南宋朝廷改变抗金决策的失望。
    B.《蝶恋花》下片“江海轻舟今已具”与苏轼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脉相承,都有归隐江湖之意。
    C.《蝶恋花》最后一句“悔草《长杨赋》”,活用杨雄的典故表明对当初书写兵书、陈述方略的后悔之情。
    D.《书愤》这首诗以“愤”为意脉,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颔联尤其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2)《蝶恋花》首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词感情的相同之处。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作答。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①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②莫相违。西州路③,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①参寥是僧道潜的字,他与苏轼为莫逆之交。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由杭州知州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将离杭州赴汴京时,作此词赠予参寥。②谢公雅志:《晋书·谢安传》载:谢安虽为大臣,“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欲经略初定,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雅志,很早立下的志愿。③“西州路”三句:谢安死后,其外甥羊昙“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某次醉酒,过西州门,回忆往事,“悲感不已”,“恸哭而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作开端写万里风涛,气象开阔,“无情送潮归”突显离别的不可改变。
    B.上片写钱塘江景,下片写西湖湖景,记述作者与参寥子在杭的游赏活动。
    C.作者在下片中表示历代像他和参寥子那样写诗颇有成就的诗人比较稀少。
    D.本词虚实相生,写人、叙事、描景切换自然,情意深厚,给人无尽哲思。
    (2)“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两句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两种加以简析。
    (3)请简要概括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李氏小园(其二)
    清·郑燮
    晨起缝破衣,针线不成行。母年七十四,眼昏手又僵。
    装绵苦欲厚,用线苦欲长。线长衣缝紧,绵厚耐雪霜。
    装成令儿暖,母衣单薄凉。不衣逆母怀,衣之情内伤。
    初望淮山
    黄庭坚
    风裘雪帽别家林,紫燕黄鹂已夏深。
    三釜①古人干禄意,一年慈母望归心。
    劳生逆旅何休息,病眼看山力不禁。
    想见夕阳三径里,乱蝉嘶罢柳阴阴。
    注:三釜:微薄的俸禄。
    (1)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氏小园》用大量细节勾画了母亲晨起为儿缝衣的人物形象。
    B.“逆旅”意为客舍,在《初望淮山》中体现的是无家可归的苦楚。
    C.《初望淮山》结尾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韵悠长。
    D.两首诗的语言风格各不相同,但是情感都真切诚挚。
    (2)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请选其中一首加以赏析。
    (3)两首诗表达的主题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茶人 皮日休
    生于顾渚山,老在漫石坞。语气为茶荈①,衣香是烟雾。
    庭从子②遮,果任獳师③虏。日晚相笑归,腰间佩轻篓。
    茶人 陆龟蒙
    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闲年北山下,似与东风期。
    雨后探芳去,云间幽路危。唯应报春鸟④,得共斯人知。
    【注】①荈(chuǎn):茶的老叶,即粗茶。②(yǐng)子:子树,传说中的一种树,木质白如玉色,可以做拐杖。③獳师:一种兽名。④陆羽《顾渚山茶记》载:“顾渚山中有鸟,每至二月作声曰春起也,三、四月云春去也,采茶人呼为报春鸟。”唐时湖州每年贡茶一万八千斤,称“顾渚贡焙”。
    1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皮诗再现了庭院被树掩映,院子中果子任由野兽吃的情形,侧面写出了采茶人家全家出动采茶的盛况。
    B.陆诗描写了天赋异禀的茶民,他们能辨别茶叶的好坏,而这里的野茶也受自然的眷顾,带上了灵气。
    C.陆诗联想到每当春日农闲的时候,在北山下,细嫩的茶叶好像和春风相约过一样,竞相发芽开枝,应节生长。
    D.“皮陆”的诗歌具有奇峭、朴实的特点,这两首诗歌体现了他们的平淡诗风,选取日常化场景以平易的语言写成。
    11.艺术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请结合这两首诗,谈谈你对“生活真实”的理解。


    参考答案:
    1.(1)D
    (2)没有风吹过,树静止不动,沉睡于树上的乌鸦也悄无声息,金星明亮,北斗星转向地平线下,描绘了一幅空庭所见空旷死寂的景象。
    (3)①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②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愤恨。③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苦闷。④对慈禧干政误国的愤恨。⑤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坚定自信和自我宽慰。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D.选项对“偷药”“剖瓜”的解释错误。结合注释“帝国主义列强趁机实现瓜分中国的梦想”可知诗歌创作背景,所以这里的“偷药”“剖瓜”,借指外国列强对我国领土的巧取与强夺。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
    “空庭树静悄无鸦,太白光芒北斗斜”是说空荡荡庭院中只有树木静立,连乌鸦也静悄无声,天空中太白金星明亮,北斗星移向地平线下。
    接着抓住诗句中的景物分析画面特点。
    诗句中由庭院到远天写了“庭”“树”“鸦”“太白”“北斗”等景象,“庭”是“空”的,“树”是“静”的,“鸦”是“悄“的,“太白”是明亮的,“北斗”是“斜”的,由此可知,这是一幅死寂无声空阔冷落的画面。
    作答的时候可以先描述画面,最后概括画面特点。
    (3)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
    结合“破碎山河犹照影,广寒宫阙定谁家”和注释“帝国主义列强趁机实现瓜分中国的梦想”可知,诗歌写于列强瓜分中国之时,中国山河破碎,“定谁家”流露出对国家前途命运未卜的担忧。
    结合“光残银烛谈偷药,热逼金瓯看剖瓜”和注释“帝国主义列强趁机实现瓜分中国”“金瓯:金瓯指金制的小盆。比喻疆土的完整、国家的巩固”可知,这里的“偷药”和“剖瓜”是外国列强对我国领土的巧取与强夺,流露出对列强瓜分中国的愤恨。
    结合“满酌清尊聊一醉”可知,面对国土被瓜分这一现状,诗人只能倒满酒杯姑且一醉,流露出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和苦闷。
    由注释“这一年慈禧太后先是利用义和团,随即大肆镇压,以讨好八国联军”以及最后一句中的典故“‘黄花’暗用北齐后主穆皇后之典”可知,北齐后主穆皇后干预朝政,之后齐亡,诗人在这里使用“黄花”的典故表达对慈禧干政误国的愤恨。
    由最后一句“秋尽落黄花”可知,诗人说黄花将会落尽,意味着慈禧干政的局面和八国联军瓜分中国的情形都将成为过去式,既是对未来发展的自信,也是对自我的宽慰。
    2.D
    3.描绘了一幅清冷孤寂的画面。密州的元宵节十分清冷,不仅没有笙箫,连灯火也难见到,只有云垂旷野,雪意浓浓。
    4.对比(或虚实结合),将记忆中杭州(江南)上元节热闹的情景与眼前密州凄凉寂寞的情景对比,抒发对江南的思念之情,对现实生活感到孤独寂寞,对瑞雪兆丰年的期盼之情。(情感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分析】
    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D“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错误,此句意思是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因此应该是“凄凉孤寂”。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理解此诗句可与上阕内容对比着来分析,词的题目是《密州上元》,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街上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女子盛装而出。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这还是街市的游人。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正是在这样的反衬中再写密州上元节,“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这两句主要分析“灯、霜露、雪、云、野”等主要意象所蕴含的意思,“灯火”应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景象,但是在这里却是“火冷”“灯稀”,而且从气候上来看,又有“霜露下”“昏昏雪”“云垂野”等,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因此突出了密州的元宵节十分清冷,再结合下阕开头句的“寂寞”则可确定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清冷孤寂的画面。解答时要结合意象作答。
    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词一开始就写到“灯火钱塘三五夜”,可见,这分明写的就是钱塘这个地方的上元佳节。而钱塘隶属杭州。都在密州为官了,还念及杭州,足见对杭州的深刻的思念之情。上片就是在回顾杭州的上元佳节。写到了明月皎洁,灯火辉煌,还有吹笙,有声有色,好不热闹繁华。下片开始就写到“寂寞山城人老也”,说自己年纪已经大了,山城不会寂寞,寂寞的是人。人在孤独寂寞之时就容易想到自己年华易逝,容颜苍老。前面杭州的景象繁华热闹,而写密州一开始作者就用了“寂寞”一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预示着下面的写景就没有热闹之感了。果然后面写到“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上元佳节,本应是到处洋溢着喜庆热闹的,这种热闹更多的是在繁华的街道上。而密州的上元节却是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灯火冷清。据注解可知,自从他到密州上任,这里连年蝗虫灾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密州百姓在上元佳节却高兴不起来,在农桑社祭祀土地神,其实是乞求上天能让密州有个好年景。后面写到“昏昏雪意云垂野”,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作者看到快要下雪时,其实是很兴奋的,灾情可以得到缓解,预示着会是一个丰收年。其实虽然由繁华的杭州调至落后的密州,作者心有不甘,总是想起杭州的美好,但是作者更是一个忧国忧民之人,他心里由衷地希望密州的百姓能够过上好的日子。
    5.(1)A
    (2)点明时令与时间,为全文奠定伤感的基调。
    (3)①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愁思;③归隐田园的向往;④对故国、故土的怀念。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以此明写愁怀”分析错误。此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句作用的分析能力。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两句,轻描淡写愁态,“西风”指代秋天,因为秋天常刮西风。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除了实写景物,点明时间外,同时还有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的感慨。所以这一句点明时令与时间,而这一句让人联想到“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场景。在古诗中,夕阳与西风都是塑造感受氛围常用的意象,这一句为全词奠定了伤感的基调。
    (3)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词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复杂的情感。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是拿着酒杯面对斜阳,默默无语似乎在问西风。作者借助“斜日”“西风”抒发感情,太阳西斜,时光流逝,西风萧瑟,倍感凄凉。抒发了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慨。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直接点明“离愁”,离愁满江,竟连飞鸟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何况人呢?写出了诗人的满腔离别之愁绪。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是唯有阑干的一角可见一线天光,人依靠在一旁半醉半醒中。诗人借酒消愁,结合注释①可知,诗人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壮志难酬。再结合词的下片“谁是中州豪杰”可知,诗人发问谁是国中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是萍踪浪迹于大江南北,走遍了浙西浙东。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漂泊不定,发出了“人生如寄”的感叹,感叹人生太短促。
    “尚想三径菊花丛”使用陶渊明归隐的典故,“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使用范蠡大夫泛舟五湖,作者想要做钓鱼翁,做个高洁的隐士,欲归隐田园之心情。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是回望这沦陷的故国,这田园归意莫要太匆匆。表达作者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不要太着急回归田园,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6.(1)A
    (2)①动静结合。诗开篇,写山写水,眼前江面阔大起来,岸边高大的房屋倒映在江中,“浮”字给人一种动态感,远处陡峭的山云雾缭绕,“出”字写出云的气势,此处写景,动静结合,实为诗人羁旅途中之所见。②虚实结合。颔联“风雨”亦实亦虚,即指现实的风雨,又暗喻动荡不安的局势,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时局尚不安稳的忧虑。③化用典故。诗人借季子敝裘的典故,抒写了漂泊(羁旅)之苦。(视听结合、双关等手法亦可)
    (3)①“尘沙”“风雨”喻指战事、动荡的局势,表达诗人对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②诗人借季子敝裘的典故与独猿失木的现象,抒写了漂泊(羁旅)之苦;③借雁衔芦草而飞的现象,流露出前途迷茫之悲和思乡之痛。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由高到低”错。诗的首联,由低到高,写水写山,以云衬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1)“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由低到高,写水写山,以云衬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此处写景,动静结合,实为诗人羁旅途中之所见。
    (2)虚实结合。颔联“尘沙连越巂,风雨暗荆蛮”中的“沙尘”“风雨”,既指现实的风雨,暗指战争、动荡不安的局势。“尘沙”“风雨”喻指战事、动荡的局势,表达诗人对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
    (3)运用典故,尾联借季子敝裘的典故与独猿失木的现象,抒写了诗人漂泊(羁旅)之苦。
    (3)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由注释可知,此诗写于诗人晚年,当时诗人从夔州沿江而下到湖南潭州,诗开篇,写山写水,眼前江面阔大起来,岸边高大的房屋倒映在江中,“浮”字给人一种动态感,远处陡峭的山云雾缭绕,“出”字写出云的气势,此处写景,动静结合,实为诗人羁旅途中之所见。
    颔联,“尘沙”喻指战争,“风雨”亦实亦虚,暗喻动荡不安的局势。此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时局尚不安稳,表达诗人对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
    颈联,写矫健的鸿雁衔着芦草而飞,显现了对鸿雁前途的忧虑;猿的哀啼,更显凄凉,何况是独猿失木,流离失所,无家可归。雁与猿,其实正是诗人羁旅的景况。
    尾联,借典抒怀,写苏秦羁旅狼狈,离国无家可归,实指自己。本诗表达的情感,由诗歌题目“远游”以及诗句中的意象“云”“雁”及“猿啼失木”“苏季子”的典故,足以看出诗人漂泊之苦;另外,“雁衔芦草”隐喻人生前程之险,“雁”又常与思乡联系起来,流露出前途迷茫之悲和思乡之痛。
    7.(1)C
    (2)①营造了凄清而萧瑟的氛围;②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境;③触景生情,引起下文作者的旅思。(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对即可)
    (3)①都表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早信此生终不遇”和“塞上长城空自许”中的“终不遇”和“空自许”均写出作者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②都透露出作者对统治者的愤愤不平之气。如“当年悔草《长杨赋》”运用典故,讽刺统治者和汉成帝一样昏庸无能,其中“悔”字透出作者对统治者的愤愤不平之气。《书愤》尾联运用典故,渴望效仿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但没有遇到赏识自己的君主,暗含着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后悔之情”错,陆游不是真的后悔写兵书、陈述方略,而是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苦闷。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桐叶晨飘蛩夜语”意思是:我于深秋时节从前线奉调回京,一路上但见枯黄的桐叶在晨光中飒飒飘落,又听到寒蛩不停地在夜里悲鸣。
    词人托物起兴,桐叶飘零,寒蛩夜鸣,描写了秋季凄清萧瑟的景象,“晨飘”与“夜语”对举,表明了同朝至夕,终日触目盈耳的,无往而非凄清萧瑟的景象,营造了凄清而萧瑟的氛围。这些标志秋光的落叶和虫鸣,更加勾起了他旅途的心事,从而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境。
    第二句“旅思秋光”,承前启后,“秋光”点明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叶落、虫语,勾起了作者的旅思,所以“桐叶晨飘蛩夜语”引起下文作者的旅思。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蝶恋花》中“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意思是:如果早知道我的一腔爱国之志和作战策略终不会得到皇上的理解和采纳,我当年又何必煞费苦心地去劝谏皇上呢?遭遇的相似,使他想起了西汉著名词赋家扬雄。扬雄曾经写《长杨赋》讽谏汉成帝游猎于长杨宫。他很有才华,但一直未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陆游回顾自己一片爱国赤诚而终于不为朝廷所用,他以难以遏止的气愤之词来结束作品:“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长杨赋》是西汉辞赋家扬雄的名作,他是为了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纵胡客大校猎才献上这篇赋的。词里活用了这个典故,表明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会陈述什么恢复方略了。这“悔”的背后是“恨”,透露出词人的愤愤不平之气,不过只用“悔”字表现得婉转一些罢了。
    《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综合来看,两首诗词感情的相同之处是:都表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都透露出作者对统治者的愤愤不平之气。
    8.(1)C
    (2)拟人。赋予潮水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象变化快的特征,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比喻,以潮涨潮落喻人世的聚散离合,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夸张、托物起兴、寓情于景,言之成理即可)
    (3)①表达了与友人惜别的离情。上片前两句写无情潮水将送诗人离开,而离别之际也诗人想起以往与参寥子赏斜晖、观春山、诗文相和的交往,更添离愁。②表达了无意功名利禄,追求归隐的心志。上片“不用”以下四句,指面对社会人生的无情,不必替古人伤心,而自己“白首忘机”,已无意功名,只希望能像古人谢安那样归隐。③表现词人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寄情山水的人生理想。④劝慰朋友无需为离别而伤感的洒脱。词作最后两句“不应回首,为我沾衣”,劝慰友人:自己一定不会像谢安一样雅志相违,使老友恸哭于西州门下。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写诗颇有成就的诗人比较稀少”理解有误。“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是指像诗人和朋友参寥子这样亲密无间、荣辱不渝、志趣相投的至友,世上并不多见。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句艺术手法的能力。
    “有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有情风从万里之外卷潮扑来,无情时又送潮返回。
    表面上是写钱塘江潮水一涨一落,但一说“有情”,一说“无情”,此“无情”,不是指自然之风本乃无情之物,而是用了拟人的手法,指已被人格化的有情之风,却绝情地送潮归去,毫不依恋,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
    以潮涨潮落喻人世的聚散离合,为比喻。人世的聚散离合如同潮涨潮落一样不能自主,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有情卷潮来”和“无情送潮归”,并列之中却以后者为主,这就突出了此词抒写离情的特定场景,而不是一般的咏潮之作。此为托物起兴。且诗句寓情于景,景中含情,耐人寻味。
    (3)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有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有情风从万里之外卷潮扑来,无情时又送潮返回。人世的聚散离合如同潮涨潮落一样不能自主,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而离别之际诗人想起以往与参寥子赏斜晖、观春山、诗文相和的交往,更添离愁。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用不着仔细思量古今的变迁,一俯一仰的工夫,早已物是人非。谁像我东坡苏老。白首之年,淡忘了仕进的机会表达了无意功名利禄,追求归隐的心志。上片“不用”以下四句,指面对社会人生的无情,不必替古人伤心,而自己“白首忘机”,已无意功名,只希望能像古人谢安那样归隐。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记住西湖的西岸,春日最美的山隈,就是那空明的翠微,如烟的云霏。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归隐山水的志趣。
    “算诗人”两句,先写与参寥的相知之深。参寥诗名甚著,苏轼称赞他诗句清绝,可与林逋比肩。苏轼算来算去,像自己和参寥那样亲密无间、荣辱不渝的至友,世上是不多见的了。最后词人借谢安与其外甥羊昙的典故安慰友人:自己一定不会像谢安一样雅志相违,使老友恸哭于西州门下。“不应回首,为我沾衣”,劝慰朋友无需为离别而伤感的洒脱。
    9.(1)B
    (2)《李》母亲的单衣和为儿缝制的棉衣形成对比,突出了老母对儿子的怜爱。
    《初》离家时的装束和现在的景色进行对比,表现了时光的流逝,暗含离家已久。
    求取微薄的俸禄跟母亲长久的思念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和无奈。
    (3)同:都写到了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异:《初》更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隐居的愿望。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的能力,
    B.“在《初望淮山》中体现的是无家可归的苦楚”错误,逆旅,常用以喻人生匆遽短促。“劳生逆旅何休息”意思是终生劳碌,如同暂时居于旅店,何时能够得到休息。诗人感叹人生短促,并非表达“无家可归的苦楚”。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题干明确了“对比”手法。《李》诗“装绵苦欲厚,用线苦欲长。线长衣缝紧,绵厚耐雪霜”描绘母亲担忧儿子寒冷,用长线缝厚衣,针脚绵密、厚实,以使它能够忍耐雪霜。“装成令儿暖,母衣单薄凉”厚衣使得儿暖,而母亲的衣服却十分单薄,两相对比,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无限怜爱之情。
    《初》诗“风裘雪帽别家林,紫燕黄鹂已夏深”中,前句写诗人离家之时,穿风裘,带雪帽,如今紫燕翻飞,黄鹂鸣叫,已是夏季。离家时的装束和现在的景色进行对比,写出时光的流逝,表现诗人离家已久,暗含思乡之情;
    “三釜古人干禄意,一年慈母望归心”,前人微薄的俸禄就像免役绢,慈母一整年都盼望着早早回到身边。求取的俸禄很微薄,却要造成母亲长久的思念,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和无奈。
    (3)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和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同:《李》诗“装绵苦欲厚,用线苦欲长。线长衣缝紧,绵厚耐雪霜”描绘母亲担忧儿子寒冷,用长线缝厚衣,针脚绵密、厚实,以使它能够忍耐雪霜。“装成令儿暖,母衣单薄凉”厚衣使得儿暖,而母亲的衣服却十分单薄,两相对比,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无限怜爱之情。《初》诗“一年慈母望归心”句,描绘自己离家日久,老母时时惦记,盼望儿子归来,内心急切。可见,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书法了写到了母亲对儿子的慈爱。
    异:《初》诗,“风裘雪帽别家林,紫燕黄鹂已夏深”中,前句写诗人离家之时,穿风裘,带雪帽,如今紫燕翻飞,黄鹂鸣叫,已是夏季。离家时的装束和现在的景色进行对比,写出时光的流逝,表现诗人离家已久,暗含思乡之情。“一年慈母望归心”设想母亲盼归之景,表达诗人思乡坏亲之情。“想见夕阳三径里,乱蝉嘶罢柳阴阴”“三径”用典,可见,意为归隐者的家园或是院子里的小路。写诗人奔波劳碌,感叹时光短暂,不由生出归隐之意。《初》诗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隐居的愿望。
    10.C
    11.①情境真实。茶叶生长的季节,茶人生活的环境,采茶的场景都符合生活的真实。②情感真实。皮诗流露出采茶劳动的愉悦,陆诗真实地道出了茶民生活的艰辛。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细嫩的茶叶好像和春风相约过一样,竞相发芽开枝,应节生长”错误。作者所述不是“茶叶”,从标题和诗歌内容可知应写“茶人”的劳动。到春日农闲的时候,他们就来到北山下,“似与东风期”,是说“茶人”好像和春风相约过一样,来进山采茶了。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生于顾渚山,老在漫石坞……日晚相笑归,腰间佩轻篓”“闲年北山下,似与东风期。雨后探芳去,云间幽路危”可知,皮诗和陆诗都非常真实地描绘了茶人的生活环境和他们日常采茶的生活场景,这两首诗表现的情境都非常真实;
    从“日晚相笑归,腰间佩轻篓”可知,皮诗流露出采茶劳动的愉悦;从“雨后探芳去,云间幽路危”可知,陆诗通过对茶人雨后在险峻的山林间辛苦采茶的描述,真实地道出了茶民生活的艰辛,这两首诗表现的情感都非常真实。
    相关试卷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诗的体裁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概括并分析诗歌中包含的丰富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共41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