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课件ppt
展开品读经典,点亮人生。前面我们领悟了《论语》的谆谆教诲,懂得了《大学之道》的三纲、八目 。 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孟子的思想。齐读孟子语录, 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字,字字珠玑,读来荡气回肠、振聋发聩,这就是——民贵君轻不愧圣,性善气正真完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上承孔子、子思之学“受业於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后人尊称他为“亚圣”。
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经济发生剧变,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割据混战的局面对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于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等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哲学思想——性善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政治思想——仁政论保民而王;民贵君轻。价值观——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明确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推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结合先王“仁政”,得出因“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有“不忍人之政”的结论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能轻松自如地治理好天下。
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仁政的关系?
这个观点体现了孟子“性善论”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
恻隐---仁羞恶---义辞让---礼是非---智
行 仁 政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
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见解,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由“所以谓人皆有不认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证明中心论点。从“由是观之”到文末。阐述“四端”,并将其与“仁、义、礼、智”相配论述,并指出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事横溢。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孟子•滕文公下》)杨朱:战国时哲学家,主张“轻物重生”“为我”;墨翟:战国初年的思想家,主张“兼爱”“非攻”“薄葬”。
①借题发挥,循循善诱。②观点明确,立场坚定。③注重推理, 逻辑性强。④善于譬喻,生动形象。
孟子的论辩有何特色?
本文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二者是否矛盾?
(1)不矛盾。(2)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因私欲膨胀,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扩大充实自己的“四端”。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体现了他的“性善论”思想,即主张人性向善,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而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却提出了“性恶论”,即主张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你认为哪种说法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呢?
观点一: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的,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孟子把道德观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强调了人性本善;在主体的道德修养中,孟子又强调了“为仁由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个人扬善弃恶、积极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观点二:荀子的“性恶论”强调借助礼仪规范来加强人的道德修养,重视利用客观条件进行教育和学习,更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存在粗陋之处,所以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改造,从而造就完善的人格。
观点三:二者各有长短,二者互补更利于道德的发展。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言性善,欲人之尽性而乐于善;荀言性恶,欲人之化性而勉于善。立言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即两种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去恶向善。其中,孟子提供了人性善的内在依据,认为人天生具有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动性,却忽视了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荀子强调道德修养的被动性,却忽视了主体向善的主动性和可能性。二者相互补充,既能鼓励人注重自我道德修养,又能加强对人外在的道德约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道德。
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1、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文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文内容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孟子名言,民贵君轻,孟子其人,《孟子》其书,分析开篇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诵读感悟,③四体四肢,综合探究,主题归纳,理解性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图文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学习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