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通假释义,“内”同“纳”结交,“然”同“燃”燃烧,表目的来,一词多义,萌芽发端,流通指泉水涌出,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伤害,文言句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全文可分成三层,第一层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见解,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第二层由“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之例以证明上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见解。第三层从“由是观之”至文末,阐述“四端”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善心,并将之与“仁、义、礼、智”相配论述,指出有此“四端”而“充之”,可以保家卫国;若不“充之”,连赡养父母也办不成。
1.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① 是先天就有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指出人性就是作为“仁、义、礼、智”的发端的“不忍人之心”,而且举出了生动的例子来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没有它,就不是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性的确是人先天就有的,与后天环境无关。因此,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② 是后天培养的。孟子也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为“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淌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养,也就是“习相远”。
2.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那么人性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培养的?
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也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并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
3.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
① 逻辑严密。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来说,是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因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施行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之。据此,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其论证主要在“四端”说中,说看到小孩掉入井中,人自然而然地产生恐惧同情心理,这种恐惧同情心理来自本性,而不是外在环境附加的。论述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具有一种不可辩驳的说服力。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产生了强大的力量。
4. 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②多种修辞并用。排比,如“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突出“四心”与“四端”的密切关系。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既能增强文章的语言气势,表达强烈感情,也能更全面、更严密地表达文章内容。比喻,如“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是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来比喻在仁政下治天下的容易程度,具体而贴切。反复,如文章开头就连续用了三个“不忍人之心”、两个“不忍人之政”,合成五个“不忍人”,使文章论证的重点异常突出。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若火之始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①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连词,__________________ ② 仁之端也名词, __________________ ③ 泉之始达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使动用法,使……安定
①恻隐之心,仁之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治天下可运之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省略句,省略主语“人”
省略句,“之”之后省略介词“于”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乡党朋友要誉也”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D.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答案:D 解析:A.“内”同“纳”,结交。B.“要”同“邀”,求取。C.“然”同“燃”,燃烧。
2.下列选项中,对加色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①治:治理②运:运动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①乍:刚刚②入:掉进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①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 ②端:萌芽,发端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①始:开始②达:到达
答案:C解析:A.②运:运转。B.①乍:突然。D.②达:流通,涌出。
3.下列选项中,加色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B.谓其君不能者 仁也者,人也C.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D.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案:C解析:A.之:结构助词,的/句末衬字,无实义。B.者:代词,……的人/助词,表判断。C.介词,用。D.于:介词,在……中/介词,表被动。
4.下列句子中加色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①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④犹其有四体也⑤将军者,国之爪牙也⑥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③⑥D.②④⑤
答案:B 解析:③牺牲,古义: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⑤爪牙,古义:比喻重臣,武将。今义:指坏人的党羽。⑥丈夫,古义:男子的通称。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①②④古今同义。①孺子:小孩子。②乡党:乡里,也指同乡的人。④四体:四肢。
5.下列加色词活用情况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A.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B.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C.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D.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答案:C 解析:例句,明:彰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A.保:安定,无活用。B.事:侍奉,赡养,名词活用作动词。C.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疏远。D.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6.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其斯之谓与C.不学《礼》,无以立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答案:A 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B.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是“其谓斯与”。C.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的办法。D.省略句,“之”后省略介词“于”。
7.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在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 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答案:C 解析:“唯物主义思想”说法错误,应是“唯心主义思想”。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所以才有怜爱百姓的政治。
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誉。
(3)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4)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认为他的国君做不到的,是伤害他的国君的人。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都不足以侍奉父母。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学习提示,素养目标,时代背景,仁政思想,性善论,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环节三整体把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示范课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篇章,第二篇章,第三篇章,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孟子“性善论”的内涵,学习任务三,学习任务四,第四篇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图文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学习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