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学课件_谏逐客书1(第2课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705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学课件_谏逐客书1(第2课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705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学课件_谏逐客书1(第2课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705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学课件_谏逐客书1(第2课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7053/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学课件_谏逐客书1(第2课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7053/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学课件_谏逐客书1(第2课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7053/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学课件_谏逐客书1(第2课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7053/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学课件_谏逐客书1(第2课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7053/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教学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深入探究,重要字音,知识梳理,昔缪公求士,通假释义,同“穆”,同“纵”特指合纵,遂散六国之从,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而陛下说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段正面论述历史上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先纵情放开,铺叙八位客卿有功于秦的事实,用一连串排比句尽情铺写,给人以客卿之功绩说不尽之感;然后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一句作结,一放一收,恰到好处。第2段抓住秦王使物用人之间的尖锐矛盾,揭露逐客之非,先尽情铺叙秦王喜爱异国的美色、音乐、珍宝,然后用“今取人则不然”一笔收拢,得出秦王重物轻人的结论。使文章既有强大的逻辑力量,又有浓郁的感情色彩。从全文看,作者不纠结于“客”本身的纷争,撇开个人的利益,从大处、远处着眼,将秦国的安危、利害系于笔端,把对客卿的态度同秦国的利益紧紧连在一起,抓住秦王急于成就帝业的心理,以铿锵的语言、无可辩驳的事实、无懈可击的严密推理,层层剖析论证,得出“逐客为过”的观点。
1.试分析《谏逐客书》一文的论证思路。
①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有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文中写道:“夫击瓮扣缶,弹筝搏髀……适观而已矣”,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才。②用“太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③用“借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业诸侯”“益仇”的愚蠢行为,既形象生动又具有说服力。这些比喻论证,形象生动,说理深刻,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谏逐客书》中的比喻论证比较典型,试加以分析。
①角度的变化。铺陈同类和类似事物时,要注意角度的挪移、侧重点的选择,以突出其特征。如第1段连写四位君王“以客之功”,就各取一个主要角度:穆公用客卿强调人才来自四面八方,重在广纳人才;孝公用客卿,从思想、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全面论述,重在变法治国;惠王用客卿,以连衡打破合纵,侧重于四面扩张;昭王用客卿,“废穰侯,逐华阳”,侧重于打击豪门。其实四位君王在重用客卿、提倡耕战、富国强兵、对外扩张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这里有意避同取异,显得各有千秋。角度的变化既突出了各自的主要特点,又避免了雷同。
3.铺陈就是铺叙、陈述,即直书其事,反复叙说。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运用铺陈的特点。
②用词的变化。如第1 段写穆公八方求士,用“取”“得”“迎”“来”四个近义词,实际含义一样。由于变化就避免了重复。写惠王的四面扩张,连用“拔”“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九个动词,灵活多变。第2段写秦王获取珍宝,用“致”“有”“垂”“服”“乘”“建”“树”七个动词,分别与一定的名词搭配,贴切自然,这些都是用词的变化。③句式的变化。如第2 段中,在铺陈大量珍宝时,就采取了多变的句式,写了十几种东西。“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树灵鼍之鼓。……而陛下说之,何也?”在这一段话中,前面先用七个动宾结构,极力铺陈,而且是肯定性的铺陈;接着用一个反问句
“……何也?”又把前面的铺陈全面提领起来。下一句是“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西蜀丹青不为采”。在这里则是先用一个假设句总提,然后连用六个主谓句进行铺陈,而且是否定性铺陈。这两段话都是铺陈珍宝,但一个是先铺陈后反问,一个是先假设后铺陈;一个是肯定性动宾结构铺陈,一个是否定性主谓结构铺陈。对美色的铺陈也有所变化,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由于铺陈中同中有变,变中有同,所以使大量铺陈错综复杂又一气贯通,既恣肆又严谨,读之但觉势如奔马,而又不觉得烦琐、累赘。
①列举事实陈述道理时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可以说通篇文章就是一味地铺陈,而这种铺陈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排比句组成的。《谏逐客书》在论点鲜明、论据真实的基础上铺陈,使得文章淋漓酣畅,气势逼人,无懈可击,不可辩驳。②善用对比手法。有纵的方面的对比,昔四位国君唯才是用与今秦王的重物轻人的昔今之比;在横的方面,有秦王为政的重异地之物与轻异国之士的是非之比。对比强烈,态度鲜明,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谏逐客书》一文有理有据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逻辑严密,雄辩有力。试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③较深锤炼语言,尤以动词的使用为最。“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中的“取”“得”“迎”“来”四个动词的使用,恰到好处。五位客卿虽然都是入秦为穆公重用,但又各有原因,各具特色,作者通过四个不同的动词便把这些细微的差别表现出来。这四个动词绝不可随意更换,足见作者在遣词方面的推敲之苦,锤炼之深。
①出于对写作背景的深思熟虑。逐客的大背景表面上是郑国修渠一事给秦国宗室贵族提供了进谗言之机,致使秦王逐客,实则与秦国的战略调整有关。下逐客令时的秦国已经是第一强国,国家的战略目标已然调整为吞灭六国,完成统一天下大业。因此怀疑客卿们会为了母国存亡而对秦不利,将之全部驱逐,似乎也并非全无道理。李斯深知,直接为客卿辩护或是极力批评宗室贵族挑唆,都不能涤清客卿私通偏帮母国的嫌疑,唯有极力论述在秦国不断壮大过程中的客卿之功,以及在统一过程中逐客的危害,才能让秦王明白客卿之利大于弊,若想吞灭六国,逐客是一条错误之路,须存容天下之心,オ能统一天下。这样秦王才能真正解开心结,放弃逐客。
5.《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上疏之后,“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作为一篇奏疏,《谏逐客书》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体现了“实用价值”。那么,这篇奏疏是如何做到实用的呢?
②出于对上疏对象的深思熟虑。第一,此时的秦王雄心勃勃,统一天下之心迫切。李斯极力论述留客有益于统一大业而逐客有损之,便是牢牢抓住了秦王关注的要点。第二,李斯在劝谏时语气委婉,力求“顺情入机”,不易触怒秦王,让其容易接纳建议。第三,李斯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角度,引入大量论据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采用了举例、正反对比、比喻、类比等多种论证方法,极尽劝说之能事,真正做到了言之有据,以理服人,最终说服秦王收回已下达的逐客令。③出于对个人身份的深思熟虑。李斯作为客卿亦在被驱逐的行列,以这样的身份进行劝谏略显尴尬且难度颇大,处理不当很容易适得其反。李斯一方面巧妙地回避谈论与自己身份对立的秦国宗室贵族,只在开头的“吏议”模糊一提,也没有加以抨击;另一方面他又对客卿的危害(比如郑国开渠)闭口不谈,既不为之辩护,也不指其危害。这样李斯好似置身于这场宗室贵族和客卿的斗争之外,成了客观中立者,其观点也更容易被秦王采纳。
鄢( )郢( )膏腴( )黔( )首穰( )侯纤( )离灵鼍( )犀( )象外厩( )搏髀( )傅玑之珥( )击瓮( ) 駃騠( )( )功施( )到今
古义:这里是形容词,指社会安定。今义:动词,治理。
古义:介词,表凭借,用来……的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常与“因为”连用。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王者不却众庶( )却之为不恭( )却话巴山夜雨时( )草色遥看近却无 ( )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 )今急而求子 ( )夜缒而出 ( )黑质而白章 ( )
窃以为过矣 (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 )是寡人之过也 ( )以其境过清 (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 )
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功施到今垂明月之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藉寇兵而赍盗粮
(1)名词的活用 西取由余于戎 东得百里奚于宛 蚕食诸侯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却宾客以业
名词作状语,像蚕吃蚕叶一样
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就霸业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宝贝,珍爱,珍视
(2)动词的活用 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3)形容词的活用 逐华阳,强公室 而歌呼呜呜快耳者 故能明其德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
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娱乐;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愉悦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强,使……巩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彰明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1)状语后置句 西取由余于戎 东得百里奚于宛 迎蹇叔于宋 来丕豹、公孙支于 外树怨于诸侯(2)省略句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3)被动句 百姓乐用
即“于晋来丕豹、公孙支”
“以”省略介词的宾语“之”
“用”含有被动意味,被任用
(1)三川之地:指黄河、洛水、伊水相交之地,在今河南西北部黄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流域。(2)六国之从:六国结成的合纵同盟。六国,指韩、魏、燕、赵、齐、楚六国。(3)随、和之宝:即“随侯珠”与“和氏璧”,传说中春秋时随侯得到的宝珠和楚人卞和所获的宝玉。(4)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5)黔首:指平民、老百姓。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为黔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称百姓为黔首。《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而陛下说之B.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C.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D. 河海不择细流
解析:A .“说”同“悦”,喜欢;B .“内”同“纳”,接纳;D .“择”同“释”,舍弃。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1)秦初并天下 并:(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3)固大王资余兵 资:(4)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5)公输盘不说 说:(6)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让:(7)藉寇兵而赍盗粮 赍:(8)向使能瞻前顾后,援镜自戒 向使:
动词,兼并,吞并动词,选拔、任用动词,资助,供给动词,犯错误同“悦”,高兴动词,推辞,辞让动词,送给、付与连词,假使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今逐客以资敌国B. 西取由余于戎客何负于秦哉C.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今取人则不然D.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解析:A 项,介词,依靠,凭借/ 介词,表目的,来;B 项,介词,从/介词,对;C 项,连词,那么/ 连词,表转折,却;D 项,用来……的。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蚕食诸侯 ②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③外树怨于诸侯 ④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⑤ 逐华阳,强公室 ⑥ 却宾客以业诸侯 ⑦ 故能明其德 ⑧东得百里奚于宛A. ①③⑧/②/④/⑤⑦/⑥ B. ①③⑧/②/④/⑤⑥⑦C. ①③/②/④/⑤⑦/⑥⑧ D. ①③/②⑧/④⑤⑥⑦
解析:①名词作状语,像蚕吃蚕叶一样;②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宝贝,珍爱,珍视;③名词作状语,在外;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强,使……巩固;⑥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就霸业;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彰明;⑧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5.下列句子中全都是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① 夫物不产于秦 ② 外树怨于诸侯 ③ 迎蹇叔于宋④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⑤ 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⑥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A.②③⑤B.①④⑥C.①②③D.④⑤⑥
解析:① 是正常语序的句子,④⑥是判断句,②③⑤是状语后置句。
6.下列对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客,指外来的人,跟“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B.《谏逐客书》中“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等六个诸侯国,而苏洵《六国论》中的“六国”指齐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楚国六个诸侯国。C.“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便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D. 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覆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如汉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解析:《谏逐客书》中“六国”不包括郑国、卫国。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斯认为秦国群臣“逐客”的建议是错误的,秦缪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都是因为广招四方之士并且委以重任才成就功业。B. 在作者看来,秦缪公等四位昔时君主在位时,客臣们都没有辜负他们,如果没有这些客臣的功劳,也不会有如今富足强大的秦国。C. 文章提到,秦国无论是珍珠宝玉,还是剑马旗鼓,许多都来自其他国家,甚至连宫女也有不少来自郑、卫,所以对待客臣也不应该盲目地排外。D. 许多客臣虽然并不是出生在秦国,但忠诚者依然很多,如果不分曲直把他们驱逐出秦国,他们一定会背叛秦国,帮助他国来灭掉秦国。
解析: “他们一定会背叛秦国,帮助他国来灭掉秦国”错,文中只是假设地提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并未说到“一定会背叛秦国,帮助他国来灭掉秦国”。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认为孝公采用商鞅之法,在国内起到了“ , , , ”的良好效果。(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 , ”形象地说明了“真秦之声”。(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五帝三王天下无敌的主要原因是“ , , , ”。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2)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步攻占了诸侯各国,使秦国成就帝王的基业。
太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2* 与妻书课文内容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谏逐客书通假字,应为“西于戎取由余”,与妻书通假字,动词怀孕身孕,名词身体,动词告诉,动词说,连词因此,介词用,介词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教学ppt课件,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类比论证重物轻人,要点解读,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要点总结,史实论证,类比论证,归纳论证,对比分析,论证思路,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11.1 谏逐客书教学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结构严谨有序,朗读第二段疏通文意,合作探究,知识迁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