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学课件_六国论1(第2课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711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学课件_六国论1(第2课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711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学课件_六国论1(第2课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711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学课件_六国论1(第2课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7113/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学课件_六国论1(第2课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7113/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学课件_六国论1(第2课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7113/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学课件_六国论1(第2课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7113/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学课件_六国论1(第2课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7113/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教学ppt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深入探究,重要字音,知识梳理,通假释义,“当”同“倘”如果,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作者是文学家而不是史学家,分析史事也偶有失误之处,如文中说燕、赵“义不赂秦”,实际上两国割让给秦国的土地也不少;又如文章说秦之所得主要来自六国割让而非秦国攻占,实际上秦国直接攻取的土地并不比割地所得少。且文章仅仅着眼于土地的得失,对六国败亡和秦国兴盛的原因缺乏更全面的分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吗?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苏洵写这篇文章的根本意图在于借古讽今,指明现实弊端,提出具体对策。文章写的是秦和六国,实际隐喻的是辽、西夏和北宋王朝;既是理性的分析、论说,又始终贯穿着一种沉痛激切的情绪。文章之所以凸显赂秦的问题,其原因正在于此。“贤者识其大”,文章体现了古人的理性智慧和心系天下的品格。
这一段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分析论证。包含了三组对比。① 首先从数量上对比,强秦受贿所得的土地要比以攻取所得的土地多很多,六国因赂秦所亡的土地要比因战败而丢失的土地也多很多,两相对比,观点自明:“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原因不在战,而在赂。
2.文章第 2 段是如何运用对比来论证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
② 其次从态度、效果上对比,用先人开辟土地的艰难与后人割让土地的轻率对比,从侧面证明不能赂秦的道理;用“得一夕安寝”与“秦兵又至”对比,说明赂秦的灾难性后果。对三国割让行为的描写,简洁而生动,表达了作者对他们依靠贿赂苟且偷生的做法的强烈蔑视,从而有力地证明割地之不可取。③ 最后是事理的对比,用“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进行对比,说明正是赂秦导致“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本段深刻分析了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第一层谈论齐国,虽“未尝赂秦”,但亲近秦国而不帮助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必然也要被暴秦歼灭。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这两国都能守土抗秦,但燕太子丹“以荆卿为计”,这才加速了灭亡;同样,由于赵国用武不终,良将李牧被诛,这才国家灭亡, “邯郸为郡”。作者还特别指出,燕赵两国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没有援助, “智力孤危”,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的,情有可原。作者层层推进,从齐、燕、赵三国破灭的结果剖析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
3.章第 3 段是如何论证分论点 “不赂者以赂者丧”的?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
① 举例论证。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通过列举具体史实,充分论述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道理,从而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分论点,用铁的事实说话,使论证更有说服力。② 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如“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者用这一形象的比喻,雄辩地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③ 对比论证。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六国与北宋对比。作者运用对比论证,说明北宋如果赂敌而求安,实在是下策。这样对比,孰舍孰取,非常鲜明。
5.借古讽今,以史为鉴。对于同一史实,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观点。比较《六国论》与《阿房宫赋》的论述思路,联系相关历史背景探究两篇文章立论的针对性。
① 论述思路:《六国论》是史论,针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论,前面四段主要运用分析说理的方式,从“赂秦”与“不赂秦”两个角度来论述“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观点,并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阿房宫赋》是辞赋,前面三段用铺陈手法,渲染阿房宫的雄伟及宫内生活的奢侈,最后一段是议论,指出秦王朝因骄奢暴敛而亡国。
② 相关历史背景:对于同一史实,两文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观点。苏洵针对的是边患严重,宋王朝无力抵抗,只能贿赂以求苟安的现实,因此最后一段警示宋朝勿蹈六国破灭的覆辙;而杜牧针对的是唐敬宗在藩镇割据、国力衰敝的形势下大兴宫殿这个事实,着眼于秦王朝的骄奢,来讽谏唐王朝勿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赂( )秦城邑( ) 思厥( )暴( )霜露殆( )尽草芥( )荆( )棘( )与( )嬴( )洎( )牧以谗( )诛
当与秦相较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思厥先祖父 其实百倍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那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
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后秦击赵者再 然后得一夕安寝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古义:两次,表示行为重复。今义:第二次。
古义: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非兵不利 ( )而秦兵又至矣 ( )斯用兵之效也 ( )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
至丹以荆卿为计 ( )邯郸为郡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
赵尝五战于秦 ( )齐人勿附于秦 (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 )
前一个“为”,动词,“治理”;后一个“为”,介词,与后面的“所”共同表示被动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 )始速祸焉 ( )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 )良将犹在 ( )
不赂者以赂者丧 ( )秦以攻取之外 ( )以有尺寸之地 ( )举以予人 (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 )或未易量 ( )
弊在赂秦 ( )强弱胜负已判矣 (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思厥先祖父 ( )率赂秦耶 ( )固不在战矣 ( )五国既丧 ( )终继五国迁灭 ( )诚不得已 ( )苟以天下之大 ( )
(1)名词的活用 理固宜然 ( )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 )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 日削月割 ( )(2)动词的活用 李牧连却之( )
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3)形容词的活用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 始速祸焉 (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
形容词用作动词,完整地保存,保全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形容词用作动词,坚持到最终
(1)判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 斯用兵之效也 ( )(2)被动句 洎牧以谗诛( )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3)省略句 暴霜露( )
省略介词“于”,应为“暴于霜露”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4)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 )其势弱于秦( )(5)定语后置句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 )
“举”后省略代词“之”,代指土地
“奉”前省略主语“诸侯”,“侵”前省略主语“秦”
“与”前省略主语“齐”
正常语序应为“赵尝于秦五战”
正常语序应为“其势于秦弱”
“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1. 先 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如先人、先祖、先烈。2. 邑 ① 国都。如《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作邑于丰。”② 城镇。本文中就是此义。③ 封邑。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以领地或食邑。如《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赏邑万家,金百镒。”④ 古代区域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又指人聚居的地方。如《荀子·大略》:“过十室之邑必下。”
3. 卿 古代对男子的敬称。或用于君对臣的称谓,或用于朋友、夫妻之间的爱称。如《汉书·孟喜传》:“父号孟卿,善为《礼》《春秋》。”4. 郡 古代行政区域名。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如《左传·哀公二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 _____________ (2)思厥先祖父 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暴秦之欲无厌厌: _____________ (4)奉之弥繁弥: _____________ (5)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 _____________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
(6)此言得之得: _____________ (7)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 _____________ (8)始速祸焉速: _____________ (9)洎牧以谗诛洎: _____________ (10)胜负之数 数: 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B.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子孙视之不甚惜C.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D.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解析: A 项,介词,因为/ 介词,用;B 项,结构助词,的/代词,指诸侯的土地;C 项,用在动词性结构前,跟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D 项,名词,起初/ 副词,才。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思厥先祖父子孙视之不甚惜C.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D.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解析: A 项,祖父,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指父亲的父亲。B 项,子孙,古今义都是儿子和孙子,泛指后代。C 项,颠覆,古义:指灭亡。今义:指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的政府。D 项, 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情况。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4.对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判断句)B. 苟以天下之大(宾语前置句)C. 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句)D. 洎牧以谗诛(被动句)
解析:B 项为定语后置句。
5.下列对相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洵是北宋著名散文家,与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称于世,合称“三苏”,并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文章见解精辟,雄奇遒劲,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B.“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中的“故事”即此义。C.“嘉祐”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汉武帝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D.“思厥先祖父”中的“先”表示已死的,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
解析: B 项,《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的意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接着提出了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B. 在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时,作者主要用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了论证。C. 文章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做好了准备。D. 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进行对比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晓畅,增强了说服力。
解析: 应为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4)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作战不得法,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况且燕国与赵国处在秦国逐渐征伐(天下)将近结束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单了,作战失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
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8.根据意思,填写名句。(1)《六国论》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两句对自己的观点“弊在赂秦”进行了解释。(2)《六国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3)苏洵在《六国论》中列举齐、赵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作者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赵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4)《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教学ppt课件,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题目解说,文学常识,写作背景,课文探究,内容小结,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六国论,主题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左传》简介,《左传》的文字价值,了解《左传》,时代背景,秦晋之好,初读课文,重点字音,通假字,重点词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教学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知导入,预习检测,作者介绍,文体常识,写作背景,新知讲解,卡片二词类活用,卡片三通假字,卡片五特殊句式,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