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学课件_五代史伶官传序(第2课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759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学课件_五代史伶官传序(第2课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759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学课件_五代史伶官传序(第2课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759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学课件_五代史伶官传序(第2课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7598/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学课件_五代史伶官传序(第2课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7598/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学课件_五代史伶官传序(第2课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7598/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学课件_五代史伶官传序(第2课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7598/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学课件_五代史伶官传序(第2课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7598/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学年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学年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深入探究,重要字音,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文化知识,名句积累,课堂巩固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推究庄宗得失天下,有很多事例可选,作者选择的事例有何特点?为何要这样选材?
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并未赘述庄宗身世或伶官轶事,也未过多地列举事例,而是从纷繁的史料中,仅选取了传奇色彩较浓、颇具典型意义的庄宗得失天下的史事,以洗练的文字、沉挚充沛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纵横捭阖的气势加以叙述。此处选用这一故事,一者可与《新五代史》中关于庄宗的正史内容构成一种补充和印证关系,避免了将《新五代史》《唐本纪》中关于庄宗得天下的内容再写入本文,造成内容拖沓烦琐;二者该事件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能够很好地反映庄宗“忧劳兴国”的过程。以这个事件作为本文的主要例证,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也能够更好地为论证中心观点服务。
①例证法。史论一般都要运用例证法,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本文第一段就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赐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②对比论证法。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效果?
①“伶人”的事已写入《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再写未免重复,使文章显得拖沓。作者意在规劝统治者吸取庄宗得失天下的经验教训,并非将兴亡之责归咎于伶人,所以,没有必要详细写“伶人”在庄宗失天下过程中的作用。②作者身为政治家,他修史撰文的目的在于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方略、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借鉴,而不在于就史论史,评价历史上的“善善恶恶”。本文的目的就是以伶人为切入点,借庄宗得失天下的经验教训警示现实,因而,“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这一发人深思、揭示写作目的的反问,被后人称为“点睛之笔”。
3.本文题为“五代史伶官传序”,为什么文中却没有详细写“伶人”在庄宗失天下过程中的作用?而“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却又被后人称为“点睛之笔”?
①巧妙组材,思路清晰。本文虽然材料繁复,但是作者始终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无论是使用的事例,还是抒发的感情和发表的议论,都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申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这就使得文章气脉贯通,前后呼应,散而不乱,结构严谨。②语言委婉,韵味别致。全文以“呜呼”起笔,以“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贯串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处使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处使用对称语句,特别是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落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咏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4.本文是一篇构思精巧、韵味别致的史论经典,试从组材和语言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伶(líng)官三矢(shǐ)仇雠(chóu)逸(yì)豫 欤(yú)
(1)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2)岂非人事哉 (古义:人的作为。今义:事理人情。)(3)其意气之盛 (古义:气势,神态。今义:意志、气概、志趣、性格等。)
抑本其成败之迹 (动词,考察,探究) 是故百仞之松,本伤于下而末槁于上 (名词,草木的根)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名词,根本,主要的、基础的东西) 奉至尊,章洪业,皆在力本任贤 (名词,特指农业) 抑本其成败之迹 (连词,表选择,或者)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 (连词,表转折,不过) 屈心而抑志兮 (动词,压抑) 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动词,贬斥)
盛衰之理 (动词,兴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 (读chéng,动词,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形容词,旺盛) 故方其盛也 (形容词,强盛)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动词,祭告)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动词,告诉)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动词,禀告)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表祈使语气)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副词,表程度)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代词,他) 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大概,表揣测语气)
与尔三矢 (动词,给) 求!无乃尔是过与(语气词,吗)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介词,替) 与其所以失之者 (连词,和)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辅助,结交) 而皆背晋以归梁 (动词,归顺)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动词,投奔) 而其归书也必速 (动词,归还) 若水之归下也 (动词,汇聚) 壮士十年归(动词,回家)
(1)名词的活用函梁君臣之首 (名词用作动词,用匣子装)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名词用作动词,订立盟约)负而前驱 (名词作状语,在前面)仓皇东出 (名词作状语,向东)一夫夜呼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乱者四应 (名词作状语,在四面)
(2)形容词的活用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形容词用作名词,极小的事)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形容词用作名词,聪明勇敢的人)(3)动词的活用而告以成功(动词用作名词,成功的消息)泣下沾襟 (动词用作名词,泪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盛/ 使……灭亡)
(1)判断句梁,吾仇也 (“……也”表判断)此三者,吾遗恨也 (“……者,……也”表判断)(2)状语后置句盛以锦囊 (即“以锦囊盛”)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即“方其以组系燕父子”)而告以成功 (即“而以成功告”)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即“庄宗受而于庙藏之”)
(3)省略句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其后用兵,(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4)被动句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表被动)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于”表被动)
(1)伶官 古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作伶官。(2)从事 官名,文中泛指一般属官。(3)太牢、少牢 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牢”,祭祀用的牲畜。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4)告庙 天子或诸侯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5)太庙 ① 天子的祖庙;② 春秋时期,鲁国称周公的庙为“太庙”。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3)满招损,谦得益。(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下列句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 非及乡时之士也 ② 百有余年矣 ③ 逸豫可以亡身 ④ 乃幽武置大窖中 ⑤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⑥ 流血漂橹⑦ 畔主背亲A. ①②④⑦ B. ②⑤⑦ C. ①③⑤ D. ②⑥⑦
答案:B解析:① 乡,同“向”;② 有,同“又”;⑤ 无,同“毋”;⑦ 畔,同“叛”。
2.对下列加色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以致天下之士 致:招致,招引B.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继承 追亡逐北北:败逃的军队C.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数十伶人困之 困:困乏D.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抵抗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整个
答案:B解析:A. 爱:吝惜。C. 困:围困,困扰。D. 抗:匹敌,相当。
3.下列各句中加色词语的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B.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C.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D.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答案:C解析:A.两个“山东”均指崤山以东地区。B.两个“池”都是指护城河。C.第一个“人事”指人的作为;第二个“人事”指人世间的事。D.两个“从事”均泛指一般属官。
4.对下列各句中加色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 天下云集响应 ② 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 忧劳可以兴国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 序八州而朝同列⑦ 一夫夜呼 ⑧函梁君臣之首A. 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C. 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答案:D解析:①⑦ 名词作状语,②③⑥ 动词的使动用法,④⑧ 名词用作动词,⑤ 形容词用作动词。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非抗于九国之师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B. 吞二周而亡诸侯 及凯旋而纳之C.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D.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B解析:A. 于:介词,和;介词,从。B. 而:连词,表顺承。C. 以: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介词,用。D. 其:代词,他们的;副词,表祈使语气。
6.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②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③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④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⑤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⑥ 募士斥候百余人俱⑦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⑧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⑨ 此三者,吾遗恨也A.①⑨/②⑤/③⑥⑧/④⑦ B.①⑧/②⑤/③④⑥/⑦⑨C.①④/②③⑨/⑤⑥/⑦⑧ D.①⑦/②⑨/③④/⑤⑥⑧
答案:A解析:①⑨为判断句,①“ ……也”表判断,⑨“……者……也”表判断。②⑤ 为状语后置句,② 正常语序为“非于九国之师抗也”,⑤ 正常语序为“庄宗受而于庙藏之”。③⑥⑧ 为省略句,③“矢”后省略介词“于”,“告”后省略宾语“之”;⑥“俱”后省略谓语“去”;⑧ 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④⑦ 为被动句,④ 为没有标志的语意上的被动句,“隳”即被毁坏;⑦“于”表被动。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杭州、梁州、雍州。秦居雍州,后“九州”成为中国的别称。B. 黔首,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与“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意思相同,都指百姓。C. 少牢:羊、猪各一头。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指祭祀用的牲畜。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D. 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春申君、楚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他们都出身贵族,以招揽宾客著称。
答案:C解析:A.“杭州”错,应为“扬州”。B.“迁徙之徒”不是指百姓,而是指被征发戍守边关的人。D. 春申君是楚国的,平原君是赵国的。
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3)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答案:(1)况且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没有变得弱小,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像是原来的样子。(2)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么两者是无法相提并论的。(3)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4)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人或物困扰,难道仅仅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作者简介,题目解说,写作背景,知识卡片,课文翻译,课文探究,赏析最后一段,内容小结,主题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欧阳修,学习目标,算一算,------衰,为什么,得出结论,时代背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背景图ppt课件,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指出实词意义,判断词类活用,接受三矢继承遗志,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仓皇东出身死国灭,15年,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岂独伶人也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