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菊花诗(下)-高中语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之诗词曲赋名篇鉴赏系列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

    菊花诗(下)-高中语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之诗词曲赋名篇鉴赏系列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第1页
    菊花诗(下)-高中语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之诗词曲赋名篇鉴赏系列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第2页
    菊花诗(下)-高中语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之诗词曲赋名篇鉴赏系列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第3页
    菊花诗(下)-高中语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之诗词曲赋名篇鉴赏系列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第4页
    菊花诗(下)-高中语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之诗词曲赋名篇鉴赏系列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第5页
    菊花诗(下)-高中语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之诗词曲赋名篇鉴赏系列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第6页
    菊花诗(下)-高中语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之诗词曲赋名篇鉴赏系列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第7页
    菊花诗(下)-高中语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之诗词曲赋名篇鉴赏系列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第8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红楼梦》教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红楼梦》教课ppt课件,共27页。
    学习内容55、菊花诗12首(第38回)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
    《红楼梦》中为何会有这么多吟咏的诗篇?
    《菊花诗》与《咏白海棠》属同一类型,都在花事吟赏上反映了当时的都城社会习俗和贵族人士的文化生活情趣。清代方浚颐《梦园丛说》曾记都门赏花情况说:“极乐寺之海棠,枣花寺之牡丹,丰台之芍药,十剎海之荷花,宝藏寺之桂花,天宁、花之两寺之菊花,自春徂秋,游踪不绝于路。又有花局,四时送花,以供王公贵人之玩赏。冬则……招三五良朋作消寒会,煮卫河银鱼,烧膳房鹿尾,佐以涌金楼之佳酿,南烹北炙,杂然陈前,战拇飞花,觥筹交错,致足乐也。”小说中赏桂、赏菊、送海棠以至冬日消寒大嚼鹿肉都写到了。有钱人的种种乐事完全是建立在财富和地位上,而财富的积攒来自于佃农每年所缴纳的租佃。彼此唱和、斗奇争新的咏物诗风靡一时,正是这种闲逸生活的反映。
    (7)画菊(蘅芜君)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黏屏聊以慰重阳。
    【译诗】赋诗之余,又即兴随意作画,我并不为此入迷如狂;诗画本来就是小道,岂用为它费神思量?饱蘸浓墨,画出枝叶繁茂而婆娑,巧施色彩,皴染出瓣儿层层簇拥的鲜花。水墨浓淡,把随风摇曳的神韵点画;灵巧的笔下,阵阵菊香散发。莫把它认作菊圃里的鲜花,可以任你随乎采摘。我想把它粘上屏风,借以抚慰寂寞的九月九日。
    【注释】1.“诗余”二句,谓诗后戏笔画菊,乃乘一时之逸兴不经意所作,岂是存心绘画、苦苦构思而成?丹青,指绘画所用的红的青的颜料,亦作画的代称。较量,计虑,思考如何恰当。2.“聚叶”二句,聚叶,把菊叶画得茂密,故用“千点”。攒,簇聚。花由好多花瓣集合构成,故说“攒花”。霜,指代菊花瓣,故用“几痕”。国画中有泼墨、烘染等法,枝叶浓黑以烘托花姿。“泼墨”“攒花”是画菊常用的话。菊花的不同画法则有“高顶攒瓣花”“攒顶尖瓣花”“攒心细瓣花”等名目。3.“淡浓”句,对风前的菊花姿影心领神会,然后在纸上用浓淡来表现。有浓淡,才能密而不乱,才有远近掩映。4.“跳脱”句,即“(戴着)跳脱之腕底生秋香”的修辞句法。跳脱,手镯的一种,用珍物连缀而成,又做“挑脱”、“条脱”。5.“莫认”句,不要错认是真的菊花而随手就去采摘。说画得神态逼真。6.黏屏,把画贴在屏风上。慰重阳,重阳不得赏菊,以观画安慰一下寂寞的心情。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薛宝钗是很赞赏的。除了赞赏她的相貌以外,还赞赏她的才华。在曹氏的笔下,宝钗博学多才,诸子百家无所不知,唐诗宋词元曲无所不晓,琴棋书画样样在行。于“聚叶”、“攒花”等中国画画法用语随手拈来,显示出她对中国画技艺的谙熟。这首诗生动地写了如何画菊及菊画的神韵,也流露出薛宝钗自视清高自负不凡的思想。首联点题,写了画兴大发的原因。颔联写作画过程,突显了宝钗对中国画技艺的谙熟。颈联写“画”的效果,把实物实景与自己的想象幻觉融合在一起。尾联则点出了“画”的意义和作用。这首诗在艺术方面,是堪称上乘的,颔颈两联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花喻人、以人比花、人花相映,充分流露出宝钗自视高明、与众不同的思想情趣。而且全诗对仗工整,聚叶与攒花、泼成与染出、千点墨与几痕霜,都对得十分工整。
    (8)问菊(潇湘妃子)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译诗】想要打问秋天的消息却没有人知晓,我只好背着手轻声地询问东篱:你的品格如此孤高傲世,又有谁能够和你一同隐居,同样都是花而你为什么又开放得这么晚?落满霜露的庭院和园圃多么寂寞,鸿雁南飞蟋蟀低吟你是否相思?且不要说整个世间没有能够和你谈论的人,你如果懂得人的话语不妨和我小叙片刻。
    【注释】秋情:即中间两联所问到的那种思想情怀。因“众莫知”而唯有菊可认作知己,故问之。喃喃:不停地低声说话。负手:把两手交放在背后,是有所思的样子。叩:询问。东篱:指代菊。孤标:孤高的品格。标,标格。偕:同……一起。为底:为什么这样。底,何。圃露庭霜:落满霜露的园圃和庭院。互文的修辞手法。鸿归:大雁南飞。蛩病:蟋蟀将要死去。可:是不是。雁、蛩、菊都用拟人。举世:整个世问,整个社会。解语:能说话。在这里的意思是如果花能说话的话。拟人的修辞手法。语出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唐玄宗把贵妃比作“解语花”事。
    《问菊》,作为小说人物诗,是并不弱于《咏菊》的。诗人把菊花作为知己、知音,于是向它提出了郁积于心的许多问题。问菊就是问自己,答案也都包含在问题之中。你那样标高气逸,傲然独立于尘世风霜之中,没人能和你结伴生活。花朵同样俊秀,你不在春天和百花一起开放、争妍斗艳,却到了深秋才开放。一种深沉的寂寞感,孤扯感扑面而来。这就是觉醒之后的黛玉的心理的深切写照。可以说,这首诗倒是更深沉地揭示了诗人的精神世界的,单就律诗的格律而言,这首诗是确有可推敲之处的,有的对仗不够工稳。这和黛玉的“不以词害意“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的诗学见解有关。
    在这首诗中,轻俗傲世,花开独迟,道出了林黛玉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品格性情。 “圃露庭霜”就是《葬花吟》中说的“风刀霜剑”。荣府内种种恶浊的现象形成有形无形的刺激,使这个孤弱的少女整天陷于痛苦之中。“鸿归蛩病”映衬出她苦闷彷徨的心情。对黛玉来说,举世可谈者只有宝玉一人,然而碍于“礼教之大防”,几乎没有痛痛快快地畅叙衷曲的时候。“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与其说是有趣的讯问,莫如说是愤懑的控拆。全诗除首联之外,颔联、颈联、尾联全为问句,问得巧妙,正如湘云说:“真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林黛玉一再向那寄托在东篱之下的菊花发问,其实是暗喻自己寄人篱下,缺少知音。小说中李纨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所以林潇湘魁夺菊花诗。其实这种写法本身就另有微言大义,如果按十二首诗作的实际情况,那并非如宝玉所赞同的“极是!极公!”正如后人评点所调侃,宝玉情有所偏,“林妹妹为魁,不是也是,不公也公”。即以黛玉自己的三首诗而言,应该说这首《问菊》要比《咏菊》更真情更自然。
    (9)簪菊(蕉下客)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译诗】天天为了在瓶中插菊和在篱下栽菊而奔忙,折来插在头上不是平时的模样。长安公子杜牧因为爱花而成癖,彭泽先生陶渊明因为嗜酒而癫狂。鬓旁的短发沾着菊花上的露水,葛布头巾也染上了菊花的清香。时俗之人不能理解我高尚的情操,任凭他们在路旁拍手取笑。
    【注释】簪(zān)菊:插菊花于头上,古时风俗。《乾淳岁时记》:“都人九月九日,饮新酒,泛萸簪菊。”杜牧诗曰:‘黄花插满头’。”“折来”句:这句说以菊插头,不要错认作是珠花。因男子也簪菊,并非为了打扮。镜中妆:指簪、钗一类首饰,女子对镜妆饰时,插于发间。“长安”句:长安公子疑指唐代诗人杜牧。其《九日齐山登高》诗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之句,故称“花癖”。“彭泽”句:指陶渊明。他除爱菊外,也喜酒;任彭泽令时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又自酿酒,“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着之。”称“酒狂”。“短鬓”句:“短鬓”用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诗意点“簪”字。三径露:指代菊。因说露,所以说“冷沾”。形容簪菊。葛巾:用葛布做的头巾。暗与陶潜“葛巾漉酒”事相关。九秋霜:指代菊。九秋,即秋天,意谓秋季九十日。秋称三秋,亦称九秋。“高情”二句:李白《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儿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黄花插满头。”这里兼取两者意化用之。
    首联写诗人平素对菊花便喜爱有加。颔联写诗人的联想。借杜牧、陶渊明等为数不多的高士,表达自已爱菊之情的真挚与浓烈。颈联承接前面两联,点明了簪菊的用意,不是因为女孩子的爱美之心,而是像杜牧、陶渊明等须眉男子一样,爱慕菊花高洁的情怀。尾联表达了诗人不顾讥议、自拔于流俗、我行我素的气概。这首诗反映了古代人重阳登高插花的风俗,也流露出探春企图如男子一样要立出"一番事业"的心情。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学者季学原《红楼梦诗歌精华》:一个少女, 以男子的声口、情怀和语言,抒写男子重阳簪菊的种种举动、心理,生动地透露了探春不作女儿之态和蔑视流俗的性格特征,全诗洋溢着一种令人神往的新的生活志趣和人生理想。
    (10)菊影(枕霞旧友)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译诗】日光下菊花影子叠叠又重重,不知不觉地移动在庭院之中。隔窗的灯光描画出远近菊影,月光透过篱笆罩住花影玲珑。菊花留下影象灵魂也应留驻,霜印菊影传神也如一梦空空。珍惜这暗中花影切莫践踏碎,谁能醉眼迷离欣赏花影朦胧?
    【注释】秋光:这里代指菊影。叠叠复重重:形容花叶繁茂。潜度偷移:写菊影随日光悄悄移动。“窗隔”句:意为疏淡的灯光透过窗帘,在地面上描画出远近不同的菊影。“篱筛”句:意为竹篱如同筛子一般,把它的影子覆盖在菊影之上,看去,那些菊影仿佛被放置在玲珑的编织物当中一样。玲珑:指篱影。“锁玲珑”是“锁于玲珑”的省笔。这个画面层饮感很强,很美。寒芳:代指菊花。留照:留影。魂应驻:菊魂该留在菊影之中。霜印:指菊影。梦也空:像梦一样空幻。暗香:指夜间的菊影。凭谁:凭藉什么。醉眼认朦胧:月下篱内的菊影,已是很朦胧的了,加上醉眼相认,越发朦胧。极写菊影的朦胧美。
    史湘云拈起“菊影”诗题,写出“菊影”之意,隐含咏者自己命运之“影”。从这一首诗开始,“人事虽尽,犹有菊之可咏者”,诗人的主体形象在诗中已经隐退了,但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依然在诗中有所体现。首联写白天的菊影。光与影是相伴而生的,就像现实与回忆的关系一样。阳光洒落在菊花稠密的叶片上面,进而在地面上投下了重重叠叠的阴影。随着日光的推移,菊花的阴影也在不知不觉地移动。人世的变迁,同样如此。日子在不经意中一天天地流逝,直到某一天,蓦然回首,才发现昔日的欢声笑语仍在耳边回响,而繁华已经不再。
    颔联写夜间的菊影。上句写室内的灯光,隔着窗户斜照到庭前的菊花上,在地面投下长长的影子。随着灯光的摇曳,影子也忽长忽短,忽远忽近。下句写夜色转深,主人睡去,只剩下天空中的一轮冷月, 被竹篱隔得支离破碎。在冷月清辉的照射下,菊影定格在篱影精致的篱格中,仿佛被“锁”着一样。颈联中,“寒芳”“霜印”均代指菊影,遣词华美,情味深长。尾联中,菊花是现实生活中诗意片段的象征,而菊影则代表了现实留在史湘云心中的回忆。就让这些往事的碎片深埋在心底吧,酒醉之时,已经没有谁和我一起回忆那些逐渐模糊的往事了。该诗采用咏物为主,写人为辅的手法,借菊影的朦胧之美,从侧面抒发了史湘云所追求的幸福生活的虚无,暗示了史湘云的人生希望,终究是一场空。
    (11)菊梦(潇湘妃子)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译诗】东篱的菊花下,酣梦一觉方醒,只觉得天上的云与月混在一起,还看不分明。如此花下飘飘欲仙的酣眠,不是为了追寻庄子梦蝶的感觉,只是为回忆陶渊明爱菊、赏菊的风雅。睡去以后,心思随着南归的大雁远去,美梦却被蟋蟀的鸣叫声每每惊醒。醒来以后,我的幽怨还能找谁去诉说?只有把无限的情思寄托于衰草寒烟。刘亮《红楼梦诗词赏析》:全诗以游仙诗的形式,描绘了菊花畅游夜空的景象,想象奇特,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菊梦》,是写菊花之梦,也是写咏菊者之梦。因为写的是梦境,所以用的是扑朔迷离的笔法。写出菊花在酣梦中进入和云伴月的仙境,去寻高朋结良盟。但这种美好的境界却常常被打断,因之产生种种懊恼和凶怨。这正是诗人对高尚的爱情、理想的生活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现实中总是被打破的心境的隐约反映。梦境和实境、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如此之大,这是黛玉对自己的悲剧命运的预感。读着这首诗,令人产生出悲凉之雾笼罩心头之感。第一句写入梦,以下依次写梦境,末后两句承“蛩鸣”“惊回”好梦而道出梦醒时的“幽怨”之槽。咏者一进入梦境,就说是“和云伴月不分明”。那种恍惚不定,依稀难辩的梦中情景,犹如人的命运之不可主宰。次联说的是梦中的追求。“庄生蝶”,指庄周做梦化为蝴蝶翩翩飞舞的故事。这里引来点出“梦”。“陶令”即曾做过彭泽县令的陶潜,他与菊花有着不解之缘。这里借来指所要追寻的知音。
    诗的前半首,可证诸黛玉的乎生遭遇。林黛玉父母俱丧,寄食贾府,孤寂可怜。同时,她的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也不被封建贵族大家庭所容让。诗的后半首写“惊回”“醒时”的情景。黛玉有满肚子的‘幽怨”,她虽然有视为平生知己的宝玉,但是又没有谁可倾诉。黛玉的《咏菊》诗写过“满纸自怜题素怨”,《问菊》更直白地说“孤标傲世偕谁隐”。这样看来,黛玉存有的“幽怨”,那是她孤高的品格不能融合于贾府的鄙俗;而黛玉的这种品格,又是以她的叛逆思想作为基础所形成的。可以这祥说,封建社会的道德思想,对叛逆者的思想行为的压迫和摧残,是造成林黛玉“幽怨”满怀的最根本原因。林黛玉的“幽怨”,即深藏的哀怨之所以找不到诉说之人,想来曹雪芹原著所写,是黛玉还泪未尽“登仙”之时,宝玉已因贾府事败、抄没而遭祸。所以黛玉梦醒时找不到知己倾诉,剩下的却只有“衰草寒烟无限情”的衰败悲凉的肃杀秋情。
    (12)残菊(蕉下客)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半床落月蛩声切,万里寒云雁阵迟。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译诗】在寒露严霜越来越重的时候菊花花枝渐渐倾斜,宴饮赏菊才过又到了小雪节气。花托上的花瓣还没有落完,颜色却渐渐浅淡,枝头的叶子渐渐凋落,留下的也显得散乱纷披。一轮残月半照在床前,蟋蟀的叫声也渐渐微弱,寒云密布的天空中雁队飞行也变得缓慢。明年秋天还一定会相见,暂时分手请不要过分相思。
    《菊花诗》以《残菊》作结,“总收前题之盛”(宝钗语)。盛极而衰,这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人世亦然。这首诗借描写残菊,暗示了贾府的没落和众人离散的结局。首联中,“露凝霜重”表明贾府所面临的危机日渐严重,大厦已摇摇欲坠,而众人无知无觉,还在宴赏作乐。颔联暗示了贾府没落后众人的命运。她们曾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如今却焦黄淡泊,丧失了往日的色彩。不光是她们,整个家庭都将 “家亡人散各奔腾”。“金淡泊”、 “翠离披”,既写出了往日金翠耀眼的繁华景象,又形象地刻画出了后来的破败情形,可见作者遣词造语的功力。颈联转而写人:作为一个有才能、有志气的女孩子,探春早已对家族中潜伏的危机有所认识,只是苦于无力回天。他日远嫁异乡,更使她日夜牵挂家中亲人,以至夜不能眠,听着窗外秋虫的叫声越来越弱,天空中,迟归的大雁迎着万里寒云缓缓飞翔,留下凄厉的哀鸣。尾联在这幅阴冷的背景画面中,贾探春强打精神,安慰菊花,也安慰自己:“明年的秋天,还有相会的时刻,这只不过是暂时的分离,所以不必过于相思。”
    这首诗的前六句,渐次抒写了生命力极强的菊花,现在已是一片残败的景象,透露出探春对群芳悲剧命运的冷静洞察。但是,在大观园里的所有少女中,探春是最积极的,她面对残菊并不颓废。 在尾联中,她表达了不必为花残而悲伤,“花落自有花开日,蓄芳待来年”的情怀。她是寄希望于未来的。后来她愤然表示要冲出这个衰颓的家庭,出去“立出一番事业来”就是明证。从《红楼梦》和《菊花诗》的总体构思上看,“残菊”是蕴含着“残局”的意思的。菊花的整个生命历程,暗寓着贾府由盛而衰的历程,暗寓着大观园中的青少年的人生悲剧的历程,伏脉遥迢,丝丝入扣,仅仅作为一首孤立的诗来看是不够的。名家点评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学者季学原《红楼梦诗歌精华》:这是菊花诗的最末一首。就诗本身而论,它是一首意蕴深沉的佳作;而作为小说人物诗,它又深刻地展现了探春的富有冷静理性的性格。
    诗歌评论:新巧自然、背面傅粉、烘染、描摹(形容)【原文】众人看一首,赞一首,彼此称扬不已。李纨笑道:“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然后《簪菊》《对菊》《供菊》《画菊》《忆菊》次之。”宝玉听说,喜的拍手叫“极是,极公道。”黛玉道:“我那首也不好,到底伤于纤巧些。”李纨道:“巧的却好,不露堆砌生硬。”黛玉道:“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圃冷斜阳忆旧游’,这句背面傅粉。‘抛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将供菊说完,没处再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拆未供之先,意思深透。”李纨笑道:“固如此说,你的‘口齿噙香’句也敌的过了。”探春又道:“到底要算蘅芜君沉着,‘秋无迹’,‘梦有知’,把个忆字竟烘染出来了。”
    宝钗笑道:“你的‘短鬓冷沾’,‘葛巾香染’,也就把簪菊形容的一个缝儿也没了。”湘云道:“‘偕谁隐’,‘为底迟’,真个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李纨笑道:“你的‘科头坐’,‘抱膝吟’,竟一时也不能别开,菊花有知,也必腻烦了。”说的大家都笑了。宝玉笑道:“我又落第。难道‘谁家种’,‘何处秋’,‘蜡屐远来’,‘冷吟不尽’,都不是访,‘昨夜雨’,‘今朝霜’,都不是种不成?但恨敌不上‘口齿噙香对月吟’,‘清冷香中抱膝吟’,‘短鬓’,‘葛巾’,‘金淡泊’,‘翠离披’,‘秋无迹’,‘梦有知’这几句罢了。”又道:“明儿闲了,我一个人作出十二首来。”李纨道:“你的也好,只是不及这几句新巧就是了。”
    第十五讲预告(第38~40回)56、螃蟹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57、探春房内对联58、牙牌令贾母、薛姨妈、史湘云、薛宝钗、林黛玉、刘姥姥

    相关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红楼梦》集体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红楼梦》集体备课课件ppt,共30页。

    2020-2021学年《红楼梦》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红楼梦》图文ppt课件,共32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红楼梦》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红楼梦》课堂教学ppt课件,共31页。

    语文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