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部编版第六单元20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记录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长勺之战。课文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论战”的整个过程是全文的核心,“论战”的双方为曹刿和鲁庄公,文中记叙了两人的对话,三问三答,浅近简约,转折有致,鲜明地表现了两人的不同性格。一直以来,鲁庄公都被看作是“鄙”的人物形象,是曹刿的陪衬人物。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基于文本和历史背景,来客观评价鲁庄公的人物形象将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曹刿论战》是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文章故事性强,易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九年级的学生,通过七、八年级文言文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来解决文言基础知识,让学生在课下查找有关长勺之战的历史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基础知识不难解决,但本文最精彩的恰恰是字词背后的人文情怀的体验和丰富内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文字背后的丰富内容。
【教学目标】
一、积累文言文知识,提高文言文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了解《左传》相关文学常识及本文相关历史背景。
三、反复诵读感知人物形象,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客观分析
和评价曹刿和鲁庄公,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学习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文知识,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感知人物形象,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客观分析和评价曹刿和鲁庄公,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质疑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介绍背景
(一)导入
《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作战中善于使用谋略,往往能以智胜勇,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呢?
引入《左传》中一个同样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长勺之战。
(二)介绍背景
《左传》亦称《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曲阜是历史文化名城,在 2700 多年前,齐、鲁两国在鲁国曲阜北部的长勺交战,史称“长勺之战”。在这场著名的战役中,鲁国以三万兵力战胜齐国三十万大军,以弱胜强。
二、梳理字词,理解文意
(一)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同学们齐声诵读下课文,注意字音。
明确读音:刿、间、弗、孚、辙、靡
(二)合作交流,归纳字词
小组之间合作交流来圈点勾画出你们认为本文应该重点掌握的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明确:
实词虚词:师、间、鄙、加、孚、狱、属、乘、靡、以、之、其、而
一词多义:故、从、其、以、请、之、加、间、焉
古今异义:师、伐、间、鄙、牺牲、加、狱、属、福、可以、再
词类活用:福、鼓、忠、乘、下、败、情
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三、辨析题目,整体把握
(一)变换题目,引导质疑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题目,后人曾以《齐鲁长勺之战》为题,但是编者却以《曹刿论战》为题,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合适?
明确:例1.认为《齐鲁长勺之战》更好,因为本文就是记叙关于长勺之战的历史事件。
例2.认为《曹刿论战》更好,本文内容重点在“论”,而非记叙这次战役的整个进程,通过“论”来突出曹刿的人物形象以及对战争的见解和论述。
(二)划分层次,概述大意
明确:第一段写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二段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鲁庄公时期,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鲁庄公请求参战,最终大获全胜,战后曹刿向鲁庄公论战的故事。
四、还原论战,感知形象
(一)修改对话,比较阅读
1、将原文略去了曹刿与乡人的问答,在表现曹刿形象上可有什么不同?
明确:原文中写曹刿与乡人的问答,主要运用的是反衬手法,以乡人事不关己的态度反衬出曹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2、可否将战前曹刿与庄公的对话由三次简化成一次?
明确:不能。因为这三次对话都是有意义的,曹刿的三次提问体现的是他对战事的关心,而鲁庄公的三次回答分别表现出他寄望近臣、托福神明、取信于民的态度。这三次对话,曹刿予以鲁庄公两次否定和一次肯定,再现了曹刿引导庄公以民为本的良苦用心和他崇高的爱国情怀。
(二)角色扮演,感知形象
1、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分别朗读乡人与曹刿的对话,以及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体会语气。
明确:乡人在其反问语调中略微带有嘲讽之意,曹刿则应该是轻蔑和自信的语气。庄公应该从一开始的自信,转为不安,最后充满憬悟,而曹刿先由不满,转为失望,最后为激动。
2、读完对话后,谈谈你对曹刿的印象。
明确:曹刿有崇高的爱国情怀、忧国忧民、深谋远虑、细察精思、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谋略。
五、辩证分析,评价庄公
文章中分别用到了哪两个词来形容曹刿和鲁庄公?
明确:“远谋”和“鄙”。
大家一致认为曹刿确实有远谋,那么鲁庄公是否“鄙”呢?评价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请大家独立思考,小组内合作交流发言。
明确:例1.认为鲁庄公“鄙”。从曹刿请见中的三次问答中可见,他把战争胜利寄托在小恩小惠和神灵保佑上,这说明鲁庄公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国君;从文本第二段叙述的作战过程来看,“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就足以可见他急于求战,急于进攻,军事上的见解是昏庸的,战争胜利后,鲁庄公居然不知道战争胜利的原因,就可以看出他的确是鄙的。
例2.认为鲁庄公不是真“鄙”。文章开头“公将战”三个字就表明鲁庄公毅然应战,是英勇之人;与曹刿的三次问答也表明他的礼贤下士,明白事理;战争来临时“公与之乘”,就表明他慧眼识才,知人善用;战后“公问其故”也表明他不耻下问,虚怀若谷。说明鲁庄公还是明事理的,如若鲁庄公真是一位粗鄙的国君,恐怕长勺之战的结局就会不一样了。
设计意图:鲁庄公是否真“鄙”,并不是让学生争个高下,得出个是非,而是希望同学们在分析人物,尤其是历史人物时能够用辩证的眼光,审慎的态度,能对他们的形象做出批判性的思考,能够多角度多层面的去辩证的看待。
六、回顾全文,建构提升
(一)回顾全文,提出质疑
为什么这篇文章描写作战的过程如此简略,而对战前战后的论述如此详细呢?
明确:这篇文章是选自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的《左传》。这样的写作风格正是《左传》的风格。《左传》之写战争,并不局限于正面的战争场面的描写,而是重在描述战争成败的内外因素,以历史学家的卓越见识叙写战争,达到“微而显,精而腴”的艺术境界。
(二)联系所学,探究胜因
明确:天时——“齐师伐我”可见鲁国是卫国战争,是正义之战;地利——“战于长勺”,长勺就在鲁国境内;人和——曹刿不仅爱国,还富有远见卓识,而庄公礼贤下士、知人善任、不耻下问,军民能同仇敌忾。
(三)总结所学,建构提升
学完了本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或者学习到了什么?
明确:学习爱国主义精神;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辩证看待历史人物等。
七、联系全文,完成作业
1.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左传
曹刿:远谋→忧国忧民
深谋远虑
鲁庄公:鄙→昏庸、急于求成
英勇、虚怀若谷
【教学反思】
本课重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文章中的论战过程是个很好的训练点,但教学中对于本文论战的过程没有详细展开,而是以分析“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来启发思维,略显单薄。此外,本节课教学设计内容过多,一课时可能无法完成,而且文言知识交给同学们自主完成,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5442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细读探究,精读赏析,合作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5442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曹刿论战第一课时教案设计</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知识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激发兴趣,初读感知,把握文意,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