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统编五四版历史第一册课件PPT+教案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第一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第一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对中医学的贡献、《史记》、道教和佛教等基本史实,思考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以及对当时和当代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识读《造纸工艺流程图》,讲解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提高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张仲景、司马迁等人为了理想,面对挫折,坚韧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史记》。
教学难点:理解佛教和道教的创立、教义和影响。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图片法、创设情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说起工匠,你们会想到谁?知道什么是工匠精神吗?谈谈你的理解。工匠精神应该包括四层内涵:高超的技艺、追求突破的创新、追求卓越的恒心、坚忍不拔的品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两汉,认识当时科技和文化领域出现的巨匠,并试着体会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篇 工匠精神之高超的技艺
1、小组合作:三分钟时间自学课文,根据表格提示,整理两汉科技和文化领域的杰出人物及其成就,。
2、然后请几位同学带领大家完成表格,初步体会蔡伦、张仲景、华佗和司马迁在各自领域中的高超技艺。
3、老师引导学生了解“纪传体通史”的概念
所谓纪传体,就是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以编年和纪事。《史记》全书130篇,其中以本纪、世家和列传为主,都是人物传记,再辅以篇幅较少的表和书。所谓通史,顾名思义就是贯通的历史,一般所记时代比较长,《史记》就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内容如此丰富,可见司马迁确实具有非常高超的史学功底。
第二篇 工匠精神之追求突破的创新
1、蔡伦的创新——改进造纸术
(1)提问:如何理解“改进”一词?
(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完善,说明蔡伦之前,中国人已经发明了造纸术)
(2)出示图片《西汉的麻纸》,老师介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绘地图,但是质地粗糙,因而没有得到推广,后来蔡伦在造纸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革新。
(3)出示材料: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范晔的《后汉书》
根据材料思考:蔡伦造纸术的创新之处是什么?(原料新)
新原料有什么优点?(便宜、易找、易推广)
(4)出示《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让学生尝试描述造纸流程,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切麻、洗涤、浸灰水、蒸煮、舂捣、打浆、抄纸、晒纸、码放)
老师适当补充:浸泡草木灰水是为了进一步去除杂质,只留下纤维;蒸煮的目的是软化纤维,便于舂捣时能尽量地破坏和细化纤维;抄纸时要让纸浆均匀地附着于网面;揭纸层层平铺并压上木板和大石头,是为了保证纸张平整。
总结:由于造纸技艺革新,所以蔡伦带着工匠们制作出了轻薄柔韧且价格低廉的纸。
(5)了解造纸术发明之前,古人的书写材料有哪些?
(原始时代 陶器→商周时期 甲骨片和青铜器→战国时代 竹木简和布帛)
思考:简帛为何使用不便?(简重,帛贵)
总结:纸的发明,是书写历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
(6)演示《造纸术的传播》简况
思考:纸的发明为人类社会文化和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总结:纸的使用方便书写与携带,促进文化的传播;也有利于解决人类清洁卫生问题,提升生活品质。所以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
2、统治者的创新——道教和佛教的传播
(1)思考:统治阶级为什么要扶植道教和佛教?(符合统治者利益)
认识道教创立背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百姓处于苦难之中
认识道教教义:忍受苦难得道成仙,炼丹治病求长生
提问:佛教教义?(人生如苦海,消灭欲望,忍受苦难就会来世幸福)
提问:如果你是百姓,这样的宗教对你有吸引力吗?
如果你是帝王,宗教在哪些方面符合你的利益?
总结:宗教广泛传播的原因是可以给百姓精神支持,且符合统治者的利益;
借助宗教力量稳定江山,难道不是统治者的一种创新思维吗?
(2)出示图片,了解道教与佛教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道教:炼丹促进化学的发展,比如火药的发明;气功丰富中国医学的内容,比如太极拳;道观丰富了中国建筑文化。
佛教:石窟及壁画中留存了大量雕塑和绘画精品;汉语中许多词汇源于佛经;佛寺是中国建筑宝库中的重要组成。
第三篇 工匠精神之追求卓越的恒心
1、医圣张仲景
老师讲述张仲景的生平:
乱世立志,十岁拜师。张仲景出生于东汉末年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就接触了许多的典籍,当他从史书上读到扁鹊给蔡桓公诊病的故事后,就对医学产生了兴趣,适逢东汉末年战乱纷纷,生灵涂炭,他怜悯百姓,立志学医救人,十岁那年正式拜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青年为官,不忘初心。二十岁时,被举荐进入官场,虽然后来官至长沙太守,相当于今天湖南省省长,却始终不忘初心,一直坚持治病救人,
提问:当时做官的人是不能随意接近百姓的,你们知道当年他是怎么克服这个困难的吗?从这件事中,你感受到他什么样的精神?
(课本“相关史事”,每逢初一十五,坐堂)
小结:当你们去看中医的时候,倾向于选择年老的还是年轻的医生?(年老的)为什么?(有经验)是的,医生的经验都是时间和实践堆积出来的,为了治病救人,张仲景坚持坐堂,这是他的恒心;为了提高自己的医术,他不断在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经验,这是他的恒心。
中年不幸,意志愈坚。张仲景家族原来有200多人,由于东汉末年战乱不停,瘟疫频发,从45岁这一年开始,不到十年时间,他的家人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百分之七十死于伤寒病。再加上当时朝廷四分五裂,导致他官不能做,家不能回,这样的苦难却让他更加认清现实,强烈地激发了他研究治疗如何有效治疗伤寒病的紧迫感和决心。于是,他隐居岭南,潜心研习,用五年时间总结毕生所学,写成了划时代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提问:谁能告诉我们这部书的伟大之处?
(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了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总结:正因为他在中医临床理论体系上取得了开拓性进展,所以后人尊称他为“医圣”。
2、神医华佗
提问:与张仲景同时代,还有一位名医,华佗。他的高超技艺有哪些呢?
回顾:他是最早系统运用针灸治疗的人、是第一个发明医用麻醉剂的人、并成功地实施外科手术,同时他还是一个养生达人。
播放视频《五禽戏》,了解五禽戏是通过模仿五种动物来强身健体。
总结:张仲景和华佗一生治病救人,无论如何都没有放弃过,可是他们也深知,病是永远医治不完的,所以,他们都提倡树立预防疾病的意识,并且教给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锻炼、减少疾病的方法。可见,他们身上确实体现出了什么样的工匠精神?
(追求卓越的恒心)
第四篇 工匠精神之坚忍不拔的品质
工匠精神的第四层内涵是坚忍不拔的品质。司马迁及其写就《史记》的历史一定能让我们深有体会。
(1)一起朗读司马迁的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提问:你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你知道司马迁的选择是什么吗?
(2)学生根据课本讲述司马迁的生平
老师总结:司马迁的前半生顺遂潇洒,后半生忍辱负重。然而面对命运的灾难,他依然坚韧不拔地写出了历史巨著。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呢?
学生谈感受。
(3)东汉班固写的《汉书∙司马迁传》中称赞《史记》是: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提问:班固如何评价《史记》?
(4)鲁迅评价《史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高度赞扬了这部史书的史学价值和文的学价值,这些评价其实也是对司马迁赞许,赞许的是司马迁坚忍不拔的品质。
总结: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司马迁的精神力量,再读一次司马迁的名言。司马迁选择了“重于泰山”,你的选择呢?
历史之反思
思考并讨论:
我国两汉时期科技文化昌盛的原因是什么?
当今,如何才能提升国家的科技建设成就?请你提出几条建议。
总结: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是由那些具有工匠精神的杰出人才创造的,中国的现在和未来需要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同学们也应该发扬工匠精神,为中华民族之富强而读书。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扬工匠精神,我相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将会迈得更快更稳。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人物
时代
成就
尊称
科技
蔡伦
东汉
改进造纸术
医学
张仲景
东汉末
《伤寒杂病论》
医圣
华佗
东汉末
针灸、汤药、外科手术、麻沸散、五禽戏
神医
史学
司马迁
汉武帝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宗教
佛教
东汉流传
释迦牟尼创立,张骞通西域后传入中国
道教
东汉末
张角、张陵,中国本土宗教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历史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第一篇章,第二篇章,第三篇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光武中兴——崛起,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衰落,黄巾起义——崩溃,感悟与启示——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第一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