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五四制)历史第二册PPT课件+教案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第二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第二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题概述,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课是《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该单元以“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为主题展开,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本课通过对唐朝时期对外交往历史的介绍,反映出当时中国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其立足点在友好往来上。在中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周边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发展。同时,周边国家也将他们的文化思想、民俗民风等带到中国。
本课为以后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等内容的学习埋下了伏笔,有助于学生利用已具备的相关知识理解为什么明朝对外经济文化发展、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是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并能够得出启示,对比今天的改革开放,达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目的。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容易被新鲜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大量使用图片、视频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设置简单、有趣的问题与学生互动,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整堂课充满活力。
能力基础上,他们已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和认知能力,喜欢探究问题,但他们认识问题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对事物的深入理解与分析,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较弱。而“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原则,应在课堂中继续渗透这一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教学难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趣
二、合作探究,论从史出
三、人物引线,讲授新课
人物一:阿倍仲麻吕
人物二:鉴真
人物三:玄奘
四、拓展提高,升华主题
五、归纳总结,架构体系
评价设计:
1、以史为鉴: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从公元七世纪前期至九世纪末,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
A、欣赏唐朝美丽风光 B、传播佛教文化
C、推动与唐朝友好关系的发展 D、学习唐朝先进文化
3、下列能反映唐朝时期中国印度友好交往的历史事件是( )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文成公文入藏
4、下列最能见证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友好往来的是( )
A、大昭寺会盟碑 B、洛阳白马寺
C、西安大雁塔 D、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表明:在教学中,如果学生既能看到又能听到,再通过交流讨论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信息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基于这一理论,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课程内容等,以人物为线索,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大量的图片、视频,创设情境,满足学生的视听要求,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取和保存信息。且播放视频资料,还能起到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唐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更容易地理解与吸收知识点。
本堂课我还多次运用了史料,通过材料分析,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与此同时,通过探讨鉴真与玄奘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后用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路线图,升华主题,引出丝绸之路,并指出21世纪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意义。
另外,课堂上我也及时地进行了评价,当学生回答很好时,给予真诚的表扬;当学生的回答背道而驰时,给予热情的鼓励。
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史料创设情境,同时使用了“角色代入法”,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通过穿插思想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最后升华的丝绸之路,让学生理解开放对一个国家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
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感觉给予学生的点评还不够,还需要更多的表扬与评价来打动学生的心灵,从而更好地激发起学生表现的欲望,使课堂真在正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
总而言之,这一堂课由于充分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与人合作的能力、材料分析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但同时应注意到:信息技术只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它不能脱离课堂而存在,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如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还是我们教师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知识与能力
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
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活跃的原因及对外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以人物为线索,用大量的图片、视频创设情境,使学生“角色代入、身临其境”;
用引导、讨论的形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归纳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国先进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归纳鉴真、玄奘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开放交流、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法
学法
手段
1、情境创设法——使用直观的图片、视频;
1、角色代入法——身临其境感受人物的心理;
多媒体教学
2、问题教学法——层层设问,深入浅出;
2、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共同探究问题;
3、地图史料教学法——使用地图和提供史料。
3、观察分析法——观察地图和分析史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提问:图中哪些人与唐朝人长得不一样?(提示:发型、服饰、肤色等)
2、指导学生从图中得出结论:唐朝时前来学习和朝拜的外国人很多。
请学生上台圈识出与唐朝人长得不一样的人。
通过展示《长安西市图》,把学生带回1300多年前的长安,创设情境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唐朝的繁荣与开放。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并用游戏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两段史料与《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这么多外国人来到唐朝?
小组合作探究,并根据教师的引导,得出结论:1、国力强盛是基础;2、开放的政策是保证;3、发达的对外交通是条件。
通过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与分析归纳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出主题:那究竟有哪些国家来到了唐朝,他们之间的往来产生了哪些影响?(展示三位人物图片)
看三位人物的图片,对人物有初步了解。
以三位人物为线索,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介绍人物一,提出问题——唐朝时从日本遣唐来华的是否只有阿倍仲麻吕一个人?
不是。在书本上找到并划出遣唐使的含义。
通过人物资料卡、视频、史料、图片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更直观、清晰地了解阿倍仲麻吕这个人物,而后牵出这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遣唐使。
日本遣唐使为中日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呢?(中国与日本有哪些相似之处?)
结合图片和材料在书本上找到遣唐使的作用。
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材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唐朝对日本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让学生观察塑像,找一找鉴真与常人有什么不同?
2、观看鉴真东渡视频。
3、由此说明鉴真东渡是遇到很多艰难险阻的。
通过观察找到鉴真失明。
通过人物资料卡、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鉴真这位人物,并感受到鉴真东渡的艰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创设情境:如果你是鉴真,在航海的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哪些危险?
介绍完鉴真东渡经历,设问: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下,你还会继续选择前行吗?
设问:从中可以看出鉴真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指导学生在书本上找到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
学生共同探讨回答问题。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代入角色,从而更好地理解鉴真不畏困难的精神和他坚定的信念,而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在鉴真东渡视频中出现这样一张图,日本到中国唐朝可以经过新罗,那唐朝与新罗之间有什么样的文化交流?新罗学习了唐朝的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找到唐与新罗相互学习,如新罗学习了唐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医学、天文、历算等,新罗的音乐也传入了中国。
通过阅读课文找到答案,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归纳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引出第三位人物——玄奘,让学生根据四幅图讲述他们所知道的《西游记》,以此来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给学生播放真实的玄奘西行的故事,并让他们将文艺作品与真实的历史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点,让学生意识到文艺作品与真实的历史是有区别的,以此来培养学生辨别历史的能力。
3、在讲述玄奘西行的过程中穿插玄奘的优秀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讲述《西游记》的故事: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遇到了种种困难,最终取得真经。
2、辨别《西游记》与真实的玄奘西行的异同点。
3、归纳出玄奘身上的优秀品质,如: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百折不挠、信念坚定等。
体现“鉴证知史、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原则。同时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用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路线图,升华主题,引出丝绸之路,并指出21世纪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的意义。
通过教师讲解,感受到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环节的设计与当今时政相结合,“论出史出”,说明交流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改革开放是一项伟大的决策。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绘制出以下思维导图。
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线脉络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同时教会学生总结归纳的方法,学会学习。
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
分值
得分
教学目标
1.目标明确,要求具体,符合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和学生实际。
2.激发学习兴趣,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3.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探究历史的能力。
4.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寓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
10分
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及方法
1.教学思路清晰,每个环节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2.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个体差异。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4.知识的教学、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处理得当;重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5.注重主体参与,教学中互动模式多样。
6.教学方法灵活得当,符合授课内容要求,能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7.教学手段直观,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8.课堂结构合理,层次清楚,主次分明,过渡自然,教学反馈和校正及时;体现循序渐进原则。
9.教学氛围宽松和谐,体现合作精神,体现教育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30分
教师素养
1.语言形象生动、清晰准确、逻辑性强。
2.讲解清晰、示范准确;教师的讲授科学、正确、简明。
3.板书简要工整,布局合理,层次分明。
4.教态亲切自然,有感染力,善于与学生沟通情感。
5.教学技能娴熟,教法灵活多样。
15分
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参与
1.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兴趣浓厚。
2.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互训练活动充分;合作学习有实效。
3.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
10分
自主学习
1.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体现探究式的学习过程。
2.学生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形成语言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能根据教学要求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并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
15分
创新
意识
1.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回答问题、讨论、表演、完成学习任务时,主动提出问题,有独到的见解。
2.能运用学过的知识、掌握的技能解决新问题。
3. 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乐于帮助别人。
10分
教学效果
1.时间利用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标。
2.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绝大多数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3.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10分
综合评价
总分数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历史第二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漫画图组,两则史料,展示图片及资料,学子纵横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第一篇章,第二篇章,第三篇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