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数学人教B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等式与不等式2.2 不等式2.2.1 不等式及其性质教案
展开第二章 等式与不等式
2.2.1 不等式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本节内容为不等式及其性质,教材给出了5个性质和5个推论,其中有3个性质初中已学习过。证明不等式,教材给出了配方法、作差法、综合法、反证法、分析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实际问题中找到不等关系,并能列出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抽象成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运用对比联想,得到不等式的简单性质,并学会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
3.使学生掌握“作差法”比较两个数或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4.让学生对不等式性质进行直观解释和逻辑证明,逐步提升学生的代数推理能力,发展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素养.
【教学重点】
1.掌握不等式5个性质与5个推论.
2.掌握用配方法、作差法、综合法、反证法、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3.熟练灵活运用不等式性质、推论、思想方法证明不等式.
【教学难点】
1.正确选用性质推理和思想方法来证明不等式.
教学过程
【情境与问题】
在现实世界里,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是普遍的,不等式是刻画不等关系的工具,我们用数学符号“≠”“>”“<”“≥”“≤”连接两个数或代数式,以表示它们之间的不等关系,含有这些不等号的式子,称为不等式.
上述不等式符号中,要特别注意“≥”“≤”.事实上,住意给定两个实数a,b,那么
a≥b⇔a>b或a=b
a≤b⇔a<b或a=b
【想一想】
怎样理解两个实数之间的大小呢?
我们已经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一般地,如果点P对应的数为x,则称x为点P的坐标,并记作P(x).另外,数轴上的点往数轴的正方向运动时,它所对应的实数会变大,这就是说,两个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的相对位置决定了这两个数的大小、如下图所示的数轴中,A(a),B(b),不难看出
b>1>0>a.
此外,我们也知道,一个数加上一个正数,相当于数轴上对应的点向正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一个数减去一个正数(即加上一个负数),相当于数轴上对应的点向负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由此可以看出,要比较两个实数a,b的大小,只要考察a-b与0的相对大小就可以了,即
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归纳出了不等式的三个性质:
性质1 如果a>b,那么a+c>b+c.
性质2 如果a>b,c>0,那么ac>bx.
性质3 如果a>b,c<0,那么ac<bc.
【尝试与发现】
事实上,如下图所示,a>b是指点A在点B的右侧,a+c和b+c表示点A和点B在数轴上做了相同的平移,平移后得到的点A'和B'的相对位置,与A和B的相对位置是一样的,因此a+c>b+c.
性质1可以用如下方式证明:因为
(a+c)-(b+c)=a+c-b-c=a-b,
又因为a>b,所以a-b>0,从而
(a+c)-(b+c)>0.
因此a+c>b+c.
性质2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证明:因为
ac-bc=(a-b)c,
又因为a>b,所以a-b>0,而c>0,因此
(a-b)c>0,
因此ac-bx>0,即ac>bx.
性质3的证明留作练习.
【尝试与发现】
在不等式的证明与求解中,我们还经常用到以下不等式的性质。
性质4 如果a>b,b>c,那么a>c.
直观上,如下图所示,点A在点B的右侧,点B在点C的右侧,因此点A必定在点C的右侧.
证明 因为
a-c=(a-b)+(b-c),
又因为a>b,所以a-b>0;且b>c,所以b-c>0,因此
(a-b)+(b-c)>0,
从而a-c>0,即a>c.
性质4通常称为不等关系的传递性.我们前面在判断x2>-1等类似命题的真假时就用过不等关系的传递性。
性质5 a>b⇔b<a.
这只要利用a-b=-(b-a)就可以证明,请读者自行尝试.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不等式性质对任意满足条件的实数都成立,因此我们可以用任意满足条件的式子去代替其中的字母。
【典型例题】
例1 比较x2-x和x-2的大小.
解 因为
(x2-x)-(x-2)=x2-2x+2=(x-1)2+1,
又因为(x-1)2≥0,所以(x-1)2+1≥1>0,从而
(x2-x)-(x-2)>0,
因此x2-x>x-2.
例1的证明中用了配方法,这种方法经常用于式子变形,大家应熟练掌握.
需要注意的是,前面我们证明不等式性质和解答例1的方法,其实质都是通过比较两式之差的符号来判断两式的大小,这种方法通常称为作差法.在证明不等式时,当然也可直接利用已经证明过的不等式性质等。从已知条件出发,综合利用各种结果,经过逐步推导最后得到结论的方法,在数学中通常称为综合法.下面我们用综合法来得出几个常用的不等式性质的推论.
推论1 如果a+b>c,那么a>c-b.
证明 a+b>c⇒a+b+(-b)>c+(-b)⇒a>c-b.
推论1表明,不等式中的任意一项都可以把它的符号变成相反的符号后,从不等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推论1通常称为不等式的移项法则.
推论2 如果a>b,c>d,那么a+c>b+d.
证明 根据性质1有
a>b⇒a+c>b+c,
b>d⇒b+c>b+d,
再根据性质4可知
a+c>b+d.
我们把a>b和c>d(或a<b和c<d)这类不等号方向相同的不等式,称为同向不等式.推论2说明,两个同向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相加,所得到的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很明显,推论2可以推广为更一般的结论:
有限个同向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相加,所得到的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推论3 如果a>b>0,c>d>0,那么ac>bd.
证明 根据性质2有
a>b,c>0⇒ac>bc,
c>d,b>0⇒bc>bd,
再根据性质4可知
ac>bd.
很明显,这个推论也可以推广为更一般的结论:
几个两边都是正数的同向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相乘,所得到的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推论4 如果a>b>0,那么an>bn(n∈N,n>1).
这个结论的证明只要多次使用推论3的结论即可.
推论5 如果a>b>0,那么>.
证明 假设≤,即
<或=,
根据推论4和二次根式的性质,得
a<b或a=b.
这都与a>b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从而>.
【尝试与发现】
可以看出,推论5中证明方法的实质是:首先假设结论的否定成立,然后由此进行推理得到矛盾,最后得出假设不成立。这种得到数学结论的方法通常称为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明的方法.
例2 (1)已知a>b,c<d,求证:a-c>b-d;
(2)已知a>b,ab>0,求证:
(3)已知a>b>0,0<c<d,求证:
证明(1)因为a>b,c<d,所以
a>b,-c>-d,
根据推论2,得
a-c>b-d.
(2)因为ab>0,所以
又因为a>b,所以
即, ,因此
(3)因为0<c<d,根据(2)的结论,得
又因为a>b>0,所以根据推论3可知
即
可以看出,例2中所使用的方法是综合法.综合法中,最重要的推理形式为p⇒q,其中p是已知或者已经得出的结论,所以综合法的实质就是不断寻找必然成立的结论。
【尝试与发现】
直接证明并不容易,因此可以考虑用反证法,请同学们自行尝试。不过,为了方便起见,人们通常用下述方式来证明这个结论:
要证,只需证明
展开得10+2<20,即<5,这只需证明
即21<25.因为21<25成立,所以成立.
上述这种证明方法通常称为分析法.分析法中,最重要的推理形式是“要证p,只需证明q”,这可以表示为pg,其中p是需要证明的结论,所以分析法的实质就是不断寻找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的证明过程也可简写为:因为
<521<25,
又因为21<25成立,所以结论成立。
例3 已知m>0,求证:
证明 因为m>0,所以3+m>0,从而
又因为已知m>0,所以结论成立.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介绍了多个不等式性质和推论,还介绍了高中几种常用的解题思想方法,学生需多练习这方面的习题。
高中数学人教B版 (2019)必修 第一册3.3 函数的应用(一)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B版 (2019)必修 第一册3.3 函数的应用(一)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典型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等式与不等式2.2 不等式2.2.1 不等式及其性质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等式与不等式2.2 不等式2.2.1 不等式及其性质第1课时教案,共6页。
高中数学人教B版 (2019)必修 第一册1.1.2 集合的基本关系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B版 (2019)必修 第一册1.1.2 集合的基本关系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探究新知,尝试与发现,巩固练习,探索与研究,课堂小结,课外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