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7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科目
地理
设计者
授课者
授课班级
七年级
授课时间
课时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研究的内容是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 包括地球 自转,以及由此引起的昼夜交替和时差现象。地球公转以及由此引起的四季交替,五带的划分。本节教材知识点多,难点多,而且都是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
由于本节课内容抽象难懂,而初一的 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 想象能力都较差,但是本节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本节课在教学的时候多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多媒体课件,合理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要遵循“小步子、快节奏、勤反馈”的教学原则。加强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规律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电脑课件或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比较分 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3、利用图说明五带的名称、范围、界线,并举例说明各带的气候特点。
4、通过阅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地球上的五带图”,提高读图能力和析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球公转的观察,了解其公转的基本知识,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并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做出判断。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地 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2、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地球的公转和季节变化。2、五带的划分。
难点:四季的形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
导入
老 师和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时常想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春、夏、秋、冬呢?为什么有的季节冷,有的季节热呢?同学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呢?
教师提出问题,根据同学的回答,进入新课的学习。
学生思考、回答。
设疑激趣
明确学习目标
1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绕转中心
2通过简单的演示,说明地球公转的特点
3季节的划分。
4.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
5地球上五带划分的依据、名称、范围和各带的气候特征、产生的地理现象。
解析学习目标
识记
明确学习
学案展示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知识点一:地球的公转过程和季节的划分
1、地球的公转(阅读P13第一段第二段和图1.18)
a.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 太阳 不停地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自西向东 ,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一年 。
b.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是: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 倾斜的,而且它的 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c.地球不停的公转,会产生季节的变化。.南北半球的季节刚好 相反 ,即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则是 冬 季,北半球是冬季,南半球是 夏 季。
2.读图1.18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地球公转模型填下图.
知识点二: 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1.五带划分的依据:人们根据 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
2.五带的名称:① 、② 、③ 、④ ⑤ 。
3.看P14图1.9识记五带的分界线及范围:
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
4.各带的气候特征:热带: ;寒带: ;温带: 。
5.各带产生的现象:
热带: ;寒带: ;温带:既无
又无 。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
(1)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画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3)地球自转的周期是 ,方向是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 。
⑷地球自转在地球上产生了 和 现象。
7.(1)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像什么形状?(椭圆形)
(2)地球公转时,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斜着身子)
(3)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没有发生变化)
活动二:.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我们进一步分析:
中午 →太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 ,→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能量 , →气温 。
早晨和傍晚→太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 →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能量
→气温 。
归纳:同一地点的不同时间,由于太阳照射地面的高度差异,造成气温差异。
同理,在地球上,同一地点的不同季节,由于太阳照射地面的高度(或叫太阳高度)
的差异,造成各地的气温差异,从而形成四季。
活动三: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思考P15的活动题,回答下列问题。
4.每年 12月22日前后至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 长时间逐渐 ,到了6月22日前后是北半球一年中昼长时间最 的一天;
5.每年6月22日前后至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时间逐渐 ,到了12月
22日,是北半球一年中昼长时间最 的一天。
6.当太阳直射在赤道上的春、秋分日时,全球任何地方都是12小时昼,12小时夜,
即 平分。
7.每年12月22日前后至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 到了6
月22日前后是北半球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 的一天;
8.每年6月22日前后至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 ,到了
12月22日,是北半球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 的一天。
活动四:读地球上的五带示意图,完成:
(1)写出ABCDE所代表的五带名称:
A、
B、
C、
D、
E、
(2)在图中纬线上填出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并给对应的纬度加上正确的纬度符号。
(3)在图上( )中填上“有”或“无”,以表示该带有或无该种现象。
(三)我的收获(学习小结,即知识结构整理归纳。)
(四)巩固提升
1.同学们的衣柜里存放着春、夏、秋、冬四季服装,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 )
A.热带地区 B.温带地区 C.寒带地区 D.亚寒带地区
2.下列节日中,南京地区黑夜最长的是( )
A.六一国际儿童节 B.五一国际劳动节
C.国庆节 D.元旦
3. 划分五带主要依据是( )
A. 有无极昼极夜现象 B. 有无阳光直射现象
C. 有无明显的四季变化 D. 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4. 有极昼和极夜的地区是( )
A.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
B.回归线至极圈之间的温带地区
C.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寒带地区
D.赤道附近地区
5. 极圈是 ( )
A. 热带与温带的划分 B. 热带与寒带的划分
C. 温带与寒带的划分 D. 中纬与地纬的划分
6. 我国南极科考队准备组织一次科考,你认为最好安排在北半球的( )
A. 夏季 B. 冬季 C. 春季 D. 秋季
7.下列属于自转产生的现象是( ),属于公转产生的现象是( )
A.四季的变化 B.昼夜交替 C.五带 D.昼夜长短的变化
合作探究
环节一:地球的公转过程和季节的划分
(1)学生自读课本P13第一段第二段和图1.18完成学案(一)自主学习知识点一:地球的公转过程和季节的划分的1、2题
(2)多媒体展示Flash动画“地球的公转”
(特别提示: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较高,地球表面得到的太阳光热较多,再加上白昼时间较长,所以气温较高;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较低,地球表面得到的太阳光热较少,再加之白昼时间较短,所以气温较低。冬季和夏季之间,是处于过渡阶段的春季和秋季,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长短都适中,所以气温也适中。正是由于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长 短的变化,才导致了四季的变化。
讲解:
公转位置不同 → 太阳照射不同 → 地面热量不同
→ 热量多 → 热 → 形成
热量少 → 冷 → 四季)
(3)结合多媒体完成学案(二)合作探究活动一、二、三。
环节二: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1)阅读P14和图1.19学案“自主学习 知识点二: 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2)多媒体展示 “地球上的五带”,完成学案(二)合作探究活动四。
(3)多媒体拓展巩固
讲解,组织、引导学生
讨论完成学案
培养学生结合课本的自学能力,
展示达标
学案“巩固提升”
巡视
独立完成
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我,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
总结拓展
1.地球的公转过程和季节的划分
2. 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 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评价学生,补充完善
系统知识
教学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