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
展开《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来学习史铁生的散文名篇,请大家齐读课题。(生读) 师:(师范读课题)让我们深情一些,深沉一些,再读课题。(学生再读)请看大屏幕,你发现了什么?(幻灯片出示空白表格) 生:我发现了一个表格。 师:是的,这是一份空白表格。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会和大家不断去充实它,丰富它,建构它。要想把表格填好,我们必须把课文读好。现在就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一会儿,老师要请你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开始吧。(学生读)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投人,你们读懂这个故事了吗? 生:课文写作者双腿瘫痪后脾气暴躁,母亲时时鼓励他,最后母亲去世了。 生:最后作者记住了母亲说的话,他很快乐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师:你把“快乐”改成“乐观”就更好了。在他的发言中,关注到了课文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和谁呢? 生:母亲和“我”。 师:对了,就是文中的母亲和“我”。(出示课件表格中的部分文字) 母亲 “我” 师:课文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看花,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中几次提到了看花? 生:三次。(出示课件表格中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师:母亲提了几次?看成没有? 生:母亲提了两次,都没看成。最后一次是妹妹推着哥哥到北海看菊花。 点评:这是一篇散文,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能通过填写表格理出两个人物、三次写到“看菊花”的线索是很准确、也是很巧妙的,有利于学生形成把握整体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从阅读过程看,阅读是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回到整体,螺旋式推进的过程。所以这一步是指导学生阅读不能绕过的。这个环节教师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安排的,假如再点明,阅读还要从表达的角度理出文章思路,那就更好了。 师:请你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两个词语。(师板书:瘫痪、憔悴)请同学们一起来读。(生齐读)读到这两个词,你又想到了课文中的谁和谁? 生:母亲和“我”。 师:就是这母子俩。这两个词的四个字,还是本课要求我们认识的生字,再来读一读。(生齐读词语,师指导识字。) 师:同学们,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21岁的小伙子呀,双腿忽然瘫痪了,生活何其艰难啊!对这样一个年轻人而言,这是一场人生的—— 生:灾难啊! 师: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怎样了呢?课文中有一个词,一起说出来。 生:暴怒无常。 师:回到文中找一找,“我”的暴怒无常都体现在哪儿,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生浏览课文)谁把你画好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生:(读)“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师:从这些句子的哪些地方,能够体会出“我”此刻的暴怒无常呢? 生:“砸碎”和“摔”。 生:“捶打”。 师:此时此刻,“我”内心的怨恨和怒火可是要通过这样的动作发泄出去的啊!怎么读?(学生带着绝望之情再读生字) 师:我们看到的是史铁生的暴怒无常,看到的是他在砸、在摔、在捶,但我们看不到的是他的内心。谁能试着来体会一下他此刻的心情?暴怒无常的背后是什么? 生:暴怒无常的背后是难受、悲伤,觉得生活没有希望了。 生:生活对他已经没有意义了。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把这样的体会融人到朗读当中,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个21岁的年轻人此刻内心的悲观和绝望。(生读) 师:同学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课文第一次提到母亲要带儿子到北海去看花。我们看一看母亲是怎么说的,儿子又是怎么回答的。 生:母亲说:“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儿子回答:“不,我不去!” 师:这是母子此刻的对话。(课件出示对话)这一次儿子断然拒绝了,课文又一次提到母亲要带儿子到北海去看菊花,母亲又是怎么说的?儿子又是怎么回答的? 生:母亲说的是:“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儿子的回答是:“什么时候?” 师:这一次我的回答是:“什么时候?”从这里你看出了什么? 生:说明这次作者面对母亲的央求并没有拒绝,说明作者不想让母亲失望。 师:说得多好,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这一次母亲没有被拒绝,那母亲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你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生:母亲此刻是喜出望外的心情。 师:说得好,你用文中的一个成语概括了母亲此刻的心情。母亲怎么那么高兴啊? 生:第一次儿子非常坚决地拒绝。第二次问“什么时候”,给了母亲希望。 师:说得多好啊!你们看,哪怕是儿子的一点点变化,都会影响到母亲内心的阴晴冷暖啊!你们从这里读出了母爱。现在,老师请你们再回到课文当中找一找,母爱还流淌在哪些细节当中。浏览课文,圈一圈,画一画。 咬文嚼字知母爱 细节之中品深情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同学在课文中留下了自己思考的记号。说一说,你从哪里读出了母爱? 生:我从这里读出了母爱。(读)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师:“跑”和“踩”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生:两个字都是足字旁。 师:你还能说出像这样的带有足字旁的字吗? 生:踏、踢、跳、蹦…… 师:可如今,这些动作儿子都不能做了,所以,这些字眼也成了母亲最最忌讳的。母亲得有多小心、多谨慎呀!还从哪儿体会出母爱? 生:(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从这句话我能看出,母亲不顾自己,就担心自己的孩子。(生落泪) 师,这位同学被母亲打动了。大家看这句话后面是省略号,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呀? 生:(读)“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你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师:你读出了母亲的心愿,这是母亲不变的愿望啊!你还从哪些细节读到了母爱? 生:(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疼得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从这里我看出母亲也重病在身,但她却不告诉儿子,不让儿子伤心。 师:他读这段话的时候很动情,老师知道他也在心疼母亲。 生:(读)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从这里体会到,儿子活母亲也活,儿子不活,母亲也不想活了,说明母亲很爱自己的儿子。 师:母亲和儿子永远在一起。母亲的这一“扑”,这一“抓”(师板书),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母亲很心疼儿子。 师:母亲对儿子心疼啊,孩子,你不要再伤害自己了! 生:(读)母亲喜欢花儿,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为了照顾我,连自己最爱的花都不养了。 师:母亲的全部心思都用在了照顾儿子身上。 生:(读)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从母亲悄悄地进来又出去,我看出了母亲对儿子的关心。 生:我想帮他补充,母亲是不想让儿子怒火升级,就悄悄躲出去,等一切都平静了再回来,慢慢跟儿子说。 师:掌声送给这位同学。他从一个“躲”字读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一片理解。(师板书)母爱就是这些看似平常的点点滴滴,文章当中没有一处直接写出“母爱”两个字,但是却让我们感受到母爱无处不在。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些细节,写得多细腻,多传神啊!同学们,有了刚才的体会,老师相信,你们已经走进了母亲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再来读母子的对话,一位同学读母亲的话,一位同学读儿子的话。(两位学生读) 点评:上述环节有这样几点值得肯定:一是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总的教学思路是引导学生沿着一条主线“三次看花”,品读描写主要人物的情节。品读人物由“瘫痪”、“憔悴”两个词语切入,“想到了课文中的谁和谁”。按课文记叙的顺序依次品读“我”与“母亲”。二是融朗读、理解内容、认字解词、感悟体验于一炉。多项学习内容水乳交融,相互促进,事半功倍,这是极为可贵的。其奥妙在于教学始终行走在语境中,在语境中学词学今,学词学今又深层次地理解了课文,使品味语言与体会思想感情共同提升。三是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是一位出色的阅读引领者,学生常得到茅塞顿开、心灵敞亮的点拨,指导学习方法除了读与思,还要求圈点批画,动动笔墨。 师:同学们,当母亲听到“什么时候”这句话时,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高兴,激动。 师:刚才这位同学有点儿太平静了,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女同学读母亲的话,男同学读儿子的话。(生读) 师:老师也是一位母亲,现在我来读母亲的话,你们读儿子的话,让我们再来体会体会,好吗?(师生读) 师:课文中还有两次写到母亲出去了,对比一下,这一次写她出去,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生:前两次母亲出去了,还回来,但最后一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生:出去之后,母亲就病逝了,所以再也没回来。 师:那为什么作者不用上“病逝”,“去世”这样的字眼儿啊? 生:他太难过,他不愿相信这样的事实。 师:是啊,你说出了作者的感受。史铁生不愿接受、不忍接受这样的现实。他多么希望母亲还像以前一样,出去,回来,出去,再回来。可是,(音乐起)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同学们,这篇文章是作者在母亲去世七年后写下的,你们想一想,史铁生握着手中的笔,当时会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短短的十个字啊? 生:他一定很悲伤。 师:把你体会到的悲伤读出来。(生读)还有吗? 生:他也很自责和惭愧。 师:你读懂了史铁生的心,请把这份自责和惭愧读出来。(生读) 师:是啊!而今,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同学们,母亲就是带着这一个个遗憾、一个个牵挂离开的。同学们,这十个字,字字含泪,字字含情啊。让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师:母亲走了,她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就是—— 生:(齐读)我那有病的儿子,和我那未成年的女儿…… (全场师生感动) 升华拓展悟人生 泼泼洒洒无限情 师:这一对儿女是母亲永远的牵挂。母亲希望她的儿女能够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同学们,值得欣慰的是这对儿女读懂了母亲的话,你们看,(课件出示)在史铁生的面前,这是一个何等绚丽的秋天!谁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师:读得非常好。(师板书: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烂漫)同学们,你们看,在史铁生的眼中,菊花就是这样的—— 生:(读)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烂漫。 师:此时此刻,你是否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呢?他为什么要带儿子去看菊花呀? 生:因为母亲想让儿子去看了菊花之后能变得自信,不再那么自暴自弃。 师:为什么看菊花就会这样? 生:因为文中写菊花黄色的淡雅,淡雅就表示着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真;白色的高洁,高洁就预示着作者要抛弃他原来的自暴自弃,要重新开始快乐的生活……(掌声) 师:他从菊花读出了生活的状态。同学们,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那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话—— 生:要好好活。 师:是啊,这个秋天里,母亲已经不在了。看着这烂漫的菊花,史铁生怎能不怀念起自己的母亲?谁带上这份怀念之情,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又是秋天……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师:你把史铁生内心深处的怀念都读了出来。同学们,又是秋天,在史铁生的眼中,这又是怎样的秋天? 生:这是一个色彩绚烂的秋天。 师:这是史铁生获得新生的那个秋天。让我们带上对生活的热爱,带着一份昂扬和激情,再读这一段。(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在这个秋天里,母亲那令人辛酸的一“抓”一“扑”,那无限深情的一“躲”,都已经不在了,(教师边说边擦掉板书“抓、扑、躲”)课文学到这儿,母亲给你的印象还仅仅是憔悴吗?老师擦去这个词,你还能换上什么词? 生:伟大。坚强。无私。 师:就是这位伟大、无私、坚强的母亲,已经不在了。(教师边说边擦掉板书“憔悴、母亲”)然而,那像菊花一样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的母爱,却 会是史铁生内心深处永远的—— 生:(齐读课题)秋天的怀念。 师:在这个秋天里,史铁生还会捶打自己的双腿诅咒命运吗?(擦掉板书“捶”) 生:(齐)不会。 师:还会把手中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吗?(擦掉板书“摔,’) 生:(齐)不会。 师:还会砸碎面前的玻璃吗?(擦掉板书“砸”) 生:(齐)不会。 师:你看到的是怎样的一个史铁生? 生:焕然一新的。充满快乐的。对生活充满自信的。 师:是啊,我们看到的再也不是那个因双腿瘫痪而自暴自弃的史铁生了。(擦掉板书:“瘫痪、我”)史铁生活出了属于自己的淡雅、高洁、热烈、 深沉。母亲的那句“好好儿活”也是永远铭刻在他内心深处的——(生齐读课题) 师:(课件出示)这就是史铁生的烂漫人生。2002年,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这是组委会为他撰写的一段颁奖词,也是史铁生的人生写照,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课件中的文字)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师:(指着屏幕中未完成的表格)同学们,这次看菊花是妹妹推我去的。(课件出示:妹妹)你们想象一下,如果母亲还健在的话,此时此刻,他们又会有怎样的一番对话呢?(课件出示三处省略号) 表格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让我们进一步去思考:怎样活才是好好儿活。 点评:这一阶段的教学,重在升华学生的情感与认识。情感与认识的升华赖于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源于时文本的情感体验。老师抓住“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这一句,引领学生进行了入木三分的体验,升华了学生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