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讲 【阅读】记叙文:梳理内容把握思路 其他 6 次下载
- 第1讲 【阅读】记叙文:梳理内容把握思路 课件 课件 5 次下载
- 第2讲 【古诗】《古代诗歌四首》精读 课堂落实 其他 4 次下载
- 第2讲 【古诗】《古代诗歌四首》精读 自我巩固 练习 其他 5 次下载
- 第2讲 【古诗】《古代诗歌四首》精读 其他 4 次下载
第2讲 【古诗】《古代诗歌四首》精读 教师版
展开1.学习《古代诗歌四首》,了解诗人生平、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在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能够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体会诗歌意境和情感;
3积累诗歌体裁的相关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4.掌握“写景抒情”类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并能运用所学,更好地理解此类诗歌。
EQ \\ac(○,知) EQ \\ac(○,识) EQ \\ac(○,讲) EQ \\ac(○,解)
过渡衔接
【导入】古代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今天,我们学习四首古代诗歌,主要是领会大自然的美景,并体会古人融情于景的手法。
一、诗人简介
明作者,并非简单罗列作者生平的重要节点和信息,更重要的是从明作者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明确其写作背景和生活的时代背景,从而结合二者去分析诗歌主题内涵,达到“知人论世”的效果。
【明作者】
(1)曹操其人。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擅长诗歌创作,代表作有《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等。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魏武帝”,庙号“太祖”。
(2)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
建安文学: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内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思想情操。建安文学的十大代表诗人: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写作背景: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万余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这首《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观沧海
曹操
东临①碣石②,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③,山岛竦峙④。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⑤,洪波⑥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⑦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⑧,歌以咏志。
【注释】①临:到达,登上。②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③澹澹(dàn) :水波荡漾的样子。④竦峙(sǒng zhì) :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⑤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⑥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⑦星汉:银河。⑧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内容梳理】
【析标题】
(1)补——对象/主语
(2)切——事件
首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标题缺少主语,因此,我们通过对于诗句的略读,可以补充主人公为诗人。其中“观沧海”中的“沧”是通“苍”,青绿色,其中“海”指渤海。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也是一首乐府诗:“乐府”原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其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可以配乐演唱。题目多见“行”“歌”“吟”“引”等字眼。
通过对标题的分析,我们实际上已经基本了解这首古诗的基本轮廓。而一些问题也自然浮现出来:诗人登山望海都看见了什么样的景色?这些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了解这些问题其实能够帮助我们在赏析诗歌的过程中,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诗歌详解(一 )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内容由“观”字展开,是登山所见。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这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这一句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两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两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蕴含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这一句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5)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中心思想: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融合在一起,于苍凉中又有慷慨,表现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
总结笔记
【鉴赏表】使用说明:此鉴赏表与学生课本鉴赏表一致,老师可以使用此表帮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填空,从而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课堂练习◆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答案】C选项错误,诗中景色营造了壮观豪迈的意境。
2.这首诗以“观”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3.在《观沧海》之中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静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明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是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写作背景:此诗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怀化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诗人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土,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写作背景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怀化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过渡衔接
同学们对于诗人李白已经非常熟悉了,我们学习过非常多他的诗歌。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都有哪些呢?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①
【唐】李白
杨花②落尽子规③啼,闻道龙标④过五溪⑤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⑥西。
①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②杨花:柳絮。③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④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⑤五溪: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⑥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内容梳理】
【析标题】
(1)补——主语
(2)切——对象/事件
首先第一步,补主语,诗人李白。闻,听说。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他是李白的朋友。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遥,遥远。此寄,这首诗篇。这首诗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
诗歌详解: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指柳絮,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后两句抒情。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饱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
这两句诗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它;三是说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予,别无它法。
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明月象征着纯洁、高尚,诗人在许多诗中把明月看作通人心的多情物,也只有明月才能同时照亮诗人和友人。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中心思想: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悲凉感伤的氛围,再借景抒情,借明月抒发了对友人深切的同情和关切。
【鉴赏表】使用说明:此鉴赏表与学生课本鉴赏表一致。老师可以使用此表帮助学生完善课本上的填空,从而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课堂练习◆
1.诗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次北固山下》
【明作者】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712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古诗
次北固山下①
【唐】王湾
客路②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③,江春入旧年。
乡书④何处达?归雁⑤洛阳边。
【注释】①次:停宿。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②客路:旅人前行的路。③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④乡书:家信。⑤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内容梳理】
【析标题】
(1)补——主语
(2)切——对象/事件
第一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发现标题的主语为诗人自己。其次,切分出动词“次”,表明作者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首诗歌描写的就是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
诗歌详解: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但是满眼的青山绿水却冲淡了乡愁,增添了青春的蓬勃气息。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时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才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诗句更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取象宏大。春来雪融,江水漫涨,崖岸宽阔,和风劲吹,船帆鼓起,何其壮也!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这首诗中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预示着旧事物的消逝与毁灭,新事物的诞生,蕴含了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表达对未来憧憬,寄寓对未来的希望。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思乡的愁绪中。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来传递家书了。
中心思想: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课堂练习◆
1.《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或新事物必然寓于旧事物中的哲理), 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次北固山下》表现诗人王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名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种和平静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显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答案】D选项反衬错误,第一联就写到了客路在外的羁旅、漂泊之情。
《天净沙·秋思》
诗人简介
马致远,著名戏曲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写作背景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充满悲恨的元曲。
【明作者】
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热衷过进取功名,但未能实现。青年时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
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写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充满悲恨的元曲——《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①,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②西风③瘦马④。
夕阳西下,
断肠人⑤在天涯⑥。
【注释】①昏鸦:黄昏时将要归巢的鸟鸦。②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公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③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④瘦马:瘦骨如柴的马。⑤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游子,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⑥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内容梳理】
【析标题】
(1)补——主语
(2)切——对象/事件
首先,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标题的主语为诗人自己。其次,“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秋天里的思念。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
诗歌详解: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勾勒出 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
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 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的,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中心思想: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课堂练习◆
1.《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名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答案】C。乐景反衬哀情,成为心碎断肠的触发物。
诗歌体裁总结:
乐府诗、五言律诗、元曲、近体诗
1.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体裁。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
2.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由四句组成,每句有几字就是几言绝句。常见的绝句是有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绝句不一定要对仗对偶。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句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仗,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
3.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是:
(1)以格律分类,古体诗和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前者不受格律限制,后者则受格律的限制。
(2)以字数分类,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也有少数三言和六言。
4.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EQ \\ac(○,练) EQ \\ac(○,习) EQ \\ac(○,巩) EQ \\ac(○,固)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诗人眼中的大海、山岛、草木的特点。(3分)
【答案】(大海)汹涌澎湃,(山岛)高耸挺拔,(草木)丰盛繁茂。
2.这首诗写得意境宏阔,请结合画线诗句,说说你阅读后的体验。(4分)
【答案】诗人想象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是从大海的母腹孕育而出,这让“我”感受到大海的博大壮阔,体会到激荡在诗人心中的豪情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 (3分)
【答案】“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1分)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 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惆怅的气氛,又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1分) 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两句抒情作铺垫。(1分)
2.《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语近情遥”意思是所说的话的内容和形式都是浅显易懂的,但所蕴含的情感却是深远的。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案】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喜悦、激动的心情。
【答案】D。思念家乡
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2分)
【答案】这首诗中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预示着旧的事物的消逝与毁灭,新的事物诞生,蕴含了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表达对未来的憧憬,寄寓对未来的希望。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3分)
【答案】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3分)
【答案】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Q \\ac(○,文) EQ \\ac(○,言) EQ \\ac(○,积) EQ \\ac(○,累)
一、写景抒情诗歌产生原因
1.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2.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二、写景抒情诗歌的特点
写景抒情诗词,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词。诗人在诗词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融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写景抒情诗词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三、景与情的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抒情。诗中的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服务的。要想鉴赏诗歌景物,首先要在阅读中明确所写景物的“乐”与“哀”。从乐与哀角度来说,情和景之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乐”景正衬“乐”情。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中抒发对钱塘湖春行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由尾联可见。中间两联写鸟和花草的情趣和生机,即是为了抒发后文“最爱”之情所作的铺垫,这里,美好景物和喜悦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第二种情况,“哀”景正衬“哀”情。与第一种情况类似,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例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描写了柳絮、杜鹃等景物,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与朋友离别的伤感情绪相契合。
第三种情况,“乐”景反衬“哀”情。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的关键,或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或要联系上下文。鉴于情况不尽相同且各有代表性,下面简要分析。先看杜甫的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句的景是美好的春景,可是后两句的情又是伤感的怀乡之情。这时一定要注意,全诗的中心恰恰是这后两句而不是前两句。再看这首《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写的是温馨的景色,但是整首曲表达的确是漂泊天涯、无以为家的游子的孤独凄凉。这句也是通过“乐”景衬“哀”情。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前面的美景就是为反衬后面的伤感之情服务的。
第四种情况,“哀”景反衬“乐”情。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请看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中的“呼啸的北风,遮住太阳的千里黄云,漫天飞舞的大雪,阴沉沉的天气”景象衬托的却是“莫愁前路无知己”的慷慨豪情,这里运用了“以哀景衬乐情”的手法。
◆课堂练习◆
时间与地点
【实词积累】
【文言积累】
【迁移练习】
翻译下面语句。
1.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答案】在早上告别黄河离开,在晚上到达黑山。
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译文:屠夫(正)要离开,转过头看堆积的柴火那里,一只狼在那里(挖洞)。
3.木兰在替父从军前,也曾“当户织”;从军时,和“火伴”“ 关山度若飞”;而归来之后,父母“出郭相扶将”去迎接她。
译文:木兰在替父从军前,也曾对着(门)织布;从军时和同伍的士兵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而归来之后,父母互相扶持着出(城)去迎接她。
诗歌
景物及其特点
情
景情关系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秋雨连江,夜暮降临等凄清的景物;清晨雾中的远山。
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哀景衬乐情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清晨的细雨,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周
围的柳树一片温暖清新的春天景色。
诗人因送故人远别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安惆怅。表现诗人送别朋友的悲伤和对朋友“西出阳关”后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乐景衬哀情
使用场景
现代汉语
文言文
文言例句
表示过去时
曾经
(较长时间)
尝
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刚刚
(较短时间)
初
大儿初醒声《口技》
进行时
适逢,正赶上
会
方
会天大雨《陈涉世家》
方欲行《狼》
将来时
后来
(较长时间)
已而
已而夕阳下山《醉翁亭记》
不久
(较短时间)
既而
寻
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未来很短时间
一会儿
俄而
顷刻
少时
俄而雪骤《咏雪》
而顷刻两毙《狼》
少时,一狼径去《狼》
突然发生
突然,忽然
忽
暴
忽逢桃花林《桃花源记》
屠暴起《狼》
一天中的时刻
清晨,日出
中午
黄昏,傍晚
晚上
旦
日中
暮
夜
旦辞爷娘去《木兰诗》
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行》
暮至黄河边《木兰诗》
昨夜见军帖《木兰诗》
一般词
(含义广泛,通用)
单扇的门,或者泛指门
户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郊外,田野
野
顾野有麦场《狼》
关塞山岭
关山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城,城郭,
内城,外城
郭(“城”与“郭”并称时,“城”指内城,“郭”指外城。
“城”“郭”连用
时泛指城。)
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特殊词
(含义具体,特定)
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
诸葛庐
南阳诸葛庐《陋室铭》
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子云亭
西蜀子云亭《陋室铭》
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明堂
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文言词语
文言例句
解读
寒雪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咏雪》
时间名词作状语,可译为:在寒雪日
时
元方时年七岁《陈太丘与友期行》
时间名词作状语,可译为:在当时
日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十二章》
时间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每天
晚
一屠晚归《狼》
时间名词作状语,可译为:在晚上
洞
一狼洞其中《狼》
地点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挖洞
第13讲 【作文】抓特点,写人物 教师版: 这是一份第13讲 【作文】抓特点,写人物 教师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生前序知识,作文题目,迁移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0讲 【作文】重观察,写具体 教师版: 这是一份第10讲 【作文】重观察,写具体 教师版,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生前序知识,故事梗概,参考答案,义项积累,迁移练习,实词字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8讲 【古文】《世说新语二则》精讲 教师版: 这是一份第8讲 【古文】《世说新语二则》精讲 教师版,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世说新语》儿童故事四则,知识详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