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讲 【作文】初中作文概要及中考评分标准 其他 7 次下载
- 第3讲 【作文】初中作文概要及中考评分标准 课件 课件 11 次下载
- 第4讲 【名著】《朝花夕拾》导读 课堂落实 其他 5 次下载
- 第4讲 【名著】《朝花夕拾》导读 自我巩固 练习 其他 4 次下载
- 第4讲 【名著】《朝花夕拾》导读 其他 4 次下载
第4讲 【名著】《朝花夕拾》导读 教师版
展开第4讲 【名著】《朝花夕拾》导读
l
1.掌握关于鲁迅先生的基本文学常识;
2.学习《朝花夕拾》中重要篇目,掌握其思想内涵;
3.分析《朝花夕拾》的主要人物形象,体会鲁迅先生作品的讽刺性和对现实的批判意义。
【课程设计理念】1.考情学情考情分析:
考查频率:初一阶段高频考点考查形式:填空题、选择题、情节分析题
主要考点:内容细节、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考察
能力要求:情节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题目难度:★★★★☆
考题示例:
(1)下面关于《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哪一项表述有错误( C )
A.《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狗·猫·鼠》《藤野先生》等都是其中的作品。
B.《五猖会》里的父亲责令“我”去看五猖会前背书,让“我”无比沮丧;《无常》中,“我”在乡间迎神会上最愿见的是活无常。
C.《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回忆了阿长与“我”之间的许多往事,如讲美女蛇的故事,教“我”雪地捕鸟,让“我”吃福橘,给我买“心爱的宝书”以及一起寻蝉蜕等,表现出她的热情好事与心地善良。(解析:教“我”雪地捕鸟的人是闰土的父亲,不是阿长,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和我一起寻蝉蜕的不是阿长,而是鲁迅的同窗们,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D.《父亲的病》一文,叙写了当地几个医生为“我”父亲治病的情形,医生开的药方里常有奇特的药引。
(2)《五猖会》里面,“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具体指的是哪件事?
在我高高兴兴地准备去东关看五猖会时,父亲让我背《鉴略》,背不出来就不准我去看会。
【学情】学生对《朝花夕拾》的相关常识积累得不扎实,对常考人物及相关人物的特点理解得不够准确,对于作品主题理解不到位。
l
一、《朝花夕拾》相关文学常识
(一)导入及《朝花夕拾》的文学常识
(注:通过了解鲁迅与《朝花夕拾》的文学常识,扫清了文学常识的障碍,再进行《朝花夕拾》中具体篇目的讲解就会更顺畅了。)
【建议讲解时间】15分钟
师:同学们马上就要进入初中了。上了初中之后,你们肯定会对这样一句话感同身受,那就是:“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周树人是谁呀?
生:鲁迅。
师:嗯,很好!鲁迅在我们的印象中,通常是这样的:须发直立、横眉怒目、严肃、呆板、无趣……
师:但其实,真实的鲁迅是十分逗、十分有趣的人。早在三味书屋读书时,他就特别喜欢给人起绰号。班上有个女生爱哭,一哭起来就鼻涕眼泪齐下,我们的迅哥儿从此就叫人家“四条”(眼泪两条,鼻涕两条,形象得很)。
师:他还是一个时尚达人。1903年,鲁迅去日本留学不到一年,他就把自己的长辫子给剪了,还为自己设计了一款经典造型:铁刷一般整齐的平头,加上隶书“一”字的胡子。
师:鲁迅也是个十足的吃货。他在北京生活了14年,仅从他这-时期的日记中来看,他去过的有名餐馆就有65家。他还将自己活生生地锻炼成了一个大厨。
师:此外,他还是一个顶尖设计师。他不光为北京大学设计了校傲。
师:为中华民国( 1912-1949 )设计了国徽,还为自己写的书设计了封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样一个有趣的、有个性的、多才多艺的鲁迅写的书《朝花夕拾》是什么样子的呢?
过渡衔接
在学习鲁迅的《朝花夕拾》之前呢,我们要一起来一个知识接龙,每组派一个代表来说一个关于鲁迅先生的文学常识。然后,老师再来把大家的智慧集合起来。
(二)鲁迅的个人简介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破落封建家庭,幼年接受传统的私塾式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后东渡日本学医,当目睹国人愚昧和麻木不仁时,弃医从文,用犀利的文笔唤醒国人灵魂。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的代表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等;
散文诗集《野草》等;
还有我们今天要学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三)《朝花夕拾》的文学常识
“朝”表示早晨,“夕”表示傍晚。书名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晚年时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共10篇,基本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最初在《莽原》杂志发表时题目是《旧事重提》,1927年编辑成集时改为《朝花夕拾》。
注:为了便于教师讲解和学生理解,把《朝花夕拾》大致按照时间来分类。《朝花夕拾》这10篇中,较多描写鲁迅童年时期生活的有《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6篇;较多描写少年时期生活的有《父亲的病》《琐记》这2篇;较多描写青年时期的生活有《藤野先生》《范爱农》这2篇。
补充1:
《朝花夕拾》中10篇的主要内容:生活中人《狗·猫·鼠》,唯独猫人不及猪;真情怀念《阿长与<山海经〉》,心头尊敬并感激;揭虚伪残酷,《二十四孝图》;人情《无常》地狱坠,摧残儿童《五猖会》;多乏少趣自领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忆《父亲的病》,尽江湖庸医;艰难求学撰《琐记》,乌烟瘴气洋务习;备受迫害《范爱农》,追求革命爱国荣;《藤野先生》高尚人,鲁迅铁定弃从文。
补充2:《朝花夕拾》中的10篇文章背诵顺口溜:“阿狗常记范爱农, 藤野先生二百五”
(注:顺口溜不带任何贬义的感情色彩,只是为了方便老师的记忆和讲解。)
课堂练习
1.“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 罗汉豆、 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 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朝花夕拾·小引》
《朝花夕拾》和《旧事重提》你觉得哪个题目更好一些?为什么?
答案示例:我觉得《朝花夕拾》更好。理由:1.这个题目更富有文采和意蕴,让人有一种淡淡的伤感; 2.《朝花夕拾》既含有旧事重提的意思,又暗含了作者对逝去的时光的怀念之情。
2.鲁迅( 1881- 1936年)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破落封建家庭,幼年接受传统的私塾式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后东渡日本学医,当目睹国人愚昧和麻木不仁时,弃医从文,用犀利的文笔唤醒国人灵魂。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创作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而已集》《华盖集》等。
3.《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性的散文(体裁)集,共10篇,基本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最初在《莽原》杂志发表,1927年编辑成集时改为《朝花夕拾》。
(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点片段精讲
①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此页ppt的解析:
选文的第一段交代了院子的名字与所属的变迁。段中”似乎”和"确凿”两个词用在一起,好像是矛盾的,比如:“他似乎很高”和“他确凿很高"。但这恰恰体现出了鲁迅的语言功底扎实,文字运用得心应手、出神入化。这两个词精确地体现了鲁迅写作时的特殊心境。这种心境无疑就是他对百草园的怀恋。百草园确实只有一些野草 ,所以说"确凿”但这个百草园只是童年的印象,还不能+分肯定它的现在,所以又用了“似乎”,只有一些野草可能还不精准,但那的确是我的乐园,这是十分确凿的。
师:大家看,这一段中有两个意思相反的词,是哪两个词啊?生:“似乎”和“确凿”。师:嗯,很好!那么大家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反义词一起连用呢?
(【参考答案】这两个词精确地体现了鲁迅写作时的特殊心境。这种心境无疑就是他对百草园的怀恋。百草园确实只有一些野草,所以说"确凿”但这个百草园只是童年的印象,还不能十分肯定它的现在,所以又用了“似乎”只有一些野草可能还不精准,但那的确是我的乐园,这是十分确凿的。)
②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此页解析:
文章的这一段描写十分引人入胜,在百草园里,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作者的趣味的所在:存在于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菜花、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这么多景物之中,而且不是象记流水帐一样毫无生气地罗列,修饰词语的使用使得这些景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油蛉在低唱,蟋蟀们弹琴... .排比与比喻在这样的文本中流畅而自然的被运用出来,甚至不细细品味,都感受不到修辞的痕迹,可见鲁迅文字功底深厚。连日常生活中让人生厌的“蜈蚣”, “斑蝥”,都在“遇见”“喷出一阵烟雾”这样亲切而平和的笔调下融合了别样的情趣。那么是什么让这“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成为了“我的乐园”呢?答案已经非常清楚了: 正是作者童年纯洁而充满幻想的美好童趣,让这平淡的一切充满了无穷的趣味。
师:那么大家能从这一段中找出鲁迅在这个乐园当中的“乐” 体现在哪里吗?
(【参考答案】体现在用充满童趣的心来探索一系列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
③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解析:
学生在六年级时应该学过《少年闰土》, 因此对于“雪地捕鸟”的这个片段会比较熟悉。这一段虽不着“乐"字,但却乐在其中。文章用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扫、露、支撒、系、牵、看、啄、走、拉、罩,流露出了作者在捕鸟时的兴奋和惊喜之情。鲁迅先生写捕鸟的动词没有一个是重复的,可见他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力。(注:此处特意盖住动词,让学生来思考。
④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⑤我的先生,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此页解析:
此处考试常见题型就是考查鲁迅的先生的“名称”,寿怀鉴,字镜吾。另外就是鲁迅对他的态度和认识:恭敬,同时认为他是“方正,质朴,博学的”。
⑥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⑦“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⑧“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⑨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⑩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⑪百草园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
⑬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课堂练习
1.第②段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2分)
【答案】两个“不必说”与后面“单是”呼应,用重点突出局部景物的方法写出百草园景色的丰富多样,点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中心。
2.第②段中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对百草园进行描写?请结合文章列举两个句子进行分析。(3分)
【答案】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是从视觉上写的。鸣蝉“长吟”、蟋蟀“弹琴”是从听觉上写的。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
3.第③段中有一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这段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用词准确精练,请把一系列动词找出来,并说说这些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答案】其中一连串的动词“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九个动词,这些字的运用,准确、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捕鸟的整个过程,写出了当时作者的活泼可爱,表达了作者对捕鸟的热爱之情。
4.“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他的名字是________________,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寿怀鉴(寿镜吾)
他方正、质朴、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5.“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对课”就是拟对联。请根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章内容拟写出下联。(2分)
上联:百草园里赏景捕鸟听故事其乐无穷
【答案】下联:三味书屋读书习字拟对联别有情趣
【解析】对联的上下联要字数相同、词性相同,词性相同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此题的要求是根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内容来写下联,上联已经给出,写的是作者在百草园里的活动及感受,那么我们下联就要写作者在三味书屋里的活动及感受。题干中已说明作者在三味书屋里的活动是“读书、习字、拟对联”,感受是“其乐无穷”,那么我们的下联只要再思考与之意思相近的词有哪些即可。
作品名称
主要内容
教书先生及特点
作品主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的自己在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和在三味书屋的启蒙学习生活。
寿镜吾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厉不乏慈祥。
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另外,作者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私塾教育。
(五)《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过渡衔接
童年时期的迅哥儿不仅喜欢看《二十四孝图》,还喜欢看《山海经》。但是在当时,要找到有画的《山海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一起来看选段。
《阿长与<山海经>》重点片段精讲
(注:《阿长与<山海经>》写的是鲁迅童年时与保姆阿长(长妈妈)相处的一段生活,表达了他对虽迷信、喜欢切切察察但热心、善良、关爱儿童的长妈妈的怀念之情。选段选的是阿长给鲁迅买他心心念念的《山海经》的始末。教师在讲解时要注意分析鲁迅为什么会认为阿长有伟大的神力。)
①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 《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第1段解析:
原文第一段提到“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鲁迅认为是阿长害死了他的隐鼠,因而对阿长的印象不好了。这一段主要是写鲁迅为什么那么想要绘图的《山海经》。因为“我”喜欢看有绘图的书,而叔祖又跟“我”说有绘图的《山海经》的存在。
②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解析:
这一段写鲁迅找有绘图的《山海经》的艰难:一是叔祖很懒,“我”不好意思逼他去找;二是问别人时,别人不肯真实地回答“我”;三是“我”有钱时又没有好机会去买。
③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④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A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⑤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⑥“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解析:
“我”在闲暇的时候,对绘图的《山海经》念念不忘。见到这样的情况,阿长也过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了。但是阿长并不是学者,只是“我”家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保姆,“我”觉得就算告诉她她也不能帮“我”找到《山海经》。表明“我”对阿长的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阿长并不认识字,也不了解《山海经》,但是她居然给“我”找到了“我”心心念念的有画儿的《山海经》。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惊喜。
师:阿长不认识字,也不了解《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那么她是怎么为迅哥儿买来有画的“三哼经”的呢?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描述一下长妈妈为迅哥儿买书的情形。
【参考答案】阿长起身到家后,心里总念着那本绘画的书,想去买吧,自己又不识字,不去买吧,心里头又不舒服。于是第三天,她便去打听哪里有《山海经》,可是家附近的人也不识字,更别说看书了,她便到镇上去找,她一家一家地找,寻找着有书模样的东西,一家又一家,终于在一个小巷子里找到了所谓的“三哼经”。
⑦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⑧这又使我产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解析:
写阿长把《山海经》买来时,“我”的心情是又惊又喜、感激不尽的。
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呢?因为找书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绘图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那样为“我”操心奔波,况且阿长还不认识字,居然给“我”买来了。这样的阿长是一个有神力的、善良、热心、关爱儿童的人,这样的阿长让“我”充满敬意而又心存感激,这样的阿长也让“我”抹去了之前对她的不好的印象。一个虽唠叨、迷信但善良、热心、关爱儿童的普通劳动人民——长妈妈就这样活跃于鲁迅的笔下。
课堂练习
1.作者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与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请联系后文简要加以说明。(3分)
【答案】阿长的热心同叔祖与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借其他人的言行衬托出阿长的热心与对我的关爱。
2.阿长来问《山海经》,体现了她对“我”的①关心、疼爱,而“我”认为②“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用原文语句回答) ,也就从来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这次也只淡淡地回答,表现了“我”当时对阿长③轻视的心理,这些都为下文④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设下了伏笔。当“我”看到梦寐以求的宝书时,“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霹雳”表现了“我”⑤震惊、惊喜的心情。(5分)
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
【答案】因为阿长发现作者非常喜爱《山海经》这套书,于是在别人都不关心的情况下,为作者买了这套书,体现了她对作者的疼爱、关心,反映出她是一个善良、热情、关爱孩子的人。
作品名称
主要内容
主要人物及特点
作品主题
《阿长与 <山海经〉》
写了“我”和家中的保姆阿长的相处点滴。
阿长(长妈妈)——愚昧迷信、朴实善良、关爱儿童。
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同时,这一篇目也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腐朽的面貌。
(六)《五猖会》节选
过渡衔接
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像有绘图的《山海经》那样能给迅哥儿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比如《五猖会》中提到的《鉴略》。
(注:《五猖会》写的是鲁迅儿时想要去看迎神赛会的兴奋、急切的心情,但是这种心情却被父亲强迫他背诵一 个字也不懂的《鉴略》而冲淡,表现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迫。选段选的是儿时的鲁迅兴致勃勃地准备看五猖会,结果却被父亲叫住背《鉴略》的场景。教师在讲解时要注意分析鲁迅由准备去看会到被叫住背书的心理变化过程。)
①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
②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解析:
形容五猖会的词语有哪些呢?盛事、最盛、特别。越是热闹,越是想看,这是儿童最自然的心理反应。
解析:
“大清早”“昨夜预定好”说明早早准备好了啦!行李都打包好了,马上就要远行看期待已久的庙会啦!铺垫了那么多,迅哥儿此时终于要圆梦了,心情马上就high到了最高点。
师:假如你是迅哥儿,你会怎么催促工人?
(【参考答案】我会说:哎呀,你们都搬快一点啦,快快快,就要来不及啦!)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迅哥儿什么样的心情呢?
(【参考答案】迫不及待地、期待万分地想要去看五猖会。 )
③“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④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⑤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⑥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⑦“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⑧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⑨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解析:
这本听起来很神奇的书——《鉴略》有用吗?那为什么父亲还要“我”读呢?其实,父亲让“我”读这本书,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其实也就是当时的教育制度认为读了这些就显得特别博学。
⑩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师:有没有人能给老师解释一下《鉴略》中的“粤(yuè)自盘古,生于太荒”是什么意思呀?
【参考答案】话说有个盘古,生于很久远的年代。
师:单单是这样一句话就不好理解了,何况是整本《鉴略》呢!这样难理解的《鉴略》,迅哥儿能背下来吗?我们接着往下看。
⑪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解析:
文中开头写了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可是到了后来“家中由忙乱变成肃静了 ”,这样鲜明的对比烘托出了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了强制的教育违背了儿童的天性,给儿童带来了伤害。“头里伸出许多铁钳”,因为鲁迅完全不理解《鉴略》的内容,只能痛苦万分地死记硬背。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仿佛深秋的蟋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深秋的蟋蟀生命快要终结了,声音有气无动力,还带着一种悲伤、无奈、无助,像极了鲁迅现在的情况。划线部分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 想要快点背完书去看迎神赛会的紧张急切而又无助无奈的心情,让人无比同情。
⑫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解析:鲁迅此时面临着来自多方的压力:背不下来就不能去看会了,长工们都在等着,太阳升高了、庙会说不定已经结束了,自己不理解还要背啊背。
⑬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解析:说明鲁迅当时精神高度紧张,整个过程根本不过脑子,完全靠一种惯性。)
师:小小的鲁迅此时面临什么压力呢?
(【参考答案】背不下来就不能去看会了,长工们都在等着,太阳升高了、庙会说不定已经结束了,自已不理解还要背啊背。)
师:是啊,这个天天只能看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见《少年闰土》)的孩子,只是想出去看个庙会而已,却要承受如此大的压力。
⑭“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⑮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⑯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鲁迅原本高高兴兴地要去看会,结果却被父亲叫住背书,而且是完全不懂的“天书”。这种“浇了一盆冷水”的痛苦的体验把鲁迅看会的心情冲淡得荡然无存。
师:为什么鲁迅觉得五猖会没有什么大意思了?
(【参考答案】因为在最想去看会的时候被叫住背书,并且是完全不懂的 “天书”。)
⑰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⑱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解析:这个天天只看见高墙上四角的天空的孩子,想出去看看热闹,多么自然的事情。本来是非常开心高兴的事情,最后却一点兴致也没有。为什么?因为中途被父亲叫住背完全不懂的古书《鉴略》。父亲为什么让我背那些书?因为那些书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非常有用的书,父亲和当时的人们其实指的是当时的封建教育家长。这个事情也体现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迫。)
课堂练习:
1.《五猖会》记述了作者) 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①急切、兴奋的心情,父亲却强迫“我”背②《鉴略》,让“我”感到很痛苦。(2分)
2.请从文中A、B两段画线的文字中,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2分)
【A】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答案】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我”背书的痛苦和无奈。
【解析】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手法。反复往往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而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读着,读着”是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我”背书的痛苦和无奈。
【B】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想要快点背完书去看迎神赛会的紧张、急切而又无助无奈的心情,引人无比同情。
3.从选文内容来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
【答案】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4.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作者所表现的主题是什么。(3分)
【答案】文章主要写“我”对五猖会的神往,而父亲要“我”背出“一字也不懂的”《鉴略》的内容,“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的隔膜,控诉和批判了封建家长和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教育的不合理。
作品名称
主要内容
主要人物及特点
作品主题
《五猖会》
《五猖会》记述的是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而这种少年的欢快心情却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冲淡。
“父亲”——严肃,对孩子管教严。
批判了封建家长制对儿童的迫害,深刻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和反动。
(七)《父亲的病》节选
过渡衔接
鲁迅的父亲对鲁迅虽要求严格,但也只是按照当时的教育标准来教育鲁迅,其实他的心里是爱孩子的,而鲁迅也同样深爱着自己的父亲。后来鲁迅的父亲病重,少年鲁迅毅然承担起为父亲求医看病的责任。我们一起来看《父亲的病》。
《父亲的病》重点片段精讲
父亲的病(节选)
⑧我曾经和这名医周旋过两整年,因为他隔日一回,来诊我的父亲的病。那时虽然已经很有名,但还不至于阔得这样不耐烦;可是诊金却已经是一元四角。现在的都市上,诊金一次十元并不算奇,可是那时是一元四角已是巨款,很不容易张罗的了;又何况是隔日一次。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先买药,再寻药引。“生姜”两片,竹叶十片去尖,他是不用的了。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到的。
解析:
文中明明用了“的确”这样的肯定字眼,还必得加入一个“大概”“有些”,与百草园中的“似乎确凿”是不一样的,这里是说“我”也不甚了了,那医生自己甚至也不甚了了,实则在否定“特别”,言外之意是实在没有特别之处。显出了细腻的幽默讽刺功力。
⑨据舆论说,神妙就在这地方。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待到遇见了什么叶天士先生,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梧桐叶。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医者,意也。”其时是秋天,而梧桐先知秋气。其先百药不投,今以秋气动之,以气感气,所以……。我虽然并不了然,但也十分佩服,知道凡有灵药,一定是很不容易得到的,求仙的人,甚至于还要拼了性命,跑进深山里去采呢。
⑩这样有两年,渐渐地熟识,几乎是朋友了。父亲的水肿是逐日利害,将要不能起床;我对于经霜三年的甘蔗之流也逐渐失了信仰,采办药引似乎再没有先前一般踊跃了。正在这时候,他有一天来诊,问过病状,便极其诚恳地说:——
⑪“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这里还有一位陈莲河先生,本领比我高。我荐他来看一看,我可以写一封信。可是,病是不要紧的,不过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
⑫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进来时,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和大家谈论,大意是说自己的病大概没有希望的了;他因为看了两年,毫无效验,脸又太熟了,未免有些难以为情,所以等到危急时候,便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但另外有什么法子呢?本城的名医,除他之外,实在也只有一个陈莲河了。明天就请陈莲河。
⑬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⑭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
⑮“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清朝的刚毅因为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练了些兵称作“虎神营”,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这道理。可惜这一种神药,全城中只有一家出售的,离我家就有五里,但这却不象平地木那样,必须暗中摸索了,陈莲河先生开方之后,就恳切详细地给我们说明。
解析: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清朝的刚毅因为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练了些兵称作“虎神营”,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这道理。
解析:刚毅是清末大臣,他思想极端顽固,极力反对变法维新,力主废黜光绪帝,得到慈禧太后宠信,以整顿“税务”为名,奉命到南方各省大肆搜括,舆论哗然,声名狼藉。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至京郊时,清政府内部在剿抚之间发生激烈争论,刚毅与端王载漪等人力主招抚,企图利用义和团运动达到保持清朝统治的目的。6月,他被派赴察看义和团虚实。回京后,向慈禧太后报告义和团声势浩大,建议“招抚”,终被接受。遂奉命与庄王载勋同为统率义和团大臣,对义和团运动实行控制和利用。8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他随同慈禧太后西逃,病死于山西侯马镇。与八国联军谈判议和时,清政府以其先死免于惩处,但被追夺原有官职。
⑯“我有一种丹,”有一回陈莲河先生说,“点在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价钱也并不贵,只要两块钱一盒……。”
⑰我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⑱“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
⑲我的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师:父亲两次摇头的意义是一样吗?
【参考答案】不一样。前一次摇头,一是父亲觉得药贵,二是父亲已经开始不相信医生的药了;后一次摇头,一是对医生的失望,二是对自己的病情的绝望。
⑳凡国手,都能够起死回生的,我们走过医生的门前,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扁额。现在是让步一点了,连医生自己也说道:“西医长于外科,中医长于内科。”但是S城那时不但没有西医,并且谁也还没有想到天下有所谓西医,因此无论什么,都只能由轩辕岐伯的嫡派门徒包办。轩辕时候是巫医不分的,所以直到现在,他的门徒就还见鬼,而且觉得“舌乃心之灵苗”。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
㉑不肯用灵丹点在舌头上,又想不出“冤愆”来,自然,单吃了一百多天的“败鼓皮丸”有什么用呢?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还请一回陈莲河先生,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他仍旧泰然的开了一张方,但已停止败鼓皮丸不用,药引也不很神妙了,所以只消半天,药就煎好,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
解析:
从医生不用败鼓皮丸和神秘的药引,我们推测他肯定已经知道父亲的病已经到了什么地步,但即使这样还收了大洋十元,“泰然地开了一张方”,名医不但医术经不起推敲,医德也让人质疑。
㉒从此我便不再和陈莲河先生周旋,只在街上有时看见他坐在三名轿夫的快轿里飞一般抬过;听说他现在还康健,一面行医,一面还做中医什么学报,正在和只长于外科的西医奋斗哩。
㉓中西的思想确乎有一点不同。听说中国的孝子们,一到将要“罪孽深重祸延父母”的时候,就买几斤人参,煎汤灌下去,希望父母多喘几天气,即使半天也好。我的一位教医学的先生却教给我医生的职务道: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但这先生自然是西医。
㉔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
解析:
鲁迅很爱自己的父亲。如此爱自己父亲的鲁迅竟然会希望父亲快一点喘完,说明鲁迅爱父亲的方式是希望他能远离病痛,走得平静、安然。这是他内心里最真实的想法。这与后文鲁迅在父亲病床前大喊大叫形成对比。
㉕早晨,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
㉖“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
㉗“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
㉘“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㉙“父亲!父亲!!”
㉚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㉛“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
㉜“父亲!!”
㉝“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
㉞“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㉟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鲁迅的父亲去世解析:
衍太太是精通礼节的妇人,所谓的礼节就是一些封建、迷信、愚昧的礼节习惯。如鲁迅作品《祝福》中的捐门槛,《明天》里被仙姑治死的宝儿,甚至《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的福橘。这些都是封建礼教和迷信,也是鲁迅常常在作品中抨击的。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悲惨地描写少年经历过的礼节之痛,这是一个根植于他内心的永久的伤痛,也是永远会加以批驳的劣根。
课堂练习
1.选出恰当的形容词来形容文中的名医。(3 分)
妙手回春 处方独到 江湖庸医 童叟无欺
巫医不分 故弄玄虚 草菅人命 名不副实
【答案】江湖庸医、巫医不分、故弄玄虚、草菅人命、名不副实
2.选文最后,叙述了父亲临终时“我”在衍太太的催促下不断大声呼叫父亲的一幕,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
【答案】懊悔并自责于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开。作者每念及此的不安、痛苦,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爱和痛惜。
作品名称
主要内容
主要人物及特点
作品主题
《父亲的病》
回忆了儿时为父亲求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
“名医”——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
揭露庸医害人的龌龊和作者对封建孝道的不认同。
藤野先生(节选)
⑦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解析:
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不安”是因为鲁迅的讲义中有很多脱漏和错误让藤野先生费神。“感激”是因为藤野先生本身也是很忙碌的,能够在两三天之内,给来自弱国的鲁迅做如此深入的批注,甚至跟他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这种认真、严谨、负责与对鲁迅的毫无民族偏见的关怀让鲁迅感激。
⑨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⑩“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⑪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解析:
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权益而进行战争。战争在中国进行,但清政府竟然屈辱地宣布中立。“讲义事件”和“幻灯片事件”中学生会干事的小动作和日本学生欢呼“万岁”的描写,反衬出了藤野先生博大的胸怀和正直善良的品质。“幻灯片事件”深深地伤害了鲁迅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让他看到了中国人的麻木、无知,成为了他弃医从文的直接触发点。鲁迅认识到:医术只能拯救国人的身体,文学才能拯救国人的思想,而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的麻木、愚昧、无知。见鲁迅《呐喊•自序》:“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所以他立志用手中的笔来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的灵魂。
⑫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解析:
藤野先生真诚地希望新的医学能够传到中国去,但是“我”告诉他“我”不学医学了,让藤野先生觉得可惜。加上“我”要离开仙台了,藤野先生并不舍得。最后,藤野先生还是用沉默来尊重和支持鲁迅的选择,可以看出师生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师:假如藤野先生真的把想要说的话说出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参考答案】周树人君,你是我最得意的弟子,继续学医,将来必定会大有出息。可是,我万万没想到你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唉,你不再学医,恐怕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吧!人各有志,不可强求。年轻人,我尊重你的选择……迈开脚步,去走自己的路吧!
解析:
藤野先生正直、热忱却没有民族偏见。藤野先生之所以会如此关心和爱护来自于弱国的鲁迅,是基于他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尊重和同情。或者说,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藤野先生感受到了鲁迅救国救民的坚定抱负,这种抱负深深地吸引和感动了他。
作为独在异国的学子,鲁迅从藤野先生那里得到关怀、爱护,得到尊重、理解,得到学识,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鲁迅的热心期望,让鲁迅感受到一个真正教师的风范,因此鲁迅对藤野先生充满怀念之情。鲁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方面是将藤野先生改正的讲义订成三厚本,但是却遗失了,十分惋惜;一方面是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书桌对面,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加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另一方面是用自己的“笔”继续写那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作者用这种“韧”的斗争精神和行动,来表达对藤野先生的崇敬、怀念之情。
师:大家想一想,藤野先生为什么会如此关怀和爱护一个来自弱国的学生?
【参考答案】因为鲁迅救国救民的抱负深深地吸引和感动了藤野先生。
⑬“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安慰他的谎话。
⑭“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⑮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⑯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7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课堂练习◆
1.请你结合选段的【A】【B】两处的画线句,分析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案】生活简朴、不修边幅,工作认真负责、治学严谨,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民族偏见。
2.仔细揣摩“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一句中加点词语有着怎样的内涵? (3分)
【答案】“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表现看客们不但对自己受剥削、压迫麻木不仁,而且对他人受残害却抱着围观、鉴赏、兴奋不已甚至幸灾乐祸的态度。作者对黑暗政治压迫下和落后封闭文化熏染下的国民的劣根性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3.《藤野先生》一文中说“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说一说这次的“幻灯片”事件对“我”造成了怎样的冲击和影响。 (2分)
【答案】伤害了“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让“我”看到了中国人的麻木、无知,意识到了要拯救落后的中国,就必须先改造国人的思想,产生了弃医从文的想法。
4.从鲁迅“弃医从文”的选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发?(2分)
【答案】国民不觉悟是国家不强盛的重要原因,要使国家强盛,首先要使国民觉悟。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选择应考虑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
5.“正人君子”这个短语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指的是哪些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案】采用反语的修辞方法。指那些为封建军阀政客张目(张目:助长某人的声势叫为某人张目。此处也可用为虎作伥等)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表现了作者对这些人的憎恶之情。
文本总结
作品名称
主要内容
主要人物及特点
作品主题
《藤野先生》
鲁迅回忆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讲述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
藤野先生生活简朴,治学严谨,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民族偏见。
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
■知识链接
回忆青年时期的其他作品概览:《范爱农》。
范爱农
主要内容:
范爱农是鲁迅的同乡,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认识。初相识时并不愉快,徐锡麟刺杀了安徽巡抚被处死。大家讨论发电报的事,鲁迅与大多数学生主张发电报,范爱农曾是徐锡麟的学生,却反对发电报,两个人因此起了矛盾。范爱农后因交不起学费,辍学回国。回故乡绍兴后,他受旧一代人们的轻蔑、排斥与迫害,几乎无地可容。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鲁迅与范爱农认出了对方,并由此成为了朋友。民国初年,鲁迅做绍兴一所师范学校校长时,请他当监学。鲁迅辞职后,范爱农被后来的校长辞退,失业后陷于穷困之中。一次范爱农跟朋友去看戏,坐船回来,在大风雨中不幸落水致命。他是凫水的能手,所以鲁迅一直怀疑他是投水自杀的。范爱农的一生正代表着那时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际遇和境况: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
人物特点:
范爱农一耿直、 倔强、不趋炎附势、对革命充满热情。
作品主题:
本文通过描写范爱农的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对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摧残。同时鲁迅又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对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病态,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表现了鲁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l
1.下面是某同学关于鲁迅散文的读书笔记,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阿长与<山海经>》写了一个“黄胖而矮”“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保姆阿长,她记得“我”的心愿,给“我”买了《山海经》。
B.《五猖会》一文写的是童年的“我”回忆儿时参加迎神赛会的场景,描写细致生动,再现了浙东风俗一片欢乐的景象,抒发了“我”参加五猖会高兴激动的心情。
C.《藤野先生》写“讲义事件”和“幻灯片事件”,不仅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D.“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这段文字描写的人物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
2.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写出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的内容。(2分)
【答案】温馨的回忆:
【示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写出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示例二】《五猖会》一文中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嘟嘟”,呲呲地吹上两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
【示例三】《无常》一文中无常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伤心,放她的儿子还阳片刻。
理性的批判:
【示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老师让孩子们读一些枯燥乏味的书。
【示例二】《五猖会》一文中去看赛会前,父亲强迫“我”背书,让“我”感到扫兴和痛苦。
【示例三】《无常》一文中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公理,反被要求到阴间寻求公正的裁判。
3.阅读《朝花夕拾》之后,同学们在读书交流会上展开讨论,提炼出以下几个关键词。请你任选一个,结合这部书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3分)
温情 理性 率真 批判
【答案】【示例一】选词:温情 认识:《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充满温情,作者追忆了淳朴善良的保姆阿长为自己买《山海经》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她诚挚的思念之情。
【示例二】选词:批判 认识:作者在《五猖会》这篇文章中,写自己去看赛会前,因被父亲强迫背书而感到扫兴和痛苦,对错误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批判。
4.在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些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从下面任选一篇,分析其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50字以上) (3分)
《阿长与<山海经>》 《五猖会》 《无常》 《父亲的病》 《藤野先生》
【答案】示例1:《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睡相不好、喜欢切切察察,而且还踩踏死鲁迅喜爱的隐鼠,这些都使鲁迅对她感到厌烦,但是当她真诚善良的一面表现出来时,如送给鲁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鲁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阿长是封建社会下一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她粗壮耐劳,真诚善良。
示例2:在《五猖会》中,鲁迅塑造的“父亲”形象似乎不近人情,他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强迫孩子背书,使孩子深受打击,留下心理阴影,从而揭示了封建家长制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示例3:《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是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极为尊敬的一位良师。他不修边幅,但治学严谨。他正直热忱,热心地关注鲁迅的学习,与当时日本学生对中国留学生的鄙视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高尚的品质一直激励着鲁迅勇往直前。
l
神情状态
实词积累
现代汉语
文言文
文言例句
高兴的样子
欣然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
笑,嘲笑
笑
两小儿笑曰《两小儿辩日》
五十步笑百步
生气,
愤怒
怒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陈太丘与友期行》
愠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忿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惊讶
惊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害怕
惧
屠惧,投以骨《狼》
从容,悠闲
暇
目似瞑,意暇甚《狼》
级别程度
文言文
文言例句
解读
程度轻
稍
其船背稍夷《核舟记》
副词,逐渐,略微
略
略有耳闻
副词,逐渐,略微
少
少益嗜食,和于身《触龙说赵太后》
副词,稍,略微
程度
进一步
益
香远益清《爱莲说》
副词,更加,愈加
愈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
副词,更加,越发
弥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副词,越,更加
尤
水尤清冽《小石潭记》
副词,特别,更
加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副词,更,更加
最高程度
甚
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
副词,很,非常
至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副词,极,最
绝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副词,极,非常
最
最爱湖东行不足《钱塘湖春行》
副词,极其,尤
初
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副词,最,非常,极其
良
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行》
副词,很,甚
颇
是日风静,舟行颇迟《过小孤山大孤山》
副词,很,甚
【迁移练习】
翻译下列语句。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十二章》)
【答案】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
【答案】谢太傅(开心/高兴)地说:“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3.香远益清。(《爱莲说》)
【答案】莲花香气传得越远就(越加/更加)清芬。
人教部编版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学设计,共10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新课教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公开课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公开课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练习,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结论,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