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4课 古诗三首(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35104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4课 古诗三首(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35104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4课 古诗三首(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35104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4课 古诗三首(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351042/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4课 古诗三首(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351042/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4课 古诗三首(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351042/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4课 古诗三首(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351042/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4课 古诗三首(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351042/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4课 古诗三首(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4课 古诗三首(课件),共21页。
4、古诗三首 杜牧(803一852)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苏轼(1037- 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也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叶绍翁 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属“江湖诗派”,诗以七绝著称,诗意恬淡。著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会写的字会写的字会写的字会写的字会写的字会认的字词语解释坐 因为。斜 倾斜,这里是弯弯曲曲的意思。尽 达到顶端。这里指凋谢。远 上 向山的远处伸展。寒 山 深秋时节的山。石 径 石头小路。促 织 蟋蟀,也叫蛐蛐。篱 落 篱笆。擎雨盖 在这里指荷叶。白云生处 指漂浮着白云的地方。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山行 [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登深秋时节的山,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深山之间,隐约有几户人家在居住。我不禁停下车来,因为太喜欢看这晚秋的枫树林,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语段分析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山。“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诗人上山时所看到的远处风景。“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缭绕的情景。“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语段分析 “停车坐爱枫林晚”写因为太喜欢看这晚秋的枫树林,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3)到了傍晚诗人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枫叶喜爱之极。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在这里用“红于”而非“红如”,是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荷叶凋零,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也没有了;菊花虽然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语段分析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条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诗事物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条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让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语段分析 句首用叠音词“萧萧”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瑟的意象。接着用“送”字,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蚀骨的寒气;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语段分析 这两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跳跃。实际是个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思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心头的思乡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山行》描写了深秋时节,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歌颂了大自然的秋色美,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赠刘景文》通过对“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的描写,突出了菊花傲霜凌寒的气概,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敬佩之情。 《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景、人、物的白描,抒发了诗人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情感。2、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秋季的景色。《山行》这首诗从“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可以发现,《赠刘景文》这首诗从“最是橙黄橘绿时”可以发现,《夜书所见》从“萧萧梧叶送寒声”可以发现。 3、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我不禁停下车来,因为太喜欢看这晚秋的枫林,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2)一年中最美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课外拓展晋·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唐·太宗《赋得残菊》: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唐·杜甫《云安九日》: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唐·白居易《咏菊》: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咏菊的诗句 咏菊的古诗文还有很多,你可以在课外自己找一找,和同学们相互分享。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