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1章人口第2节人口迁移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35108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1章人口第2节人口迁移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35108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1章人口第2节人口迁移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35108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人口迁移教案
展开第二节 人口迁移
一、什么是人口迁移
1.概念: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3.人口数量变化: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1.判断正误。
(1)全球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口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
(2)人口迁移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2.下列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人口在两地间的空间移动
B.由北京出发到欧洲旅游
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
D.人口空间移动距离大于1 000千米
答案 C
解析 人口迁移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长期或永久改变。旅游、购物及出差等活动的地理位置变化是临时性的,不属于人口迁移。人口迁移也没有具体距离的界定。
3.每年春节以后,有大批的劳动力去外地打工,这是不是人口迁移?
提示 不一定是。要判断是不是人口迁移必须依据空间位移、时间限度、居住地的变更这三个条件进行具体分析。
—————————————————————————————————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资源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2)人文因素
主导因素:经济因素。
其他因素: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1.判断正误。
(1)叙利亚局势动乱,对人口迁移产生了巨大的推力。(√)
(2)海南省吸引了大量东北地区老年人定居,主要与气候因素有关。(√)
2.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主要属于经济因素的是( )
A.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C.战争引起的难民潮 D.深圳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答案 D
解析 深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更有前途的发展,而迁入深圳。属于经济因素。
3.目前影响我国人口向西部迁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 政策因素,即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影响。
—————————————————————————————————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国际人口迁移
2.国内人口迁移
(1)规律
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往往引发国内人口迁移潮。工业化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
(2)我国人口迁移
1.判断正误。
(1)西亚、北非产油国迁入人口主要为外籍工人。(√)
(2)改革开放前,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是自发性的。(×)
2.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
B.迁移方向以从发达国家迁往发展中国家为主
C.定居性移民增多,长短期移民均衡
D.欧美发达国家成为主要的迁入地区
答案 D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方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迁移方向以从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为主;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是19世纪以前的情况。
3.改革开放后,我国主要人口迁移方向有什么特点?
提示 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迁移,由内陆向沿海迁移。
任务探究 人口迁移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一场大旱灾使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及其附近地区赤地千里,许多农民举家逃离了这片灾难的土地。有些人选择迁居东部,但大多数人则向西迁往加利福尼亚州。
材料二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里,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中,除希腊、马其顿和斯洛文尼亚外,其他各国人口数量均大幅度减少。其中波黑人口下降幅度最大,总人口减少了17%,约70万。
材料三 1947年,英属印度被分割为印度、巴基斯坦两国。印度人多信仰印度教,而巴基斯坦则是穆斯林建立的伊斯兰共和国。为了躲避宗教歧视和迫害,当时南亚次大陆出现了空前的人口迁移。印度境内有1 500万左右的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境内则有200万左右的印度教徒迁入印度。
材料四 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上述四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哪些?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主要原因是什么?
[成果展示] (1)材料一——自然因素(生态环境因素),材料二——政治军事因素(战争),材料三——社会文化因素(宗教信仰),材料四——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
(2)个人动机和需求;迁出地和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等。
(3)经济因素,城乡收入的巨大差异。
1.人口迁移
(1)判断人口迁移的依据
①居住地变更。一般以跨越行政区域界线作为判断人口迁移的依据。
②时间较长。居住地长期或永久(至少为一年)的改变。
(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3)人口迁移的影响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人文因素
读模拟人口移动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关于图中人口移动对甲、乙两地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缓解乙地人地矛盾 ②阻碍乙地的经济发展 ③加大甲地交通压力 ④加强两地的交流合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科学思维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的分析思路
第(1)题,人口迁移需要跨越行政边界。村界不属于行政边界。第(2)题,甲地为人口迁入地,乙地为人口迁出地。人口迁移有利于缓解人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促进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发展;加强两地的交流合作;加大迁入地交通压力。
[答案] (1)C (2)D
提升运用能力
读下面两则人口资料,回答1~2题。
1.影响刘小妹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经济 B.政治文化
C.交通运输 D.自然环境
答案 A
解析 湖南人到江苏打工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
2.影响史密斯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源开发 B.劳务输出
C.气候优越 D.水源丰沛
答案 C
解析 美国南部气候条件优越,温暖湿润,吸引东北部退休老年人迁入。
任务探究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新华社北京2018年12月25日电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报告》指出,2010~2015年流动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2016~2017年,流动人口缓慢下降。下图为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1949~1986年期间的人口迁移主要有哪两大方向?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2)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口流向是怎样的?人口迁入数量较多的地区有哪些?这些地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的原因是什么?
(3)近两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什么?
[成果展示] (1)一是从东部和中部流向西部,二是流向东北部地区。人口向西部迁移主要是国家为改变西部经济落后、人才匮乏的局面而进行的移民;人口向东北地区迁移主要是为了开发东北地区森林、矿产及荒地资源而进行的移民。
(2)由中西部流向东部沿海地区。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工资收入高。
(3)人口迁移规模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向东部迁移的规模缩小,向中西部迁移的规模扩大。
1.世界人口迁移
(1)19世纪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方向的变化
(2)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
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了新的特点,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和国际难民迁移是三种常见形式。
2.我国的人口迁移
(1)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2)我国目前的“民工流”现象
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及附近地区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箭头表示二战后主要移民路径,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由核心区向周围的边缘地区
B.由欧洲沿海向内陆地区
C.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核心区
D.由经济发达区域向经济落后区域
(2)图中能够表现出来的跨大洲的人口迁移方向是( )
A.由亚洲迁往欧洲
B.由非洲迁往欧洲
C.由北美洲迁往欧洲
D.由大洋洲迁往欧洲
科学思维
分析人口迁移时空特点的方法
第(1)题,由图可知,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核心区域。第(2)题,图中所有的箭头中,只有从北非向欧洲核心区进行的是跨大洲的人口迁移。
[答案] (1)C (2)B
提升运用能力
读中国、美国(本土)两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1~2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 )
①受东北部工业区的吸引产生的 ②因南北战争引起的 ③因气候等环境因素引起的 ④受新兴产业的吸引产生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B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本土人口主要是从东北部老工业区向西部和南部资源丰富、新兴工业兴起的“阳光地带”迁移。
2.与我国20世纪50~80年代中期相比,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 )
①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②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③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 ④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流向东部地区的规模比流向西部地区的规模要大得多,民工流动的人数也远比20世纪50~80年代中期多。
教材活动巧点拨
[教材第9页活动]
思路点拨 人口迁移的正面影响,可从迁移者、迁入地、迁出地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人口迁移的负面影响,主要从迁入地和迁出地两个角度分析。
成果展示 对人口迁出地来说,正面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压力等;负面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等。对人口迁入地来说,正面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迁入地经济的发展等;负面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大等。对迁移者来说,主要是正面影响: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
[教材第10页思考]
思路点拨 推力因素属于人口迁移的消极因素,这些因素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拉力属于人口迁移的积极因素,这些因素吸引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成果展示
[教材第12页活动]
思路点拨 1.美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在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受经济因素、自然灾害因素影响,人口由南部向北部和西部迁移;从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受经济因素和气候因素影响,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2.可从迁出地的推力因素和迁入地的拉力因素两方面分析人口大规模迁移。
成果展示 略。
[教材第15页活动]
思路点拨 1.结合教材问题和自身实际进行即可。
2.家庭人口迁移路线图主要包括迁出地、迁入地和迁移方向,也可绘出迁移路径等,结合实际绘图。
3.对比收集的相关信息,结合本节所学,据实际情况总结答案。
成果展示 略。
地理实践深探索
方向与建议
1.调查本地区人口迁入和迁出数量,计算人口机械增长数量,并分析其对本地区的影响。
2.查找我国人口迁移资料,绘制人口迁移方向图。
3.查找世界人口迁移资料,分析主要人口迁移方向的影响因素。
展示与评价
略。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青海省化隆县地处青藏高原,2018年户籍人口约30万。上世纪80年代起,化隆人凭借精湛的拉面手艺走向全国各地,目前常年在外的从业人员超过10万,多分布在我国东部城市。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化隆人迁往我国东部城市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B.政策因素
C.经济因素 D.婚姻家庭
答案 C
解析 影响现代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东部地区经济远比内地发达,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口流入,故C项正确。
2.化隆人大量迁往东部城市可以缓解( )
A.化隆县的人地矛盾 B.化隆县的老龄化问题
C.东部城市就业压力 D.东部城市的环境压力
答案 A
解析 化隆人大量迁往东部城市可以缓解化隆县的人地矛盾;由于迁出人口多为青壮年劳动力,故该现象可能加重化隆县的老龄化问题;会加剧东部城市就业压力及东部城市的环境压力。
下图是根据联合国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绘制的2001~2050年部分国家迁入人口趋势图,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示人口迁移流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人口多的国家迁往人口少的国家
B.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C.全球迁出人口少于迁入人口
D.由东半球国家迁往西半球国家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可知,美、德、加、英、澳等发达国家人口迁入为正值,中、墨、印、印尼、菲等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入为负值,这说明人口迁移流向为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4.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减轻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
B.加重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
C.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D.对迁出地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没有帮助
答案 C
解析 人口迁移可减轻迁出地的就业、环境等压力,加强迁出地人口与外界社会文化交流,促进生活观念的更新,可以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迁入地的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下图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据此完成5~6题。
5.河北、安徽、湖南分别成为北上广外来人口比重最大省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人口规模 B.地理位置
C.经济水平 D.科技水平
答案 B
解析 河北距北京较近,安徽距上海近,湖南距广州较近,且经济发展差异大,因而河北、安徽、湖南分别成为北上广外来人口比重最大省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理位置,故B项正确。
6.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会导致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
A.老龄化加剧 B.环境压力增大
C.就业压力减小 D.教育水平提升
答案 B
解析 外来人口大量涌入,老龄化减轻,A项错误;人口数量增多,环境压力增大,B项正确;就业压力增大,C项错误;外来人口的教育水平一般较低,所以人口迁入导致教育水平降低,D项错误。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完成7~9题。
7.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粤、豫、黔、沪 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 D.豫、粤、沪、黔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①的常住人口多于户籍人口,且常住人口大于1亿,说明是人口迁入区,豫为人口迁出区,所以可以排除B、D两项;②的户籍人口超过1亿,且多于常住人口,说明是人口迁出区;③的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也是人口迁出区;④的人口多于京、津,且常住人口多于户籍人口,是人口迁入区,黔是迁出区,可以排除C项。故选A项。
8.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
D.广西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
答案 D
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由农村到城市、由山区到平原、由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河北主要流向京津地区,安徽主要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湖南、广西主要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以就近迁移为主。
9.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 )
A.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B.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
C.加重西部地区的环境压力
D.加速中部地区的资源开发
答案 B
解析 大量的劳动力迁入沿海地区会增加沿海地区的经济活力,使经济更好地发展,同时也会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
投资移民是指具有一定资产,以投资的方式取得外国永久居留权的移民。近年来,投资移民人数迅猛增加,成为我国海外移民大潮中的突出现象,美国是我国海外投资移民的首选。读图,完成10~12题。
10.迁入美国的中国移民人口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段是( )
A.1990~2000年 B.2000~2006年
C.2006~2010年 D.2010~2013年
答案 D
解析 移民人口数量增长速度等于每个时段起止的移民人口数量之差除以该时段的年数。计算可知2010~2013年移民人口数量增长速度最快。
11.美国制定投资移民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移民门槛 B.增加财政收入
C.增加劳动力 D.引进人才
答案 B
解析 美国制定投资移民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吸引海外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12.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热衷投资移民美国的主要因素有( )
①教育质量 ②环境质量 ③食品安全 ④医疗水平
⑤治安状况 ⑥就业机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③④⑤
答案 A
解析 美国目前在教育质量、环境质量、食品安全、医疗水平方面优于我国,这是吸引我国海外移民的主要原因。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2分)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 最新统计显示,中国海外侨胞超过4 500万,被认为是国际上最大的移民群体,且有逐年扩大趋势,其中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是中国移民最主要的聚集地。
材料二 漫画《欢迎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1)分析材料一,说明目前国际人口迁移流动的基本方向。(4分)
(2)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成为目前我国移民的最主要聚集地的原因。(10分)
(3)我国海外移民数量逐年增多,对我国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什么?(6分)
(4)分析材料二,说明我国欢迎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原因。(6分)
答案 (1)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2)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相对落后,而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是典型的发达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工作、生活环境好,收入水平高;而且这些地区和国家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日渐成为其经济增长的瓶颈,这客观上形成了对移民的吸引力,因此这些地区成为我国移民最主要的聚集地。
(3)我国的海外移民逐年增多,且以出国留学、工作为主,迁移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的人才流失,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4)我国的海外留学人员是我国的高素质人才,鼓励和引导其回国创业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全球范围内的人口迁移规模越来越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异导致人口大量地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这样的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这也是我国鼓励和引导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原因。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出现了世界特有的“农民工”现象,他们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像候鸟一样南飞北迁,形成“候鸟”经济现象,这给我国自然和社会环境带来重大影响。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省际人口流动规模统计图(港澳台资料暂缺)。
(1)“候鸟”经济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大于500万的省区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8分)
(2)新疆目前已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省际人口流入地区,流入新疆的农民工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在几月?为什么?(8分)
(3)目前每年有大量人口流入山西省和云南省,二省吸引人口流入的因素有何不同?(6分)
(4)西藏是我国省际人口流动最少的省区,为什么?(4分)
答案 (1)不利影响:给交通带来巨大压力;造成社会环境不稳定;留守儿童和赡养老人问题严重。分布特点: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2)时间:8~10月。原因: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棉花采摘需要大量劳动力,采摘时间集中在8~10月。
(3)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吸引大量劳动力流入。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花卉的种植和边境贸易吸引大量人口流入。
(4)西藏生态环境脆弱,不能吸引大量人口流入;西藏人口数量少,也不会有大量人口流出。
解析 第(1)题,不利影响主要从交通、环境、留守儿童和赡养老人问题等方面分析。空间分布特点可从图中获知。第(2)题,部分农民工流入新疆从事农业生产,主要是从事棉花的采摘,主要集中在8~10月。第(3)题,影响山西和云南人口迁移的因素应分别从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边境贸易等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主要从生态环境脆弱和人口数量较少等方面进行分析。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容量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容量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第三节 人口容量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三节 人口容量教案设计,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人口迁移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人口迁移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