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2《插秧歌》课件14张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5153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2《插秧歌》课件14张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5153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2《插秧歌》课件14张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5153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2《插秧歌》课件14张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51539/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2《插秧歌》课件14张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51539/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2《插秧歌》课件14张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51539/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2《插秧歌》课件14张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51539/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2 插秧歌集体备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2 插秧歌集体备课课件ppt,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近杨万里,背景探寻,插秧歌,《插秧歌》文意理解,文题解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杨 万 里 简 介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二十四年(宋高宗年号,1131-1162)中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作品语言通俗明畅、清新自然且幽默情趣,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称为“诚斋体”。
杨万里一生作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 代表作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新柳》等。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于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径衢州,正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móu)蓑(suō)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唤渠朝(zhā)餐歇半霎(shà),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shì)未匝(zā),照管鹅儿与雏鸭。
(1)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2)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3)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是否吃饭。(4)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家里的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所谓“插秧”,是指将稻秧栽到稻田里。插秧歌生动地表现了农民插秧劳作的情景。
插秧,水稻秧苗从秧田移植到稻田里。育种的时候水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经过人工移植或机器移植,让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四个动词“抛”“接”“拔”“插”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一齐出动,分工明确,各尽所能,配合默契。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思考:本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诗人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他们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把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铁甲。头盔和铁甲都是战士打仗必备的装束,如此比喻,也就将插秧的情景比作了战斗场景,突出了劳动的紧张气氛。 诗人以一种貌似轻松的笔调言之,实际上饱含苦涩意味,表现了农民的艰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如何理解这里的“只不答”,从这四句能看出劳动人民怎样的品质?
送饭人(妻子)招呼农夫休息一会儿,并且说趁着这个时间,赶快吃早饭。“低头折腰只不答”是农夫的反应:他(们)依然低头弯腰的忙活着,连抬头说句话的功夫也没有。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 事实上,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们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秧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作者模拟农夫的口吻,写出农夫对妻子的嘱咐。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完整版课件ppt,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正音朗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2 插秧歌课文内容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近杨万里,写作背景,插秧歌,《插秧歌》诵读感知,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课文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写作背景,作者介绍,中兴四大诗人,诚斋体,听范读体会,杨万里,插秧歌,整体感知,解读鉴赏,知识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