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5章环境与发展章末综合提升含答案 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5章环境与发展章末综合提升含答案,共9页。
章末综合提升1.水体污染的类型、成因及危害根据污染物的差异,可把水体污染分成不同的类型,具体对比分析如下: 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海洋石油污染含义因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进入水体引起的水质恶化现象各类重金属(汞、镉、铅、铬等)进入水体,经动植物生物链逐渐积累,对人畜造成伤害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造成范围极广的污染现象污染源生产和生活污水中所含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含重金属的污水和固体垃圾中含重金属的淋溶污水近海石油泄漏表现陆地水体称为“水花(水华)”,又称“藻花”;海洋水体称为“赤潮”各种重金属引起的人畜病症海洋上漂浮大量油膜和油块危害水体中植物死亡,鱼类死亡;湖泊演变为沼泽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最终危害人类身体健康海洋生物大量死亡;阻碍海藻光合作用;影响海洋底栖动物;石油氧化分解,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案例太湖的富营养化现象日本的水俣病瓦尔迪兹号油轮泄漏事件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类过度索取资源造成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其成因、地区分布及危害具体如下表所示: 环境问题成因地区分布危害全球变暖森林大量减少;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全球大部分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臭氧层破坏 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使空气中氟氯烃化合物增多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上空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损害人的免疫力,易患皮肤癌;危及海洋生物,加剧全球变暖酸雨地形、大气运动;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出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世界:西欧、北美、日本。我国:主要在南方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荒漠化 气候变干;滥伐、滥垦、滥牧等人类活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暴雨、土质疏松;滥垦、滥伐我国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南方地区的丘陵、山地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水库、河床,加剧洪涝灾害淡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严重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粮食产量;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体健康;甚至引发国际冲突3.分析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1)分析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特征、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 (2)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交通、科技、市场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3)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从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来分析。 (4)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①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农业发展;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工业发展;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②发展科技,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等都依赖科技创新,即要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④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⑤促进对外开放。⑥发展教育,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防治各种环境问题。⑧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4.分析某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答题要点一般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看具体考题可有所侧重或删减。(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2)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与生态农业。(3)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体系。(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树立可持续的环境观和消费观。(5)加强国际合作,明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读我国局部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1.甲、乙、丙三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分别是( )A.森林减少、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减少C.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D.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水土流失2.乙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A.开辟水资源,合理灌溉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C.保护草场,合理放牧D.合理采伐,及时抚育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地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故生态环境问题可能是森林减少;乙地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主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丙地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该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类活动不合理,主要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第2题,乙地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草地,应该保护草场,合理放牧;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是丙地区可持续发展采取的措施;合理采伐,及时抚育是甲地区可持续发展采取的措施。答案:1.A 2.C读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3.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直接目的有( )①增加木材产量 ②提高生态质量③提高农民收入 ④调整农业结构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4.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主要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B.②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C.③抵御海风、海浪和暴雨的侵袭D.③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解析:第3题,“退耕还林”减少了耕地面积比例,增加了林地比例,既调整了农业结构,又提高了相应地区的生态质量。第4题,①为三北防护林,其主要作用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②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其主要作用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③为沿海防护林,有抵御海风、海浪和风暴潮袭击的作用。答案:3.D 4.C 一、选择题下图示意地理小组探究某环境问题的过程,甲、乙装置初始实验条件相同。读图,回答1~3题。1.该实验探究的环境问题是( )A.全球变暖 B.酸雨危害C.水土流失 D.物种减少2.甲装置实验条件不变,学生对乙装置的操作与观察到的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A.减小水量—b中的水比a中的浑浊B.压实泥土—b中的水比a中的浑浊C.加大坡度—b中的水比a中的清澈D.铺设草皮—b中的水比a中的清澈3.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是( )A.改善气候 B.恢复植被C.生态移民 D.陡坡开荒答案:1.C 2.D 3.B随着生态环境建设,人工湿地越来越受到青睐。下图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小型人工湿地建设模式图。据此回答4~6题。4.图中人工湿地的主要作用是( )A.调节径流 B.调节气候C.美化环境 D.净化水质5.关于该人工湿地模式叙述正确的是( )A.建造和运行费用高B.易于维护,技术含量低C.不适合大城市地区D.可利用该系统发电6.为更好地发挥该类人工湿地的主要作用,其最适合建在( )A.养殖场附近 B.化工厂附近C.城市中心区 D.自来水厂附近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从进水管到出水管中间有水生植物,能够进行氮磷沉积,净化水质,故选D。第5题,该人工湿地模式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小型人工湿地建设,从进水管到出水管中间种植一些水生植物,运营模式简单,易于维护,技术含量低,故选B。第6题,该人工湿地模式主要是能够进行氮磷沉积,净化水质,为更好地发挥该类人工湿地的主要作用,其最适合建在污水中氮磷含量大的养殖场附近,故选A。答案:4.D 5.B 6.A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生态环境部和中科院共同编制完成的《中国生态功能区划》中,全国被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和216个生态功能区。结合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回答7~9题。7.划分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目的是( )A.进一步了解区域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B.引导人口有序流动C.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使其趋于一致D.划定区域的界限,明确区域的归属8.关于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主体功能区之间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B.主体功能区都是独立的空间单元,相互之间没有影响C.主体功能区都具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和界线D.每个主体功能区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9.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A.a、b—草原广布、温差大B.b、f—地表崎岖、降水少C.c、e—光照充足、风沙大D.d、g—气候湿润、林地多答案:7.A 8.B 9.D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雄安新区重点承接含企业总部、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在内的非首都功能。据此回答10~11题。10.设立雄安新区的目的有( )①扩大北京资源环境承载力②调整京津冀城市布局③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④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11.雄安新区的设立会带来大量人口迁入,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政治(政策)因素B.社会文化因素C.自然环境因素D.经济因素解析:第10题,设立雄安新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因此②③④正确;扩大北京资源环境承载力不是主要目的,①错误;因此答案选D项。第11题,雄安新区是在政策优惠条件下设立的,新区经济会得到快速发展,城镇化的推进,有大量的就业机会,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好的生活条件,从而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因此影响其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为政治因素,故答案选A项。答案:10.D 11.A二、非选择题12.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的一条“黄金带”,覆盖11个省市,人口占到全国的40%,GDP也占全国的40%,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长江沿江地带有哪些自然资源?(2)针对长江流域各河段自然条件的差异,其利用方式各不相同,请你对下面几位同学的设想加以补充。 河段利用方式理由上游发展水电业________中下游发展________中下游地区河湖密布发展________中下游地区江阔水深,水流平稳 (3)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试从地理位置、交通、科技、工农业基础等方面,分析其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4)目前,上海市规划在M处围垦区扩建化学工业园区,说出其有利的工业区位条件。答案:(1)煤、铁、天然气、铜、磷矿、水能、水、耕地等。(2)上游河流落差大,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水能丰富 淡水养殖业 内河航运业(3)发展历史悠久,工农业基础好;科技力量雄厚;便利的水陆交通;科技发达(基础好);位于长江入海口,地理位置优越。(4)土地资源丰富;布置在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对上海市区污染较小;交通便利(或海运便利);市场广阔;相关产业集聚,协作良好(或基础设施较好)。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能源强度亦称单位产值能耗,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能源量。根据能源强度的高低,对我国各地区进行区域划分如下: 能源强度区域具体省区低能源强度区域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海南、江苏、福建和江西共8个省市中能源强度区域天津、广西、安徽、山东、河南、湖南、陕西、重庆、黑龙江、湖北、四川和吉林共12个省市高能源强度区域云南、辽宁、河北、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青海、贵州和宁夏共10个省区 材料二 “碳强度”是指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山西省碳强度位居全国第一。低碳经济旨在通过不断提高碳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逐步使经济发展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改善能源结构和开发清洁能源问题。材料三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描述低能源强度区域、高能源强度区域的分布特点。(2)山西省碳强度位居全国首位,试分析其原因。(3)说明我国要实现低碳经济的合理措施。解析:(1)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低能源强度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高能源强度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2)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且能源利用效率低,碳强度大。(3)要实现低碳经济,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答案:(1)低能源强度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高能源强度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地区。(2)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能源的使用效率低;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开发利用新能源);调整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