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到第八单元课件PPT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爬山虎的脚 课件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课件 1 次下载
- 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课件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课件 0 次下载
- 语文园地四 课件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课件 1 次下载
- 习作:我和____过一天 课件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课件 0 次下载
- 普罗米修斯 课件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课件 1 次下载
古诗三首(第三单元) 课件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古诗三首(第三单元) 课件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共60页。
古诗三首图中的人在做什么?图中的人在做什么?观察第三单元处处留心皆学问。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第三单元处处留心皆学问。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人文主题解读:“处处”强调随时随地;“留心”要求用心观察,善于发现;“皆学问”则指出了观察所得。因此这句话是在引导我们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发现生活的美,感悟生活的真谛。语文要素解读:这一语文要素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我们连续细致观察的能力。通过换词、改句等方式品读语言,感知文章表达的准确生动,并透过准确的用词,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并从中学会观察方法。《古诗三首》《蟋蟀的住宅》《爬山虎的脚》2课时2课时2课时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古诗三首》的学习,看看古人们都观察到了哪些景物吧!夕阳江水半绿半红红绿划分节奏暮江吟﹝唐﹞白居易/////mù暮暮光 暮色 “暮”的意思是傍晚,和“朝”相对,如“暮色、暮光、日暮”;也可指时间靠后,快完了,如“暮年、暮春”等。瑟秋风瑟瑟 瑟瑟发抖 “瑟”是平舌音,不要错读成“shè”。暮 “暮”字上边的“日”要写得扁平一些,中间像个“大”,但撇、捺不交会,要写得舒展,罩住下边的“日”。吟 “吟”的右边是“今”,不要多写一点。呤(líng):嘌(piào)呤 (一种有机化合物)瑟瑟: 可怜: 真珠: 瑟瑟:拟声词。形容轻微的声音。也形容颤抖。在诗中形容未受 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可怜:可爱。 真珠:在诗中指珍珠。 结合课本注释与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②半江红。可怜③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④月似弓。暮江吟①﹝唐﹞白居易【注释】①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②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③可怜:可爱。④真珠:这里指珍珠。译文: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柔和地铺在江水中。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青绿色,一半是艳红色。九月初三这个夜晚是多么可爱啊!江畔小草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而挂在天边的那弯新月像一把精致的弓。再读《暮江吟》,感受景色之美1.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把它们圈画出来。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1.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把它们圈画出来。2.从古诗中圈画出的景物有哪些特点?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2.从古诗中圈画出的景物有哪些特点?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太阳的特点是“残”,江水的特点是“半绿半红”,露珠像珍珠一样圆润晶莹,月亮的特点是弯得像弓一样。(1)“残阳”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经验,说说诗人认为 此时的太阳“残”的原因。一道残阳铺水中, 傍晚时分,夕阳低垂,微弱的阳光不再是高高地直射大地,而是低垂地斜射,因此被山峰遮挡了身影而略显残缺。另外,“残”也表示快完了的意思,用“残”修饰太阳,说明太阳即将落山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夕阳,快要落山的太阳。(1)“残阳”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经验,说说诗人认为 此时的太阳“残”的原因。(2)“一道残阳铺水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想一想诗 人为什么不用“照”“射”来描写残阳。 “一道残阳铺水中”描绘了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柔和地铺在江水中的情形。 一个“铺”字,不仅写出了夕阳的柔和,还写出了画面的动态美以及宏大。“照”和“射”则体现不出这种意境。(2)“一道残阳铺水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想一想诗 人为什么不用“照”“射”来描写残阳。(3)从“残、铺”等字的使用中,你能看出诗人白居易 在观察景物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说明了白居易观察得细致。(3)从“残、铺”等字的使用中,你能看出诗人白居易 在观察景物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4)残阳铺在水面上,形成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画面, 请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江水为什么会是半江绿、半江红 的。 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不能完全照射整个江面,所以没被太阳照射到的一半江水就是青绿色的,而受到夕阳照射的那一半江水是红色的。(4)残阳铺在水面上,形成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画面, 请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江水为什么会是半江绿、半江红 的。(5)交流时间。“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绘 了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这句话描绘的是九月初三这一天日暮时分的景象。此时,残阳斜射在江面上,被照射到的江水染成了红色,没有被照射到的江水依然是绿色。两种颜色交相辉映,十分好看。(5)交流时间。“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绘 了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6)日落西山,弯月斜挂天边,诗人觉得此时的夜晚是 “可爱”的。请你说一说诗人觉得哪些景物是可爱 的及其原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诗人觉得露珠、月亮是可爱的。 从“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可以知道此时露珠的圆润晶莹,如珍珠一样美好;而天上的弯月又如一张弯弓。两处景物描写写出了月夜的静谧美好,因此诗人觉得它们是可爱的。从中既可以感受到九月初三夜的美,又可以体会到诗人用词的凝练、表达的生动以及观察的细致。(6)日落西山,弯月斜挂天边,诗人觉得此时的夜晚是 “可爱”的。请你说一说诗人觉得哪些景物是可爱 的及其原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7)我们通过分析诗句体会到了诗人细致的观察,除此 之外,你还能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具体 说一说。 从首句的“残阳”到最后一句的“月似弓”,点出了时间的变化,也说明了诗人从日暮到夜晚月亮斜挂,一直都在江边欣赏美景,这体现了诗人连续观察的特点。(7)我们通过分析诗句体会到了诗人细致的观察,除此 之外,你还能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具体 说一说。《暮江吟》总结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日落前夕阳斜照在江面上的美丽景色。通过诗人的描述,残阳铺照在水面的样子好像就浮现在眼前。诗的后两句通过把露珠比作珍珠,将月亮比作弯弓,写出了深秋夜晚迷人的景色。作者通过连续细致的观察,描绘了从日落前到月亮升起时江边的美丽景色,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暮江吟》景物对照图初读古诗,梳理诗意一、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划分节奏二、学习生字降例:降雨、降温、 下降、降落伞。降xiángjiàng表示屈服;归顺;使屈服;制伏。例:投降、降服。表示从高处往低处移动;下落;使下落(跟“升”相对)。缘 “缘”右边的第一笔撇折,起笔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是横撇,第三笔的横不宜过长,右下部略瘦长、紧凑。费 “费”在书写时上宽下窄,上面的“弗”要写得扁平一些,第五笔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贝”中的撇从竖中线起笔。逊输三、根据注释,理解古诗大意学生活动·结合注释或插画,同桌之间 交流两首诗的诗歌大意。学生汇报·指定3~4名同学结合注释说说 古诗大意。·其他同学待其说完后,可发表 意见。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①,骚人②阁③笔费评章④。梅须逊⑤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注释】①降:服输。②骚人:诗人。③阁:同“搁”,放下。这里读gē。④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⑤逊:不及,比不上。﹝宋﹞卢钺·两首古诗题①西林②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③身在此山中。【注释】①题:书写,题写。②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③缘:因为。﹝宋﹞苏轼 从正面看,山岭绵延不绝;从侧面看,山峰高耸,高低起伏。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景色也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啊! ·译文题①西林②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③身在此山中。【注释】①题:书写,题写。②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③缘:因为。﹝宋﹞苏轼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①,骚人②阁③笔费评章④。梅须逊⑤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注释】①降:服输。②骚人:诗人。③阁:同“搁”,放下。这里读gē。④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⑤逊:不及,比不上。﹝宋﹞卢钺·译文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自己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文人墨客们一时间也难以评判,只好放下笔苦苦地思量一番。梅花与雪花相比,少了几分洁白;而雪花与梅花相比,又少了一段芳香。 一、品读《题西林壁》观察山岭和山峰的图片,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山岭和山峰有什么区别,并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说横看成岭,侧看成峰。岭峰 “岭”指高大的山脉,一般不是单独的一座山,所以横着看时,视线范围广,看到的是山岭;而“峰”是指山的尖顶,是纵向上的,侧着看,从高度上进行观察,看到的便是山峰。观察山岭和山峰的图片,再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山岭和山峰有什么区别,并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说横看成岭,侧看成峰。2.同一座庐山,在苏轼眼中却呈现了“远近高低各不同” 的景象,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苏轼所处的位置不同,其观察的角度就不一样,所以他所看到的庐山也是不同的。2.同一座庐山,在苏轼眼中却呈现了“远近高低各不同” 的景象,这是为什么呢?3.苏轼在游览完庐山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苏轼游览完庐山后,发现已经看不清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了。于是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3.苏轼在游览完庐山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4.为什么身处庐山中就无法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从中 得到了什么感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身在庐山之中,视线被遮挡,视野受到局限,因而看不到庐山全貌,只能单独地看到一峰一岭。 这两句诗启示我们: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因此我们要全面地看待事物,不能局限于一个方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4.为什么身处庐山中就无法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从中 得到了什么感悟?写景:多角度观察庐山。“横”“侧”“远近高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理: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全面地看待事物和问题。《题西林壁》二、自学《雪梅》,感悟道理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雪梅》。了解诗中景物特点。说说从诗句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班级汇报随机抽取小组回答问题。(1)诗人笔下的“雪”和“梅”在做什么?结果如何?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诗人笔下的“雪”和“梅”在争春,结果是它们谁也不服谁,并未分出胜负。从“未肯降”一词便可以看出来。(1)诗人笔下的“雪”和“梅”在做什么?结果如何?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2)为什么“雪”和“梅”没有分出胜负,它们各有什 么特点? “雪”白,“梅”香,二者各有优势。“雪”在颜色上比“梅”更洁白,却没有“梅”的香气,所以“梅”“雪”争春未能分出胜负。(2)为什么“雪”和“梅”没有分出胜负,它们各有什 么特点?(3)“梅”“雪”各有所长,难分伯仲,那如果换成别 的事物或者我们自己呢?请结合刚才的分析,说说 你从“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中获得 了怎样的启示。 “雪”“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难分高低。由“雪”“梅”联系到其他事物或人同样如此。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启示我们万事万物都各有所长,人也各有优缺点,我们要善于取长补短。(3)“梅”“雪”各有所长,难分伯仲,那如果换成别 的事物或者我们自己呢?请结合刚才的分析,说说 你从“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中获得 了怎样的启示。(4)从诗歌的最后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在观察事物时具有 什么样的特点?或者说说你从中学到了怎样的观察 方法。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说明诗人从颜色、气味两个角度对事物进行了对比,从中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的细致全面,学到了要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4)从诗歌的最后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在观察事物时具有 什么样的特点?或者说说你从中学到了怎样的观察 方法。(5)诗人卢钺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描绘了他眼中的梅、雪 形象。请结合具体诗词说说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诗 句语言的精妙的。 “争”“未肯降”把梅和雪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梅与雪互相比较,互不相让的情形。 “诗人阁笔费评章”写出了诗人们为分出梅和雪的胜负费尽心思,绞尽脑汁的情形。其中一个“费”字,准确地说明梅和雪不分上下。 “逊”和“输”写出了梅雪各自的不足。(5)诗人卢钺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描绘了他眼中的梅、雪 形象。请结合具体诗词说说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诗 句语言的精妙的。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导致结果发表观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拟人化的表达,让我们看到了梅雪争春的激烈场面。梅和雪一反与世无争的姿态,互不相让。难坏了诗人们颜色上:雪更白。气味上:梅更香。阐明道理万事万物都各有所长,人也各有优缺点,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善于取长补短。三、课堂总结三首古诗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佳篇。《暮江吟》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妙的秋江晚景图,《题西林壁》在给我们展现庐山奇绝景色的同时,还告诉我们要多角度观察、全面思考的道理;《雪梅》在向我们描绘初春时节“雪”“梅”争艳的情形时,也告诉了我们事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美的道理。
古诗三首图中的人在做什么?图中的人在做什么?观察第三单元处处留心皆学问。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第三单元处处留心皆学问。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人文主题解读:“处处”强调随时随地;“留心”要求用心观察,善于发现;“皆学问”则指出了观察所得。因此这句话是在引导我们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发现生活的美,感悟生活的真谛。语文要素解读:这一语文要素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我们连续细致观察的能力。通过换词、改句等方式品读语言,感知文章表达的准确生动,并透过准确的用词,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并从中学会观察方法。《古诗三首》《蟋蟀的住宅》《爬山虎的脚》2课时2课时2课时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古诗三首》的学习,看看古人们都观察到了哪些景物吧!夕阳江水半绿半红红绿划分节奏暮江吟﹝唐﹞白居易/////mù暮暮光 暮色 “暮”的意思是傍晚,和“朝”相对,如“暮色、暮光、日暮”;也可指时间靠后,快完了,如“暮年、暮春”等。瑟秋风瑟瑟 瑟瑟发抖 “瑟”是平舌音,不要错读成“shè”。暮 “暮”字上边的“日”要写得扁平一些,中间像个“大”,但撇、捺不交会,要写得舒展,罩住下边的“日”。吟 “吟”的右边是“今”,不要多写一点。呤(líng):嘌(piào)呤 (一种有机化合物)瑟瑟: 可怜: 真珠: 瑟瑟:拟声词。形容轻微的声音。也形容颤抖。在诗中形容未受 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可怜:可爱。 真珠:在诗中指珍珠。 结合课本注释与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②半江红。可怜③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④月似弓。暮江吟①﹝唐﹞白居易【注释】①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②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③可怜:可爱。④真珠:这里指珍珠。译文: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柔和地铺在江水中。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青绿色,一半是艳红色。九月初三这个夜晚是多么可爱啊!江畔小草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而挂在天边的那弯新月像一把精致的弓。再读《暮江吟》,感受景色之美1.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把它们圈画出来。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1.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把它们圈画出来。2.从古诗中圈画出的景物有哪些特点?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2.从古诗中圈画出的景物有哪些特点?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太阳的特点是“残”,江水的特点是“半绿半红”,露珠像珍珠一样圆润晶莹,月亮的特点是弯得像弓一样。(1)“残阳”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经验,说说诗人认为 此时的太阳“残”的原因。一道残阳铺水中, 傍晚时分,夕阳低垂,微弱的阳光不再是高高地直射大地,而是低垂地斜射,因此被山峰遮挡了身影而略显残缺。另外,“残”也表示快完了的意思,用“残”修饰太阳,说明太阳即将落山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夕阳,快要落山的太阳。(1)“残阳”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经验,说说诗人认为 此时的太阳“残”的原因。(2)“一道残阳铺水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想一想诗 人为什么不用“照”“射”来描写残阳。 “一道残阳铺水中”描绘了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柔和地铺在江水中的情形。 一个“铺”字,不仅写出了夕阳的柔和,还写出了画面的动态美以及宏大。“照”和“射”则体现不出这种意境。(2)“一道残阳铺水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想一想诗 人为什么不用“照”“射”来描写残阳。(3)从“残、铺”等字的使用中,你能看出诗人白居易 在观察景物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说明了白居易观察得细致。(3)从“残、铺”等字的使用中,你能看出诗人白居易 在观察景物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4)残阳铺在水面上,形成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画面, 请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江水为什么会是半江绿、半江红 的。 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不能完全照射整个江面,所以没被太阳照射到的一半江水就是青绿色的,而受到夕阳照射的那一半江水是红色的。(4)残阳铺在水面上,形成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画面, 请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江水为什么会是半江绿、半江红 的。(5)交流时间。“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绘 了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这句话描绘的是九月初三这一天日暮时分的景象。此时,残阳斜射在江面上,被照射到的江水染成了红色,没有被照射到的江水依然是绿色。两种颜色交相辉映,十分好看。(5)交流时间。“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绘 了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6)日落西山,弯月斜挂天边,诗人觉得此时的夜晚是 “可爱”的。请你说一说诗人觉得哪些景物是可爱 的及其原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诗人觉得露珠、月亮是可爱的。 从“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可以知道此时露珠的圆润晶莹,如珍珠一样美好;而天上的弯月又如一张弯弓。两处景物描写写出了月夜的静谧美好,因此诗人觉得它们是可爱的。从中既可以感受到九月初三夜的美,又可以体会到诗人用词的凝练、表达的生动以及观察的细致。(6)日落西山,弯月斜挂天边,诗人觉得此时的夜晚是 “可爱”的。请你说一说诗人觉得哪些景物是可爱 的及其原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7)我们通过分析诗句体会到了诗人细致的观察,除此 之外,你还能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具体 说一说。 从首句的“残阳”到最后一句的“月似弓”,点出了时间的变化,也说明了诗人从日暮到夜晚月亮斜挂,一直都在江边欣赏美景,这体现了诗人连续观察的特点。(7)我们通过分析诗句体会到了诗人细致的观察,除此 之外,你还能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具体 说一说。《暮江吟》总结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日落前夕阳斜照在江面上的美丽景色。通过诗人的描述,残阳铺照在水面的样子好像就浮现在眼前。诗的后两句通过把露珠比作珍珠,将月亮比作弯弓,写出了深秋夜晚迷人的景色。作者通过连续细致的观察,描绘了从日落前到月亮升起时江边的美丽景色,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暮江吟》景物对照图初读古诗,梳理诗意一、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划分节奏二、学习生字降例:降雨、降温、 下降、降落伞。降xiángjiàng表示屈服;归顺;使屈服;制伏。例:投降、降服。表示从高处往低处移动;下落;使下落(跟“升”相对)。缘 “缘”右边的第一笔撇折,起笔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是横撇,第三笔的横不宜过长,右下部略瘦长、紧凑。费 “费”在书写时上宽下窄,上面的“弗”要写得扁平一些,第五笔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贝”中的撇从竖中线起笔。逊输三、根据注释,理解古诗大意学生活动·结合注释或插画,同桌之间 交流两首诗的诗歌大意。学生汇报·指定3~4名同学结合注释说说 古诗大意。·其他同学待其说完后,可发表 意见。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①,骚人②阁③笔费评章④。梅须逊⑤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注释】①降:服输。②骚人:诗人。③阁:同“搁”,放下。这里读gē。④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⑤逊:不及,比不上。﹝宋﹞卢钺·两首古诗题①西林②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③身在此山中。【注释】①题:书写,题写。②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③缘:因为。﹝宋﹞苏轼 从正面看,山岭绵延不绝;从侧面看,山峰高耸,高低起伏。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景色也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啊! ·译文题①西林②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③身在此山中。【注释】①题:书写,题写。②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③缘:因为。﹝宋﹞苏轼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①,骚人②阁③笔费评章④。梅须逊⑤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注释】①降:服输。②骚人:诗人。③阁:同“搁”,放下。这里读gē。④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⑤逊:不及,比不上。﹝宋﹞卢钺·译文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自己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文人墨客们一时间也难以评判,只好放下笔苦苦地思量一番。梅花与雪花相比,少了几分洁白;而雪花与梅花相比,又少了一段芳香。 一、品读《题西林壁》观察山岭和山峰的图片,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山岭和山峰有什么区别,并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说横看成岭,侧看成峰。岭峰 “岭”指高大的山脉,一般不是单独的一座山,所以横着看时,视线范围广,看到的是山岭;而“峰”是指山的尖顶,是纵向上的,侧着看,从高度上进行观察,看到的便是山峰。观察山岭和山峰的图片,再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山岭和山峰有什么区别,并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说横看成岭,侧看成峰。2.同一座庐山,在苏轼眼中却呈现了“远近高低各不同” 的景象,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苏轼所处的位置不同,其观察的角度就不一样,所以他所看到的庐山也是不同的。2.同一座庐山,在苏轼眼中却呈现了“远近高低各不同” 的景象,这是为什么呢?3.苏轼在游览完庐山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苏轼游览完庐山后,发现已经看不清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了。于是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3.苏轼在游览完庐山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4.为什么身处庐山中就无法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从中 得到了什么感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身在庐山之中,视线被遮挡,视野受到局限,因而看不到庐山全貌,只能单独地看到一峰一岭。 这两句诗启示我们: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因此我们要全面地看待事物,不能局限于一个方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4.为什么身处庐山中就无法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从中 得到了什么感悟?写景:多角度观察庐山。“横”“侧”“远近高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理: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全面地看待事物和问题。《题西林壁》二、自学《雪梅》,感悟道理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雪梅》。了解诗中景物特点。说说从诗句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班级汇报随机抽取小组回答问题。(1)诗人笔下的“雪”和“梅”在做什么?结果如何?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诗人笔下的“雪”和“梅”在争春,结果是它们谁也不服谁,并未分出胜负。从“未肯降”一词便可以看出来。(1)诗人笔下的“雪”和“梅”在做什么?结果如何?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2)为什么“雪”和“梅”没有分出胜负,它们各有什 么特点? “雪”白,“梅”香,二者各有优势。“雪”在颜色上比“梅”更洁白,却没有“梅”的香气,所以“梅”“雪”争春未能分出胜负。(2)为什么“雪”和“梅”没有分出胜负,它们各有什 么特点?(3)“梅”“雪”各有所长,难分伯仲,那如果换成别 的事物或者我们自己呢?请结合刚才的分析,说说 你从“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中获得 了怎样的启示。 “雪”“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难分高低。由“雪”“梅”联系到其他事物或人同样如此。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启示我们万事万物都各有所长,人也各有优缺点,我们要善于取长补短。(3)“梅”“雪”各有所长,难分伯仲,那如果换成别 的事物或者我们自己呢?请结合刚才的分析,说说 你从“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中获得 了怎样的启示。(4)从诗歌的最后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在观察事物时具有 什么样的特点?或者说说你从中学到了怎样的观察 方法。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说明诗人从颜色、气味两个角度对事物进行了对比,从中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的细致全面,学到了要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4)从诗歌的最后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在观察事物时具有 什么样的特点?或者说说你从中学到了怎样的观察 方法。(5)诗人卢钺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描绘了他眼中的梅、雪 形象。请结合具体诗词说说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诗 句语言的精妙的。 “争”“未肯降”把梅和雪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梅与雪互相比较,互不相让的情形。 “诗人阁笔费评章”写出了诗人们为分出梅和雪的胜负费尽心思,绞尽脑汁的情形。其中一个“费”字,准确地说明梅和雪不分上下。 “逊”和“输”写出了梅雪各自的不足。(5)诗人卢钺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描绘了他眼中的梅、雪 形象。请结合具体诗词说说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诗 句语言的精妙的。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导致结果发表观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拟人化的表达,让我们看到了梅雪争春的激烈场面。梅和雪一反与世无争的姿态,互不相让。难坏了诗人们颜色上:雪更白。气味上:梅更香。阐明道理万事万物都各有所长,人也各有优缺点,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善于取长补短。三、课堂总结三首古诗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佳篇。《暮江吟》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妙的秋江晚景图,《题西林壁》在给我们展现庐山奇绝景色的同时,还告诉我们要多角度观察、全面思考的道理;《雪梅》在向我们描绘初春时节“雪”“梅”争艳的情形时,也告诉了我们事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美的道理。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