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5 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5 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1.品读佳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达效果。2.分析文章表达的哲理,领会作者对亲情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作家史铁生,在青年时期,年仅21岁,便迎来了因瘫痪要永久坐在轮椅上这个残酷的事实。堕落、迷茫过后的他,对于生命的意义、对于活得最苦的母亲又有了更深层的感悟。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与地坛》,走进史铁生的情感世界。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亘古(gèn) 撅(juē) 颓墙(tuí)坍圮(tān)(pǐ) 窸窸窣窣(xī)(sū) 譬如(pì)灼烈(zhuó) 猝然(cù)二、辨析下列词语,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1.以致·以至[辨词] “以致”和“以至”都是连词,但在用法上有很大区别。“以致”有“因而造成”“致使”的意思,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良结果或者不希望出现的结局。“以至”有“一直到”的意思,表示在范围、数量、程度、时间上的延伸和发展。[运用] ①美国卫生专家批评特朗普政府最初对疫情轻描淡写,以致检测工作滞后,因此无法评估美国疫情的整体规模,进而遏制病毒的传播。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这一循环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事物,处理事情。2.坚韧·坚忍[辨词] 二者都有“坚强、坚定”的意思。“坚韧”除了指精神意志坚强外,还指物体坚固有韧性。“坚忍”指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只适用于精神意志方面。[运用] 这些遭受着命运一次次无情打击的家庭,始终坚韧顽强地同不幸作斗争,用爱和坚忍编织出了别样的幸福。3.身临其境·设身处地[辨词] “身临其境”表示亲自到了某个境地,多指亲自去体验。“设身处地”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侧重替别人着想。[运用] ①浙江援汉医疗队ICU主任李立斌在一档节目直播中几度哽咽。他说:“短时间内那么多人逝去,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有这种难以言说的感受。”②NBA篮网队老板蔡崇信对《华尔街日报》记者表示:“我只想请批评者可以读完我的信,了解事实,并设身处地想一下,如果他们有过中国人过去经历的外国入侵的惨痛历史,他们会怎么做。”三、下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A.比喻 排比 夸张 B.拟人 借代 夸张C.比喻 拟人 借代 D.比喻 拟人 排比[答案] D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1969年去陕西插队,1972年因下肢瘫痪,后返京潜心于文学创作。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品集》。地坛的正式名称叫作“方泽坛”,是明清皇帝祭地之坛,在北京城区北部。1949年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也就是作者残疾后的十几年。作者在“最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地坛的树荫和夕阳笼罩着作者绝望的身影,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作者获得了对生命新的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本文以饱含深情的笔墨,通过描写地坛的景象等,表达了作者对地坛给予自己人生滋养的无限感激,抒写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透彻感悟,表现了勇敢面对不幸,积极面对人生的精神。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答案] ①死,不必急于求成 ②母亲任务探究一 情到浓处语自丰——赏析精彩的语言 [任务导引]史铁生散文的语言极富哲理,情感真挚动人,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文中许多精彩语句,蕴含着丰富的含意,请细细体会。[任务设计]1.第2段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两句话的意思有点重复,请分析其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史铁生在生病之前,他的生命是一种常态,家是其生活的中心,地坛不过是其居家之外的另一个不远的去处,因此他说“地坛离我家很近”。在此之后,他“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于是“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在这里,他领悟到生命的内涵,并从此坦然地面对人生。可以说,此时的地坛已经成为史铁生精神生活的中心——他的精神家园。原本的家则成了这一中心之外的另一个不远的去处,因此他说“我家离地坛很近”。2.第3段说:“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请分析这句话的深刻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作者在二十出头的年纪残废了双腿,因此长时间待在地坛。正是在这个“沉静”的环境中,他活了过来,他在这里感悟到人自身生命的不易,对于自我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这个环境里弥漫着沉静的光芒,这里是使他质变的沃土。他仿佛看到了时间悄无声息地流逝,看到了自己的身影。这句话将个人遭际和所处环境以及时间联系在一起,揭示了时间流逝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3.试赏析下面语句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动词本身含有一种力度,作者把“剥蚀了”“淡褪了”“坍圮了”“散落了”这些谓语动词提前,更强化了动作,更有了力度。同时,四个一起连用构成排比,强烈地表达出时间的无情与自然风雨的力量。任务探究二 倾听母爱的颂歌——体味伟大的母爱 [任务导引]如果说地坛是用来安慰人的心灵、引导作者珍惜生命真谛的精神家园,那么与作者血肉相连、至亲至爱的母亲无疑是引导他走向这条道路的唯一之人。母亲活着的时候让残疾的儿子从心理的轮椅上站起来;母亲去世之后,又成了儿子心中不倒的丰碑。那么让我们用心体味伟大的母爱。[任务设计]4.作者为什么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②“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5.在第二部分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有什么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失落与惆怅。“我”走遍了这园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②懂得了母爱的伟大和重要性。“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任务探究三 探寻精神的家园——体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任务导引]本文构思的关键是“我”与地坛的关系,重点在“我”从地坛那里所获得的生存感悟,作者写地坛突出的便是物我交融的精神默契,请认真阅读本文,体悟作者的人生思考和生存感悟。[任务设计]6.“地坛”与“我”之间存在一种启示与被启示的关系,那么二者有何相似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地坛”是一座废弃的古园,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我”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地坛”荒芜冷落,被人遗弃,与“我”失魂落魄,被社会遗弃的命运十分相似,可谓同病相怜。7.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第一部分中有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十五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也就是说,史铁生“追寻”的“问题”共三个。第一个,我的身体残废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是不是就一死了之?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这是作者窥看的“心魂”。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两个有关“生”与“死”的问题释然了。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作者生存的启示: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忍地活下去。这正是回答作者“怎么活”的疑问的答案。(教师用书独具)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单元学习任务学案及答案,共2页。
这是一份2021学年单元学习任务学案,共4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学案设计,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参考示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