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4* 珍珠鸟教案
展开《珍珠鸟》
统编版五上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对于略读课文《珍珠鸟》而言,所借助的“具体事物”,毫无疑问,是珍珠鸟;而“抒发的感情”,则是作者冯骥才对珍珠鸟的爱。
但“抒发情感的方法”是什么呢?
这需要紧扣教材课文的载体效能,在内容中体会情感,在情感中探寻言语形式,最终还原作者创作时的方法。
一、知其所以然,必先“知其然”。
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需要依循从表象到内核的基本规律。作为单元的略读课文,编者在“导读提示”中,明确设置了相关要求:
默读课文,想想“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信赖。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出了珍珠鸟的可爱,找出这样的语句,体会“我”和珍珠鸟之间的情意。
很明显,“导读提示”明确了两个学习任务,可以概括为:1.了解“我”得到珍珠鸟信赖的过程;2.体会“我”和珍珠鸟之间的情意。
细加分析,则不难看出:这两个任务既有着不同的目标指向,同时也呈现出鲜明的进阶性。
首先,任务一指向文本内容,重在指引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梳理,在删繁就简中,抽取作者的表达主线,为体会情感、洞察主题奠定基础;
其次,任务二指向文本情感,重在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其中所裹挟的丰富情愫。
只有经历了从内容到情感的升级,才能拿到解开作者“抒发情感”方法的金钥匙。
鉴于此,教师可以先以任务一为突破口:了解“我”得到珍珠鸟信赖的过程。事实上,这篇课文着力描写了珍珠鸟的表现,而“我”的做法,只是穿插其中,我们可以从珍珠鸟的表现入手,紧扣描写珍珠鸟与我逐渐亲近的语句,展开文本细读。
交流自主发现时,教师可以着力从两个方面引领:
其一,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这一类词语,一般都置于一句话的开头,具有明显的标志性特征,较为显眼,也易于发现。学生可以迅速圈画出相关词语:
起先—随后—这样久了—渐渐—有一天……
理解这些词语自然不是难事,但从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中,能捕捉多少那些蕴藏其中但又没有明显揭示的内涵呢?
教师可以尝试将这些词语全部删除,为学生提供对比、辨析的反面素材。让学生在对比中清晰地认识到:
1.这些词语,清晰而有序地展现了珍珠鸟与我接近的过程,文章表达有条不紊,清晰明了;
2.人鸟的接近,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对应了“导读提示”中的“逐渐”一词。
其次,表示范畴扩大的词语。
从人鸟接近的角度来看,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只是言语表达的支点,架构起了这一语段的基本句式形式,而展现珍珠鸟不断与“我”接近的价值,更在于这些支点性词携带出来的表示范围的词语。
在品析完顺序性词语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迅速圈画“顺序之词”所裹挟的“地点之词”:
如笼子四周—屋里—窗框—书桌—杯子—稿纸—笔尖……
将这些镶嵌在语句中的词语,逐个提炼并集中呈现出来,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小珍珠鸟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且离“我”也是越来越近……
——这正是珍珠鸟对“我”产生信赖的最直接体现。
以“时间”为经,以“范围”为纬,学生紧扣关键性词句,在语段中开辟、铺就了一张纵横交错的逻辑网,将珍珠鸟的具体表现,以发展的质态,镌刻在意识之中。
二、经典的文本,有着紧密而鲜明的逻辑关系,处处经得起推敲。这种逻辑联系,不仅体现在情节发展的合理上,更体现在内在层次的勾连上。
教师要在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梳理内在表达文脉的基础上,利用两者之间的交融性特征,实现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比如课文重点描写小珍珠鸟逐渐接近“我”的过程,而“我”的表现则是以简单略写的方式作为点缀,穿插在语段中。
那究竟如何解决“导读提示”中任务一的要求呢?“我”究竟为什么能够获取珍珠鸟的信赖呢?这一问题的背后,其实正蕴藏着作者对珍珠鸟的无限关爱和浓浓情意,同时也是落实“任务二”的源头基础。
鉴于此,教师不妨设置这样的问题:
作者究竟是怎么做的,能够让一只小小的珍珠鸟完全放弃戒备,而彻底在“我”的肩头熟睡呢?
同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突破,也可以在稍加提炼、升级的基础上,品味作者内心与珍珠鸟的情意。
首先,一开始,给予珍珠鸟自由生长的空间。
圈画并关注“我”的表现:为他们幽雅的生活环境;很少扒开垂蔓瞧它们;绝不掀开叶片往里看。
这些表现能够类同于给珍珠鸟传递怎样的信号呢?教师不妨组织学生以角色置换和体验的方式,将珍珠鸟内心的感受呈现出来,以展现它们一步步的心理历程:
你看,这个人对我们关爱有加,我们离开了自己的家,他就在笼子里,为我们还原了森林的样貌,让我们依然可以享受到大自然的环境;他也从来不搅扰我们的生活,井水不犯河水,他有的工作,我们有我们的生活,看起来,他并不会伤害我们……
借助角色体验后的表达,学生完全站立在珍珠鸟的角度,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盘托出,从中也就自然不难还原作者“如此表现”的真实用意:
以不动声色的关爱,帮助珍珠鸟适应全新的生活环境,为逐步信赖奠定了基础。
随后,有了小鸟后的逐渐亲近
当小鸟钻出鸟笼,作者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教师可以采用从扶到放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上述板块的方法,关注穿插在语段中的语句,重点圈画,集中呈现,并加以解读,再次洞察珍珠鸟胆子越来越大的背后原因,并将作者对珍珠鸟的情意逐步升级。
比如“我不管他”,给予了小珍珠鸟逐步扩大活动范围的底气;“微微一笑”,让小珍珠鸟感受到来自于“我”的友好和善良;从“不动神色地写”,更是赋予了小珍珠鸟在屋子里“为所欲为”的大胆;直至最后, “我”也是“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更是给予了小珍珠鸟以无限的柔情蜜意……
由此,学生再次站立在小珍珠鸟的视角,能从“我”的表现中感受到:
这里不仅是我活动的地方,更是我的乐园,我可以在这里做自己想做的一切,因为面前的这个人,并不会阻止我,我拥有了在这里的绝对自由……
由此,“我”的表现所包含的对小珍珠鸟的纵容之爱,让它完全放弃了世俗的戒备,为最后的信赖创造了可能。
三、最后,在我肩头睡着了,完全沉浸其中。
有了前面两个板块的铺垫,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将小珍珠鸟和“我”的表现进行对应呈现:
“居然落到我的肩头”“竟然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重点品味“居然”和“竟”这两个字,感受作者言语之中出人意料和无法遮蔽的惊喜。
而这一切,离不开“我”前期“不动声色”“纵容式”的关爱,让小珍珠鸟完全放下心来。这也使得作者对小珍珠鸟的表现,从“纵容式”升级成为“宠溺式。”
学生可以继续从小珍珠的视角,解构作者 “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 的表现:
这里多安全、多惬意!这个人对待我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人与鸟本来就可以和谐相处,我很享受这种和谐境界。
以小珍珠鸟之言,还原了作者的内心所想,形成人鸟心心相印的画面,将信赖与和谐的内涵得到了丰盈和发展。
这是一幅绝美的画面。
当学生对其中的情感形成了丰富体悟之后,教师出示教材中的插图,以细致观察的方式,借助鲜明的直观冲击,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在交流中揭示文本表达主题:
比如有的学生从画面中感受到作者充满善意的慈爱,体会到作者对珍珠鸟的无比关爱;也从小珍珠鸟惬意、安详的神态中,感受它内心的宁静与放松。
由此,相机引出作者高度凝练的中心主题:“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教学这句话,可以从“信赖”和“美好”这两个关键词的关系入手,着力从整体视角,梳理彼此之间逐步“信赖”的过程,聚焦于最后和谐画面所展现出来的温馨与美好,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因为……所以……”的关联词,从不同的维度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展现出来。
纵观整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始终依托导读提示的任务,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层层剥笋,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升华主题,实现了对文本多维、深度解读。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4* 珍珠鸟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4* 珍珠鸟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关于鸟的诗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4* 珍珠鸟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4* 珍珠鸟教案,共2页。
语文五年级上册4* 珍珠鸟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语文五年级上册4* 珍珠鸟教案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作者介绍,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板书设计,课堂作业新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