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3 桂花雨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3 桂花雨教案,共3页。
桂花雨学习《落花生》,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是核心。台湾作家琦君在《留予他年说梦痕》中,这样写道:每回写到我的家人与师友,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正是这样一份独特、真挚的思乡之情,琦君写出了《桂花雨》。《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桂花之美好和故乡之美好。寓情于物是本文创作的一个特点。教学这篇课文,要让学生透过“桂花”看到“故乡”,透过“物”看到“情”,寓情于物的写法就会在悄然之间,融入到学生的认知之中了。 一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更是理解文本内容、探寻内在脉络、体悟内在情感的重要窗口。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课题可以视为一个着力的支架。学生在做好预习和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对课题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就有了更为深入而准确的把握。教师要避免常规性的导入套路,可以尝试以句式训练的方式展开。比如教师根据课文中“可以做成桂花糕”这一信息,编创这样的句式:桂花糕,桂花做的糕,有花也有糕,花在糕里!组织学生朗读之后,再围绕文本内容,展开仿照练说。比如:桂花饼,桂花做的饼,有花也有饼,花在饼里!桂花糖,桂花做的糖,有花也有糖,花在糖里!……当学生将题目中的“桂花”,与桂花糕、桂花雨、桂花酥、桂花糖等进行充分关联之后,教师相机出示课题“桂花雨”,并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在对比中感受题目所蕴藏的浓浓诗意。最后,抛出质疑性问题:课文描写了一系列与桂花相关的事物,为什么单单用“桂花雨”为题呢?在这一导入板块,教师摒弃了传统的策略,充分尊重学生整体阅读课文的学情,以模仿句式的方式,既考察了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吸收程度,又提供了历练语言、内化句式的契机;同时,与课文中事物的对比,又激活了学生对美感的追寻,唤醒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二纵观整篇课文,桂花既是描写的对象,也是架构和推动课文内容的线索。题目中的“桂花雨”,作为与桂花相关的事物之一,在课文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教师不妨组织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与题目相关的语句:“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从字面上看,这段话不难理解,但从寓情于物的写作方法审视,如何体悟其中的情感,就成为了教学这一段文字的重点。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教学板块:首先,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多情感,作者都不会和盘托出,而是蕴藏在字里行间。教师要设置不同层次的导读,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卷入到语言文字中。第一遍导读:“我”盼望了好多天,终于可以摇桂花啦!——重在体会作者内心对摇桂花的期盼、渴望之情;第二遍导读:“我”总是缠着母亲问什么时候摇桂花,可母亲总是说还早呢,还早呢。我多失望呀,可如今,台风要来啦,要提前摇花啦!——通过摇桂花情境的渲染,感受作者摇桂花的意外惊喜;第三遍导读:“我”使出了吃奶的劲,拼命地摇,拼命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都是桂花。——重在想象作者摇桂花时的动作和场景,感受内心的兴奋、激动之情……其次,是悟。三层引导,透过语言文字表层的藩篱,逐步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对童年时代的我,也形成了初步的感性认知。这一认知相对零散,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朝着前方再度迈进:从这段描写摇桂花的语段中,你们好像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童年的“我”?依托学生的认知,教师顺势而下,组织学生带着不同的理解,朗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由此一来,原本机械的文字,铸就成为鲜活的画面,教师相机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加以描述:“真像下雨”:哪里像下雨呢?着重指导学生想象,桂花的花瓣从空中飘飘洒洒地落下的场景,花瓣是那么细、那么密,如同柔和的春雨,轻轻柔柔地触摸着人的脸庞;“好香的雨”:想象桂花的香味在空中弥散场景,进一步感受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再次,是延。其实,课文中类似于这样赞美桂花的语句,不在少数。有了这一典型的语句作为支撑,教师就可以采用由扶到放的原则,组织学生圈画出其他赞美桂花的语句,说说自己所体会到的情感,为内心对童年桂花的印象增添浓郁的一笔。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按部就班,依序而教,而是从题目入手,借助“桂花雨”,聚焦“摇桂花”的语段,感受作者对桂花的喜爱、赞美之情,对整篇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归类、整合,将原本零散处于文本四处的丰富情感进行了统整和聚合,借助桂花这一载体,走进了作者的内在情感。 三散文,满富情感。这种情感,有的可以直接从语言文字中汲取,有的并不在文本中直接呈现,需要补充创作的背景资料。在上述板块中,学生已经凭借对语言文字表层的信息,感受到蕴藏其中的情感,但其中深层的情感意蕴,则是难以从语言信息中感受出来的。鉴于此,教师可以呈现作者琦君的生平资料,并组织学生阅读课后链接中的《留予他年说梦痕》,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经典的回忆性散文,作者不仅表达了对童年时代桂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更融入了创作时的不舍与怀念之情。但怎样才能让学生实现从“赞赏”向“怀念”的升级呢?首先,教师集中出示描写家乡的语句:句一: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句二: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写桂花,不离家乡;写家乡,又不离桂花之香。教师可以紧扣 “浸”等关键性词语,让学生感受整个村庄,完全被桂花香味所包裹、所覆盖的场景,这就意味着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与赞赏之情,已经都渗透在童年故乡的每一个角落。这两句中,一句是“不说香飘十里”,一句是“那才是香飘十里”。明显是杭州小山的桂花香味更胜一筹,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文中作者的母亲,却偏偏不顾事实,说出了有悖常理的一句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字面意思的理解不足以真正把握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对于这句话的教学,我们要将学生认知逐步向着语句的内核迈进。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的教学层次:首先,从表象走向内在。教师设计问题:在母亲心目中,真的是在比“桂花”吗?借助这一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这句话中的桂花,只是童年家乡的代表。正所谓“爱屋及乌”,母亲对家乡充满了独特的情感,则将这种情感寄托在桂花上。由此,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看成课文中的母亲,以解构的方式,演化出母亲这句话的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其次,从文本走向文外在所有客居他乡的游子心中,故乡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杜甫曾说:“月是故乡明。”教师可以选择典型事物,组织学生说话:草是( ),酒是( ),人是( ),情是( )……最后,再次出示母亲的语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最后,从文本到方法。教学行将结束之际,教师引导学生先回顾、概括课文内容,继而提炼作者的情感方向和特征,最终认识到桂花是作者思念童年、怀念家乡的寄托,最后顺势点化:将某种情寄寓在一样具体的事物上,这种写法叫做——寓情于物。由此,教师再拓展琦君的散文《春酒》。纵观整个教学设计,教师将寓情于物作为教学的核心要点,但并没有一开始就煞有介事地展开教学,而是依循作者的创作“文路”,尊重了学生的内在“学路”,设置了巧妙的“教路”,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将“寓情于物”的写作方法,直观、鲜明而自然地展现出来。学生不仅积累了标签式的名词,更结合了具体的课文内容,明晰了这一写法的要义,为学生写作方法的积累和丰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简介作者,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借助问题,把握内容,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3 桂花雨教案及反思,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识字解词,初读课文,读拼音,写字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第一单元3 桂花雨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