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36128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小学语文《猎人海力布》(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36128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9 猎人海力布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9 猎人海力布教案设计,共4页。
《猎人海力布》创造性复述,即在全面、深入了解故事的基础上,对故事进行创造性改编,继而进行复述的过程。复述时进行创造性改编,为的是分享时更有新鲜感。 统编版五上第三单元是典型的民间故事,编者所设置的语文要素就是“创造性复述”。这是统编版教材小学阶段,针对复述,从完整性到简要性后的再一次升级。 创造性复述,需要具备以下的保障性条件: 首先,对故事情节有整体性、全面性地了解。即掌握故事发展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对其中重要的细节,也要做到了然于胸。否则,所谓创造就会异化成为胡编乱造; 其次,要对核心人物情感、心理和形象有深入体悟。人物的个性和特点,对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段真切的情感、一次源自内心的决定,都可能改变情节发展的走向。只有想人物之所想、感人物之所感,创造性复述才能有所可能。
本单元“交流平台”,编者针对创造性复述,提出了可行性的“小创作”,即:改变人称,调整口吻;大胆想象,拓展补充;变换顺序,设置悬念。
这个单元中的民间故事,篇幅较长,情节跌宕起伏,跨度较大,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复述具有较大难度,更不用说创造性复述了。
正所谓“一口吃不出个大胖子”, “交流平台”中所建议的策略,不可能一网打尽,尤其是篇幅较长、情节复杂的故事,如果缺乏对文本内容、故事情节的基本了解和洞察,创造性复述将会寸步难行。
创造性复述的指导,不能抱着所谓的要求和策略,直接要求学生展开练习,而要从长计议,基于两个课时,构建“储备性教学”和“聚焦性教学”两个板块。
现结合这个单元中《猎人海力布》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第一课时应该为扎扎实实落实“创造性复述”做好哪些储备性教学?勾连人物关系
写人离不开事,叙事离不开人。人与情节,是构建故事的两大核心维度。
创造性复述要以理解故事、把握故事为基础,但篇幅较长的故事而言,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众多,不同角色之间的联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情节波动,让故事充满了曲折感和生动感。
因此,快速梳理和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应成为创造性复述的前提和保障。
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面对长故事中的情节,他们很难原封不动地全部罗列出来,更难依循这些情节的内在联系,构建成为有机整体。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将原本的整体故事,拆解成为不同的情节板块,而人物,就是区别和联系这些情节板块的坐标点。比如《猎人海力布》一文的故事内容非常丰富:海力布救小蛇,走进龙宫,收获宝石,满获丰收,遭遇灾难,讲出实情,变成石头…… 这些情节所关联的人物,包含:海力布与小白蛇,海力布与龙王,海力布与小动物,海力布与宝石,海力布与乡亲们…… 在学生整体性阅读课文之后,将故事涉及的人物逐一罗列,并用一句话呈现出这一人物与海力布之间的联系。
化整为零,基于两个人物,组织学生概括与提炼出大故事中的小环节。由此一来,学生就可以串联组织,从而在逻辑支撑下,将整篇课文的故事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学生所提炼的板块情节,成为了组装整个故事的有机“零件”,对于重新规划创造性复述的顺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性作用。找出逻辑跳跃处
故事中,存在着一股原始的逻辑量,推动着情节发展。
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独特文学形式。这种写意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导致相同故事的版本相对较多,创作的态度也比较写意自由,自然就会在叙述过程中,形成表达的留白。
所以,当学生对板块性的情节进行统整、串联时,也都是“板块情节”的机械拼装和生硬对接,彼此之间的逻辑联系,并没有真正梳理顺畅。
这就给创造性复述提供了绝佳的平台。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大胆地质疑,将故事中并没有直接言明的困惑提出来,并通过想象的方式,形成补充和解答。
——这一过程,就是创造性复述的开端。
比如,学生串联之后的故事情节如下:猎人海力布从前,一位叫海力布的猎人,乐于分享,得到了大家的敬重。一次打猎时,海力布搭救了一条小白蛇,小白蛇把海力布带到了龙宫,龙王奖励给海力布一块宝石。这块宝石能听懂动物的语言,从此海力布打的猎物更多了。但如果将动物话告诉别人,海力布就会成为僵硬的石头。有一次,海力布从小鸟的语言中得知家乡将要发生山洪,在乡亲们不相信的情况下,海力布告诉了他们事情的来龙去脉,最终乡亲们得救了,但海力布却变成了石头。
针对这一故事基本的结构框架和彼此之间的内在逻辑,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大胆地质疑,提出内心真实的困惑。困惑一:海力布为什么要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猎物?大家是如何敬重海力布的? ——举海力布与大家相处的例子,不仅可以明确海力布的人设定位,同时也为下文海力布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搭救乡亲们埋下伏笔;困惑二:海力布为什么要救小白蛇?海力布既然不在乎珠宝,为什么会对龙王口中的那块宝石感兴趣? ——探寻、补充海力布救小白蛇的原因,可以进一步感受海力布的人物形象;对于宝石的兴趣,可以深度联系海力布与乡亲们之间的关系,想让乡亲们分享到更多的猎物,所以海力布收下宝石,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乡亲们;困惑三:海力布告知乡亲们险情之后,为了让大家相信,可能做过哪些努力和尝试?乡亲们可能会有怎样的反应? ——这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中只有海力布与一位老人“一个回合”的对话,显然无法体现故事高潮的担当。这一困惑下的细节补充与再现,不仅可以丰富故事发展的细节,更能直接走向人物的内心,在危急形势的矛盾冲突中,感受民间故事的内在力量。
从“提炼故事板块”,到“整体梳理故事”,直至“质疑故事”,学生经历了感知、统整和追问的思维过程。文本的故事,就不再是学习的对象和资源,更是训练学生质疑、想象和复述的工具和载体。
每一次质疑,都是介入故事,拓展补充的切入口,更是创造性复述的金钥匙。在第一课时整体把握故事后,鼓励学生积极质疑,并不在于寻求答案,解决问题,而是在学生意识中播种下创造性复述的种子,在后续的思考和践行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转换人称视角
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相同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一样的状态;
相同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自然也会形成完全的状态。
对于讲述故事而言,视角的变化,会给读者形成完全不同的体验,因而也成为了创造性复述的重要策略。
但很多时候,视角的转变,仅仅停留在表层,完全指向人称的转变,而未能涉及思维层面,只是机械的套用和生硬的切换,所以“创造性”,其实是不复存在的。
有人说,第三人称是上帝视角,应知尽知,能够统整、安排所有的情节发展,呈现最为贴切的言行细节。
事实上,视角并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是否合适、是否匹配?不同的视角,会看到不同的风景,衍生出其他视角所无法呈现的意蕴。以海力布为第一人称,可以直接洞察并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一言一行背后的真实所思。 比如听说宝石时的兴奋与好奇;在宝石的帮助下,将更多猎物分享给乡亲们后的欣慰和满足;乡亲们不相信自己时,内心的焦急;自己会变成石头,内心考量和抉择时的纠结与矛盾…… 这些细节性内容,即便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呈现,也缺乏震慑人心的感人力量。 如此“创造性”地改编,需要以人物的基本形象为基础。只有真正让学生认识到海力布是怎样的人,视角转换之后,才能衍生出更合适、更精准的解读。
鉴于此,第一课时的教学,需要在整体把握故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关注描写海力布的语句,了解海力布所言所行所折射出来的形象特点。
比如从“把猎物分享给大家”,感受海力布的乐善好施,广结善缘;
从“不在乎珍宝”“却要宝石”,感受海力布的淡泊名利,一心为人;
从“积极劝说乡亲们离开”“说出动物的语言”等情节,感受海力布的为人善良、舍己为人……
有了基本的形象定位,学生就能够更好地延续故事发展的情节,将更为丰富、更为匹配的资源,穿插于故事的讲述过程中。这样的视角转变,规避了改变人称的机械套用,为学生真正创造性复述故事,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语文要素地落实,需要循序渐进。 第一课时蓄力,第二课时落实。教师要针对具体的要素特点,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好语文要素的铺垫。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如此伏笔下的第一课时,不仅达成了常规性教学的课时目标,更为第二课时全面、深入地展现要素训练奠定了基础。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猎人海力布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初步自学,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教学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9 猎人海力布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识字解词,初读课文,谈话导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