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上习题整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 愚公移山巩固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 愚公移山巩固练习,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阅读,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2 《愚公移山》精编精练
一、课内阅读:
(一)
愚公移山(节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⑴固不可彻( ) ⑵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⑶何苦而不平( ) ⑷河曲智叟亡以应(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甚矣,汝之不惠!
3.与 “以残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从文中画线句子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3分)
(二)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且焉置土石 年且九十 B、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C.、投诸渤海之尾 诉诸法律 D、聚室而谋 斯是陋室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君之力 扶苏以数谏故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 义不杀少而杀众
D、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分)
(2)甚矣,汝之不惠!(3分)
(三)
文言文阅读(26分)
(一)(12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节选自课文《愚公移山》)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惩山北之塞( ) (2)杂然相许( )
(3)投诸渤海之尾( ) (4)始一反焉(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
句子: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翻译:
3.化浪线的两句话表面相似,实际不同。请简析他们的区别。(4分)
答:
(四)
愚公移山(节选)(9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2.下列兔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年且九十 存者且偷生 B.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C. 杂然相许 吴广以为然 D. 以君之力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用现代汉语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2分)
(五)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惩山北之塞 惩:苦于
B. 固不可彻 彻:变通
C. 惧其不已也 已:停止
D. 无陇断焉 垄断:阻隔
2. 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现愚公移山“意志坚定”的一组是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也迂也 ②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④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⑤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A. ③④ B. ②⑤
C. ②③ D. ①④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七百里,高万仞”一句从面积和高度两个方面说明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 暗示移山的任务十分艰巨。
B. 愚公决心移山,他的妻子提出了两个疑问:愚公年老力衰,移山怎能成功;移山过程中产生的土石如何处置。
C. 愚公移山时虽只有几个人,工具也什么简陋,但大家齐心协力,邻家孤儿“跳往助之”使得移山场面更加热火朝天。
D. 操蛇之神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出手相助,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太行、王屋,分别放到朔东和雍南。
4.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分)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4分)
(六)
愚公移山(节选)(10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下列兔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年且九十 存者且偷生 B.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C. 杂然相许 吴广以为然 D. 以君之力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用现代汉语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3分)
(七)
愚公移山(节选)(13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其如土石何( ) (2)固不可彻( )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4)河曲智叟亡以应(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甚矣,汝之不惠!
翻译:
3.与“以残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公输》)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从文中画线句子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3分)
二、对比阅读:
(一)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
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且焉置土石 C 以君之力
无陇断焉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惧其不已 D 操蛇之神闻之
其如土石何 告之于帝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1分)
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 【事例】
【人物】 【事例】
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
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二)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2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1)便要还家 ( ) (2)杂然相许 ( )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其如土石何
B.具答之 投诸渤海之尾
C.屋舍俨然 杂然相许
D.不复出焉 且焉置土石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
5.内容理解。(4分)
(1))甲段作者虚构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愿望?(2分)
答:
(2)乙段“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愿望?(2分)
答:
(三)
甲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选自《列子•愚公移山》)
乙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①两黄蛇,把两蛇,右手操青蛇,名曰夸父。后土②生信,信生夸父。夸父欲追日影,与日逐走,逮之于禺谷③,入日。渴欲得饮,赴引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引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④,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选自《列子》《山海经》,有改动)
注释:①珥:戴着玉质耳饰。②后土:共工氏(炎帝后裔)之子句龙。③禺谷:愚渊,太阳落下去的地方。④尸膏肉所浸:被他尸体膏肉浸润。
1.解释下列词语。(4分)
(1)固不可彻: (2)无穷溃:
(3)把: (4)逐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甚矣,汝之不惠。
(2)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
3.对甲、乙两个选段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甲段写小孩“跳往助之”,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深得人心,写愚公与智叟的辩论,意在突出愚公移山的意志之坚。
B.甲、乙两段中“子又生孙”“信生夸父”“生邓林”三个“生”的意思完全相同。
C就刻画人物手法而言,甲段出来使用语言和神态等手法外,还借助遗孀遗男和智叟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刻画愚公的形象,相对而言乙段刻画夸父所使用的手法较少。
D甲、乙两段都叙述故事,语言简洁,但又不是生动,是古代作品的典范之作。
4.读了以上两则故事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践简要谈谈你的看法。(3分)
《愚公移山》精编精练
一、课内阅读:
(一)
愚公移山(节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⑴固不可彻( ) ⑵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⑶何苦而不平( ) ⑷河曲智叟亡以应(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甚矣,汝之不惠!
3.与 “以残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从文中画线句子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3分)
答案:1.⑴通,变通 ⑵穷尽 ⑶愁 ⑷通“无” 评分标准:每处1分,第⑷题直接写“无”,也不扣分,共4分。
2.你太不聪明了! 评分标准:整体意思答对,关键词“惠”、“甚”翻译正确,得3分;“惠”、“甚”翻译错误,每词扣0.5分。共3分。
3. D 评分标准:共3分。
4.不愚。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评分标准:表明态度,得1分;不怕艰难、坚持不懈,得1分(只写到了‘坚持不懈”也给1分);具有长远的目光或“发展的目光”, 得1分。意近即可。共3分。
(二)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且焉置土石 年且九十 B、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C.、投诸渤海之尾 诉诸法律 D、聚室而谋 斯是陋室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君之力 扶苏以数谏故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 义不杀少而杀众
D、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分)
(2)甚矣,汝之不惠!(3分)
答案: 1、C 2、C 3、C4、(6分,每小题3分)(1)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成年男子(上了山),凿石头挖山,用箕畚(装石头、土块)运到渤海岸边。(评分要点:“箕畚”答对给1分,句子基本正确2分)(2)你太不聪明了!(评分要点:“惠”答对1分,句子基本正确2分)
(三)
文言文阅读(26分)
(一)(12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节选自课文《愚公移山》)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惩山北之塞( ) (2)杂然相许( )
(3)投诸渤海之尾( ) (4)始一反焉(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
句子: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翻译:
3.化浪线的两句话表面相似,实际不同。请简析他们的区别。(4分)
答:
答案:1. 4分。 (1)苦于 (2)赞同 (3)之于 (4)通“返”,返回
2. 4分。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3. 4分。 愚公之妻的话在于表示疑虑和担心(担心山移不走,且“焉置土石”);智叟的话显然是鄙视和嘲笑,笑愚公不自量力(连山上的草都动不了一根,能把土石什么样呢?)
(四)
愚公移山(节选)(9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2.下列兔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年且九十 存者且偷生 B.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C. 杂然相许 吴广以为然 D. 以君之力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用现代汉语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2分)
答案:1.(1)水的南岸 (2)削减 (3)交换
2.D
3.(他们)凿石头,挖土块,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4.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五)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惩山北之塞 惩:苦于
B. 固不可彻 彻:变通
C. 惧其不已也 已:停止
D. 无陇断焉 垄断:阻隔
2. 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现愚公移山“意志坚定”的一组是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也迂也 ②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④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⑤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A. ③④ B. ②⑤
C. ②③ D. ①④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七百里,高万仞”一句从面积和高度两个方面说明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 暗示移山的任务十分艰巨。
B. 愚公决心移山,他的妻子提出了两个疑问:愚公年老力衰,移山怎能成功;移山过程中产生的土石如何处置。
C. 愚公移山时虽只有几个人,工具也什么简陋,但大家齐心协力,邻家孤儿“跳往助之”使得移山场面更加热火朝天。
D. 操蛇之神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出手相助,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太行、王屋,分别放到朔东和雍南。
4.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分)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4分)
答案:1.D
2.A
3.D
4.(1)(愚公)于是率领儿子、孙子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山),凿石挖土,(并)用箕畚(把土石)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2)凭借(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六)
愚公移山(节选)(10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下列兔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年且九十 存者且偷生 B.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C. 杂然相许 吴广以为然 D. 以君之力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用现代汉语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3分)
答案:1.(3分)(1)水的南岸 (2)削减 (3)交换
2.(2分)D
3.(2分)(他们)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4.(3分)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七)
愚公移山(节选)(13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其如土石何( ) (2)固不可彻( )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4)河曲智叟亡以应(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甚矣,汝之不惠!
翻译:
3.与“以残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公输》)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从文中画线句子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3分)
答案:(一)1.(4分)(1)加强反问语气。(2)通,变通(3)穷尽(4)通“无”
2.(3分)你太不聪明了!
3.(3分)D
4.(3分)不愚。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
二、对比阅读:
(一)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
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且焉置土石 C 以君之力
无陇断焉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惧其不已 D 操蛇之神闻之
其如土石何 告之于帝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1分)
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 【事例】
【人物】 【事例】
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
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1.(2分)(1)将近 (2)正在 (3)同“返”,往返 (4)说 (各0.5分)
2.(2分)D
3.(2分)(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分)
(2)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分)
(注意译准“固” “彻” “感” “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4.(1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6.(2分)【示例】匡衡 凿壁偷光 / 孙康 映雪照读 / 车胤 囊萤读书等。 (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各1分)
7.(2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各1分)
8.(2分)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二)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2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1)便要还家 ( ) (2)杂然相许 ( )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其如土石何
B.具答之 投诸渤海之尾
C.屋舍俨然 杂然相许
D.不复出焉 且焉置土石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
5.内容理解。(4分)
(1))甲段作者虚构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愿望?(2分)
答:
(2)乙段“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愿望?(2分)
答:
答案:1.(2分)(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每小题1分)
2.(2分)(1)通“邀”,邀请 (2)赞同,赞许 (每小题1分)
3.(3分)C
4.(4分)(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冬夏换季(寒来暑往),(他们)才往返一次。或:一年的时间,(他们才往返一次)。
(每小题2分,翻译准确、表连通顺即可)
5.(4分)(1)表达了作者向往自由、平等、和谐生活的愿望。
(2)反映了人们与困难作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每小题2分,意对即可)
(三)
甲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选自《列子•愚公移山》)
乙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①两黄蛇,把两蛇,右手操青蛇,名曰夸父。后土②生信,信生夸父。夸父欲追日影,与日逐走,逮之于禺谷③,入日。渴欲得饮,赴引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引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④,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选自《列子》《山海经》,有改动)
注释:①珥:戴着玉质耳饰。②后土:共工氏(炎帝后裔)之子句龙。③禺谷:愚渊,太阳落下去的地方。④尸膏肉所浸:被他尸体膏肉浸润。
1.解释下列词语。(4分)
(1)固不可彻: (2)无穷溃:
(3)把: (4)逐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甚矣,汝之不惠。
(2)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
3.对甲、乙两个选段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甲段写小孩“跳往助之”,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深得人心,写愚公与智叟的辩论,意在突出愚公移山的意志之坚。
B.甲、乙两段中“子又生孙”“信生夸父”“生邓林”三个“生”的意思完全相同。
C就刻画人物手法而言,甲段出来使用语言和神态等手法外,还借助遗孀遗男和智叟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刻画愚公的形象,相对而言乙段刻画夸父所使用的手法较少。
D甲、乙两段都叙述故事,语言简洁,但又不是生动,是古代作品的典范之作。
4.读了以上两则故事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践简要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1.(l)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2)没有(3)拿着(4)赛跑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把握。(1)(2)是课内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单。(3)(4)是课外的,“把”可以联系《水调歌头》“把酒临风”,“逐走”可以联系《送东阳马生序》中送之”。
2.(l)你太不聪明了。 (2)还没到地方,渴死了,他遗弃了他的手杖。
解析:此题考查汉语翻译文言语句。完成时,应抓住句中的关键特别是(2)中的“至”“而”。
3.B
解析:“生邓林”的“生”不是“出生”而是“化为”。
4.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要有夸父敢于与日竞走的气魄,要有愚公持之以恒,不畏艰险的精神,那我们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挫折。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段主旨的理解与把握。完成此题,要首先想想两则故事有什么共同之处。同时注意联系生括实际。
[附乙文译文]
茫茫荒野之中,有一座山名叫成都栽天。有个人耳朵上挂着两备黄蛇,手里拿着两夺蛇,右手拿着青蛇,左手拿着黄蛇,名字叫夸父。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殳。夸父想追逐太阳,和太阳赛跑,追连太阳到禺谷,太阳落下去了。夸父口渴想喝水,就舞向黄河、渭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喝的,将到北边的大湖中饮水。还没有到达,半道就渴死了,他遗弃了他的手杖。手杖被他的尸体骨肉所浸润,化为桃袜,桃林弥漫几千里远。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4 愚公移山课堂检测,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翻译下列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 愚公移山课时作业,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第六单元24 愚公移山课时训练,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双基积累,课内阅读,美文品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