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古代诗文阅读1文言实词5大命题点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古代诗文阅读1文言实词5大命题点课件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古代诗文阅读1文言实词5大命题点课件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古代诗文阅读1文言实词5大命题点课件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古代诗文阅读1文言实词5大命题点课件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古代诗文阅读1文言实词5大命题点课件第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古代诗文阅读1文言实词5大命题点课件第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古代诗文阅读1文言实词5大命题点课件第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古代诗文阅读1文言实词5大命题点课件第8页
    还剩4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古代诗文阅读1文言实词5大命题点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古代诗文阅读1文言实词5大命题点课件,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实词解读,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命题探究,命题点3词类活用,命题点4通假字,基础点5偏义复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对文言实词不论是采取单独设题直接考查,还是融合到翻译中间接考查,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内容,不变的是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基础地位。因此,我们在备考时要着重将文言文基础打牢。
    实词5大基础命题点探析
    一、实词5大基础命题点探析
    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应根据具体的语境仔细辨别。 比如“兵”的字形表示“双手持斤”,本义为“士兵”,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义项:兵器;士卒,军队;兵法;战争,战乱等。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的“兵”解释为“兵器”。
    1.本义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最原始、最具体的意义,称之为本义。如“兵”的本义是“兵器”,“道”的本义是“道路”。2.引申义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者相关联的关系。3.比喻义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它使用比喻的手法,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
    1.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________(《为学》)(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3)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出师表》)(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________(《曹刿论战》)。
    [推导助记]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答案:(1)边界 (2)庸俗,浅陋,鄙俗 (3)目光短浅 (4)边境,连疆 (5)浅陋
    2.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________(《朱子家训》)(2)为汉家除残去秽________(《赤壁之战》)(3)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________(《五人墓碑记》)(4)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________(《〈指南录〉后序》)(5)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________(《信陵君列传》)
    [推导助记] “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爆竹声中一岁除”中的“除”即是此意。 答案: (1)台阶 (2)清除,去掉 (3)整修,修理 (4)拜官授职 (5)台阶
    3.及(1)怀王悔,追张仪,不及________(《屈原列传》)(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________(《兰亭集序》)(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________(《过秦论》)(4)一人飞升,仙及鸡犬________(《促织》)(5)其贤不及孔子________(《师说》)(6)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7)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________(《〈指南录〉后序》)(8)不及今有功于国________(《触龙说赵太后》)
    [推导助记]  “及”的本义是“赶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达到”等义;由“达到”引申出“趁着(那个时候)”“涉及”等义,再虚化为连词“与”。 答案:   (1)赶上,追上 (2)等到 (3)到了 (4)涉及 (5)比得上 (6)比得上 (7)接近 (8)趁
    4.过(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________(《阿房宫赋》)(2)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________(《促织》)(3)以其境过清________(《小石潭记》)(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劝学》)(5)闻大王有意督过之________(《鸿门宴》)(6)今公子故过之________(《信陵君窃符救赵》)(7)一日,大母过余曰________(《项脊轩志》)
    [推导助记] “过”的本义是“走过、经过”。“走过”别人自然就是“超过”了别人,做事“超过”太多会变成“过分”,物极必反,事情做得“过分”容易出现“过错”,出错当然就会被“责备”。答案:   (1)经过,通过 (2)超过 (3)过分,过于 (4)错误,过失 (5)责备 (6)拜访 (7)到,到来
    命题点2 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6.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叶公入,乃发太府之货予众,出高库之兵以赋民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万年尝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汉书》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亲戚”的古义为父母兄弟等亲属,通指家里的亲人;今义则是泛指旁系亲属,比如舅舅之类的。(2)“库”的古义特指收藏兵甲战车的地方;而今则是成为一个更大众化意义的词汇,比如货物仓库,图书的库藏等等。(3)古代专指坐着打瞌睡。现在词义范围扩大了,不管是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都可以称作“睡了”。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的人。
    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1)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并序)》]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业的总称。(2)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古义:盟约。 今义:限制。
    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出身卑微。今义:不是光明正大的,无耻的。(2)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困难危险的处境。
    6.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同党。
    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数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义。 如:名词用作动词、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的“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后面跟了宾语“之”,成为使动用法。“活之”即“使之活”,可译为“救了他”。理解了词类活用对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大有裨益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顾佐,字礼卿,太康人。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持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 永乐初,入为御史。七年,成祖在北京,命吏部选御史之才者赴行在,佐预焉。奉命招庆远蛮,督采木四川。从北征,巡视关隘。迁江西按察副使,召为应天尹。刚直不挠,吏民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北京建,改尹顺天。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洪熙元年召为通政使。 (节选自《明史·顾佐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        校:比较B.以佐文士,难之 难:刁难C.命吏部选御史之才者赴行在 赴:前往D.权贵人多不便之 便:方便
    解析: “便”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的字可以通用。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本字的假借,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假借为“背叛”的“背”;一种是无本字的假借,如“而”本义是“胡须”,假借为连词“而”。
    答案: ①通“智”,明智 ②通“才”,才干 ③通“早”,早一些 ④“倍”通“背”,背叛 ⑤通“暮”,夜晚 ⑥通“授”,传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 (节选自《列子·黄帝》)
    下列句子中,对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状不必童而智童         状:外形B.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 童:儿童C.戴发含齿 戴:顶着,(头上)长着D.未可几也 几:通“冀”,希望。
    解析: B项,“童”通“同”,相同。
    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意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中的“舟楫”,只有“舟”的意义,而没有“楫”的意义。再如“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中的“去来”,只有“去”的意义,却没有“来”的意义。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昼夜勤作息(古乐府《孔雀东南飞》)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陶渊明《桃花源记》)C.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古乐府《孔雀东南飞》)是芙蕖(花名)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李渔《芙蕖》)D.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苏轼《石钟山记》)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林嗣环《口技》)
    解析: A.“异同”偏在“异”,“作息”偏在“作”。B.“出入”偏在“入”,“出”是衬字;“远近”偏在“远”。C.“父兄”偏在“兄”,“耳目”偏在“目”。D.“浅深”偏在“深”;“中间”,中间夹杂,不是偏义复词。
    二、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这个语境来确定词义。利用语境分析法应注意“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 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①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 ②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
    以……为苦  放开
    2.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 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①老吏曾腆侮法粥狱(      ) ②以公少年易之(      )③首得其重罪(      ) ④公戒而舍之(      )
    买卖官司  轻视  揭发  宽免
    3.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 始公以大学生除夔州府通判,才五月,会荆襄贼流劫入夔,焚巫山县治。是时同知夔州王公授牒捕贼,性柔怯而险猾,故托疾不敢出一兵。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巫山已破,贼方聚山中,索击之,杀渠桀三十三人,余尽遁 。①始公以大学生除夔州府通判(      )②是时同知夔州王公授牒捕贼 (      )③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    )
    拜受官位  主持、管理 统率
    4.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①以太夫人忧去官(      )②阅数人不能究(      )③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
    指父母之丧 查出真相 扩充,增强
    汉字是表意文字,“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多能直接反映出其本义;形声字占汉字总量的80%,它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例如:“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 “言”与说话有关; “隹(zhuī) ”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有关; “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 ;“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 “自”关鼻,“目”关眼;“攴(pū) ”与敲击有关。 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 从“马、牛、羊、豕 、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从“讠(言)、辶(走)、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一、试猜下列红色词语的意思1.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2.抚军厚赉成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4.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5.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6.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7.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8.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磴,其有七千有余9.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10.可以独飨白粲
    答案: 1.双目失明 2.赏赐 3.句中的“组”是以“纟”为偏旁,可以知道词义和绳索有关,前边有“系”(捆绑),由此可以推知“组”的意思为“带子,绳索” 4.卖出米 5.句中的“析”字由“木”和“斤”两部分组成,而“斤”在古汉语里是 “斧子”的意思,用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再结合前边“分”“离”这些字的意思,就可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 6.句中的“饷”字从字形上看,是以 “饣”为偏旁,前有“不”字,再对应后面的“食”字,可知道这是一个动词,并可以推断出“饷”的意思是“给饭吃” 7.渡口 8.石阶 9.到……去 10.食用 米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粜粮食。3.有牧人御众之才。4. “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的“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5. “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6.“襟三江而带五湖”(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带”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籴:买进粮食答案: 粜(tià):卖出粮食答案: 牧:统治,治理答案: (竹质)马鞭答案: 治玉答案: “带”,象形字,上半部分像带纽和左右佩,下半部分像垂带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讲求对仗(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甚至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这样我们就可以据之进行判断,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的分析,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我们往往可以根据其意义上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的正确解释。如:“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这句话前后正好语意相对,由此,可推断“亡”与“有”的意思也应相对,当“无”讲。 另外,有时亦可借助整齐的句式,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如:“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中“固”的含义,可根据句式整齐这一特点,由“地”推出“固”也应为名词,可译为“险固的地势”。 另外,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一 、细辨句子结构,猜一猜,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追亡逐北(      )5.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      )6.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7.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8.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9.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10.通五经,贯六艺。(      ) 11.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
    答案: 1.“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2.安乐(跟“忧劳”反对)3.半步(跟“步”并列) 4.败逃的军队(跟“亡”相对) 5.大体,大的方面 6.遭受(根据“被”的意义“遭受”猜测) 7.学习(根据“讲”对举猜测) 8.“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 9.从“圣明之君”,推测出“治国”为“治平之国” 10.根据“通五经”,推测出“贯六艺”的“贯”为“贯通” 11.从后文“举臣秀才”倒推前文的“察”应为“推荐”。
    (1)含义相同相近。①求全责备(     )②民殷国富(     )③登峰造极(      )④文过饰非(       )⑤扶危济困(       )⑥比肩接踵(       )⑦怜香惜玉(       )⑧心驰神往(       )
    要求富裕登上,到达 掩饰扶助紧挨着爱惜、爱向往
    (2)含义相反相对。①党同伐异②夙兴夜寐③寤寐求之④溯洄从之⑤避重就轻⑥欲盖弥彰
    伐,攻击;党,偏袒。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夜,晚;夙,早;兴,起来;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寐,睡觉;寤,醒来  溯,逆流而上。洄,顺流而下  避,躲避。就,接近、趋向  盖,掩盖。彰,彰显
    2、利用成语的结构特性,推测加点词的意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子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另外,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在判断词义的时候还可以根据下面的规律:1.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的词语是名词,如果解释成动词就是错的。2.名词用在“之”字前、用在“所”字后、用在副词后、用在介宾短语前、用在“而”字后(除并列关系)要解释为动词。3.两个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连用,其中一个要解释为动词,通常是第一个词。
    1.细细研究下句,填空。将军身披坚执锐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坚”解“____________”,“锐”解“____________”才能搭配 。
    答案: 坚硬的盔甲 锐利的兵器
    2.解释加点的词语。①范增数目项王。(      )②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      )③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④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
    答案: ①用眼睛示意 ②制裁 ③视力 ④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3.猜一猜,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是否正确。①履苍莽中       履:鞋子(      )②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官:做官(      )③先生赎而归之 归:归还(      )。
    答案: ①(×)“履”在本句中充当谓语,应该解释为动词“踏”。②(√)官:谓语,动词,做官。③(×)“归”的对象是人,这里作使动用法,“让……回家”的意思。
    4.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③信义著于四海(      )④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⑥欲信大义于天下(      )
    答案: ①作状语,是副词,解释为“确实” ②作定语,是形容词,解释为“真实的,诚信的” ③作主语,是名词,解释为“信用,信誉” ④作宾语,是名词,解释为“信使,使者” ⑤作定语,是形容词,解释为“可靠的” ⑥作谓语,是动词,通“伸”,解释为“伸张”
    5.根据语法位置,推测加点词的词义。①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③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      )④不意乃在朝列(      )⑤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      )⑥意季布匿其所(      )⑦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      )
    答案:①名词,险固的地方 ②动词,抬高 ③名词,旅人 ④动词,料想 ⑤动词,祭祀 ⑥动词,料想 ⑦动词,降下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解析: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 ”,上下联系,可以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
    通假是文言文使用词语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对于一个词,当我们用本义及其引申义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时,我们就应该想象一下它是否借用为与其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个词。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运用相当普遍,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往往有两种情况。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 二是形近通假,如“说”通“悦”,“谕”通“喻”。如果用其他方法无法准确对词语释义时,不妨从通假的角度去理解,说不定会柳暗花明。
    根据字音,推测下列加点字的意义。1.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写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2.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 写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 3. “赢粮而景从”(《过秦论》)“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________”,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4.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孔雀东南飞》) “取”,会意字,从手,从耳,像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为“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可推断为“取”通“________”。
    5.利用通假推断法推测加点词的词义。①群臣百官皆畔(      )②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      )③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④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⑤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      )⑥举筑朴秦皇帝(      )。
    答案: ①同“叛” ②同“胸” ③同“譬” ④同“债” ⑤同“媾”,讲和 ⑥同“扑”
    一、联想课内语句推断 高考一般都采用“课外材料考课内”的方法,所以要推断词义就必须广泛地联想迁移,将考点与自己所熟知的课内语句等联系起来,借助常见词语的语素,再根据语境来推求古汉语实词词义。运用此种方法的前提是:对课本上学过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要善于归纳总结,分类记忆。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多记例句,对于典型语句,一般要能做到出口成句,并对其意义、用法等特点了如指掌。这样,在遇到某个文言词语的时候,就可借助所学知识进行比照推断。 二、联想成语推断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其中的字词在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成语联想演练。试填出含有加点词的成语,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2.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4.轲自知事不就(      )5.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6.赵奢之伦制其兵(      )7.势拔五岳掩赤城(      )。
    答案: 1.殚精竭虑 尽 2.欲盖弥彰 清楚 3.若即若离 接近 4.一蹴而就 完成 5.文过饰非 掩饰 6.不伦不类 类 7.出类拔萃 超出
    一、联想成语,填空。1.“在官清恪,未尝闻私”中的“恪”同成语“_______”中的“恪”,是“_______”之意。2.“吾亦望汝副其心”中的“副”与成语“________”中的“副”,为“________”之意。3.“或妄嗔怒”中的“妄”与成语“________”中的“妄”义同,为“________”之意。
    答案: 1.恪守不渝 谨慎而恭敬 2.名副其实 符合 3.轻举妄动 胡乱
    四、联想教材猜一猜,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2.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3.籍之以为厢兵(      )4.不以外夷见忽(      )5.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
    三、猜一猜,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是否正确。1.唯当就蚁封耳   就:留下(  )2.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 劫:劫持(  )3.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
    答案: 1.(×)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2.(×)《六国论》中有“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3.(×)成语:矢志不渝,立誓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

    相关课件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考点1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考点1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PPT课件,共5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考点1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考点1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课件,共5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6第2讲文言实词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6第2讲文言实词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一一词多义,考点二古今异义,考点三偏义复词,掌握辨析技法,考点四词类活用,名词做状语,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使动用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古代诗文阅读1文言实词5大命题点课件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