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古代诗文阅读6文言文的概括分析课件
展开文言文的概括分析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考查考生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分析综合能力。这个考点一般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要求选出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实际上并非真的要求考生自己动手去归纳概括,而只是分析判断由命题者设计的有关这方面的题目的答案正确与否。题目要求为“选是”或“选非”,但多为“选非”。
一、多重比对法巧解文言概括分析题 概括分析题的题目要求“选是”或“选非”,多为“选非”。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地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比对法比对的内容主要有7大方面:人物、时间、地点、关键词语、添加内容、增删词语和因果关系等。
多重比对,做好概括分析题
比对人物——避免张冠李戴
比对时间——防止时序混乱
比对地点——避免地点错位
比对关键词语——避免曲解文意
比对添加内容——防无中生有
比对因果关系——避免因果混乱
比对增删的范围词或程度词及其他类的词语——避免以偏概全(或遗漏要点)
一、比对时间——防止时序混乱
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搞错。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
从时序错位角度设误,原文中是“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臣不才,愿以死自效”后,“遂立授甫为京营副总兵”,由此看来,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
二、比对地点——避免地点错位
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点概括错误。
从地点混乱角度设误,“并沿汾水筑堤植柳,消除水灾”不是在“滑州”,而是在“并州”。
三、比对人物——避免张冠李戴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从张冠李戴角度设误,“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的说法与原文不符,文中是说“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也就是说,任福不是因为韩丞相指挥失当而战死的。
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根据原文介绍欧阳发有一儿子欧阳宪,欧阳发被埋葬后,文中有“而宪来求铭”可知,让张耒写墓志铭的是欧阳宪,不是苏轼。
四、比对因果关系——避免因果混乱
比对命题人是否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间施加因果关系,防止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
从强加因果的角度设误。原文中有“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所以选项将“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作为姚敬恒名声未彰的原因,属于强加因果。
五、比对增删的范围词或程度词及其他类的词语——避免以偏概全(或遗漏要点)
比对一些增删的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看看有无以偏概全或遗漏要点等陷阱。
6.以偏概全。选项“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中的“都”太绝对化了,因为也有“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而“皆贺之”。
归纳不完整。原文是“遇教官诸生贤者(遇到那些贤能的教官和诸生),亲若同辈”,并非选项中的只“待门下学子”。
六、比对关键词语——避免曲解文意
命题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因为故意曲解的词语往往起关键作用,且不易把握,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从曲解词义角度设误,原文中“终不一语加咎巫”的意思是“最终没有一句话是归罪于巫师的”,选项说“很少受到谴责”,把“没有”说成“很少”,缩小了限制范围;“学者不愿行医”在原文中没有任何体现,原文中“学者日以怠”的意思是“学医的人一天天懈怠”。故A项与原文内容不符。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考点6文言文概括分析题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考点6文言文概括分析题PPT课件,共3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考点6文言文概括分析题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考点6文言文概括分析题课件,共3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6第5讲文言文概括分析题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6第5讲文言文概括分析题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从人物角度设误,从时间角度设误,从地点角度设误,从关键词语角度设误,从添加内容角度设误,从关系角度设误,从增删词语角度设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