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配套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配套课件ppt,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坐标,DIYIKE,知识点三商和西周,网络构建史论要旨,跟踪训练过关检测,私有制,从部落到国家,部落时代,华夏始祖,夏朝的国家治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从部落到国家/ 商和西周/ 网络构建 史论要旨/ 跟踪训练 过关检测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唯物史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史料实证] 运用相关史料,总结石器时代和早期国家的主要表现和阶段特征;归纳商周时期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结合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认识不同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探究对于早期国家历史的认识依据和方法。[家国情怀] 认识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培养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奋发图强、报效国家的热情。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知识点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知识点二 从部落到国家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在于石器制作技术和获取食物方式的不同。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则打制和磨制相结合;获得食物方面,旧石器时代的人们用的是狩猎与采集的方式,而新石器时代更多的依靠农业生产。
2.原始社会组织(1)社会分段: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2)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社会的特征①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②组织结构: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③文明的萌芽: 已经产生, 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视角 中华文明的起源特征材料 八个氏族文化区,时间有先有后,规模有大有小,水平上有高有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这就说明中国文化起源地不限于中原一个中心,而是有若干个中心区域;不是单一地从一个氏族文化中心区向四周传播,而是各个氏族文化区既相互交流,又逐渐交融,为以后渐渐形成的古代中国文化共同奠定基础。——摘编自丁季华《中国文化起源“单一中心”说质疑》
思考 据材料指出中华文明起源的途径,并归纳中华文明起源的总体特征。
提示 途径:各个氏族文化区相互交流,逐渐交融,共同为以后古代中国文化的形成奠定基础。特征: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相互交融、绵延不断。
中华文明的特点(1)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2)中华文明的起源如同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百花齐放、多元并进,而后又汇聚于中原黄河流域,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
(3)中华文化在不同区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导致了不同区域间的互补关系,是中华文化进行汇聚和向一体发展的动力因素。(4)中华文化是兼容并蓄的,不仅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彼此吸收各自长处,交流日益深入,而且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的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容与长久生命力,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视角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材料一
材料二 在考古学语义中,“文明”即国家,文明的诞生就是国家的诞生。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一名著中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即国家出现是文明形成的标志。——贺云翱《考古学中发现的有趣的东西方不同文明模式》
思考 根据以上材料,指出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之间的关系。
提示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产生了私有制;与此同时,贫富分化带来了阶级分化,部落里产生了权贵阶层,他们拥有凌驾其他部落之上的“公共权力”,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建立了邦国,早期国家产生,而国家出现是文明形成的标志。
从“二重证据法”看待远古传说的史料价值王国维是最早提出“二重证据法”的学者,即纸上之材料(传世文献)与地下之新材料(考古发掘)相互印证,使某部分猜测证明为信史。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没被考古资料证明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洪荒时期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信息。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西周政治制度关系示意图
3.商和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视角 分封制材料 周代受封诸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周代分封“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在分封制条件下,整个西周时期,周天子与各地诸侯的君臣关系和天下共主的权威一直到春秋初都是实际存在的。——摘编自董恩林《论周代分封制与国家统一》
思考 根据材料,指出分封制的特点。
答案 受封诸侯拥有较大实权;诸侯之间有着严格的等级;周天子具有“天下共主”的权威。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色彩浓厚。(2)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3)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1.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磨制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文化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为核心的方向发展。2.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4.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1.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将中国早期文明划分为六个区域:陕豫晋邻近地区、山东及邻省一部分地区、湖北和邻近地区、长江下游地区、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主轴的南方地区、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这反映了中华文明具有A.统一性 B.连续性C.开放性 D.多源性
据材料可知,在各个地区有不同特色的文明,这反映了中华文明具有多源性,故D项正确。
2.下图是姜寨聚落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临潼),内有五组房屋,系五个大家族。其中,大房子是族内举行集会议事的公共场所,中型房子供族长使用,小房子供各家庭使用。据此推断该聚落A.居民的血缘关系相对固定B.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C.已经产生明显的贫富分化D.是良渚文化的典型代表
姜寨遗址中房屋的功能固定,所属家族固定,说明居民的血缘关系也相对固定,故选A项;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的是河姆渡居民,位于浙江省,与题干陕西省不符,排除B项;
材料主要涉及房屋的固定功能,并未提到阶级分化,因而不能说明当时产生了明显的贫富分化,排除C项;良渚文化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而材料只是涉及房屋的功能,排除D项。
3.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王权与神权相结合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材料“托祖先转达”体现了商代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故D项正确;A项和材料“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的描述不符,排除;B项说法过于绝对且和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商王借助神权进行统治,无法得出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排除C项。
4.在研究西周某一政治制度时,学者董恩林指出:“周代受封诸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在分封各诸侯‘并国’‘开地’的过程中,周王的天下一统局面才得以形成和扩展,达到空前广袤的程度。”作者意在强调A.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B.西周的国家政权开始逐渐趋向严密C.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的政治特权D.礼乐制度保证了周王具有至尊权威
西周诸侯从周天子处获得了因地制宜、开疆拓土的权力,使得周王天下一统的局面得以形成和扩展,表明分封制的实行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故选A项;国家政权趋向严密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和管理更加合理有效,材料内容与此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分封制,排除C、D项。
5.《周礼·地官·小司徒》记载,某一土地制度“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下列关于该制度说法正确的是A.土地名义上为天子所有,不得随意买卖B.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使这一制度得以巩固C.国家直接授田给农民,并配套实行租庸调制D.该制度使天子权力高度集中,郡县制推行全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出,该土地制度为西周的井田制,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而天子代表国家,故井田制下的土地名义上为天子所有,不得随意买卖,故A项正确。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集体备课ppt课件,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礼乐制权力认同制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DISANKE,知识点一秦的统一,网络构建史论要旨,跟踪训练过关检测,知识点二秦朝的灭亡,秦的统一,巩固统一,御史大夫,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的灭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