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上的水 知识归纳
展开地球上的水考点一:水循环1.读“水循环示意图”。(1)主要环节:①⑧蒸发,②④降水,③水汽输送,⑤地表径流,⑥下渗,⑦地下径流,⑨蒸腾。(2)其中表示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有①③④⑤⑥⑦,海上内循环的环节有①②,陆地内循环的环节有④⑧⑨。(3)人类活动对⑤环节影响最大,主要表现:改变时间分配规律——_修建水库_;改变空间分布规律——__跨流域调水_。2.意义(1)维持全球水量平衡。(2)使地表物质得以运动,并塑造_地表形态_。(3)伴随着_能量_转化和交换。(4)使水成为洁净的_可再生_资源。1.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分析(1)影响蒸发的因素(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风海洋上空的水汽陆地(3)影响降水的因素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年降水量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同地表径流流量呈正相关植被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地质条件(土壤质地)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蒸发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人类活动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少(5)影响下渗的因素(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流众多,储存有众多的地下水。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正向利用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量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③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④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⑤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2)负向影响①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会减少蒸腾,使空气中水汽减少,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②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③城市路面硬化,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④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现象;沿海地区会引起海水倒灌,出现土地盐碱化现象。 考点二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1.读下图。(1)由图1可知,水体之间存在相互补给关系的是河流水与湖泊水、_河流_水与_地下_水、湖泊水与地下水之间。(2)图2中左图表示_丰水_(丰水/枯水)期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此时_河流__水补给_地下_水。(3)图2中右图表示_枯水_(丰水/枯水)期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此时_地下_水补给_河流_水。(4)各水位的相互补给状况取决于__水位__高低和流量大小的动态变化。2.河流的特征(1)水文特征包括:流量、_含沙量_、汛期、冰期、流速、水位等。(2)水系特征包括:流程、流向、流域面积、水系形状、河网密度、落差等。3.河流水的主要补给类型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补给类型补给季节主要影响因素我国主要分布地区径流量的季节变化雨水补给多雨季节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东北地区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湖泊水补给全年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普遍 地下水补给全年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普遍 1.河流流量曲线图的判读(1)读横轴,看时间与径流曲线的对应状况横轴指示了径流变化对应的月份,从中可以看出河流径流变化的时间分布特点。图中径流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冬季的几个月份径流小。(2)读竖轴,看流量的数值大小竖轴上标明的流量数值大小可以反映河流的流量大小。图中的最大流量在220立方米每秒左右,说明该河流量较小。(3)读曲线,看径流的变化特点从径流曲线的高低起伏变化可以看出其丰水期和枯水期的长短分布状况。图中河流的丰水期从6月份持续到9月份。(4)看组合,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该河的径流变化基本上与气温的变化一致,且流量较小,说明该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径流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较小。2.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方法(1)大气降水为河流的最主要补给形式,根据不同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差异,河流的径流季节变化存在以下三种形式:①全年径流量较为稳定:热带雨林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②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③冬季为汛期,夏季为枯水期:地中海气候区。(2)冰川融水补给的多少主要受气温高低的影响,径流高峰出现在夏季;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段)的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而年际变化较小。 考点三 洋流的形成与分布1.读“世界洋流模式分布图(北半球冬季)”。(1)洋流的性质①图中实线箭头表示_暖_流,是从水温__高_的海区流向水温__低__的海区。②图中虚线箭头表示_寒_流,是从水温__低_的海区流向水温__高__的海区。(2)影响因素_盛行风_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同时还受地转偏向力和_陆地状况_的影响。(3)读上图,完成下表。 海域主要洋流名称共有洋流太平洋D_日本暖流_、E北太平洋暖流、F_加利福尼亚寒流_、G东澳大利亚暖流、H秘鲁寒流、I_千岛寒流_A北赤道暖流、B南赤道暖流、C_西风漂流_大西洋J_墨西哥湾暖流_、K北大西洋暖流、L_拉布拉多寒流_、M加那利寒流、N_巴西暖流_、P_本格拉寒流_印度洋Q_厄加勒斯暖流_、R_西澳大利亚寒_(4)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①夏季:呈_顺_时针方向流动。②冬季:呈_逆_时针方向流动。 (1)北半球西风漂流为暖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为寒流。(2)南半球无中高纬度的气旋型大洋环流。(3)离岸风盛行的海区多为上升补偿流,为寒流,往往形成渔场。2.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1)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_盛行风_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由图可知,东北信风带、_东南信风_带、中纬_西风_带及_极地东风_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的分布决定了洋流的模式,也反映了洋流的_流向_。具体分布规律如下表所示: 环流系统海区模式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副热带环流(北半球__顺__时针,南半球__逆_时针)__中低_纬海区(除北印度洋海区)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副极地环流(_逆__时针)北半球中__高__纬海区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夏季__顺__时针,冬季__逆__时针)北印度洋海区西风漂流40°S~60°S附近(2)北印度洋海区冬、夏环流的区别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①冬季,盛行_东北风_,季风洋流向_西_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_暖__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见下图甲)。②夏季,盛行__西南_风,季风洋流向__东_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__上升_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_寒_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南赤道暖流和索马里寒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见下图乙)。考点四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读下图。(1)洋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有很大的影响:⑥处受_北大西洋暖流_影响,使得该地更加温和湿润;⑦处受_加那利寒流_影响,使得当地气候更加干燥少雨。(2)寒暖流交汇处会形成大的渔场,如图中_②④⑥_;上升补偿流处也会形成大渔场,如图中__⑤__。(填序号)(3)③和⑧两处海域风浪较大的是_⑧__,原因是处于盛行西风带内,西风漂流强大,且受_陆地_阻挡,风浪大。(4)最容易受冰山影响的是_④__,原因是_拉布拉多寒流_可能把北冰洋的冰山带到此处。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类型影响举例气候促进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北大西洋暖流→西欧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沿岸荒漠的形成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北冰洋南下冷海水)交汇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著名渔场秘鲁渔场、索马里渔场、本格拉渔场等海洋污染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油船泄漏、陆地近海污染海洋航行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顺流加速、逆流减速热带海域寒流流经地区、寒暖流交汇处形成海雾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海雾较重洋流从北极挟带冰山南下,对航行不利拉布拉多寒流常挟带冰山【拓展延伸】 1.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2.上升流渔场的形成与分布(1)成因:大洋东岸的副热带海域→信风离岸→底层冷海水上泛→将营养盐类带至表层→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丰富→渔场。(2)分布:秘鲁渔场、东北太平洋渔场(加利福尼亚寒流附近)、加蓬渔场(本格拉寒流附近)、东北大西洋渔场(加那利寒流附近)、印度南部渔场等。3.海雾与洋流的关系(1)寒暖流流经海域多海雾,尤其是冬季寒暖流交汇处。(2)寒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低纬度,季节为夏季。(3)暖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高纬度,季节为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