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精品课后测评
展开自主预习
1.聚落的主要类型是乡村和城市。(能分辨城市和乡村景观图的差别)
2.一般来说,城市的出现晚于乡村。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乡村的基础上产生的。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距今约6000年。
3.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
4.世界遗产包括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都是人类共同继承的宝贵财产,也是旅游名胜的重要基础。
通关测试
一、选择题
人类传统民居深深地打上了环境的烙印。读我国各地传统民居景观图,完成下面1-2题。
1.对各传统民居环境及成因描述不正确的是( )
A.①多受台风影响,防风吹B.②气候湿热,多蛇虫
C.③终年多雨,黄土广布D.④降水稀少,无需考虑房屋排水
2.各民居所在地的降水由少到多的排列顺序是( )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
C.③④①②D.④③②①
【答案】1.C 2.D
【解析】1.①台湾兰屿多受台风影响,地下屋防风吹,A正确;②云南气候湿热,多蛇虫,吊脚楼凉爽,防蛇虫,B正确;③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广布,气候较干旱,C错误;④新疆降水稀少,无需考虑房屋排水,D正确,故选C。
2.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依据省区的位置,各民居所在地的降水由少到多的排列顺序是④③②①,故选D。
3.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聚居的高脚屋,长达200米。这样的生活习惯受下列哪些自然条件或民族习俗的影响( )
A.山坡地区B.气候湿热,人们过着聚居生活
C.气候严寒D.热带干旱,人们过着游牧生活
【答案】3.B
【解析】3.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位于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气候湿热,多聚居高脚屋,故B符合题意。
4.世界上很多城市都分布在河流沿岸,这是因为河流沿岸能为城市发展提供 ( )
① 便利的交通 ②丰富的矿产 ③丰富的物产 ④充足的水源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4.C
【解析】4.较大城市的形成主要在河流沿岸(河流干流与支流的交汇处或者是河流的入海口处);因为该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故答案选C。
民居与当地气候关系密切,下图示意亚洲某地民居,读图完成下面5-6小题。
5.该民居反映的气候特点是( )
A.高温多雨B.严寒多雨C.温和湿润D.炎热干燥
6.该民居最可能位于( )
A.西亚B.北亚C.中亚D.东南亚
【答案】5.A 6.D
【解析】民居是人们长期居住的场所,民居的建筑形式是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如降水丰富的地区,屋顶的坡度大,气候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等。
5.由图可以看出,该居居多用竹子或木头修建,屋顶的坡度大,底层架空,上层住人,说明了该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气候湿热,故选A。
6.由上题可知,该民居屋顶的坡度大,底层架空,适应于高温多雨的地区,最有可能分布在亚洲的东南部,该地区以热带季风和热带雨林气候为主,全年高温多雨,气候湿热,故选D。
冷巷是我国传统庭院建设的精髓,其特点是“高墙窄巷”,仅容1~3人并排通行,巷内幽深,很少受到太阳直射,如图所示。冷巷有利于通风降温,这种现象被称为冷巷现象。读图,完成下面7-8小题。
7.冷巷主要分布于( )
A.南方地区B.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
8.推测高墙在冷巷现象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通风B.防火C.遮阳D.防盗
【答案】7.A 8.C
【解析】根据冷巷主要位于南方的岭南地区,该地区气候湿热,降水多,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
7.冷巷主要位于南方地区,是因为该地区气候湿热,有太阳直射现象,故巷内幽深,很少受到太阳直射,利于通风降温。故选:A。
8.冷巷位于南方地区,光照强,高墙在冷巷现象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遮阳。故选:C。
9.下列民居中体现湿热气候的是( )
A.因纽特人的冰屋B.华北地区的四合院
C.内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包D.东南亚的高脚屋
【答案】9.D
【解析】9.人民的生活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东南亚一带避免炎热、潮湿,避免虫蛇,当地木、竹较多,人们就地取材,搭建了高脚屋来居住;因纽特人生活在北极地区,面对恶劣的气候,勤劳勇敢的因纽特人就地取材,采用一种原始方式建造了奇特的圆顶“冰雪屋”,以抵御凛冽刺骨的暴风雪;华北地区的人们则习惯于居住四合院;在内蒙古高原,因为游牧的关系,人们就居住于容易搭建,也容易拆迁、搬运的蒙古包中,由此可见民居中,体现气候湿热的是东南亚的高脚屋。故选D。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据此完成下列10-11题
10.文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A.乡村这里有河流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城市这里有田野D.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11.该聚落地处( )
A.地表崎岖的山区B.冰天雪地的高原
C.千旱缺水的荒漠D.灌溉便利的平原
【答案】10.B 11.D
【解析】10.聚落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两种类型,由文中体现的景观可知: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为乡村。
11.由文中提供的“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可知:该聚落地处灌溉便利的平原,故选择答案D。
12.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图为某地民居及当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下列关于该民居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民居所处地区气候雨热同期B.墙厚窗小,利于隔热防晒
C.多分布于东南亚地区D.高大宽敞,保暖性好
【答案】12.B
【解析】12.由图可知,图示民居墙体厚、窗户小,这是因为该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墙体厚有利于隔热防晒,窗户小有利于防风沙;这种民居多在西亚地区,故选B。
13.各地的聚落形态各不相同,与千差万别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平原地区的聚落多为( )
A.团块状 B.条带状 C.点状 D.环状
【答案】13.A
【解析】13.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平原地区适合聚落的形成,其分布特点是团状分布。故选A。
14.新疆阿尔泰山的喀纳斯是我国多雪地区,当地民居多为人字形屋顶、窗户较小的木屋,该民居结构主要功能是( )
A.防御风沙B.防御台风
C.防御风雪D.防御地震
【答案】14.C
【解析】14.依据题意,喀纳斯地区是多雪地区,人字型屋顶是为了让雪顺势而下,不会压塌房屋,窗户较小是为了防御风雪,防风保温,故本题选C。
读图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过程,完成下列15-16题.
15.该聚落最早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源B.人口
C.气候D.河流
16.有关该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地规模不断变大B.人口数量越来越多
C.聚落仅沿河流扩展D.公路运输越来越发达
【答案】15.D 16.C
【解析】15.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由图可知,该聚落最初形成主要因素是靠近河流,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故选D。
16.由图可知,该地聚落面积在不断扩大,说明该地用地规模在不断扩大,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多,交通尤其是公路建设越来越发达,该聚落发展不仅在依靠着河流,还有公路等因素,故选C。
17.读“聚落景观图片”,四幅景观图片中,属于城市聚落的是( )
A.B.
C.D.
【答案】17.B
【解析】17.聚落是人们长期居住,进行生活、生产的场所,根据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聚落可划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以上四幅图中,A、C、D表示的房屋稀疏矮小,是乡村聚落,B表示的建设物高大密集,交通便利,是城市聚落,故选B。
18.下列地区与传统民居对应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窑洞B.华北平原——竹楼
C.青藏高原——冰屋D.云贵高原——蒙古包
【答案】18.A
【解析】18.人们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在黄土高原挖掘了冬暖夏凉的窑洞来居住,窑洞也成了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的居所,A正确;华北平原冬冷夏热,地势平坦,民居一般形态规整,院落较大,典型代表如四合院,而竹楼是西双版纳的典型民居,B错误;青藏高原显著特征为高寒,传统民居如藏南谷地的碉楼,藏北牧区的帐篷,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而冰屋是北极地区的典型建筑,C错误;云贵高原气候湿热,传统民居是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而蒙古包一般是在内蒙古高原,D错误。故选A。
19.不同类型的聚落呈现出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B.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C.风俗习惯的差异D.社会制度的差异
【答案】19.B
【解析】19.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因此不同类型的聚落呈现出的景观有较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力的差异。故选B。
20.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最有可能形成聚落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20.C
【解析】20.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港口等)。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读图可知,图中③处位于平原,地形平坦,在河流沿岸,水源充足,最有可能形成聚落;故选:C。
二、解答题
21.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野外实践考察时绘制的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请根据他们提供的图文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聚落的主要形式是____,当日天气状况:_____。
(2)图中地形部位的名称:⑥是____,④是______。
(3)若计划在⑤处修建大坝,为使甲聚落不用搬迁,坝高不能超过_____米.若计划在甲乙两聚落之间修一条公路,设计比较合理的是_____线路(①、②)。
(4)梯田一般修建在坡度较缓的山坡上,图中最适合修建梯田的是______(③、④)。
(5)聚落景观中屋顶的坡度较陡的原因是_____,乙地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有利地形条件是_____。
【答案】21.(1)乡村 小雨,气温18—22℃
(2)鞍部 山脊
(3)100 ①
(4)④
(5)该地区降水多,利于排水 地形平坦
【解析】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缓;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重合表示陡崖,一般以特殊符号表示;等高线向高值凸出,叫山谷,向低值凸出,叫山脊;介于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叫鞍部。
(1)从图中可知,该图聚落面积小,两处聚落很分散,所以图中聚落的主要形式是乡村,从图中天气预报符号可知, 当日天气状况:小雨,气温18—22℃。
(2)⑥介于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它为鞍部,④所在的等高线向低值凸出,它为山脊。
(3)由图可知,甲的位于是100米和200米的等高线之间,所以甲的海拔是100米—200米,所以坝高不能超过100米,不然甲会被淹的。甲乙修路比较合理的是①线路,①沿着等高线,地形较平坦,成本较低。
(4)适合修建梯田的是④,因为④所在的等高线稀疏,是缓坡,③等高线更密集,是陡坡,不适合建梯田。
(5)从建筑特点反映当地的气候,该地坡度较陡的原因是该地区降水多,利于排水。乙地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有利地形条件是该地位于海拔是100米以下,地形平坦。
22.下图示意世界海陆分布,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地主要语言是______。B地居民以______人种为主,居民普遍信仰______教。
(2)民居建筑特色与当地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图中A、B、C三地中,民居建筑墙体最厚、窗户通常是双层玻璃的是______地。A地屋顶坡度大,原因是当地______。
(3)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C地人口分布较______(稠密或稀疏),成因是C地的自然环境为______。
【答案】22.(1)汉语 白色 基督
(2)C 降水多
(3)稀疏 寒冷的极地
【解析】根据按照肤色差异,世界人口可以分为三大人种,即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世界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
读图分析可知:
(1)A地位于亚洲的东部,主要语言是汉语;B地位于欧洲西部,居民以白色人种为主,居民普遍信仰基督教。
(2)民居建筑特色与当地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图中A、B、C三地中,民居建筑墙体最厚、窗户通常是双层玻璃的是C地,极地地区,气候寒冷,利于防寒保暖;A地屋顶坡度大,原因是当地降水多,利于快速排水。
(3)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C地人口分布较稀疏,原因是C地为寒冷的极地地区。
中图版八年级下册第五节 俄罗斯精品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中图版八年级下册第五节 俄罗斯精品一课一练,文件包含2023年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五节俄罗斯达标训练原卷版docx、2023年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五节俄罗斯达标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图版第四节 巴西精品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中图版第四节 巴西精品课后练习题,文件包含2023年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巴西达标训练原卷版docx、2023年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巴西达标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中图版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美国优秀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中图版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美国优秀当堂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2023年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美国达标训练原卷版docx、2023年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美国达标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