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教科版2017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5/1337125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科版科学三上教学设计整套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7.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7.风的成因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风的成因》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制造风的多种方法。2.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科学探究目标1.使用间接观察的方法,对风进行观察及描述。2.通过教师指引,按步骤完成风的成因模拟实验。。3.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尝试根据过往知识进行简单解释。科学态度目标1.通过探究,形成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的科学态度。 2.乐于实验探究,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3.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风的成因,体会它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2.学生感受在大自然中,风的神奇,形成热爱自然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教学难点: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三、教学设计(一)聚焦1.让小风车动起来教师出示小风车,提问:不触碰小风车的前提下,你有哪些方法让小风车转起来?(预设:用风扇吹、用书本扇、用嘴吹、拿着风车跑等)追问:是什么让它转起来?(预设:风)2.聚焦大自然的风提问: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形成风?引导学生知道:外力的作用,让空气流动形成了风。提问:大自然中的风,没有外力的作用,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揭示课题:风的成因(二)探索1.风的成因模拟实验 讲述:日常生活中,风看得见吗?显然不行。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看其他事物的变化,才能间接地观察风。提问:你能举些例子吗?(预设:大树摇晃、国旗飘扬、炊烟飘散、风车转动等) 课件出示一幅“炊烟飘散”的图片,提问:从烟的方向能判断空气流动了吗?没有外力,是什么让空气流动起来的呢?上节课的热气球也许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课件出示一副“热气球实验”的图片,提问:在纸筒中点燃蜡烛,热空气会怎么流动?空气受热上升后,纸筒内就没有空气了吗?引导学生说出外面的冷空气会从小孔中补充进去。形成初步假设:冷空气会流动到纸筒内 介绍教材中“风的成因”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材料:一个纸盒,一张透明塑料膜,一卷双面胶)。提问:如果将蜡烛放在纸盒中,纸盒内、外的空气会怎样?(预设:纸盒内的热空气从上方小孔流出,冷空气从纸盒外侧边的小孔流入)提问:如何观察空气流动?可以借助什么间接看到空气的流动?(出示:蚊香)引导学生说出将蚊香放在小孔旁边观察。 讲述实验步骤: (1)不点蜡烛,观察烟的流动方向; (2)点燃蜡烛,放进盒中,观察烟的流动方向。 强调:蜡烛、蚊香放置的位置,指导用打火枪点燃蜡烛和蚊香的方法。 分组实验,并在记录单上画图记录观察到的现象。2.研讨:实验发现 学生展示记录单成果: (1)点燃蜡烛前,蚊香的烟流动方向; (2)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流动方向; (3)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提问:描述模拟实验中的风是怎么形成的?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进来,形成了风。(三)小结与拓展讲述:大自然中,风的形成跟模拟实验的原理类似。空气由于冷热温差而流动形成了风,而提供热量的这根“蜡烛”是什么呢?播放“风的形成”视频。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上册7.总结我们的认识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3.测量气温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的气温变化,在天气日历上坚持记录每天的气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1.感受空气教案设计,共2页。